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曹顺庆主编;孙景尧,高旭东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40419153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比较文学学科的百年发展史及其理论为基础,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比较文学教材。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第二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三章,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第四章,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第五章,文学的类型研究;第六章,比较诗学;第七章,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第八章,总体文学;第九章,跨文明文学比较;第十章,比较文学前景展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上一篇:谁作孽下一篇:瓯北七律浅注 卷4
《比较文学概论》目录

绪论 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1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1

一、比较文学:文化交流之桥与文化创新之路 1

二、无所不在的比较: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 5

第二节 本书的指导思想、结构与使用建议 11

一、本书的指导思想 11

二、本书的结构 14

三、本书的使用建议 17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 19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19

一、法国学派的定义 19

二、美国学派的定义 26

三、中国学派的定义 31

第二节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35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36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39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42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49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49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53

第二章 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62

第一节 文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62

一、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的科学性与审美性 62

二、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实证性与非实证性 63

三、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同源性与变异性 66

第二节 流传学 68

一、流传学的定义与特征 68

二、流传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70

三、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71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76

第三节 渊源学 81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81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84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86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90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94

第四节 媒介学 97

一、媒介学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发展 97

二、媒介的四种类型 101

三、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 103

四、媒介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05

第三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109

第一节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109

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 110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111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114

第二节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115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116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118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120

第三节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121

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122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 124

三、文化意象的跨民族传递 126

第四节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 129

一、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 129

二、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 131

三、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132

第四章 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 136

第一节 形象学 136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136

二、形象学的性质与定义 140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44

第二节 接受学 150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150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153

三、接受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155

四、接受学的前景 158

第三节 变异学 160

一、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原理 161

二、变异学的理论核心:异质性与可比性 167

三、跨国变异研究 169

四、跨语际变异研究 170

五、跨文化变异研究 173

六、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180

第五章 文学的类型研究 185

第一节 类型学 185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86

二、文学现象类似的原因 187

三、文化同步发展中的文学 190

第二节 文学主题与主题学 193

一、主题和主题学的联系与区别 193

二、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196

三、主题学研究的主题 203

四、主题学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206

第三节 文类学研究 211

一、不同文类研究分析 211

二、缺类研究的特殊性 215

三、文学风格研究的异同 217

四、文类学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218

第六章 比较诗学 224

第一节 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 224

一、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 224

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 225

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 226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230

一、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231

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 235

三、研究案例分析 238

第三节 走向比较诗学的新疆域 241

一、文化语境变迁与问题意识转换 241

二、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 242

三、文论对话与互释:比较诗学的新空间 246

第七章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255

第一节 文学与艺术 256

一、文学与音乐 256

二、文学与绘画 262

三、文学与戏剧及影视 268

第二节 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276

一、文学与哲学 276

二、文学与历史 281

三、文学与社会学 285

四、文学与心理学 290

五、文学与宗教、法学及其他 295

第三节 文学与自然科学 300

一、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历史 300

二、文学中的科学 307

三、科技影响下的文学 310

第八章 总体文学 313

第一节 区域文学与世界文学 313

一、各民族文学的空间延展与区域文学的形成 314

二、区域文学与东西方文学、世界文学 316

三、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及对比较文学理论建构的价值 318

第二节 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 323

一、总体文学的学术文化背景 323

二、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的构想 324

三、从欧洲中心的总体文学到跨文明的总体文学及其研究方法 327

第九章 跨文明比较文学 329

第一节 跨文明比较文学提出的现实意义 329

一、当代的“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 330

二、文明的“异质性”与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转机 332

第二节 人类文明的多源和多元性 334

一、文明在世界不同区域的产生 334

二、文学在不同文明中的意义 335

三、多元文明观 337

第三节 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的新拓展 341

一、跨国别与跨区域 341

二、“西方中心论”的局限和危机 344

三、跨文明比较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交往和对话 347

第四节 文学的跨文明比较方法 350

一、文明异质性与文学的差异性比较 350

二、文明对话与文学话语比较 355

三、文明的互补与异质文明文学的融合研究 358

第十章 比较文学前景展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361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 362

一、比较文学与“全球本土化” 362

二、全球化之于比较文学的意义 365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新方向 366

第二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368

一、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369

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互动与互补 371

第三节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 374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生产的世界性特征” 375

二、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的兴盛 376

三、作为一种审美现实的世界文学 379

四、世界文学研究的方法 382

阅读文献 389

人名译名对照表 392

后记 3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