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治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10039321
  • 页数:679 页
图书介绍:对元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蒙古诸王制度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和分析。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 中央政治制度 1

一、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辨 1

(一)御前奏闻的缘起和普遍存在 2

(二)御前奏闻的举办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6

(三)御前奏闻的议政内容和决策方式 12

(四)御前奏闻是带有草原游牧印痕的“视朝”方式 17

二、元代上都分省考述 31

(一)上都分省的肇始与宰执建置 32

(二)上都分省的职司及其与大都留省的关系 36

(三)上都分省及上都的性质和地位 40

三、怯薛与元代朝政 43

(一)参与御前奏议决策 44

(二)以内驭外挟制宰相 47

(三)介入宫廷政变及其他皇位更迭 51

(四)怯薛预政的影响及特征 55

四、元代质子军刍议 58

(一)质子军的人员构成 59

(二)质子军的职司 62

(三)质子军的户籍和管辖 64

第二章 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 67

一、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67

(一)行省的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68

(二)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 71

(三)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81

(四)元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87

二、元代宣慰司建置沿革与性质辨析 91

(一)中统年间的宣慰司及其与宣抚司的关系 92

(二)至元元年——十五年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宣慰司 97

(三)至元十五年以后行省等属下分治机构的宣慰司 99

(四)关于元宣慰司的性质 102

三、元代路总管府研究 104

(一)路总管府的由来和沿革 105

(二)路总管府的机构建置与圆议连署 109

(三)掌民籍、征赋役 128

(四)教化办学与赈灾水利 135

(五)抑豪捕盗与司刑鞫狱 140

(六)路总管府官吏的选用、迁调及考课俸禄 147

(七)路总管府与朝廷、地方诸衙门的关系 164

(八)路总管府的三个特点 175

四、元代县官研究 178

(一)县官建置概况 178

(二)圆议连署、长贰关系和县衙公廨制 184

(三)县官与农桑水利 192

(四)县官征税派役 194

(五)县官兴办学校与力行教化 201

(六)县官司法捕盗 204

(七)县级官吏的选用、管理及其与路府州的关系 211

(八)元代县官的几个特点 219

五、元代巡检司考述 221

(一)巡检司的设置概况 222

(二)巡检司的职能 226

(三)巡检的选用管理及其与州县的关系 229

(一)行御史台建置概况 244

六、元代行御史台述论 244

(二)大夫中垂综领与察院巡守 251

(三)行御史台对行省的监察及其相互关系 259

(四)行御史台对所属诸道廉访司的节制指挥 266

(五)行御史台的其他职司 270

(六)行御史台官员的任用 275

(七)行御史台的特色与功能 280

七、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 282

(一)肃政廉访司的建置沿革 283

(二)肃政廉访司的分司出巡与总司坐镇 291

(三)廉访司纠劾地方官吏非违不法 303

(四)廉访司照刷案牍与按问处罚犯罪官吏 309

(五)廉访司兼管刑狱 317

(六)廉访司劝农桑、举贤、赈灾、体覆等职司 321

(七)廉访司官吏的选用、迁调及俸禄 327

(八)廉访司与御史台、行省、宣慰司及蒙古诸王的关系 341

(九)廉访司的性质与特征 350

一、元代投下考述 355

(一)投下与蒙古语的关系 355

第三章 投下与蒙古诸王制度 355

(二)投下的含义 359

(三)投下组织的类型 364

二、元代中原投下封地置路州发微 370

(一)蒙古国时期中原投下封户散在汉世侯辖区的状况 371

(二)元世祖朝对中原投下封地行政建置的调整和变动 372

(三)投下封地置路州的社会效果 387

三、元代的投下户 391

(一)蒙古直属千户部民 392

(二)诸王兀鲁思封户 394

(三)五户丝食邑民 396

(四)投下私属民 400

(五)元投下户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影响 414

四、元代的宗王出镇 416

(一)蒙古宗室分封的发展演变和宗王出镇体制的形成 416

(二)宗王出镇的辖地 421

(三)宗王在镇戍区的权限及其与行省行院的关系 423

(四)出镇宗王的委派承袭 432

(一)蒙古国时期的王爵等级 435

五、关于元代诸王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 435

(二)元世祖朝六等印章封爵制的确立 437

(三)成宗以降的王爵印章封授 441

(四)诸王王位印章的继承 444

(五)元代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的特征 450

六、元代晋王封藩问题探讨 455

(一)世祖末晋王甘麻剌封藩 455

(二)晋王麾下的军队和统军权 460

(三)晋王位下的封邑部民及赐田矿冶 465

(四)晋王内史府及其职权 471

(五)晋王与朝廷官府的关系 474

(六)晋王封藩的性质和它在元中后期的地位 476

七、关于元代镇戍江淮的蒙古诸王 481

(一)江淮诸王的受封出镇 482

(二)江淮诸王的军队与统军权 483

(三)江淮诸王王府和位下封民占田 486

(四)江淮诸王与行省等官府的关系 489

(五)江淮诸王的特征和政治军事地位 491

八、元代云南蒙古诸王问题考察 493

(一)元初九王并镇与云南王忽哥赤封藩 494

(二)至元十一年以后云南诸王与行省的分权而治 497

(三)元末梁王专制与行省秉命 504

(四)云南出镇诸王的更替、王府官属及位下领民 506

九、马可波罗所记的乃颜之乱考释 508

(一)关于乃颜反叛缘起和忽必烈调集军队 508

(二)关于忽必烈与乃颜军队的激战 514

(三)关于忽必烈奖赏有功将士和牌符赐予晋升 520

(四)马可波罗在华身份刍议 525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他 531

一、元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述略 531

(一)路府州县的赋税征收和支用权限 531

(二)行省对辖区财赋收支的综领督办 538

(三)藏富诸省与上供留用 544

二、关于元代中后期的奉使宣抚 549

(一)奉使宣抚的宗旨和使臣选用 550

(二)奉使宣抚的分道、次数及频繁举行的原因 552

(三)奉使宣抚的职司与权限 556

(四)奉使宣抚的性质与特征 565

三、元世祖朝钩考钱谷述论 577

(一)钩考的缘起 577

(二)钩考路府州县钱谷 579

(三)钩考行省钱谷 582

(四)钩考中书省等衙门钱谷 586

(五)钩考的效用与实质 589

四、元代乡试新探 594

(一)乡试举办概况 594

(二)乡试的运作程序 600

(三)乡试的意义与影响 607

五、元代蒙古人的等级结构 624

(一)皇帝和皇族 625

(二)异姓贵族官僚 630

(三)平民 637

(四)私属和奴隶 642

(五)元代蒙古人等级结构的特征及影响 649

六、成吉思汗生年问题补正 660

征引史籍文献与参考论著 6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