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检察  第25卷
中国检察  第25卷

中国检察 第25卷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守安主编;谢鹏程,单民,陈波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0216381
  • 页数:69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检察 第25卷》目录
标签:主编 检察

专栏 3

行政检察监督与法治政府建设 3

一、前言 3

二、中国检察制度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契合 5

(一)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理论 5

(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联系 10

(三)行政检察权的基本原理 14

三、行政检察的功能定位 17

(一)明确行政检察功能定位的意义 18

(二)行政检察功能定位的反思 20

(三)域外行政检察制度功能考察 22

(四)行政检察的功能定位——促进行政法治 25

四、行政检察权范围与边界 28

(一)行政检察权的取得方式 28

(二)行政检察与其他监督制度的关系 34

(三)行政检察对象之确定 39

(四)检察权监督行政权的强度 43

五、行政公职人员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45

(一)行政法理在认定职务犯罪中的作用 45

(二)职务犯罪检察与监督行政程序的衔接 48

六、行政行为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52

(一)完善现有行政行为检察监督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53

(二)完善和强化行政行为检察监督的建议 55

七、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59

(一)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现状与问题 59

(二)改革和完善行政诉讼检察制度的现实意义 62

(三)更新观念,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行政诉讼检察制度品格 68

(四)完善行政诉讼检察的具体制度 73

检察改革问题研究 93

检察视野下的司法管辖区改革研究 93

一、引言 93

二、司法管辖制度的历史发展 94

(一)初创时期(1949年至1956年) 94

(二)挫折时期(1957年至1977年) 94

(三)恢复时期(1978年至1984年) 94

(四)发展时期(1985年至2005年) 95

(五)改革时期(2005年至今) 95

三、司法管辖制度的域外简介 95

(一)德法司法管辖制度简介 96

(二)英美司法管辖制度简介 97

(三)亚洲司法管辖制度简介 99

(四)域外司法管辖制度启示 102

四、司法管辖制度的现状分析 104

(一)普通司法管辖区与行政区划分离的实践 104

(二)专门司法管辖区与行政区划分离的实践 106

(三)司法辖区与行政区划分离的启示 109

五、司法管辖区改革具体方案 111

(一)维持基层司法辖区的范围 111

(二)扩大市级司法辖区的范围 112

(三)维持省级司法辖区的范围 112

(四)建议最高法院设巡回法庭 113

(五)整合交通司法辖区的设置 113

(六)设相对统一专门司法辖区 114

检察内设机构的科学设置研究 116

一、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现状分析 117

(一)当前检察内设机构的设置情况 117

(二)改革试点检察院内设机构的设置情况 121

二、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23

(一)优化检察职权的内在要求 123

(二)整合检察资源的现实需要 124

(三)检察改革发展的紧迫需要 125

三、检察内设机构设置的应然性分析 126

(一)检察内设机构的设置标准 126

(二)我国检察职权的配置与划分 128

(三)我国检察职权的运行体系 130

四、检察内设机构科学设置的改革构想 133

(一)检察内设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 133

(二)检察内设机构的改革构想 135

五、改革中的顾虑和问题 140

(一)内设机构改革的进度问题 140

(二)内设机关整合与检察专业化的问题 141

(三)检察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的问题 141

六、机构整合后时代面临的新问题 141

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143

一、序言 143

二、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 144

(一)管理主体: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144

(二)管理对象:存在复杂性现象 146

(三)管理目标:存在错位现象 148

(四)管理方式:存在混同化现象 149

三、国内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 149

(一)首批改革试点省市关于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150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55

四、我国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158

(一)在宏观层面 158

(二)在微观层面 160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实证研究 167

一、引言 167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内涵及改革动因分析 169

(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界定 169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动因 171

三、首批试点单位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情况 173

(一)首批试点单位主任检察官的权责配置 174

(二)首批试点单位主任检察官制度的特色 181

(三)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试点面临的困境 183

四、我国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完善 185

(一)变化与成效 185

(二)缺憾与不足 187

五、强化检察官的主体地位 188

(一)确立检察官独立的法律人格 188

(二)赋予检察官相应的办案决定权 189

(三)明确检察官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 191

六、健全办案组织形式 192

七、理顺检察一体制与检察官独立性的关系 193

(一)检察一体制及其限制 193

(二)检察官独立性及其保障 194

八、严格落实检察官的司法责任 194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实证研究——以湖北省随州市检察机关改革试点工作为例 197

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探索 198

(一)因地制宜,探索模式 198

(二)整合资源,准确切入 199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行 201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效 203

(一)契合职能定位,符合司法体制改革方向 203

(二)优化职权配置,促进检察权科学运行 204

(三)完善运行模式,维护和彰显司法公正 204

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5

(一)体制基础和法律基础先天不足影响试点工作进程 205

(二)检察人员的观念束缚导致积极性和主动性减退 208

(三)检察权运行机制的基本架构尚待统一完善 209

(四)相关配套制度衔接不畅造成实际运行困难障碍 213

四、完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对策建议 214

(一)强化责任本位,优化主任检察官的职权配置 214

(二)重塑责任主体,构建良性的检察权运行机制 215

(三)强化履责效能,整合内设机构和建立办案组织 218

(四)落实责任评价绩效,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221

(五)适应履责要求,创新落实检察官履职保障 223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实证研究 225

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背景及内涵 225

(一)改革背景和进展情况 225

(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7

(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内涵 229

二、各地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主要模式 230

(一)上海闵行模式 230

(二)重庆模式 231

(三)广东深圳模式 233

(四)北京西城模式 234

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运行实证分析——以北京市改革试点为例 235

(一)成效 235

(二)不足 237

四、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完善建议 239

(一)各项司法改革措施应协调推进 239

(二)固化各办案主体的职责权限 239

(三)加强对检察官执法办案的监督 240

深化检务公开机制研究 241

一、检察执法活动深化公开的实践分析 242

(一)检察执法活动公开的分类考察 242

(二)基于个案与数据的实践效果评价 248

(三)检察执法活动公开的实践问题剖析 252

二、检察执法活动深化公开机制完善的构建阐释 258

(一)检察执法活动公开机制要素的协调推进 258

(二)检察执法活动公开机制构建遵循的原则 260

(三)实践运行基础上的案件信息公开优化路径 262

(四)理论明晰下的检察执法公开审查完善思路 267

检察权能完善研究 275

程序正义和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 275

一、程序正义对法律监督职能实现的基本要求 276

二、程序参与性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 278

(一)法律监督当事人的程序参与 278

(二)法律监督辩护律师的程序参与 279

(三)法律监督中民众的程序参与 280

三、程序公正性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 282

(一)检察官法律守护人地位 282

(二)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 283

(三)健全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机制 284

四、程序对等性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 285

(一)平等权力配置 286

(二)控辩平等 287

(三)控辩对抗 287

五、程序控权性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 289

(一)厘清法律监督权的边界 289

(二)法律监督权的内部控制 290

(三)法律监督权的外部控制 292

六、结语 293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的先行试点为视角 295

一、司法改革“新形势”下的“老话题”回顾 296

(一)对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再认识 296

(二)从权属定位角度对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解读 297

(三)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三者之间的关系 299

(四)如何使检察权运行模式与当前检察改革总体目标相契合 302

二、检察权运行的制度积弊与上海检察改革概况 303

(一)阻碍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现实成因 303

(二)阻碍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制度积弊 305

(三)上海检察改革先行试点中的“去地方化”、“去行政化”概况 307

三、办案组织与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硬件”更新 308

(一)办案组织与内设机构整合试点 308

(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试点 310

(三)健全检察官职业保障 312

(四)建立省级以下检察人财物统一管理制度 313

四、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软件升级” 314

(一)以检察官为中心的办案责任制体系 314

(二)制定“三三制”权力清单充分放权,确保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315

(三)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合理限权,确保检察权公正行使 317

五、余论:继续深化改革需处理好的两项关系 318

职务犯罪惩治与预防研究 321

职务犯罪初查机制研究 321

一、职务犯罪初查概念之考察 322

二、职务犯罪初查合法性之辨析 324

三、职务犯罪初查适用之问题 327

(一)职务犯罪初查工作之利好 327

(二)职务犯罪初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329

四、职务犯罪初查机制之构建 329

(一)构建职务犯罪初查线索发现、收集机制 330

(二)构建职务犯罪线索审查、筛选、评估机制 332

(三)构建职务犯罪初查协作配合机制 335

(四)构建职务犯罪初查监督制约机制 336

五、余论 339

反腐败检察工作机制完善——以深化职务犯罪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改革为视角 341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检察机关横纵配置的变迁考察 342

二、职务犯罪新态势与现有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的矛盾分析 344

(一)职务犯罪渎职与贿赂相交织与侦查权“以罪名配置”的矛盾 344

(二)职务犯罪主体群体化特征凸显与办案力量分散的矛盾 346

(三)职务犯罪行业性特征突出与侦查权“非专业分类”的矛盾 347

三、香港廉政公署侦查主体内部运行机制启示 348

四、职务犯罪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改革的路径及意义 349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改革的路径 350

(二)职务犯罪侦查权内部配置机制改革的意义 350

中国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研究 355

一、导论 355

二、中国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研究概述 356

(一)创新管理模式的重大意义 356

(二)研究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的基本方法 360

(三)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362

(四)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364

(五)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面临的挑战 368

三、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的宏观构建 372

(一)价值目标 373

(二)“一体化”工作机构 374

(三)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 375

(四)“一体化”工作机制 376

四、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模式的微观构建 378

(一)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理念 378

(二)职务犯罪举报线索管理 379

(三)职务犯罪侦查管理 379

(四)职务犯罪侦查组织指挥管理 380

(五)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化建设 380

(六)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监督约束 381

(七)预防职务犯罪管理体系 382

(八)查办职务犯罪能力建设 382

(九)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检察队伍管理 383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研究 387

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研究 387

一、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正当性研究 387

(一)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现实必要性 388

(二)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 389

(三)目前开展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规范性依据 392

(四)探索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实践依据 394

(五)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功能和价值 397

二、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基本概念 398

(一)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含义 398

(二)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特征 400

(三)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 401

(四)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基本原则 404

(五)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效力 405

三、国内外相关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408

(一)西方国家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 408

(二)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409

(三)基于孙中山监察思想的台湾地区“监察院”制度 410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检察机关与当今俄罗斯检察机关的一般监督职能 411

(五)对我国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启示 414

四、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设想 416

(一)目前探索建立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6

(二)制度构建的设想 419

(三)立法化路径 422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研究 424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概述 425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概念 425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特点 426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历史发展源流 428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实证分析 432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价值 438

(一)体现中国法治的自主型进路的理论价值 438

(二)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社会价值 439

(三)在审判权改革中恰当补位的司法价值 441

(四)与民事抗诉比较的实践价值 443

(五)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主要司法价值取向 445

四、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现实困境和原因分析 446

(一)问题与困境 446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面临虚化的原因分析 450

五、完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技术思考 453

(一)从基层社会治理角度加强检察监督 453

(二)完善立法和司法解释层面的建议 454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运行机制的完善 455

(四)培养和建立检察机关与外部力量良性互动的司法生态与工作机制 463

六、结语 464

民事抗诉实证研究——以Q市检察院民事抗诉工作为样本 465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465

二、Q市检察院民事抗诉工作数据分析 467

(一)民事抗诉案件数量 467

(二)抗诉事由分布 473

(三)民事抗诉质量 474

三、审判监督目标多元与民事抗诉的目标置换 476

(一)再审程序的补救功能与抗诉的程序控制 476

(二)修改后的审判监督程序:目的多元与功能定位模糊 478

(三)民事抗诉制度的目标置换 479

四、改进民事抗诉工作的建议 481

(一)回归民事抗诉的目标与功能定位,从严把握法定抗诉事由的法律解释 481

(二)调整抗诉审查重点,紧扣程序规则识别抗诉理由 482

(三)遵循民事诉讼规律,调整民行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482

(四)发挥检察院业务优势,将民行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侦查司法腐败和法官渎职行为方面 483

民事申诉制度改革与检察监督研究——以《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为背景 484

一、引言 484

二、我国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概述 485

(一)申诉、民事检察申诉、民事检察申诉制度 485

(二)民事检察申诉制度的内涵 486

(三)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的背景 489

三、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的亮点及不足 493

(一)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的亮点 493

(二)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对检察工作的影响 496

(三)新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的不足 497

四、民事检察申诉制度改革和检察监督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501

(一)强化现有的抗诉监督权 501

(二)完善民事检察业务管理机制 503

(三)建立恶意申诉防范惩戒机制 504

(四)建立息诉服判机制 506

(五)加强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 507

五、结语 509

新刑诉法适用问题研究 513

公安机关适用指定监视居住措施之实证分析——以一个省会城市为例 513

一、导论 513

(一)研究背景 513

(二)研究方法 516

二、指定监视居住实践的两极化现象 518

(一)消极适用论 518

(二)积极适用论 520

三、非羁押化的执行方式与效果 521

(一)执行方式 522

(二)执行效果 523

四、结论 526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运行状况研究 529

一、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运行的状况 530

(一)程序的启动 530

(二)审查的主体 531

(三)审查的内容 532

(四)审查的方法 533

(五)审查的效果 534

二、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535

(一)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制度定位认识模糊 535

(二)办案人员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主动性缺乏 537

(三)审查主体的权力配置存在偏差 537

(四)检察建议的刚性不足 538

三、完善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建议 539

(一)合理配置审查主体权力 539

(二)多路径提升检察建议的可接受性 540

(三)科学设计业务考评标准 541

四、余论 541

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调查与思考 542

一、湖南省检察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情况 543

(一)基本数据 543

(二)主要特点 545

二、检察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46

(一)主要问题 546

(二)原因分析 548

三、检察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对策建议 549

(一)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理念,提升非法证据排除能力 549

(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基本规范 550

(三)健全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发现机制 551

(四)健全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认定机制 552

(五)健全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保障机制 553

(六)健全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协调机制 554

庭前会议中的检察职能研究 555

一、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556

(一)庭前会议的内涵 556

(二)庭前会议的演绎轨迹 557

二、庭前会议的价值与功能 558

(一)庭前会议程序的边界 558

(二)庭前会议的制度价值 560

(三)庭前会议的预期功能 562

三、检察参与庭前会议的实务考察 564

(一)全国运行情况 564

(二)浙江调研情况 570

(三)检察参与庭前会议的实践反思 573

四、庭前会议检察参与的比较借鉴:以美国为例 576

(一)庭前会议立法 577

(二)庭前会议的构成要素 577

(三)庭前会议的功能 578

(四)美国庭前会议程序对我国的启示 580

五、庭前会议中实现检察职能的制度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为视角 582

(一)庭前会议的程序性质 582

(二)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及职能行使原则 584

(三)职能构成分析 586

庭前会议中的检察职能 595

一、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原因 595

(一)弥补审判制度上的缺陷 596

(二)解决司法实践中暴露的问题 596

(三)顺应庭前制度的域外发展趋势 597

二、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框架 598

(一)庭前会议召开的时间 598

(二)庭前会议召集的主体和参加主体 598

(三)召集庭前会议的案件范围 598

(四)庭前会议涉及问题的范围 599

(五)庭前会议的效力问题 599

三、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不足 599

(一)立法规定的模糊性 599

(二)庭前会议功能的被扩大 600

(三)全部适用或者不予适用 601

(四)对证据进行实质性审查 601

(五)司法解释超出法律的规定 601

四、庭前会议制度比较考察 602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庭前准备程序 602

(二)大陆法系国家庭前准备程序 606

(三)两大法系庭前程序之评析 608

(四)两大法系庭前程序模式的分类 610

五、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构想 612

(一)赋予变更既定程序的权力 612

(二)过滤即将开庭审判的案件 613

(三)控辩双方进行证据交换 613

(四)赋予决定事项的权力 614

(五)明确只解决程序性问题 615

(六)明确只适用有辩护人的案件 616

六、庭前会议中检察职能的实现 616

(一)庭前会议中控诉职能的行使特点 616

(二)庭前会议中控诉职能的行使方式 617

(三)庭前会议中检察职能的行使范围 618

(四)检察机关对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应对 619

(五)检察机关对庭前会议的检察监督 619

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 621

一、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工作现状 621

(一)北京市有代表性的做法 622

(二)其他省市检察院成功经验 626

二、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628

(一)考察与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628

(二)考察与管理措施存在的问题 629

(三)考察与管理经费存在的问题 631

三、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632

(一)尝试将社区矫正引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632

(二)构建考察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模式 634

(三)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636

(四)规范考察与管理体系 637

(五)建立健全社会观护体系 639

(六)加大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考察与管理工作资金、人力支持力度 639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 641

一、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存在的问题 641

(一)适用对象过窄 642

(二)适用条件模糊 642

(三)鉴定启动垄断 643

(四)权利救济不力 643

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域外立法例考察 643

(一)英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644

(二)美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644

(三)德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645

(四)日本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646

三、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完善 648

(一)适用对象 648

(二)适用条件 649

(三)启动程序 650

(四)决定程序 650

(五)救济程序 651

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研究 652

一、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基本范畴及意义 653

二、我国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655

(一)投诉处理检察监督理念滞后 655

(二)在押人维权能力和意识薄弱 656

(三)投诉路径不畅通 656

(四)投诉处理不及时或不理想 657

(五)检察监督的制度设计不够精细 657

(六)目前研究的局限 657

三、构建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的基本路径 658

(一)以畅通在押人投诉渠道为基础,完善投诉受理机制 658

(二)以维护在押人合法权益为重点,完善投诉处理机制 659

(三)以明确投诉处理责任为保障,规范处理投诉规章制度 660

(四)以巡视检察为抓手,多途径发现和解决投诉处理问题 661

(五)以在押人投诉处理机制研究及经验为借鉴,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押人投诉处理检察监督机制 661

错案的认定标准与责任追究 663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663

(一)研究背景 665

(二)研究方法 666

二、刑事案件的界定:错案是否存在 667

(一)什么是错案中的案件 667

(二)刑事错案是否存在 669

三、认定标准的争议焦点: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权衡 671

(一)实体正义指向 672

(二)程序正义指向 673

(三)调和矛盾的努力 674

(四)已有的共识与建议性标准 674

四、责任追究:权力与责任的分割与统一 678

(一)过错的认定:错案形成的归因分析 678

(二)单线、平面追责与剥权模式的反思 679

(三)责任追究体制:司法惩戒改革的争论 682

(四)责任追究中的检察监督:与司法惩戒同步 683

五、域外经验:正当程序模式下纠错要点 684

(一)正当程序模式下纠错要点 684

(二)对我国错案认定与责任追究的启示 687

六、完善建议:刑事立法与司法改革并进 688

(一)建构科学的错案认定标准,规范不应当追究裁判者法律责任的错案 688

(二)建立司法惩戒委员会的专门机构,规范错案责任追究机构的正当程序 689

(三)消除不合理的考评指标,限制发改案件中责任追究与负面考评 690

(四)在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范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等综合性的配套制度 6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