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  下
中国哲学史  下

中国哲学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萐父,李锦全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7010001111
  • 页数:46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下》目录

目录 3

第四编 3

封建社会后期阶段 3

(北宋至明中叶)哲学的发展 3

绪言 3

第一章道学唯心主义的产生 15

第一节周敦颐的“太极”说 15

一、“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 16

二、“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 18

三、“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 20

第二节邵雍的“象数”学 21

一、“合一衍万”的先天象数学 22

历史退化论 24

二、“元会运世”的宇宙循环论与“皇帝王霸”的 24

第三节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 26

一、“惟理为实”的本体论 27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9

三、“物必有对”、“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因素及其 32

形而上学归宿 32

第二章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道气一元论 35

第一节道气一元的宇宙衍生论 36

一、太极与道即气的新规定 37

二、阴阳生五行的新论证 38

第二节“道立于两”的辩证发展观 39

一、五行“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不穷” 40

二、五行“皆各有耦” 41

三、五行“生”、“克”、“变”、“化” 42

四、“天道尚变”、“新故相除”的历史观 45

第三章张载的唯物主义气化论 49

第一节“虚空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50

一、对玄学、佛教世界观的揭露 50

二、对“太虚即气”的论证 52

三、对“天道神化”的解释 53

第二节“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 55

一、“动必有机”、“动非自外”的内因论 55

二、“一故神,两故化”的矛盾观 56

第三节“内外之合”及“合内外于耳目之外”的认识论 59

一、“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 59

二、“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61

第四章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66

第一节“理本气末”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67

主义论证 68

一、“理是本”、“理为主”——对理气关系的唯心 68

二、“理一分殊”——对一多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 73

第二节“理主动静”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75

一、“理生万物”的发展观 76

二、“一生两”的矛盾观 77

三、“定位不易”的循环论 78

第三节“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80

一、“万理具于一心” 80

二、“穷理”通过“格物” 81

三、“力行”首在“致知” 82

第四节理欲对立的唯心史观 83

一、“不和乃和”的封建等级观 83

二、“革欲复理”的封建人性论 84

三、“尊王贱霸”的退化历史观 86

第五章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88

第一节“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88

一、化气为理 89

二、以数释理 90

三、容理于心 91

第二节“切己自反”的先验主义认识论 94

一、“发明本心” 94

二、“剥落”“物欲” 97

第三节 朱熹、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异同及其争论的实质 98

第六章陈亮、叶适重“事功”的唯物主义哲学 102

第一节 陈亮的哲学思想 103

一、“盈宇宙者无非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03

二、“明于事物之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06

三、“勉强行道大有功”的功利主义 109

第二节叶适的哲学思想 111

一、“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11

二、“弓矢从的”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15

第七章 王守仁对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展 119

第一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120

一、“意之所在便是物” 121

二、“理也者,心之条理也” 124

第二节“致良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126

一、“良知之外别无知” 126

二、“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 129

三、“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129

第三节“知行合一”的主观唯心主义动机论 130

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30

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133

第四节王守仁“心学”的历史地位 135

第八章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气本论 138

第一节“同道相贤,殊轨异趋”的批判精神 139

一、对唯心主义的揭露 139

二、对哲学范畴的改造 141

第二节“气本”与“气化”相结合的宇宙观 143

一、“理载于气”的气本论 143

二、“气有偏盛”的气化论 145

第三节“见闻”与“思虑”相结合的认识论 147

一、“事物之实核于见” 147

二、“事理之精契于思” 149

三、“事机之妙得于行” 150

(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哲学发展的新动向 155

绪言 155

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155

第五编 155

第一章李贽反道学的异端思想 165

第一节“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批判怀疑精神 167

一、反对封建独断的“是非无定”论 167

二、反对等级偏见的天赋平等论 170

第二节“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个性解放思想 173

一、“童心即真心”的个性自觉 173

二、“无私则无心”的私产要求 175

第三节 李贽哲学思想的矛盾及其宗教归宿 176

第二章黄宗羲的启蒙主义的历史哲学 181

第一节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史观 182

一、揭露矛盾,追溯历史 182

二、改革现实,设计将来 186

第二节对宋明哲学的批判总结 189

一、“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 189

二、“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 191

第三章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 197

第一节“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 198

第二节“火—气”一元的物质运动统一论 202

一、“盈天地间皆物” 202

二、“物物之生机皆火” 204

第三节 “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的矛盾学说 207

一、“常统常变”、“相反相因”的矛盾发展观 208

二、“交、轮、几”的矛盾转化观及其严重失足 210

第四节“一多相即”、“不妨矛盾”的认识辩证法 213

一、“因物用物”、“不妨矛盾”的认识原则 213

二、“多识”和“一贯”、“公性”和“独性”、承先和启后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15

第四章总结和终结宋明道学的王夫之哲学 219

第一节“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21

一、对“气”范畴的新的哲学规定 221

二、“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223

三、“天下惟器”,“尽器则道在其中” 225

四、对形而上的本体虚构的揭露 227

第二节“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辩证发展现 228

一、“动静皆动”、“天地之化日新”的变化观 228

二、“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的矛盾观 230

三、“奉常以处变”,“变不失其常”的常变观 234

第三节“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36

一、在能所关系问题上扬弃心学唯心主义 236

二、在心理关系问题上扬弃理学唯心主义 238

三、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全面清算宋明道学 241

四、对天人关系问题的新的哲学论证 243

第四节“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进步历史观 245

一、坚持“今胜于古”的进化观,反对历史复古主义 245

二、制定“理势合一”的规律论,反对历史神秘主义 246

三、提出“即民见天”的动力说,试图摆脱英雄史观 248

四、对理欲关系问题的新的历史说明 249

第五节王夫之哲学的历史地位 251

第五章颜元、戴震哲学中的思想新动向 254

第一节 颜元重“习行”、?“实学”的唯物主义 255

一、坚持体用一致,揭露道学唯心论的禅学根源 256

二、对“格物”作新解,发展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259

三、倡“实学”,重功利,宣扬经世致用的新学风 262

第二节 戴震重“心知”、案“分理”的理性精神 265

一、抨击道学“以理杀人”的罪恶实质 266

二、坚持“气化即道”的唯物论 269

三、主张“‘神明’照物”的认识论 272

第六编 27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79

(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哲学的新发展 279

绪言 279

第一章鸦片战争以后各种社会变革思潮的产生 287

第一节龚自珍、魏源的“更法”、“变古”新论 288

一、龚自珍的“更法”思想和“心力”说 288

二、魏源的“变古”新论和“重行”说 293

三、龚自珍、魏源思想的历史地位 297

第二节洪秀全的神学哲学理论 298

一、斗争中形成的理论 299

二、神学理论中包容的革命辩证法 300

三、洪秀全神学哲学理论的历史作用 303

第三节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305

第二章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和康有为的新进化论 312

哲学 312

第一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312

第二节康有为的新进化论与资产阶级国家模式 319

第三节康有为调和心、物的“元气”说 327

第四节康有为的人道博爱哲学 330

第三章谭嗣同的“泛仁”论及其哲学体系的矛盾 335

第一节“泛仁”论哲学的矛盾体系 336

第二节唯物主义感觉论和神秘主义顿悟论的矛盾 341

第三节“异同攻取”的对待思想与“相爱相成”的中庸 345

思想的矛盾 345

择”的进化论思想 350

第四章严复“质力相推”的机械唯物论和“物竞天 350

第一节具有机械唯物论特征的自然观 351

第二节具有唯物主义经验论特征的认识论 355

第三节具有进化论特征的历史观 361

第五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科学无神论和 367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诸流派的传入 367

第一节民主革命的高涨和理论战线的论争 367

一、“骤变”论同“渐进”论的论争 369

二、批孔、革天与尊孔、立教的论争 372

三、如何对待群众运动的论争 374

第二节科学和近代无神论思想的传播 376

第三节西方近代唯心主义哲学的传入 381

第四节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一度泛滥 385

一、曲折的政治经历 390

第一节章太炎的政治生涯和哲学转折 390

第六章章太炎早期的唯物主义“排天”说和后期 390

的佛教唯识论 390

二、矛盾的哲学体系 392

第二节早期唯物主义的“排天”说和唯理论 393

一、“阿屯以太”与排天、排帝 393

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 396

三、反映时代精神的学术史观 398

第三节“物竞天择”与“俱分进化”的矛盾思想 400

第四节唯我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宗教归宿 405

第七章 总结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和哲学启蒙 408

运动的孙中山哲学 408

第一节孙中山战斗的一生 408

一、从改良到革命 409

二、从革命实践到革命理论 411

三、从旧三民主义走向新三民主义 412

第二节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宇宙现 415

一、“以太——星云”说的宇宙演化论 415

二、“细胞——生元”说的生命发展观 417

三、战斗的无神论 419

第三节重视革命理论作用的知行学说 420

一、“知”、“行”范畴的新内容 420

二、知行关系问题的新论证 422

三、重视理论作用的“知难行易”说 424

第四节民生史观 427

一、民生史观的合理因素 427

二、民生史观的根本局限 430

附录:中国哲学史大事年表 4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