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法学的新发展
刑法学的新发展

刑法学的新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仁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41595
  • 页数:6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论述本世纪(2000年)以来刑法学科的发展状况。全书除了对本学科的发展作概述和展望,重点将围绕以下各章进行有史有评有论的阐述。力争通过本书,从研究方法、视野、制度等多角度展示当前我国刑法学研究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从事刑法学研究的学者和研习刑法的研究生提供一本当代刑法学术史。
《刑法学的新发展》目录

第一章 刑事一体化的由来与发展 1

第一节 刑事一体化的发展轨迹 1

一 李斯特及其“整体刑法学”:刑事一体化理念的渊源 2

二 安塞尔及其社会防卫论思想:刑事一体化理念的拓展 3

三 甘雨沛及其“全体刑法学”:刑事一体化理念的本土化萌芽 5

四 储槐植及其“刑事一体化”:刑事一体化理念的个性化宣扬 6

五 陈兴良及其《刑事法评论》:刑事一体化理念的接力式实践 7

第二节 刑事一体化的价值诉求 8

一 刑事一体化理念是一场刑事法观念上的革命 8

二 刑事一体化理念是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9

三 刑事一体化理念的倡导有助于推动刑事法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10

第三节 刑事一体化的未来走向 12

一 刑事一体化分析框架在应答实际问题时的有限解释力 13

二 公法一体化:一种学科发展路向的展望 14

第二章 刑法研究方法的新拓展 18

第一节 刑法的经济分析 18

一 刑法的经济分析在中国的发展 19

二 对我国刑法经济分析理论的检讨 22

三 刑法经济分析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25

第二节 刑法的社会分析 27

一 刑法社会学方法论的理论问题 27

二 刑法社会学方法论的演进过程 28

三 我国刑法社会学方法论的展开 31

第三节 刑法的政治分析 38

一 犯罪论体系的政治分析 38

二 刑法类型的政治分析 39

三 死刑的政治分析 41

第三章 法治视野下的刑法基本原则 43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43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诉求 43

二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内涵 45

第二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54

一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54

二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立法实现 55

三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司法实现 56

第四节 罪刑均衡原则 57

一 罪刑均衡原则概述 57

二 罪刑均衡原则的立法实现 59

三 罪刑均衡原则的司法实现 61

第五节 法益保护原则 62

一 法益的基本内涵 62

二 刑法法益的功能 63

三 法益保护原则 64

第六节 责任主义原则 64

一 责任的含义 64

二 责任主义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变 65

三 责任主义原则的贯彻 66

第四章 刑法解释的第三条道路 68

第一节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 68

一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交锋 68

二 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的解释立场 72

第二节 不同立场选择下的刑法解释方法 74

一 刑法解释方法之选择 74

二 作为工具的刑法解释方法 76

三 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各自表述 78

第三节 变迁中的刑法解释 80

一 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理论的影响 80

二 刑法解释第三条道路之展望 82

第五章 刑事管辖权之界定 84

第一节 刑事管辖权的基础理论 84

一 属地原则 84

二 属人原则 87

三 被害人国籍国原则 88

四 保护原则 89

五 普遍管辖原则 90

六 代理原则 92

七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93

第二节 刑事管辖权的前沿问题 95

一 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 95

二 刑事管辖权的冲突及其协调 98

三 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互涉刑事案件的管辖划分 100

第三节 刑事管辖权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03

一 刑事管辖权研究存在的问题 103

二 刑事管辖权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104

第六章 犯罪概念与本质的形式和实质之辩 106

第一节 犯罪概念:形式的、实质的还是混合的 106

第二节 犯罪本质:社会危害性还是刑事违法性 112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是否有碍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 119

第四节 要否将社会危害性逐出刑法学 126

第七章 犯罪构成理论的“变性”之争 131

第一节 传统犯罪论体系的改良 131

一 传统犯罪论体系内的改良 132

二 增设犯罪构成要件的改良 134

第二节 德日犯罪论体系的移植及其改良 135

一 德日犯罪论通行体系的移植 136

二 德日犯罪论体系在我国的改良 137

第三节 对不同犯罪论体系的评析 140

一 对传统犯罪论体系改良之评析 140

二 对德日犯罪论体系及其在我国改良之评析 143

第四节 犯罪论体系构建的基础 148

第八章 刑法中的行为与行为理论 151

第一节 我国刑法理论中的行为概念 151

一 行为概念的追问 151

二 对危害行为的重新诠释 156

第二节 刑法中行为的界说 157

一 最广义的行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157

二 刑法中一般意义的行为、犯罪行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要素 158

第三节 刑法中行为论的具体阐释 164

一 实行行为论 164

二 不作为行为论 167

三 正当行为论 173

第九章 因果关系:从归因到归责 179

第一节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 179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研究概况 180

二 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7年刑法颁布时期的研究概况 180

三 1997年刑法颁布至今的研究概况 182

第二节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的主要争议问题 182

一 关于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的争论 183

二 关于哲学因果关系和刑法因果关系 186

三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189

四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190

第三节 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出路 193

一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193

二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出路 200

第十章 错误理论的发展方向 203

第一节 错误理论的研究发展脉络 203

一 我国古代刑法对错误的规定 203

二 民国时期刑法对错误的规定 204

三 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对刑法中的错误的研究 204

四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对刑法中的错误的研究 205

五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对刑法中的错误的研究 205

六 2000年以来对刑法中的错误的研究 206

第二节 近期错误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207

一 事实错误与法律错误的区分标准 207

二 事实错误的处理原则 209

第三节 回归故意理论的错误理论 214

第十一章 并未停止的犯罪停止形态研究 218

第一节 宏观层面研究述评 218

一 研究概况 218

二 简短评论 222

第二节 微观层面研究述评 224

一 犯罪既遂 224

二 犯罪未遂 230

三 犯罪中止 236

四 犯罪预备 241

第十二章 十字路口的共同犯罪理论 249

第一节 研究范式的转型:共同犯罪论还是共犯论 249

一 传统共同犯罪论的固有框架及其合理性 249

二 传统框架的不足与新共犯论的崛起 251

三 从共同犯罪论到共犯论 252

第二节 共犯体系的分野:区分制还是单一制 254

一 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区分制还是单一制 254

二 区分制与单一制的理论评析 256

第三节 处罚根据的探究:惹起说的全面崛起 259

一 共同犯罪处罚根据的传统理解 259

二 共犯处罚根据论的引入与展开 260

第四节 本体内容的充实:“走向共犯的教义学” 263

一 共同性的本质:犯罪共同说还是行为共同说 264

二 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形式客观说还是实质客观说 265

三 过失共同正犯:否定论还是肯定论 266

四 教唆犯的性质:独立性说、从属性说还是二重性说 268

五 帮助犯的因果关系:事实问题还是归责问题 270

六 共犯与身份:共犯论还是身份犯论 271

第十三章 刑事责任要否转型为责任主义 274

第一节 刑事责任研究的老问题与新热点 274

一 刑事责任的地位 274

二 刑事责任的根据 275

三 国家能否承担刑事责任 276

四 刑事责任能力 278

五 特殊人群的刑事责任 279

六 严格责任 281

七 单位(法人)犯罪刑事责任 283

第二节 刑事责任研究的最新发展与反思 284

一 责任主义的兴起 284

二 刑事责任与责任主义不同 285

三 我国传统刑事责任理论存在的问题 286

四 对传统刑事责任理论研究的反思 287

第十四章 罪数形态研究要略 289

第一节 罪数形态概论 289

一 罪数判断的标准 289

二 一罪的类型 290

三 犯罪竞合与罪数形态的关系 291

四 犯罪竞合的理论体系 291

第二节 实质的一罪 291

一 想象竞合犯 292

二 结果加重犯 295

第三节 法定的一罪 301

一 结合犯 301

二 集合犯 303

第四节 处断的一罪 304

一 连续犯 304

二 牵连犯 307

三 吸收犯 309

第十五章 走向规范化的量刑 314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与特征 314

一 量刑的概念 314

二 量刑的特征 316

第二节 量刑规范化 321

一 为什么要量刑规范化 321

二 什么是量刑规范化 321

三 如何实现量刑规范化 323

第三节 量刑情节 326

一 关于量刑情节与定罪情节的关系 326

二 量刑情节的分类 328

三 量刑情节的适用 331

第十六章 累犯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337

第一节 累犯制度研究概述 337

一 累犯制度的立法发展 337

二 累犯制度研究的三个阶段 338

第二节 累犯制度研究的争议问题述评 340

一 累犯制度的设立根据 340

二 累犯构成条件的理解适用问题 345

三 累犯制度的修改完善问题 352

第十七章 自首、坦白与立功 362

第一节 自首 362

一 自首制度的本质之辨 365

二 自首的成立要件之争 367

三 关于单位自首 372

四 自首犯的刑事责任 373

五 自首制度的立法完善 375

第二节 坦白 376

一 坦白制度法定化评析 377

二 坦白制度的法理阐释 379

第三节 立功 382

一 立功制度入刑的历史沿革 383

二 立功制度的价值反思 384

三 立功制度在我国的命运 388

第十八章 数罪并罚研究新进展 391

第一节 数罪并罚制度的比较 391

第二节 数罪并罚的范围 393

一 关于数罪并罚的成立范围 393

二 关于同种数罪并罚 394

三 关于异种数罪的并罚 395

第三节 数罪并罚的原则与方法 396

一 关于数罪并罚的一般原则 396

二 关于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原则 397

三 关于数罪并罚的量化研究——以限制加重为主 399

第四节 不同刑种的数罪并罚 400

一 关于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数罪并罚 400

二 关于附加刑的数罪并罚 402

三 关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数罪并罚 404

第十九章 缓刑、减刑与假释 408

第一节 缓刑 408

一 缓刑的性质 408

二 缓刑适用的自由刑刑期 409

三 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 410

四 缓刑适用的排除对象 412

五 缓刑的考察 413

六 缓刑的撤销 416

第二节 减刑 418

一 减刑的性质及决定权 418

二 减刑的适用 419

三 减刑的监督 423

四 减刑的撤销 425

第三节 假释 426

一 假释的性质与决定权 426

二 假释的适用 427

三 假释的执行 431

四 假释的撤销 433

第二十章 刑罚消灭制度的评与析 436

第一节 刑罚消灭制度的基础理论 436

一 刑罚消灭的概念和特征 436

二 刑罚消灭的根据和价值 438

三 刑罚消灭的类型和事由 438

第二节 刑罚消灭的具体制度 439

一 时效制度 439

二 赦免制度 442

三 前科消灭制度 444

四 复权制度 447

第二十一章 刑法分则研究观察 449

第一节 刑法分则的研究发展概况 449

一 刑法分则研究的意义 449

二 对刑法分则共性问题的研究 451

三 对刑法分则类罪、个罪的具体研究 463

第二节 未来我国刑法分则研究展望 464

一 处理好刑法分则解释论与立法论的关系 466

二 深化案例对刑法分则研究的作用 471

三 刑法分则研究需要观照其他部门法知识 472

第二十二章 刑事政策研究的中国特色 47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475

第二节 中国独特的刑事政策实践 477

第三节 中国刑事政策研究的隐忧 483

第四节 未来展望 485

一 刑事政策学的根本任务 485

二 刑事政策学的历史使命 487

三 刑事政策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489

第二十三章 刑法中的温情:未成年人刑法 492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法的概念及研究近况 492

一 未成年人刑法的概念 492

二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刑法回眸 494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497

一 未成年人犯罪 497

二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 499

三 未成年人刑罚制度 501

第二十四章 外向型刑法研究概览 507

第一节 外国刑法研究 507

一 研究成果丰硕,译著成绩斐然 507

二 大陆法系刑法研究如火如荼,英美法系刑法研究持续升温 509

三 研究视野日趋开阔,主体意识有所增强 509

四 提高外国刑法研究质量,加大借鉴力度 510

第二节 国际刑法研究 511

一 国际刑法学的基本体系 511

二 从国际刑事法院研究看国际刑法学在我国的发展 512

第三节 区际刑法研究 521

一 研究概览 521

二 区际刑法的概念 523

三 中国区际刑法的内容 524

四 要否建立中国区际统一刑事法 526

第四节 刑事司法协助研究 527

一 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和内容 527

二 刑事司法协助的依据 529

三 刑事司法协助的原则 530

四 《刑事司法协助法》的制定 530

第二十五章 风险刑法的理论迷局 532

第一节 现有研究概貌 532

第二节 “肯定说”主张述评 535

第三节 “否定说”主张述评 539

第四节 “折中说”主张述评 544

第五节 争点与出路 550

第二十六章 他山之石:域外刑法理论新视角 552

第一节 客观归责 552

一 客观归责论的实质 553

二 客观归责的定位 554

三 客观归责理论的引进 556

第二节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560

一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基本内容 561

二 对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简单评价 562

三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563

第三节 社会相当性理论 569

一 德国刑法学中的社会相当性理论 569

二 社会相当性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571

三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价值与体系定位 573

四 社会相当性的判断方法 576

五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实际运用 577

第四节 客观处罚条件 578

一 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由来 578

二 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内涵 580

三 客观处罚条件的研究状况 582

四 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论定位 585

第五节 管理监督过失 587

一 管理监督过失概念辨析 588

二 管理监督过失判例理论的形成 589

三 当代日本管理监督过失研究的两大对立潮流 593

四 对我国管理监督过失研究的启示 599

关键词索引 603

主要参考文献 610

后记 6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