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用法全书  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用法全书  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用法全书 上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清,曾兆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281527
  • 页数:1010 页
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用法全书 上》目录

第一卷 1

第一章行政法执法用法基本问题 1

一、行政法概述 1

(一)行政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特点 1

第一卷 1

目录 1

第一章行政法执法用法基本问题 1

一、行政法概述 1

(一)行政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特点 1

1.行政法的概念 1

总目录 1

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2

1.行政法的地位 3

(二)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 3

3.行政法的特点 3

(二)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 3

2.行政法的作用 4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5

1.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5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5

2.行政合法性原则 6

3.行政合理性原则 6

(四)行政法律关系 7

1.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7

(四)行政法律关系 7

2.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9

(一)行政法主体的含义 10

二、行政法执法用法的主体 10

二、行政法执法用法的主体 10

(一)行政法主体的含义 10

(二)行政法主体的特征 11

2.行政法主体双方形成命令与服从的行政关系 11

1.行政法主体双方必然有一方是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 11

(二)行政法主体的特征 11

1.行政权力主体 12

(三)行政法主体的种类 12

2.行政相对人 12

(三)行政法主体的种类 12

3.行政法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权力义务不对等 12

2.行政行为由行政权力主体实施 13

3.行政行为是对相对人权利义务产生行政法上效力的行为 13

1.行政行为是行使行政权力的表现形式 13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13

三、行政行为 13

三、行政行为 13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13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4

1.行政行为数量众多、内容庞杂 14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14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14

3.行政行为形式多样、独立性弱 14

2.行政行为程序简便、周期较短 14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4

2.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 15

1.一般来说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 15

3.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6

1.抽象行政行为的函义 17

(四)抽象行政行为 17

(四)抽象行政行为 17

3.抽象行政行为形式 18

2.抽象行政行为特征 18

1.具体行政行为的涵义和特征 19

2.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19

(五)具体行政行为 19

(五)具体行政行为 19

(一)行政立法 22

四、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 22

(一)行政立法 22

1.行政立法的概念、特征 22

四、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 22

2.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 23

(二)行政执法 24

2.行政执法的特征 24

(二)行政执法 24

1.行政执法的概念 24

3.行政执法的界限 25

4.行政执法的原则 25

1.行政司法的定义 26

2.行政司法的特征 26

(三)行政司法 26

(三)行政司法 26

五、行政程序法 27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27

1.行政程序是行政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27

2.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程序 27

3.行政程序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规律可循 27

(二)行政程序的分类 27

1.内部行政程序与外部行政程序 27

(二)行政程序的分类 27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27

五、行政程序法 27

2.羁束程序和自由裁量程序 28

3.事前行政程序和事后行政程序 28

(三)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28

(三)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28

1.程序法定原则 29

2.相对人参与原则 29

3.效率原则 29

4.程序公正原则 30

(四)行政程序法 30

1.行政程序法的调整范围 30

(四)行政程序法 30

2.行政程序法的意义 31

1.行政违法的概念和特征 31

(一)行政违法 31

六、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31

(一)行政违法 31

六、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31

2.行政违法的构成 32

3.行政违法的分类 32

4.行政违法的表现形式 33

(二)行政责任 36

1.行政责任的概念及特色 36

(二)行政责任 36

2.行政责任的构成 37

3.行政责任的种类 37

七、行政法制监督 38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和原则 38

七、行政法制监督 38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和原则 38

1.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和特点 38

2.行政法制监督的原则 39

(二)行政法制监督的种类和内容 40

(二)行政法制监督的种类和内容 40

1.行政法制监督的种类 40

2.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 41

(三)权力机关的监督 42

2.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的内容及其地位 42

(三)权力机关的监督 42

1.权力机关监督的含义 42

3.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监督的主要方式 43

(四)司法监督 44

1.司法监督的概念和特点 44

2.检察监督 44

(四)司法监督 44

3.审判监督 45

(五)行政监督 45

1.行政监督的概念和特点 45

(五)行政监督 45

2.一般监督 46

3.专门监督 47

一、宪法基本介绍 49

第二章宪法执法用法 49

第二章宪法执法用法 49

一、宪法基本介绍 49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及类型 52

1.国家制度的含义及我国的国家制度 52

2.国家结构的含义及我国的国家结构 52

二、宪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52

二、宪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52

4.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53

5.我国行政区划的变更需经过的法定程序 53

6.我国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53

7.我国选举制度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54

8.我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54

9.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有制形式 55

10.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 55

13.公共财产受宪法保护 56

11.土地所有权制度在我国宪法中的规定 56

12.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56

14.宪法对公民的个人财产的保护 57

15.宪法对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的规定 57

1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57

17.国家机构的含义 58

18.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 58

19.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8

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59

20.我国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中的主要表现 59

2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 59

21.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 59

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方式 60

2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团的组成及其权力 60

2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60

2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60

2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61

3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任务 62

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62

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性质及种类 62

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制度 62

3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履行的法定义务 63

3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议案的程序 63

3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地位及产生程序 64

3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 64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64

42.我国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65

39.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65

40.国务院内部的部门和机构 65

41.国务院所享有的法定职权 65

43.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66

44.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 66

45.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 67

46.人民法院的审判原则和制度 67

49.我国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 68

50.我国公检法机关之间关系 68

48.我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68

47.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 68

三、宪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69

1.公民的涵义 69

2.我国关于国籍取得方式 69

三、宪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69

3.申请取得中国国籍需办理的手续 70

4.公民和人民的区别 70

5.权利和义务的涵义 70

6.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征 70

8.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71

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包括的涵义 71

9.公民的言论自由 72

11.公民的集会自由 72

12.公民的结社自由 72

10.公民的出版自由 72

13.集会和结社的区别 73

14.公民的游行、示威自由 73

15.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73

16.我国要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因 73

17.我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措施 73

18.宪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作的规定 74

21.劳动者的休息权 75

22.我国宪法对保护妇女权益的规定 75

23.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 75

20.公民的劳动权 75

19.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 75

27.我国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76

25.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 76

26.国家秘密包括的范围 76

24.华侨、归侨、侨眷权利的保护 76

28.我国公民权利义务的规定的特点 77

四、宪法执法用法常用法律法规 78

四、宪法执法用法常用法律法规 78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 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公告第八号公布施行) 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1993年3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八号公布施行) 96

(一)行政组织法基本介绍 99

一、行政组织法执法用法 99

第三章组织法执法用法 99

第三章组织法执法用法 99

一、行政组织法执法用法 99

(一)行政组织法基本介绍 99

1.《国务院组织法》与《宪法》的关系 103

(二)行政组织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103

(二)行政组织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103

2.国务院的人员组成、批准任命及其领导制度 104

3.国务院的职权 104

4.国务院的会议制度 105

5.国务委员的职权 106

6.国务院秘书长及国务院办事机构的职权 106

7.国务院参事室的性质、职责及其组成人员 107

8.国务院各部、委的设立、撤销和变更的审批决定程序 108

9.国务院职能部门的组成人员及领导制度与职权 109

10.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设立 109

1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地位 109

1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员组成及其任期 110

1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110

14.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 111

1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制度 111

1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会议制度的种类和组成 112

1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工作部门的原则及审批程序 112

18.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与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人民政府工作 112

部门的关系 112

19.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13

20.中央一级国家机关、经济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审批 113

21.公安派出所的组织规定 114

22.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原则和管理机关 114

23.国务院行政机构的设置应当遵循的原则 114

24.国务院行政机构的分类及其职权 115

25.国务院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合并的审批程序 115

26.国务院行政机构的编制管理规定 116

27.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权 117

28.地方各级党政群机关编制的使用范围 117

29.全国区、乡、镇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的审定管理 117

30.对于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 118

3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涵义 119

3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19

33.我国公务员的范围和含义 120

34.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的涵义与特点 121

35.职位分类的程序 122

37.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123

36.国家公务员的分类、分级及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 123

38.国家公务员录用的管理机构与职权 124

39.国家公务员录用计划的制定 125

40.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程序要求 125

41.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和考核的具体规定 125

44.公务员考核的基本方法 126

43.我国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 126

42.公务员的考核 126

46.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机构与职责 127

45.公务员考核的内容 127

47.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方法和程序 127

49.国家公务员考核结果的使用规定 128

48.国家公务员考核结果的等次 128

50.我国公务员的任免权限和程序的规定 129

51.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构 130

52.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监督责任 130

(三)行政组织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131

3.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条件 131

2.国家公务员的权利 131

1.国家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131

(三)行政组织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131

5.对新录用国家公务员的试用和培训规定 132

4.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特别规定 132

6.公务员奖励的原则 132

7.公务员奖励的条件 133

8.公务员奖励的种类、权限和程序 133

9.国家公务员的违纪行为 134

10.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分类 134

12.公务员行政处分的解除 135

13.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原则和要求 135

11.行政处分的批准权限及程序 135

16.国家公务员降职的条件和程序 136

15.公务员晋升的程序 136

14.公务员晋升的条件 136

19.公务员免职的原因 137

18.国家公务员职务任命的原因 137

17.国家公务员的任用方式 137

20.公务员任职的限制性规定 138

21.公务员培训的依据和原则 138

22.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种类 139

23.公务员的培训机构 139

24.公务员的交流 139

27.公务员的轮换及其特点 140

26.公务员转任的规定 140

25.公务员调任的具体规定 140

30.公务员职务回避的规定 141

29.公务员的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141

28.公务员的挂职锻炼及其特点 141

32.公务员地区回避的规定 142

33.我国实行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原则 142

31.公务员公务回避的规定 142

34.公务员定期增资制度 143

35.确定和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原则和依据 144

39.辞退公务员的条件和程序 145

38.对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规定 145

37.国家公务员享受的保险和福利待遇 145

36.试用期公务员的工资 145

41.国家公务员如何行使申诉控告权利 146

40.公务员的退休规定 146

(一)法院组织法基本介绍 147

(一)法院组织法基本介绍 147

二、法院组织法执法用法 147

二、法院组织法执法用法 147

(二)法院组织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148

1.我国人民法院的职能 148

(二)法院组织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148

2.我国人民法院的任务 149

3.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的含义 149

5.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的含义 150

4.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的含义 150

8.审判合议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151

7.辩护制度包括的内容和意义 151

6.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151

11.死刑复核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152

10.两审终审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152

9.我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152

13.回避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153

12.审判监督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153

14.基层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 154

15.中级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 154

16.高级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 155

17.最高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 155

20.《法官法》规定的法官职务任免的权限和程序 156

19.人民陪审员的产生和职责 156

18.专门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 156

21.初任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选的产生 157

22.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人选的产生 157

23.应当依法提请免除法官职务的情形 157

24.对法官的考核 158

26.对法官的培训 159

25.法官考核结果及其作用 159

28.对法官奖励的原则和种类 160

27.法官奖励的标准和条件 160

29.对法官惩戒的种类及其程序 161

30.法官应受到惩戒的行为 161

(三)法院组织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162

1.我国《法官法》的宗旨 162

(三)法院组织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162

32.法官考评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责 162

31.人民法院对法官处分错误的处理 162

4.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的特殊职责 163

3.我国法官的职责 163

2.我国的法官的范围 163

5.法官的义务 164

6.法官的权利 165

7.担任法官必须具备的条件 165

8.不得担任法官的人员 166

9.法官任职回避的范围 166

10.法官的等级及其意义 167

11.法官等级确定的依据 167

12.法官对考核结果的权利 168

13.法官享有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168

14.法官辞职的程序 168

15.法官应予辞退的情形 169

16.法官退休后享受的待遇 169

17.法官的申诉 169

三、检察院组织法执法用法 170

(一)检察院组织法基本介绍 170

(一)检察院组织法基本介绍 170

三、检察院组织法执法用法 170

18.法官控告的对象和范围 170

(二)检察院组织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172

(二)检察院组织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172

1.人民检察院的性质 172

2.人民检察院的任务 172

3.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 173

4.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原则 173

5.“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原则的含义 174

6.“检察机关专门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的含义 174

8.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175

7.检察委员会的组成、任务、工作原则 175

10.人民检察院行使审查批捕权的内容 176

9.人民检察院行使侦查权的内容 176

13.人民检察院行使审判监督权的内容 177

11.人民检察院行使审查起诉权的内容 177

12.人民检察院行使提起公诉、支持公诉权的内容 177

15.我国检察官职务的任免权限和程序 178

14.人民检察院行使执行监督权的内容 178

17.应提请免除检察官职务的情形 179

16.初任检察官、助理检察员人选的产生 179

19.对检察官的培训 180

18.对检察官的考核 180

20.对检察官的奖励 180

21.对检察官的处分 181

22.可以辞退检察官的情形 181

23.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官处分错误的处理 182

24.检察官考评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责 182

(三)检察院组织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182

1.我国检察官的范围 182

(三)检察院组织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182

2.检察官的职责 183

3.检察官的义务 183

4.检察官应享有的权利 184

5.担任检察官必须具备的条件 185

8.检察官应享受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186

7.我国检察官的等级及其确定条件 186

6.检察官职务回避的范围 186

9.检察官辞职或被辞职后,应享受的待遇 187

10.检察官退休后可享受的待遇 187

11.检察官的申诉 187

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职级奖惩暂行处理办法 188

12.检察官控告的对象和范围 188

四、组织法执法用法常用法律法规 188

1.《劳动人事部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职级奖惩暂行处理办法〉 188

的通知》(劳人干[1987]62号1987年10月30日) 188

四、组织法执法用法常用法律法规 188

职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人核发[1992]10号1992年7月7日) 190

2.《关于加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晋升行政 190

3.《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1994年3月8日人事部发布) 192

4.《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1994年6月7日人事部发布) 195

的决定》修订) 199

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199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 1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正)(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 199

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3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公布施行) 203

委员会第十二次会次通过199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205

第三十八号公布1995年7月1日起施行) 205

的决定》修订) 212

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212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正)(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 212

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决定》(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3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公布施行) 215

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1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6

第三十九号公布1995年7月1日起施行) 216

1980年1月19日重新公布) 223

9.《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223

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54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发布 223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二次会议批准 224

1957年10月26日国务院命令发布) 224

10.《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1957年10月23日 22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三次修正)(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27

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 227

第一次修正根据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 227

第二次修正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27

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公布1995年2月28日起施行) 238

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 23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2月28日中华 238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 23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 244

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44

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十四号公布施行) 244

13.《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批准 245

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245

14.《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87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247

1993年11月21日修订发布) 247

15.《国务院参事室组织简则》(1987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核发) 251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进行政法规发布工作的通知》(1988年5月31日国办发〔1988〕25号) 252

(国发〔1990〕14号1990年2月23日发布) 253

1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 253

18.《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 255

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 255

19.《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265

(1993年11月15日国务院发布) 265

20.《关于加强参事室工作意见的通知》 271

(1995年3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271

21.《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1997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 273

●组织法执法用法重要参阅法律、法规、规章名录 277

●组织法执法用法重要参阅法律、法规、规章名录 277

一、行政处罚法执法用法 279

(一)行政处罚法基本介绍 279

第四章行政管理法执法用法 279

第四章行政管理法执法用法 279

1.《行政处罚法》的制定过程 279

(一)行政处罚法基本介绍 279

一、行政处罚法执法用法 279

2.《行政处罚法》制定的意义 280

3.《行政处罚法》的主要内容 282

(二)行政处罚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285

(二)行政处罚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285

1.行政处罚中的处罚法定原则 285

2.行政处罚中的公开原则 286

3.行政处罚的公正原则 286

4.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关系 286

5.行政处罚的种类 287

6.申诫罚的主要形式 288

7.警告处罚的适用条件 288

8.通报批评的适用条件 288

9.责令改正是行政处罚形式之一 288

10.财产罚主要适用的情况 288

11.罚款处罚的特征 289

12.罚款和罚金的区别 289

13.行政罚款与司法罚款的区别 289

14.罚款与行政强制执行中的执行罚的区别 289

17.没收违法所得与罚法附加刑中的没收财产的区别 290

19.能力罚及其表现形式 290

18.行政机关对没收的非法财物的处理方法 290

16.违法所得与非法财产的区别 290

15.罚款主要针对的对象 290

22.吊销许可证和执照的执行 291

21.吊销许可证和执照的适用条件 291

20.责令停产停业的执行 291

23.行政拘留的适用 291

28.法律有权设定的行政处罚 292

27.行政处罚设定权划分的原则 292

26.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享有处罚设定权的行政机关 292

25.行政处罚的设定 292

24.法律法规规定的人身罚的其他形式 292

29.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93

30.行政法规可以设定的处罚 293

31.地方性法规的行政处罚设定权 293

33.国务院授权的直属机构的行政处罚设定权 294

34.地方政府规定的行政处罚设定权 294

32.部门规章可以设定的行政处罚 294

35.设定行政处罚必须遵循的形式上与程序上的规定 295

36.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政处罚设定权 295

37.行政处罚权及其特征 295

40.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296

38.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296

39.行政处罚的设定机关与实施机关相分离的原则 296

41.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内实施 296

44.综合执法的含义 297

42.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有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力 297

43.不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297

45.目前综合执法的形式 298

48.行政处罚权的授权 298

46.综合执法机构的法律地位 298

47.行政机关系统内部对行政处罚的实施权的划分 298

51.行政处罚授权须采取的形式 299

52.行政处罚权需遵循的规则 299

49.授权主体的限制 299

50.授权对象的要求 299

54.行政处罚的授权和委托的区别 300

53.行政处罚权的委托 300

55.行政机关可以将自己的行政处罚权加以委托的条件 301

56.受委托组织不能再委托其他组织行使处罚权 301

57.委托在形式上的要求 301

58.受委托行政处罚主体的义务 301

59.委托机关对受委托机关的行为有监督权 302

61.行政处罚委托的形式 302

60.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受委托组织必须具备的条件 302

64.行政处罚中的管辖与行政诉讼中的管辖的区别 303

62.行政处罚权的委托的无效 303

63.行政处罚的管辖 303

66.影响和决定行政处罚管辖的因素 304

67.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 304

65.行政处罚的管辖权与行政处罚权的联系和区别 304

69.违法行为发生地的确定 305

70.涉及不动产的案件管辖的确定 305

68.规定地域管辖的原因 305

71.违法行为地难以查明时的管辖 305

72.级别管辖的含义 305

73.《行政处罚法》中对于级别管辖的规定及其依据 305

74.行政处罚并非都由县级行政机关管辖 306

75.我国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的级别管辖一般考虑的因素 306

76.行政处罚中的职能管辖 307

78.我国目前职能管辖的确立 307

77.我国目前职能管辖权的划分 307

81.管辖权争议的解决 308

80.管辖权争议及其产生原因 308

79.处罚法第20条中“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的含义 308

82.指定管辖的含义 308

83.确定共同上级行政机关的几种情形 309

86.行政处罚的适用前提 309

85.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发现已构成犯罪时的处理 309

84.指定管辖应进行的方式 309

88.责令改正和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310

87.行政处罚的适用所包括的内容 310

89.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 310

90.处罚法中规定的不予处罚的情形 310

94.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了行政法律和刑法规定时的处理方法 311

93.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界定 311

92.从轻与减轻二者之间的关系 311

91.处罚法中规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形 311

97.行政处罚追诉时效的确定 312

96.行政处罚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312

95.行政处罚与刑罚在适用中的衔接 312

98.对共同违法行为的处罚 313

99.合并处罚 313

100.分别处罚的几种情况 313

101.合并处罚并非就是“分别处罚,合并执行” 314

102.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触犯几个法律规范,由多个行政机关进行处罚时适用法律的方法 314

103.“应当”处罚与“可以”处罚 314

104.行政处罚的程序 314

107.《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处罚程序包括的几个部分 315

105.立案并非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 315

106.行政处罚案件来源 315

112.设置简易程序的必要性 316

108.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 316

109.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前,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程序上的义务 316

111.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316

110.行政处罚的调查取证所包含的内容 316

115.表明身份的含义 317

114.适用简易程序需具备的法定条件 317

113.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317

119.行政处罚的备案程序 318

120.适用简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318

118.行政处罚决定当场作出的一定要有备案程序 318

117.当场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318

116.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上的要求 318

122.适用简易程序也需调查取证 319

121.一个完整的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包括的步骤 319

123.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320

124.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主要适用的案件 320

125.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前必须查明事实 320

127.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需符合的条件 321

126.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包括的步骤 321

131.行政机关都可以采取的调查取证措施 322

128.立案进行的方式 322

129.行政处罚立案的目的 322

130.行政机关严格遵循调查程序对其自身的重要意义 322

132.行政执法人员调查收集证据时在程序方面的要求 322

133.行政机关进行询问的方式 323

135.行政机关进行检查时的条件限制 323

134.行政处罚的证据及其种类 323

138.证据的登记保存措施 324

136.鉴定及其进行方式 324

139.进行证据的登记保存的方式 324

137.抽样取证 324

144.听证程序的含义 325

143.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而证人、当事人拒绝在现场笔录上签字的案件时的处理 325

142.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应经过的程序 325

141.回避的含义 325

140.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占有的书证、物证可采取的措施 325

146.行政机关能自行决定进行听证 326

147.参与听证程序运作的几类人员 326

145.适用听证程序的标准 326

148.听证主持人的条件限制 327

149.听证主持人的法律地位 327

150.听证主持人的权利义务 327

151.听证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 328

152.听证笔录的制作方法 328

153.听证前应作的准备工作 328

154.听证的具体程序 328

156.一般行政处罚案件的决定程序的进行方式 329

155.听证在整个行政处罚过程中的作用 329

157.重大、复杂行政案件的决定 329

159.行政处罚决定作出时的不同情况 330

158.集体讨论制度与听证制度的关系 330

160.行政处罚决定书交付当事人的方式 330

161.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方式 331

162.行政处罚的执行 331

164.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需具备的条件 331

163.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的效力 331

166.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 332

165.罚缴分离的含义 332

169.专门机构收缴罚款应遵循的程序 333

168.罚款决定与收缴相分离的制度适用范围 333

167.当场收缴罚款应当履行的程序 333

171.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 334

170.行政机关对没收财物的处理 334

172.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程序 335

173.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 335

174.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责任 335

176.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主管人员及其他责任人员应受行政处分的情形 336

177.行政处分的程序 336

175.行政处分及其种类 336

178.行政处分的决定时限 337

179.刑事责任的含义及处罚法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 337

180.行政赔偿责任的含义及处罚法规定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情形 337

2.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后,还应对受害的其他人承担民事责任 338

3.警告处罚作出的形式 338

(三)行政处罚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338

1.当事人在接受行政处罚时享有的参与权及其保障 338

(三)行政处罚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338

4.通报批评与警告的区别 339

5.行政机关没收财物的对象 339

6.没收违法所得的含义及其特征 339

7.责令停产停业适用的违法行为 340

8.责令停产停业和吊销许可证、执照的区别 340

9.许可证和执照的含义 340

10.暂扣许可证和执照 340

15.行政拘留与刑罚中的拘役的区别 341

14.行政拘留与司法拘留区别 341

13.行政扣留与行政拘留的区别 341

12.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的区别 341

11.吊销许可证和执照 341

16.社会团体的内部文件或章程不能设定行政处罚 342

17.有些单位内部规定“迟到罚款”,不符合行政处罚法及其他法津规范规定 342

18.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处罚形式 342

19.法律设定的行政处罚形式 342

20.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处罚形式 342

21.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处罚形式 343

22.规章的行政处罚设定权 343

23.行政机关及其构成要件 343

27.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344

26.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并非都是行政机关 344

24.我国行政机关的组成 344

25.行政机关并非都有行政处罚权 344

28.授权组织中的“组织”的含义 345

29.一些政府的行政性公司也可以成为授权对象 345

30.拥有行政处罚权的“授权组织”的种类 345

31.事业组织的行政处罚权 345

32.社会团体的行政处罚权 346

33.可以接受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 346

34.行政处罚的管辖机关 346

35.政府职能部门的含义 347

36.责令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不是一种行政处罚 347

40.不满14周岁违法不受行政处罚 348

38.同一行为多次处罚的原因 348

39.一事不再罚只限于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 348

37.同一个违法行为的含义 348

41.行政处罚责任年龄规定的原因 349

42.行政处罚法对精神病人违法的规定 349

43.监护人负有的责任 349

44.监护人不能代替被监护人来接受行政处罚 350

45.法人违法时可适用的处罚形式 350

46.对法人适用行政处罚的规定 350

47.不予处罚与免予处罚的区别 351

48.“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表现 351

51.对接连实施的数个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的处罚 352

52.转罚和加罚并非重复处罚 352

50.“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含义 352

49.“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含义 352

53.行政处罚与刑罚适用中的折抵问题 353

54.换罚和改罚并非重复处罚 353

55.对外国人或组织的违法行为也可以适用行政处罚 353

56.行政处罚与刑罚衔接的几种情况 354

57.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追诉时效的计算 354

58.当事人知情权的内容 354

59.陈述和申辩 355

60.行政机关应听取当事人在处罚实施过程中所提的意见 355

61.行政机关应在听取当事人的申辩后再作出处罚决定 355

62.当事人申辩后不会因此被加重行政处罚 355

66.当场处罚同样需要行政处罚决定书 356

63.当事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有异议的应改为一般程序 356

65.当事人接受行政处罚时有权要求执法人员出示证件 356

64.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决定作出的时间 356

67.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过程中当事人的义务 357

68.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应该回避的人员 357

69.有权申请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的人员 357

70.当事人可以提出听证要求的行政处罚案件 357

71.听证对行政机关的义务性 357

72.当事人在听证中可以委托代理人 357

76.当事人不申请听证或不出席听证会的后果 358

77.当事人在听证程序中的权利 358

74.实施行政处罚时对个体户的处理方法 358

73.听证费用的承担 358

75.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不能进行听证 358

78.听证结束后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 359

79.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应自觉履行 359

80.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提出复议或诉讼后,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 359

81.当事人对罚款行政处罚决定的履行 359

82.当事人应自行到银行缴纳罚款的情形 360

83.当事人自行到银行缴纳罚款应遵循的程序 360

84.当事人可以暂缓或分期缴纳罚款的情形 360

88.查封、扣押、拍卖的含义 361

90.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进行监督 361

89.划拨冻结的存款的含义 361

87.加罚的含义 361

86.银行作为收缴罚款的专门机构所应履行的义务 361

85.当事人申请暂缓、分期履行罚款义务的程序 361

91.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 362

92.行政处罚的复议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关系 362

93.当事人认为行政处罚侵犯了自己合法权益时,可以取得赔偿的途径 362

二、审计法和监察法执法用法 363

(一)审计法和监察法基本介绍 363

二、审计法和监察法执法用法 363

(一)审计法和监察法基本介绍 363

(二)审计法和监察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369

1.《审计法》的调整范围 369

2.审计监督的要求 369

(二)审计法和监察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369

5.我国审计机关的设置及其特点 370

3.正确理解政府向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的制度 370

4.审计监督的原则 370

8.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371

7.《审计法》中对审计经费的特别规定 371

6.审计特派员的法律地位 371

9.审计人员执行职务时依法应该受到的保护 372

10.财政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 372

11.《审计法》第16条规定的“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373

的含义 373

13.国有企业审计的范围和内容的规定 374

12.对中央银行的审计同对其他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的区别 374

16.《审计法》对审计管辖范围的规定 375

14.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含义 375

15.《审计法》对内部审计的规定 375

19.审计机关的要求报送资料权 376

17.社会审计的含义及其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376

18.审计机关的权限 376

20.审计机关的审计检查权 377

21.审计机关的审计调查取证权 378

22.审计机关的制止违规收支行为权和通知暂停拨付、使用款项权 378

23.审计机关的通报和公布审计结果权 379

24.审计机关的经济处理权和处罚权 379

25.《审计法》对审计实施阶段的程序的规定 379

26.《审计法》对审计报告阶段的规定 380

27.对被审计单位拒绝或者拖延提供有关资料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处理 380

28.对被审计单位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资料的处理 381

29.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构成犯罪的情况 381

31.对报复陷害审计人员的行为,应追究法律责任 382

32.监察机关的性质及监察对象 382

30.对被审计单位转移、隐匿违法取得资产的行为应采取的措施 382

33.监察机关、监察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83

34.《监察法》对监察机关领导关系的规定 384

35.监察机关的责任范围 385

36.《监察法》对监察机关的派出监察机构和监察人员的规定 385

37.监察机关对监察人员的内部监督的规定 386

38.《监察法》对监察人员执行职务的保护性规定 386

41.《监察法》对上下级监察机关管辖关系及管辖争议解决的规定 387

39.国务院监察机关的管辖范围 387

40.《监察法》对地方监察机关管辖范围的规定 387

42.监察机关依法应履行的职责 388

43.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时有权采取的措施 389

44.监察机关在行使调查权时可以采取的措施 390

45.正确理解监察机关在调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反行政纪律案件时,查询和提请人民法院冻结案件涉嫌单位或人员的存款 391

46.监察机关办理行政违纪案件时,可以提请公安、审计、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391

47.监察机关有权提出监察建议的事项 391

48.《监察法》对监察机关的监察决定适用范围的规定 392

49.监察机关在履行监察职能中,依法享有的其他权限 393

50.《监察法》对监察机关检查事项的检查程序的规定 393

51.监察机关对违反行政纪律案件的查处 394

52.监察机关对案件的撤销 395

54.正确理解监察机关(案件)移送制度 395

53.《监察法》对监察机关受理不服主管行政机关行政处分决定的处理方式的规定 395

1.《审计法》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定 396

(三)审计法和监察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396

55.被监察部门和人员违反《监察法》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96

(三)审计法和监察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396

3.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中的保密义务 397

2.正确理解审计人员的回避制度 397

6.规定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意义 398

4.对审计结果使用两种审计文书的原因 398

5.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398

7.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处理 399

8.《监察法》对监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 399

10.《监察法》对监察机关办案期限的规定 400

决定不服向监察机关申诉的处理程序 400

11.被监察部门和人员在检查、调查中的陈述和申辩 400

12.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 400

9.举报制度与回避制度 400

13.对监察决定不服和对监察有异议的处理程序 401

14.监察人员的法律责任 401

16.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与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申诉的区别 402

赔偿 402

15.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的侵权行为所导致损害后果的 402

三、行政管理法执法用法常用法律法规 40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403

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二号公布 403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403

三、行政管理法执法用法常用法律法规 403

2.《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1987年6月16日) 408

3.《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施行细则》 411

(1987年10月29日财政部、审计署发布) 411

7.行政复议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4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417

1985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公布1985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正) 417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4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7年5月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 4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三号公布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426

●行政管理法执法用法重要参阅法律、法规、规章名录 434

●行政管理法执法用法重要参阅法律、法规、规章名录 434

一、行政复议法基本介绍 435

第五章行政复议法执法用法 435

一、行政复议法基本介绍 435

第五章行政复议法执法用法 435

二、行政复议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438

1.行政复议条例的制定目的 438

二、行政复议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438

2.行政复议的特征 439

4.行政复议与一般的行政处理的区别 440

3.行政复议的性质 440

6.行政复议的分类 441

5.行政复议与行政调解的区别 441

8.复议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复议权原则的要求 442

9.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原则 443

10.行政复议合法性原则的内容 443

11.行政复议“及时”原则的要求 444

12.“准确”原则的要求以及复议机关实现这些要求的前提 444

13.行政复议要遵循“便民”原则 445

14.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全面审查原则的内容 445

15.行政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不适用调解的原因 446

16.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的范围 447

17.“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可以申请复议”中的“法定条件”的含义 448

18.申请复议范围的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行为的含义 448

19.行政复议管辖的含义 449

20.修改后的《行政复议条例》与原条例的规定相比,在复议管辖上的变化以及对县政府所属职能部门所作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的确定 450

21.《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的级别管辖的几种情形 451

22.移送管辖的含义以及适用移送管辖要具备的几个条件 453

23.复议管辖发生争议时的处理 453

24.复议机构的设立 454

25.复议机构或复议人员的职责 455

26.复议机关对复议申请的处理 455

27.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方式 456

28.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有条件的停止执行 457

29.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的依据 457

30.正确看待复议机关因没有发现复议决定所依据的规章及其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违法,致使自己在诉讼中败诉而应承担的责任 458

31.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可以作出的几种复议决定 459

32.在具体行政行为可以依据两种以上的规范性文件时,复议机关应遵循的原则 461

33.作出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决定应具备的条件 461

34.复议机关能享有比法院更广泛的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变更权 462

35.发现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给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复议机关应责令被申请人承担行政侵权赔偿责任 462

36.行政赔偿的特征及其责任承担者的确定 464

37.复议决定书的制作 465

38.作出复议决定应遵守期限规定以及期限的计算 465

39.在申请人对复议决定逾期既不执行,又不起诉时,复议机关应强制执行 466

40.复议期间的计算 467

4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67

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这两种法律救济途径的联系和区别 468

三、行政复议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468

三、行政复议法用法中的主要问题 468

2.行政复议机关的含义 469

3.复议机构的含义 469

4.对申请复议的范围予以限制的原因 470

5.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允许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 470

6.申请复议范围中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含义及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 471

7.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各自的含义 472

8.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对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 473

9.行政许可行为的含义和特点及对行政许可行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474

10.许可证的种类 475

11.对行政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时以该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申请复议应具备的条件 476

12.对民政部门少发抚恤金的行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476

13.对乡政府的乱摊派行为可以提起行政复议 477

14.对行政机关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一切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都可以提起行政复议 477

15.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的劳动权利、社会保障和物质帮助的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时,不一定能提起行政复议 478

16.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还不能申请复议 478

17.不能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 479

18.对民事纠纷的仲裁、调解或处理不服的一般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479

19.未被列入申请复议范围的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的含义 480

20.《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的由原行政机关管辖的两种情形及作出此种规定的理由 480

21.如果法律法规无特别规定,你不服县工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时应选择的复议机关 481

23.复议申请人的范围 482

22.把复议申请投向信访部门的,只要符合复议申请条件就可再向有复议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482

24.行政复议中第三人的特点 484

25.被申请人的确定 485

26.行政复议中的复议代理人的类型 486

27.对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期限的限制以及申请复议期限的起算日 486

28.申请延长复议申请期限应具备的条件 487

29.甲打伤了乙,公安机关给予甲治安管理处罚,甲认为处罚太重,向人民法院起诉,且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乙若认为处罚太轻,也不能在申请复议期限内申请复议 487

30.对于行政复议申请已经受理的,在法定复议期限内不能再起诉 488

31.申请人申请复议时,应具备的条件 488

32.复议申请书的制作 489

34.对复议申请的撤回及撤回应具备的条件 490

33.不服复议机关对复议申请作出的不予受理的处理时的救济途径 490

35.被申请人的答辩书的制作 491

36.被申请人发现其具体行政行为确有错误,有条件的予以撤销或变更 491

37.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会产生的几种法律后果 492

38.“程序不足”的含义 492

39.对复议决定不服,一般都可以起诉 493

40.复议机关送达复议决定书的几种形式以及复议决定书的生效时间 493

41.对妨害行政复议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494

四、行政复议法执法用法常用法律法规 495

四、行政复议法执法用法常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条例》(1990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布1994年10月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行政复议条例〉的决定》修订发布) 495

42.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申请行政复议一般不享有特权也不受特别限制 495

第六章行政诉讼法执法用法 503

第六章行政诉讼法执法用法 503

一、行政诉讼法概述 503

(一)行政诉讼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503

一、行政诉讼法概述 503

(一)行政诉讼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503

(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 504

(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 504

(三)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505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505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505

(三)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505

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原则 506

4.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506

8.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原则 507

7.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原则 507

6.辩论原则 507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507

(四)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508

(四)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508

1.行政诉讼 508

2.行政诉讼法 509

(五)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510

(五)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510

二、行政诉讼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511

1.行政、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活动的含义 511

3.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含义 511

2.行政权力的含义 511

二、行政诉讼法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511

7.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512

6.行政诉讼 512

5.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 512

4.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512

8.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可以受辖的行政案件 513

10.人民法院不受理的案件 515

9.目前我国单行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案件 515

12.级别管辖的具体内容 517

11.行政诉讼管辖及其分类 517

13.地域管辖的具体内容 518

14.裁定管辖的具体内容 519

15.管辖权异议的处理 519

16.行政诉讼参加人 520

17.行政诉讼参与人和行政诉讼参加人的区别 520

18.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称谓及其特点 520

19.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的含义 520

20.行政诉讼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及承担的诉讼义务 521

21.行政诉讼的原告应具备的条件,在特殊情况下原告资格的确定 522

22.原告资格转移的几种情况 523

23.行政诉讼被告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在特殊情况下被告资格的确定 523

24.共同诉讼人及其类型 524

25.行政诉讼的第三人的特点及其类型 525

26.诉讼代理人的特征及其类型 525

27.行政诉讼中律师的权利和义务 526

28.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对证据的调取和核实 526

29.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527

31.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 528

30.缺席判决 528

33.行政诉讼案件、民事诉讼案件、刑事诉讼案件的区分 529

32.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立案标准 529

35.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案由的确定 530

34.人民法院对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的行政案件的处理 530

36.人民法院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的处理 531

37.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组织形式 531

38.人民法院审判行政案件的法庭调查 532

39.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532

40.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要件和范围 533

4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534

41.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 534

44.第一审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判决的种类 535

4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规章的参照 535

45.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发现有关人员违反政纪或者有犯罪行为的处理 536

46.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有无反诉的权利 537

47.人民法院对判决后被告再次做出与前具体行政行为相似的行政决定的处理 537

48.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的处理 537

49.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上诉案件可书面审理 538

50.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的种类 538

52.行政诉讼案件的执行需要具备的法定条件 5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