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文学美学史
中国文学美学史

中国文学美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祁志祥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4070096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六章,通过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等时期文学美学代表人物和派别的重要文学美学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和综合,将中国文学美学原理与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完整、直接而集中地展现了出来。
《中国文学美学史》目录

绪论 中国文学与美的关系的历史考察 1

一、中国古代:美并非文学的必备特征 1

二、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关于文学的美学思想 5

三、近代以来:美学与美结下不解之缘 10

第一章 先秦文学美学:道德文章,儒道互补 13

第一节 孔子:“言志”论与“诗无邪”说 15

一、广义的文学概念 15

二、“志足言文”与“辞达而已” 16

三、“诗无邪”与“兴观群怨” 17

第二节 孟子:“养气知言”与“以意逆志” 18

一、论文学修养:“养气知言”说 18

二、论文学批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19

第三节 荀子:文学“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滥觞 21

一、“纯粹为美”与“言必当理” 21

二、“圣人之辩”与“天下道毕” 23

第四节 老子:“上德不德”与“不言之教” 24

一、“上德不德”与“圣人不仁” 24

二、“信言不美”与“善者不辩” 25

第五节 庄子:“大仁不仁”与“至言去言” 26

一、“所谓‘臧’者,任其性命之情” 27

二、“大仁不仁”“恬淡素朴” 28

三、“言道”关系与“言意”之辩 30

第六节 其他儒家典籍中的诗乐理论 32

一、《尚书》:“诗言志” 32

二、《左传》《国语》:“乐以风德” 33

三、《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 35

第二章 两汉文学美学:宗经征圣,言志载道 37

第一节 《毛诗序》及郑玄的诗学贡献 38

一、诗的言志载道教化功能 39

二、“六义”的概括与“四始”的推崇 39

三、郑玄:首释“赋、比、兴” 41

第二节 刘安与董仲舒:论文艺诠释活动的客观性与创造性 44

一、刘安:“知音”说之首倡 44

二、董仲舒:“《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 45

第三节 司马迁、班固与王逸:“发愤著书”说与屈赋评论 49

一、司马迁:“发愤著书” 49

二、班固:“贤人失志”“作赋以讽” 51

三、王逸:“金相玉质”“永不刊灭” 54

第四节 扬雄:“心声心画”与诗赋之“丽” 55

一、文学“载道”的要求与“征圣”“宗经”的方法 56

二“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57

三、肯定诗赋的形式之“丽” 57

第五节 王充:丰富的文学“真美”观 58

一、“美善可甘”“读观有益” 59

二、“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60

三、在辩驳中彰显丰富的文学“真美”观 63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缘情绮靡,聚焦审美 66

第一节 曹丕:“诗赋欲丽” 68

一、论文学的价值 69

二、“文本同而末异” 70

三、“文以气为主” 71

四、倡导客观的审美态度 72

第二节 陆机: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特点 73

一、论文学创作的审美属性和方法 73

二、论创作发生及构思特征 74

三、论艺术灵感 75

四、文体论 76

第三节 挚虞:文体论与文情论 77

一、文体论的深化 77

二、诗赋“以情义为主” 78

第四节 沈约:文情说和声律论 79

一、“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79

二、声律论的发明 80

第五节 刘勰:体大思精、继往开来的文学原理建构 81

一、《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82

二、“体大虑周”的基本构架 83

三、“文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85

四、文学的情感美:“辩丽本于情性” 87

五、文学的形式美:“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 90

六、作家论:德、学、才、气 96

七、艺术构思论:“象”与“情” 98

八、创作方法论之一:论赋、比、兴 99

九、创作方法论之二:论用事和夸张 101

十、文学风格论:“总归其涂,数穷八体” 102

十一、继承革新论:“通则不乏,变则其久” 103

十二、文学批评论:“知音”说 105

十三、文学研究方法论 106

第六节 钟嵘:“滋味”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 108

一、钟嵘诗学核心:“滋味”说 108

二、诗以悲怨为美 110

第七节 萧氏兄弟:文采美与情感美 111

一、强调文章的形式美 112

二、肯定文章的情感美 113

三、“文质彬彬”与陶渊明价值的发现 115

第四章 隋唐宋金元文学美学:回归古文,崇尚古道 117

第一节 李谔与王通:屏黜轻浮,文必济义 119

一、李谔:“屏黜轻浮,遏止华伪” 120

二、王通:“文必济乎义” 122

第二节 孔颖达与陈子昂:颂德防邪,“风骨兴寄” 124

一、孔颖达:“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 124

二、陈子昂:“兴寄”与“风骨” 126

第三节 新乐府运动的道德美学追求 128

一、白居易:“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 128

二、元稹:“雅有所谓,不虚为文” 131

第四节 古文运动的道德美学主张 133

一、韩愈:“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133

二、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反对“以辞为工” 140

第五节 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142

一、中足外光、道胜文至 143

二、“诗穷而后工” 145

三、“事信言文”、辞达为美 145

第六节 朱熹:“道者文之根本” 148

一、“文者道之枝叶” 149

二、“文词,一小伎耳” 150

三、诗之美丑在志之高下 151

四、不废文辞之“文” 153

五、关于“赋”“比”“兴”的解释 154

六、诗的审美方法:“沉潜讽诵”“咀嚼滋味” 157

第七节 道德美学的拓展与补充 159

一、杜牧:“文以意为主” 159

二、司空图:“思与境偕”“意象欲出” 160

三、苏轼:“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162

四、张戒:“言志乃诗人之本意” 169

五、王若虚:“词达理顺,皆足名家” 172

第八节 词论中的“小道”说及词的“雅化”努力 174

一、词为“小道” 174

二、胡寅、王灼、曾丰、范开:尚雅黜俗的道德词论 176

第五章 明清文学美学:走向综合,集其大成 180

第一节 谢榛的《四溟诗话》:诗歌美学的总结 184

一、“情景”关系论 184

二、论“辞后意” 185

三、崇尚“自然” 186

第二节 唐宋派:“法度”“神明”与“六艺之旨” 186

一、唐顺之:由唐宋文入秦汉文,崇“本色”、尚“神明” 187

二、茅坤:首倡“唐宋八大家” 189

第三节 李贽与叶昼:“自然为美”、《水浒》评点 191

一、人生以求乐为上 192

二、真心为美,真情为美 193

三、“识”济“才”“胆”,“唯识为难” 196

四、《水浒传》评点:“忠义泄愤”“像情像事” 197

五、叶昼托名李卓吾的《水浒传》评点 201

第四节 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05

一、袁宏道:“情至之语,自能感人” 206

二、袁宗道:“先器识而后文艺” 210

三、袁中道:法极而浮,情极而俚 212

第五节 黄宗羲:“情至”为“至文” 213

一、“文之美恶,视道合离” 214

二、“情之至真,斯论美也” 216

三、肯定崇高,不尚一格 217

第六节 王夫之:“现量”美和“情景”论 220

一、“唯现量发光,为依佛性” 220

二、审美的“现在”性、“现成”性、“现实”性 222

三、情景相生,“互藏其宅” 227

四、“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230

五、“烟云泉石,寓意则灵” 231

第七节 叶燮:论美及“物我相合而为诗” 234

一、美的客观性、主观性和相对性 234

二、“在物之三:理、事、情” 236

三、“在我之四:才、胆、识、力” 239

四、“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241

第八节 姚鼐:文章之“美”的构成要素与风格类别 243

一、“文章”与“义理”“考证”,“相济”为美 243

二、“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 244

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245

第九节 袁枚:尚“情”著“我”、不主一格 246

一、“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 247

二、“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249

三、兼顾“才”“学”“识”而以“才”“识”为先 251

四、有用无用、骈散艳朴,“皆可采取” 254

第十节 翁方纲:熔铸“神韵”与“格调”的“肌理”说 257

一、以义理、考据为诗 258

二、“文理”与“诗法” 261

三、“神韵”与“格调” 263

第十一节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 267

一、对《水浒》“忠义”属性的否定 268

二、“乱自上作”“怨毒著书” 270

三、“因文生事”“动心造谎” 273

四、“背面敷粉”、同中见异 276

五、犯而不避、犯中有避 278

六、“险绝妙绝”“险极快极” 280

第十二节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281

一、“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 282

二、“犯而能避”、同中见异 284

三、“雨覆风翻”、变幻莫测 286

四、“文字有虚实相生之法” 288

五、“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 288

第十三节 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290

一、“泄愤”与正名 290

二、“寓意”与索引 291

三、“情理”与“摹神” 293

四、“特特犯乎,绝不相同” 294

五、《金瓶梅》妙于《史记》 294

第十四节 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295

一、《红楼梦》是“一篇情文字” 296

二、论人物塑造:反对公式化,强调丰富性 298

三、论艺术真实:“事之所无,理之必有” 300

第十五节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 303

一、云间派:“小道”与“大雅”的变奏 304

二、西泠派、广陵派:走向尊体 306

三、阳羡派:“词非小道” 308

四、浙西派:“词以雅为尚” 312

五、常州派:“风雅寄托” 318

第十六节 龚自珍:以自然、个性为美 331

一、“尊心”说 332

二、从“宥情”到“尊情” 335

三、以“完”为美 337

第十七节 刘熙载: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终结 339

一、“六经,文之范围也” 340

二、“文,心学也” 341

三、“两物相对待,故有文” 344

四、论形式美 347

第十八节 章炳麟:传统文学观念的总结与坚守 349

一、“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 350

二、“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反思 354

第六章 近现代文学美学:借鉴西学、现代转型 356

第一节 梁启超:审美至上的“趣味主义” 358

一、“美”“趣味”在生活、文艺中的至高地位 359

二、“美”的“唯心”本质 360

三、“美”与“趣味”的创造来源 362

四、艺术美的风格与种类 364

五、小说的审美特征 365

六、“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366

第二节 王国维:聚焦文学“情感”与“想象”的审美特征 369

一、文学特征:“情感”与“想象” 370

二、词曲美学:“意境”说 371

三、小说美学:悲剧解脱与典型塑造 373

四、美和艺术的价值:“无用”“独立”说 375

第三节 胡适:文学形式的改良与内容的革命 376

一、“历史进化”的文学观 377

二、形式改良:白话文运动、“国语的文学” 378

三、内容革命:“人的文学”“情感”“思想”“个性” 383

第四节 陈独秀:“新道德”与“文学革命” 385

一、倡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新道德” 385

二、“文学革命”之声援与补充 386

第五节 周作人:“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 387

一、“人”的灵肉二重性 388

二、“人的文学”之首倡 390

三、“个性的文学” 393

第六节 蔡元培:文学属于宣扬“人道主义”新道德的“美术” 395

一、“人道主义”道德学说与启蒙思想 395

二、从“人道主义”出发,崇尚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美 397

三、对“美育”和“美术之教育”的倡导 400

第七节 鲁迅:从“个性”到“遵命” 403

一、早期观点之一:“尊个性而张精神”“非物质而重个人” 404

二、早期观点之二:“文章”的“美术本质”探讨 405

三、后期追求:“无产文学”与“革命文学” 408

参考文献 4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