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继明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6594140
  • 页数:595 页
图书介绍: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目录
标签:同源 研究

1.引言 1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1

1.2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2

1.3 语料的取舍与择定 4

1.4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的价值 5

2.王念孙与《广雅疏证》 10

2.1 王念孙生平事迹 10

2.2 《广雅疏证》与《广雅》 13

2.3 《广雅疏证》的主要内容 16

2.3.1 校勘文字,订正讹误 17

2.3.2 匡正《广雅》误采及先儒误说 19

2.3.3 揭示《广雅》体例 20

2.3.3.1 《广雅》属辞之例,皆本于《尔雅》 20

2.3.3.2 二义同条或三义同条 20

2.3.3.3 异体字同条 21

2.3.4 旁征博引,全面疏证《广雅》 21

2.3.4.1 广搜书证,考辨词义 21

2.3.4.2 认识词义现象,揭示词义规律 22

2.3.4.3 因声求义,同条共贯,不限形体 25

2.3.4.3.1 讲解联绵词 26

2.3.4.3.2 推求本字与通假字 27

2.3.4.3.3 探求语源,击联同源词 28

2.4 《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 38

3.《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 42

3.1 同源词概说 42

3.1.1 同源词的性质和判定 42

3.1.1.1 同源词的性质 42

3.1.1.2 同源词的判定 43

3.1.1.3 同源词的判定方法 45

3.2 《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的意义和依据 46

3.2.1 《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的意义 46

3.2.2 《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的依据 48

3.2.2.1 分析《广雅疏证》同源词语音关系的依据 48

3.2.2.2 分析《广雅疏证》同源词意义关系的依据 51

3.3 分析《广雅疏证》同源词意义关系的方法 52

3.4 《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 55

3.4.1 之部 55

3.4.2 职部 68

3.4.3 蒸部 78

3.4.4 幽部 84

3.4.5 觉部 107

3.4.6 冬部 110

3.4.7 宵部 117

3.4.8 药部 132

3.4.9 侯部 139

3.4.10 屋部 145

3.4.11 东部 149

3.4.12 鱼部 166

3.4.13 铎部 186

3.4.14 阳部 195

3.4.15 支部 210

3.4.16 锡部 225

3.4.17 耕部 231

3.4.18 脂部 248

3.4.19 质部 258

3.4.20 真部 265

3.4.21 微部 269

3.4.22 物部 285

3.4.23 文部 297

3.4.24 歌部 327

3.4.25 月部 349

3.4.26 元部 386

3.4.27 缉部 415

3.4.28 侵部 418

3.4.29 叶部 426

3.4.30 谈部 433

4.1.1.1 音同 448

4.1.1 语音关系类型 448

4.1 语音关系类型及音转规律 448

4.《广雅疏证》同源词的类型及音转和音义结合的规律 448

4.1.1.2 音近 451

4.1.1.3 音同音近 451

4.1.1.4 音转 452

4.1.1.4.1 声转 452

4.1.1.4.2 韵转 454

4.1.1.4.3 声转韵转 455

4.1.1.5 音同音转 456

4.1.1.6 音近音转 458

4.1.1.7 音同音近音转 459

4.1.1.8 混合音转型 461

4.1.2 音转规律 462

4.1.2.1 声转规律 463

4.1.2.1.1 准双声 463

4.1.2.1.2 旁纽 464

4.1.2.1.3 准旁纽 466

4.1.2.1.4 邻纽 467

4.1.2.2.1 对转 468

4.1.2.2 韵转规律 468

4.1.2.2.2 旁转 469

4.1.2.2.3 旁对转 471

4.1.2.2.4 通转 472

4.2 词义关系类型 476

4.2.1 相同 476

4.2.1.1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476

4.2.1.2 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476

4.2.1.3 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480

4.2.1.4 各词语的意义在其词义系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481

4.2.1.4.1 本义与本义相同 482

4.2.1.4.2 本义与引申义相同 483

4.2.1.4.3 引申义与引申义相同 485

4.2.2 相关 487

4.2.2.1 具有共同的性质 488

4.2.2.2 具有共同的特征 488

5.1.1 训诂之旨,本於声音 491

4.2.2.3 具有泛指与特指的关系 491

4.2.2.4 表示因果 492

4.2.3 相同相关 492

5.《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和方法 494

5.1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 494

5.1.2 名之于实,各有义类 505

5.2 《广雅疏证》击联同源词的方法 512

5.2.1 音义结合法 513

5.2.2 右文法 518

5.2.3 声训法 521

5.2.4 音转法 522

5.2.5 综合法 523

5.3.1 声义并同 526

5.3 《广雅疏证》对同源词的表述方式 526

5.3.2 声近义同 529

5.3.3 声义相近 531

5.3.4 并音某某反(切),义相近也 532

5.3.5 一声之转 533

5.3.6 语之转 534

5.3.7 并通 535

5.3.8 并字异而义同 537

5.3.9 凡言某者,皆某之义 538

5.3.10 其义一也 539

5.3.11 之言 540

5.4 音义结合的规律 541

5.4.1 音同义关 542

5.4.2 音转义关 545

5.4.3 音转义同 548

5.4.4 音同音转义关 551

5.4.5 音同义同 554

5.4.6 音近义关 555

5.4.7 音同音转义同 557

5.4.9 音近音转义关 559

5.4.8 音近义同 559

5.4.10 音同音近义关 560

5.4.11 音同义同义关 561

5.4.12 音同音转义同义关 561

5.4.13 音同音近音转义关 562

5.4.14 音同音近义同 563

5.4.15 音同音近义同义关 564

5.4.16 音近音转义同 564

6.1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成就 568

6.1.1 理论上的突出建树 568

6.《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成就和不足 568

6.1.2 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572

6.1.2.1 因声求义,不限形体 572

6.1.2.2 沿流溯源,类聚群分,同条共贯 572

6.1.2.3 比类声符,探求语源意义 573

6.1.3 揭示了汉语同源词词义的系统性和音义结合的规律性 573

6.1.4 训诂实践的丰硕成果 577

6.2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不足 578

7.主要参考文献 582

后记 5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