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4931543
  • 页数:2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金融中介功能观和制度变迁为理论基础,融合信息经济学,契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前沿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和论证了西方国家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对金融经营模式的形成原因和演进轨迹的基本解释框架,并进一步探究金融经营模式演变中更具一般适用性的要素,并结合中国实际,推导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目录

第一篇 金融经营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6

1 金融经营模式概述 6

1.1 分业与混业的界定 6

1.1.1 分业经营 7

1.1.2 混业经营 8

1.1.3 混业经营的微观组织模式 1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1.2.1 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观点 13

1.2.2 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趋同化 18

1.3 不同金融经营模式下的金融监管 20

1.3.1 金融监管的成因:金融脆弱性假说 20

1.3.2 金融监管成本分析 22

1.3.3 适度监管原理 24

1.3.4 金融监管模式 26

2 混业经营模式的理论依据 32

2.1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33

2.1.1 交易成本理论与金融中介的产生 33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金融中介的存在 34

2.1.3 金融市场竞争条件下的金融中介理论 36

2.1.4 实证数据 38

2.2 全能银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43

2.2.1 全能银行的信息经济优势与范围经济收益 44

2.2.2 全能银行的利益冲突与潜在成本 49

2.3 制度变迁理论 52

2.3.1 制度变迁理论的内涵 52

2.3.2 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因素 53

2.3.3 金融制度演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4

2.4.1 金融深化理论的内容 57

2.4 金融深化理论 57

2.4.2 启示 58

本篇小结 60

第二篇 西方国家金融混业经营发展途径研究 62

3 西方国家金融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 62

3.1 从“自然混业”到“分业”的历史考察 62

3.1.1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自然混业阶段 62

3.1.2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分业经营阶段 65

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混业经营潮流 70

3.2.1 英国以“大爆炸”为标志的金融改革拉开了混业经营的序幕 70

3.2.2 日本的“大爆炸”目标之一就是打破分业经营的旧框架 72

3.2.3 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标志着世界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 74

3.3 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各国金融系统 77

3.3.1 美国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 79

3.3.2 英国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 81

3.3.3 日本主办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 83

3.3.4 德国全能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 85

3.3.5 对关键问题的审视 87

3.4.1 美国的“伞状金融监管” 89

3.4 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各国金融监管 89

3.4.2 英国的“统一监管”格局 91

3.4.3 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93

3.4.4 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 94

3.5 对西方国家金融经营模式演变的理论归纳 97

3.5.1 需求因素分析 98

3.5.2 供给因素分析 102

3.5.3 对金融中介最适规模和最佳边界的修订 104

4.1 混业经营趋势之一:银证合作 108

4.1.1 资金互动 108

4 混业经营发展的初级阶段 108

4.1.2 工具复合和业务交叉 112

4.2 混业经营趋势之二:银保合作 115

4.2.1 国外银行保险的趋势 115

4.2.2 银行保险合作的方式 116

4.2.3 银行保险合作的内容 119

5 混业经营发展的高级阶段 123

5.1 产权渗透方式之一:多级法人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制 123

5.1.1 金融控股公司的盛行 123

5.1.2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正面效应 129

5.1.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负面效应 131

5.2 产权渗透方式之二:统一法人模式下的全能银行制 133

5.2.1 德国全能银行的特点 135

5.2.2 德国全能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分析 137

5.2.3 德国全能银行制下的银企关系分析 147

附件1:花旗集团——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典型案例分析 152

附件2: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163

本篇小结 165

6.1.1 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 167

6.1 新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混业的雏形 167

6 我国金融经营模式的历史演变 167

第三篇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 167

6.1.2 新金融体系的建立 168

6.1.3 初期自然混业的雏形 169

6.1.4 早期自然混业与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 170

6.2 分业经营模式的确定 174

6.2.1 1993—1998年:我国金融分业经营模式的形成 174

6.2.2 对我国金融分业经营模式的评价 175

6.3 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 176

6.3.2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证券监管部门开始独立 177

6.3.1 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 177

6.3.3 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标志着分业监管制度继续推进 179

6.3.4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标志着分业监管体系基本确立 179

6.4 渐行渐近的混业经营 180

6.4.1 银证合作 180

6.4.2 银保合作现状 184

6.4.3 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 185

7.1 我国金融业运行的总体特征 188

7.1.1 金融深度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188

7 分业经营模式下我国金融业的运行特征与效率 188

7.1.2 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规范分析 192

7.1.3 帕加诺模型对我国金融宏观效率的验证 193

7.1.4 金融混业发展对于φ值的贡献 194

7.2 我国金融业运行的结构特征 195

7.2.1 国民收入和社会总储蓄的结构特征 196

7.2.2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 200

7.2.3 金融业的结构特征 203

7.3.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09

7.3 我国金融业的运行效率分析 209

7.3.2 扭曲的信息披露机制 211

7.3.3 脆弱的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 212

7.4 金融运行机理及其资金循环渠道的重塑 214

7.4.1 现行制度安排下的金融运行机理及其局限性 214

7.4.2 金融系统资金循环渠道的重塑 215

附件3:GDP与金融深化程度(DEPTH)和滞后一期(DEPTH-1)相关分析(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218

8 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中的制度约束 221

8.1 我国推进混业经营的供需因素分析 221

8.1.1 需求因素分析 221

8.1.2 供给因素分析 224

8.2 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微观制度约束 226

8.2.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缺陷 226

8.2.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特征 227

8.3 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宏观制度约束 229

8.3.1 金融监管水平不高 230

8.3.2 银行会计制度不审慎 231

8.3.3 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232

8.3.4 市场监督中介缺乏 232

8.4.1 金融机构全能化发展中的成本和收益 233

8.4 多重制度约束下的混业经营发展轨迹 233

8.4.2 成本收益模式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轨迹 234

9 推进混业经营模式的制度供给 237

9.1 制度供给之一: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237

9.1.1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创新 237

9.1.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途径 241

9.2 制度供给之二:金融监管制度安排 243

9.2.1 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243

9.2.2 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246

9.3.1 信用体系的制度设定 251

9.3 制度供给之三: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251

9.3.2 信用文化的培育 253

10 金融混业经营发展途径中的模式选择和监管协调 255

10.1 混业经营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255

10.1.1 混业经营的产品设计 255

10.1.2 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 257

10.2 协议合作阶段 258

10.2.1 合作阶段的特点 258

10.2.2 金融监管的重心 259

10.3.1 金融控股模式的选择 260

10.3 金融控股阶段 260

10.3.2 牵头金融监管模式 262

10.4 全面混业阶段 263

10.4.1 多层次的金融系统 263

10.4.2 统一监管模式 264

本篇小结 267

结论 269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