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
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

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伟杰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14025655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
《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目录

导言 1

金庸及其小说的“例外”状态与“定位”之难 1

“金庸现象”、“金庸文本”与“文化研究” 1

“雅俗之争”潜藏的误区 1

“娱乐行为”与“乌托邦主义” 1

乌托邦的消极与积极功能 1

社会想象过程: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谱系关系 1

“再解读”的策略:敞开“娱乐行为”潜藏的“乌托邦冲动” 1

目录 1

第一章金庸现象 11

金庸:现代“讲故事者”与古代“说书人”的差异 13

现代小说的“问题意识”:孤独的文体与“先验的无家可归的人” 13

金庸:后工业时代的“作者”神话(比较007、福尔摩斯等人物的神话) 13

“作者”与当代话语之间的关系:“话语实践的拓荒者”(设立可包容差异的新规范) 13

一、“作者”的神话与现代小说的“问题意识” 13

二、“跨文类”流行方式 28

作为武侠小说飞地的香港:文化空间与中文写作的相对自由 28

文化媒介的传播及金庸的写作方式:从报刊连载到精心修撰 28

金庸武侠小说传入内地的渠道与播散 28

金庸小说的“续写现象”、“伪作现象”、“盗版情况”:电影、电视改编状况,以及卡通、漫画、电子游戏的统计与调查 28

金庸小说的跨文类、跨文化流行及其丰富涵义 28

金庸与“文化工业”的双重关系:“商业性质”、读者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历史意识与文化意识”的书写 48

金庸小说流行的双重特征:书写当下历史境遇/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从而禀赋相对抽象而普遍的意义 48

《金庸作品集》装帧术的想象力、提示作用与文化效应(香港明河版、台湾远流版、内地三联版及各类盗版) 48

三、“文化工业”之反思:以金庸小说为例 48

第二章空间·人·乌托邦 60

金庸小说“江湖”与“武林”的正反二重性 64

一、“江湖”·“武林”:正反乌托邦的两种模式 64

《水浒传》传统与理想化江湖(梁山泊聚义堂的建立与倾塌、同质空间的异质化过程) 64

《水浒传》传统的复归与反叛:被放大了的“水泊梁山”与被凶险化的江湖 64

金庸小说的“水泊梁山”模式(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理想社会,正面乌托邦)与险恶江湖模式(充满凶杀和诡计的险恶空间,反面乌托邦) 64

金庸小说中“武林”(“人”的维度)的正反二重性 64

“江湖”和“武林”的正面乌托邦呈现:“义气”、“乌托邦主义”感受以及“新现实”的构造 64

金庸小说“携手同隐”的独特性:不知所终与“个人”的无法安置 81

“乌托邦冲动”的外化与批判现实之维:现实所指物的历史变迁(从朝廷、帝制及其统治者,到抽象的恶世与恶魔) 81

金庸小说的“救赎”模式:空间的被逾越、自我的膨胀以及重赋“江湖”以秩序 81

逃离与介入:作为一种心态(mentality)的乌托邦(短暂出现的归隐情结、拯救“江湖”的内在使命) 81

主动归隐、被迫归隐、欲归隐而不能 81

二、归隐与救赎:乌托邦心态与姿态的二重性 81

第三章金庸小说的成长主题与性别政治 95

一、父亲的缺席与替代:成长主题下的父子关系 97

“生身之父”的缺席与“替代性父亲”(师父)的多样性 97

理想父亲与伪精神之父 97

孤独的“子一代”、叛逆而不彻底的“子一代” 97

告别父亲的成人式 97

江湖儿女的再定位:对于江湖男权社会秩序的局部修改 107

置疑僵化的正邪观念 107

成长模式的若干例外 107

男女相遇:男侠的被放逐与“有问题”的女子 107

二、男女成长:对于江湖男权秩序的偏离与回归 107

有关“妖女”、“邪教女子”的命名与性别修辞 107

三、“凝视”、“不可逼视”与“双剑合璧”:侠骨柔情的性别政治 121

武侠小说中的“女性气质” 121

金庸小说类型化的女子:仙女、圣女、童真玉女、妖女、恶女、蛇蝎美人、伤心女子 121

“看”与“被看”:男性欲望的投射与折返(克制肉欲,并使情欲升华) 121

“过分美化”与以情为大的女性形象 121

男子的多情、寡情与专一 121

“完整男性”的刚柔兼济与多重身份的统一 121

“双剑合璧”的革命性与浪漫性 121

第四章民族国家·个人身份·历史记忆 138

“混杂化”的民族主义观念 139

汉民族(文化)本位思想的征兆 139

“开明政治”的微妙修辞 139

“为国为民”的大侠(民族国家赋予男人新的自我定义,还重振了他们的阳刚之气) 139

“以情为重”的个人化侠客(无法“升华”为大侠的性情中人) 139

一、“民族国家”主题的多重寓意 139

私情、大义与男女性别差异 139

是展示人性的“个人写作”还是“民族寓言”或“殖民地寓言”? 139

“华夷之辨”、“保家卫国”观念的淡化 139

异族入侵与异族统治:“编织情节”的意向性 139

被异族奴役者混乱的记忆清单:有所记忆又时时遗忘 159

说书世界:集体记忆的建构抑或另一类模糊改写? 159

异族统治下的文化传承与集体记忆 159

认同政治中的“悲悼”与“忧郁” 159

大、小民族主义之分 159

纯粹身份的坍塌与“混杂性”身份的浮现 159

胡汉恩仇 159

“种族一民族一国家”冲突下个人身份认同的困境与悲剧 159

二、个人身份的“混杂”与历史记忆缺失症 159

三、置疑武功(文化)的“本真性”:“华夷之辨”新解与“扬华抑夷”之情结 174

武学谱系与师承渊源:“华夷之辨”与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性 174

破除华夏/夷狄之分:比武的文化蕴涵 174

“扬华抑夷”情结的具体症候 174

对武功/文化“纯粹性”、“本真性”的有力置疑 174

对不同种族、民族、国家、文化遭遇之问题情境的复杂书写 174

第五章金庸小说接受史断想 185

“雅俗之争”的症结:北大的“隆重授衔”与鄢烈山的“拒绝金庸”之解剖 18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排座次”风波 188

金庸热与禅宗热、存在主义热之关联 188

一、金庸小说对学术界的冲击:雅俗关系再思考 188

雅俗关系、文化语境和“个人”命题 188

二、通俗小说·大(群)众文艺·武侠小说 207

通俗小说、大(群)众文艺与武侠小说的差别 207

“大(群)众文艺”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传统与“阶级意识”三类小说生产机制与主题内容之辨 207

三、“个人”·怀旧·狂欢 220

金庸小说对于想象式“个人”的构造 220

江湖空间的“个人梦”与“漂泊无根”的心灵 234

个体的自由与象征性解放 234

想象式安置的“怀旧”之维:压抑与转移 234

心理补偿与狂欢节效应:纸上狂欢与想象式批判简短结语 234

主要参考书目 237

后记 2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