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走向现代之路
走向现代之路

走向现代之路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书伟,孙立平,严立贤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0412245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
《走向现代之路》目录
标签:走向

第一编 现代文明之由来 1

第一章 现代文明之由来 1

第一节 个人的发展是现代文明的社会基础 3

一、人的解放 3

二、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 7

三、个人主义传统的优点 8

四、个人主义弊端的排除 9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变革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扫除障碍 11

一、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特权制度 12

二、皇帝占有全国基本生产资料——土地 14

三、宗教神学运动 15

四、封建特权制度对人的全面控制 17

五、封建主义政治制度变革的过程与特点 18

第三节 科技革命是现代文明的关键环节 21

一、科技发展的五个时期 22

二、科技发展的作用 25

三、科技发展的特点 26

一、工业化 28

第四节 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物质载体 28

二、商品化 31

三、城市化 33

第二编 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理论评述 37

引子 37

第二章 现代化理论评述 41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思想 41

一、现代化理论的产生背景 41

二、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44

一、关于发展阶段 46

第二节 关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46

三、关于发展模式 54

二、关于发展原因 55

四、关于发展道路 57

五、关于发展战略 58

第三节 现代化理论批判 59

一、现代化理论的非合理部分 59

二、现代化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64

第一节 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与依附论的产生 68

第三章 依附理论评述 68

第二节 依附理论的基本观点 72

一、依附理论的基本视角 72

三、依附或“不发达”型经济的特征 77

二、弗兰克与“不发达的发展”理论 79

四、依附化的过程及其基本形式 79

五、小结:依附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根本分歧点 83

第三节 依附理论的评述 85

一、依附理论对发展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85

二、依附理论存在的问题 88

第四章 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92

第一节 关于阻碍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因素问 92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或“发达”与非西方不发达国 92

二、要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在非西方的作用 96

第二节 关于世界发展的结构原理 99

一、世界发展的结构原理 99

二、发展结构说与世界体系论 108

第三节 世界发展的结构性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110

一、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迟发展效应 111

二、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 114

第四节 走向新的发展理论 118

第五章 新近的几种发展理论 120

第一节 发展主义 120

一、对不发达与贫困的原因的解释 120

二、不发达国家的出路 121

第二节 巴里洛克模式 122

一、关于发展的目标 122

二、关于发展的道路 123

三、关于发展的障碍 123

第三节 基本需求战略 124

第四节 内源发展理论 127

第五节 罗马俱乐部的全球发展理论 131

第三编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研究 139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139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及发展的历程 139

一、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39

二、发展的历程 145

第二节 发展目标的转变与探求 153

一、发展目标的转变 154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澄清 156

三、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 162

第三节 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看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 167

一、关于“迟发展效果”的研究 167

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及其特点 171

第七章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178

第一节 全球性社会的形成与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178

一、全球性社会的形成 178

二、全球性社会与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182

一、日本、俄国的现代化与对外开放 192

第二节 进入国际社会与民族主义 192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与民族主义 198

第三节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与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 201

一、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201

二、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演变过程 202

三、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 203

第八章 现代化动力系统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208

第一节 现代化动力系统中的心态因素 208

一、成就需求——麦克里兰的研究 208

二、心态动力的来源——韦伯及其他 214

三、心态因素的比较分析 223

第二节 现代化动力系统中的体制与结构因素 231

一、刺激与激励系统 231

二、条件支持系统 234

三、分层与流动机制 236

四、社会控制系统 241

第三节 现代化动力系统中的社会力量因素 245

一、推动“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社会力量 245

二、推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主要社会力量 249

三、精英分析——中日现代化之比较 255

第九章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的三种两难窘境 267

第一节 经济上的两难窘境:解决贫困与增强国力 267

一、严峻的现实 267

二、双重的要求 271

三、艰难的探索 275

第二节 政治上的两难窘境:秩序与民主 281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作用的要求 282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民主化的要求 286

三、两难的窘境 288

四、两难窘境与权力类型 293

第三节 文化上的两难窘境: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294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几种有关的观点 294

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301

第四编 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306

第十章 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306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 306

一、马克思论东方社会的启示 306

二、亚细亚所有制形式 307

四、我国传统社会结构 309

三、日耳曼所有制形式 309

第二节 我国现实社会结构的弊端 310

一、中国与苏联国情的雷同与社会主义模式 311

二、我国现实社会结构的弊端 314

三、我国从第一次革命到第二次革命 316

第三节 社会结构变革的思想基础 317

一、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作用 317

二、传统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 321

第四节 中国现代社会结构模式 322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辩证诊治”思想 322

四、现代系统科学 322

一、现代“社会”的概念界定 323

二、现代社会结构的系统连接与协调运动 324

三、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调理内容 326

四、现代社会结构模式的“可操作性”原则与方法 337

第五编 二十一世纪全球社会结构展望 340

第十一章 二十一世纪全球社会结构将作重大调整的一些 340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 341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扩展 341

二、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规律 342

三、21世纪人口爆炸与生态危机的调适 344

第二节 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346

一、政治结构的调整 348

二、经济体系的合并 348

三、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350

第三节 个人文明素质的提高 352

一、一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352

二、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3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