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
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

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显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09001792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目录

第一篇 黄土高原的农业自然资源 2

第一章 黄土高原概况 朱显谟 2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

二、黄土高原的自然概貌 2

(一)黄土高原的地质概况 3

(二)黄土高原的地貌概要 14

(三)黄土高原的气候概况 22

(四)黄土高原的植被概况 26

一、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简史 36

第二章 黄土高原的农业概况 朱显谟 36

二、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38

(一)气候水文条件 38

(二)农地条件 40

三、农业近况概要 44

四、林业概况 46

五、畜牧业概况 50

(一)家畜的种类及其分布 51

(二)饲料及饲草 52

(三)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54

(二)气候温和、冷暖分明 54

(一)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54

一、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54

第三章 黄土高原的气候资原与评价利用 陈国良 54

(四)地区间降水差异显著、年季间变化大 55

(五)大风暴沙日数多,蒸发量大 55

二、黄土高原的有利与不利农业气候的条件 56

(一)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 56

(二)不利的农业气候条件 57

三、黄土高原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几个问题 59

(一)从降水条件看农牧业的适宜性 59

(二)合理布置农林牧业 60

(三)提高降水利用率 61

(四)掌握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山区水热资源 62

(五)合理安排沟、谷、川、坪地作物布局,提高水热资源利用率 62

第四章 黄土高原水资源评价 蒋定生 63

一、水资源的数量和特点 63

(一)水资源数量 63

(二)水资源的特点 64

(三)水资源变化特点带来的问题 65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 66

(一)利用现状 6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67

三、黄土高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 70

(一)地表水、地下水比较丰富的河谷盆地区 70

(二)水源条件较好、河流含沙量较低的土石山区 70

(三)水源条件较差、河流洪猛、沙多的黄土丘陵区 70

(四)水源条件较差的陕甘宁等地黄土丘陵塬区 71

(五)以利用地下水为主的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区 71

(六)水源条件最差的祖厉河-清水河流域区 71

(二)气候和植被因素 72

(一)地貌、地形因素 72

一、成土条件 72

第五章 土壤资源 程文礼 朱显谟 72

(三)成土时间 73

(四)黄土母质 73

(五)耕种与施肥 74

二、主要成土过程 74

(一)淋溶淀积过程 74

(二)粘化过程 75

(三)腐殖化过程 75

(四)?土化过程 76

(一)地带性规律 77

三、土壤分布 77

(二)非地带性规律 81

四、主要土壤的性状特征简介及其评价 82

(一)?土 82

(二)黑垆土 85

(三)黄绵土 88

(四)灰钙土 91

(五)风砂土 93

(六)其它土壤 94

(一)土地类型的基础及其分类依据 96

一、主要土地类型及其演变 96

第六章 土地资源 王玉 黄义端 朱显谟 96

(二)主要土地类型及其发生演变 97

二、土地资源评价 104

(一)土地利用现状 104

(二)土地资源评价 107

三、土地资源的分区 112

(一)半干旱草原土壤地带 113

(二)半湿润森林草原土壤地带 116

(三)黄土高原南缘山地丘陵湿润森林土壤地带 121

(二)冬春麦混交区 123

(一)冬麦区 123

第七章 作物资源 王德轩 卢宗凡 朱显谟 123

一、作物分区简介 123

(三)春麦区 124

二、主要作物分布特点 124

(一)小麦 124

(二)棉花 125

(三)糜谷 125

(四)豌豆 125

(五)玉米 125

(九)扁豆、大豆 126

(十)油菜 126

(七)高粱 126

(八)胡麻、荞麦 126

(六)莜麦和燕麦 126

三、各地作物组成及其演变——典型举例 127

(一)峙崾岘——黄土丘陵拐沟典型 127

(二)固原——宽谷黄土丘陵区代表 129

(三)神木——沙盖黄土丘陵区代表 133

(四)定西唐家堡河流域 138

(五)长武旱塬 143

(六)合阳台塬陆地 156

(七)关中秦川一角 157

第八章 植物资源 邹厚远 165

一、经济乔木树种 165

二、木本粮油树种 169

三、果树 170

四、经济小乔木和灌木树种 170

五、经济藤本 174

六、经济草类 174

七、几点建议 176

第九章 土壤剖面类型、厚度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田积莹 朱显谟 178

第二篇 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生产特性 178

一、非灌溉条件下的旱地土壤剖面类型 180

(一)?土——特殊的“黄盖垆”型土壤剖面类型 180

(二)黄绵土土体构型 183

(三)河淤沙土剖面类型 185

二、灌溉地区的土壤剖面类型及土体构型 186

(一)苦水灌区“黑垆土”型剖面构型 186

(二)灌溉灰钙土“蒙金地”式的土体构型 188

(三)灌溉灰钙土全剖面轻质土构型 192

一、黄土高原土壤颗粒的分布规律 197

第十章 土壤颗粒、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田积莹 197

(一)土壤颗粒分布规律 198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 207

(三)土壤的渗透特征 208

(四)土壤的水分常数 209

(五)土壤颗粒组成及其改良途径 210

二、黄土高原土壤的团粒结构 216

(一)团粒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217

(二)黄土高原土壤结构的质和量问题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18

(三)气候变化对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影响 219

(四)植被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影响 220

(五)土壤质地对团粒结构形成的影响 224

(六)人工胶结剂对黄土母质形成团粒结构及对土壤氮磷的影响 225

第十一章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 汪静琴 227

一、黄土高原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分布 227

(一)微生物的分布概况 227

(二)常见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布 228

二、耕种土壤的微生物特性 232

(一)耕作和施肥对?土中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232

(二)碳氮率不同的有机物培肥与微生物活动 233

三、菌肥的应用及其效果 234

一、蚯蚓在黄土区土壤中的分布与数量 236

第十二章 黄土高原的蚯蚓与土壤肥力 黄福珍 236

二、黄土区主要蚯蚓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238

三、蚯蚓对黄土区土壤肥力的影响 241

四、蚯蚓人工养殖和土壤双重利用 246

第十三章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李香兰 248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布 248

(一)有机质含量与分布 248

(二)主要土类有机物的C/N比值 252

(一)主要土壤腐殖质的组成 253

二、主要土壤腐殖质组成与性质 253

(二)主要土壤腐殖质的形态 255

(三)主要土壤胡敏酸的性质 255

(四)不同耕作年限对土壤腐殖质组成与特性的影响 255

三、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 259

(一)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 259

(二)有机质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259

(三)有机质促进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259

(五)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260

(四)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碳素营养的来源 260

四、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261

(一)山地及阴坡地区 261

(二)丘陵草坡地区 261

(三)丘陵农地区 261

(四)平原(含塬)农地 262

第十四章 黄土高原土壤氮素状况 赵更生 263

一、黄土高原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分布 263

二、土壤氮素的转化和供应 264

(一)合理施用氮素化肥 266

三、土壤氮素的调节 266

(二)扩种豆科作物 275

(三)种植豆科牧草 276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增加有机肥量 279

第十五章 土壤磷素营养 李鼎新 281

一、土壤磷素含量水平和供给 281

(一)土壤磷素含量水平和分布 281

(二)土壤剖面磷素的含量和垂直分布 282

(三)土壤有效磷水平和供给 282

二、土壤中磷素的形态组成 283

(二)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有效性 286

(一)磷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有效性 286

三、磷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286

四、土壤磷的吸附与析出 289

(一)土壤磷吸附图象及吸附等温式 289

(二)土壤吸附磷的解析 291

五、磷肥增产效益与有效施用条件 292

(一)磷肥的增产效益和对土壤中磷供给能力的影响 292

(二)磷肥的有效施用条件 294

第十六章 土壤钾素 贾恒义 298

一、主要土壤钾的含量和形态 298

(二)土壤钾的形态和含量 299

(一)土壤全钾的含量 299

二、土壤钾的释放 302

(一)耕作层土壤钾的释放 302

(二)土壤主要发生层次钾的释放 304

三、主要土壤类型对钾肥的反应 305

(一)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土区的反应 306

(二)汾渭盆地及其各河流两岸的沙地区的反应 306

(三)汾渭盆地引浑灌淤土的反应 306

(四)黄土地区的塬和丘陵区的反应 306

(二)耕作利用方式 307

四、钾肥的有效条件 307

(一)土壤供钾能力 307

(三)作物种类 308

(四)生产水平和氮磷配合 308

第十七章 土壤微量元素 余存祖 李继云 310

一、土壤微量元素与农业生产 310

(一)硼 310

(二)钼 315

(三)锰 318

(四)锌 323

(五)铜 328

(六)铁 330

(七)稀土及其它元素 334

二、土壤微量元素与地方性疾病 336

(一)土壤中的硒及其与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的关系 337

(二)土壤中的氟与地方性氟中毒 339

(三)土壤中的碘与甲状腺肿 340

第十八章 土壤-作物水分关系及其调节 李玉山 342

一、黄土高原土壤的农业水文性质 342

(一)黄土高原土壤质地特征 342

(二)土壤持水容量 343

(三)土壤萎蔫湿度 344

(四)土壤有效水 347

(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50

二、土壤水分蒸发移动性能 350

(一)土壤水分蒸发移动的一般规律 350

(二)土壤质地对土壤蒸发移动性能的影响 351

(三)不同湿度对土壤水分蒸发移动性能的影响 352

三、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353

(一)农田水量平衡主要影响因素 353

(三)农田土壤水分年周期动态 354

(二)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354

(四)作物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 355

四、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357

(一)旱地作物耗水量及其和产量的关系 357

(二)作物抗旱的生态特征 359

五、土壤水库对作物供水的调节作用 361

(一)土壤水库的概念 361

(二)作物利用土壤水库储水的能力 361

(三)土壤水库对作物供水的调节 362

(四)土壤深层储水的产量效应 363

一、土壤耕作 366

(一)不休闲耕作 366

第十九章 土壤耕作对土壤生产力的影响 朱显谟 366

(二)半休闲耕作 367

(三)休闲耕作 368

二、轮作 369

(一)陇东的分区轮作 369

(二)陇中的三大类轮作 372

(三)甘肃清水一带的因土轮作 374

(四)陕北不同主粮作物的轮作 374

(六)山西省黄土地区的轮作 375

(五)秦岭南北的轮作 375

三、特殊耕作 377

(一)深翻深耕 377

(二)“三深三浅”相结合的耕作 385

(三)水土保持耕作 387

(四)铺砂田 389

(五)抗旱播种 394

(三)建设基本农田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396

(二)加强肥料建设是当前提高旱作产量的有效途径 396

(一)以旱作生产放在首位 396

一、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的方向与战略 396

第二十章 合理利用土地,实现以林护农、以牧促农 陈国良 396

第三篇 黄土高原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396

(四)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结构,是实现旱作稳产、高产的基础和长远大计 397

二、以林护农,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 397

(一)林带的防风效益 398

(二)林带的防沙、保土作用 398

(三)林网对改善农田小气候的效应 398

三、以牧促农,改善农田肥力状况,提高水热资源利用效率 400

(二)确立合理结构的设计原则 401

(一)确立合理结构的目标 401

四、建立农林牧合理结构,保证作物高产、稳产 401

(三)合理布置农林牧结构的设计方法 402

(四)宁南固原上黄村合理安排农林牧结构模式及实践效益 402

五、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与措施 406

(一)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 406

(二)增加化肥投入,依靠农田改造、农牧结合,以实现粮食自给 408

第二十一章 整治土地、保持水土、建设基本农田 蒋定生 410

一、土地遭受水土流失危害的情况 410

(一)暴雨标准 411

二、暴雨特性 411

(二)暴雨强度与历时的关系 412

(三)暴雨雨型 413

(四)降雨雨滴特性 414

三、黄土高原土壤的入渗能力 416

(一)入渗过程的数学描述 416

(二)影响土壤入渗能力的因素 417

(三)黄土高原土壤入渗能力分区 420

(四)双圈法试验结果与用流域水文资料推算值之比较 422

四、黄土高原土壤的力学性质 424

五、基本农田分类 427

六、水平梯田 432

(一)梯田断面要素的确定 432

(二)梯田道路 436

(三)梯田的养护和维修 438

(四)种好水平梯田的关键措施 438

七、隔坡梯田 439

第二十二章 黄土高原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 王德轩 朱显谟 444

一、设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444

二、为种植业的高产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447

三、落实和提高旱农耕作栽培技术 453

四、作物合理布局及轮作 456

五、防治农田杂草 461

六、重视立体农业 463

七、兴修水利、省水灌溉、蓄水保墒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长期战略任务 463

第二十三章 经营旱作农业、合理利用降水资源 李玉山 466

一、旱作农业有很大生产潜力,水分尚不是当前作物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 466

二、改变小地形是坡耕地增加降水入渗蓄存的主要措施 468

(一)梯田 468

(二)圳田和区田(丰产沟和丰产坑) 469

三、建立合理的农田水分循环 471

四、施肥和土壤培肥是提高旱作水分生产效率的主要措施 472

第二十四章 增加肥料投入,提高土壤肥力 彭琳 彭祥林 474

一、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474

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477

(一)三业并举、互相促进 477

(二)三肥齐抓、协调发展 478

(三)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效 478

(四)三防并重、分区治理 479

参考文献 481

附 黄土高原资源植物一览表 49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