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清代翰林院与文学研究
清代翰林院与文学研究

清代翰林院与文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务正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10133850
  • 页数:436 页
图书介绍:翰林院是人才渊薮,自唐以至明清,朝廷均将其时文名卓著的文士选入翰林,为天下士子树立典范,以致有翰林有“学者宗师”之誉。翰林院与文学关系极其密切,清代尤为显著。其时很多著名文士都有翰林经历,如朱彝尊、陈维崧、何焯、王士禛、方苞、査慎行、纪昀、沈德潜、袁枚、翁方纲、法式善、程恩泽、沈曾植等。词臣职责、词垣风气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明显影响。王士禛诗风由宋返唐就是在清初翰林院宗唐黜宋的背景下形成的;方苞古文理论中提倡文体的雅洁、纯洁,也是由于康熙对翰苑文风的特殊要求而致。翰林院各种考试中律赋最重,因此促进律赋的兴盛,乾嘉时期馆阁之外赋创作也以翰苑风尚为标准。翰林院风气对社会的导向作用在清代至为凸显,词垣中立韩愈为土地神,这一做法被整个民间效法;翰苑中的文风也被作为学政的翰林院推行到各个省份,翁方纲督学广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翰林官还负责编选总集,拟制文告,出使告祭,这些都对清代文学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以专题的形式,将文学与制度、文化结合,探讨清代文学受这些因素制约而具有的特殊发展规律。
上一篇:木偶奇遇记下一篇:天才少年维克多
《清代翰林院与文学研究》目录

序 1

绪论 1

第一节 翰林院美称及性质 1

第二节 翰林源流 7

第三节 清代翰林院制度述略 17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28

第一章 清代翰林院职能与文学 34

第一节 人才渊薮 34

第二节 草诏应制 41

第三节 衡文督学 51

第四节 奉使告祭 61

第五节 纂修书籍 70

第二章 翰林院与清代诗风的流变 95

第一节 翰林院与清初诗风的确立 95

一、康熙对清初翰林院诗风的整饬 96

二、台阁重臣与翰苑诗风的规范化 104

三、康熙朝翰苑内外诗风的差异——以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唐宋诗之争为中心 116

第二节 王士禛进入翰林院的诗史意义 126

一、王士禛进入翰林院 126

二、诗风的转变 129

三、诗风转变的翰林院因素 136

四、进入翰林院与诗史地位的确立 141

第三节 庶吉士外放与袁枚性灵诗学的形成 145

一、外放与心态 145

二、性灵与格调 148

三、艳情与雅正 152

四、山林与馆阁 155

第四节 翁方纲督学广东与岭南诗风的演变 159

一、岭南之行与翁方纲诗学崇苏的凸显 159

二、督学案临与崇苏宗宋诗风的传播 164

三、翁方纲与岭南诗坛的复兴及诗风演变 169

四、学政与清代翰苑诗风的传衍 175

第五节 翰林院与晚清宋诗运动 180

一、程恩泽:道咸诗体大变的开山者 180

二、祁寯藻:“显然主张宋诗” 186

三、何绍基:“晚清学苏第一人” 190

四、曾国藩:“湘乡文字总涪翁” 195

第三章 翰林院与清代律赋的兴盛 203

第一节 翰林院考赋与清代律赋的复兴 203

一、清代试赋类型 203

二、清代翰林院考赋原因 207

三、翰林院考赋与清代律赋的兴盛 211

第二节 法式善《同馆赋钞》与乾嘉朝翰林院赋风 218

一、法式善与《同馆赋钞》的编纂 219

二、命题:“从不故求隐僻” 222

三、赋与学术:汉学兴盛与赋的学术化 226

四、主题:讽喻的消解与颂圣之风的昌炽 231

五、赋风:清秀,“此近时风尚” 236

第三节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与嘉道之际馆阁赋风 242

一、政声与诗名:林联桂生平 242

二、去唐律与尚时趋:《见星庐赋话》赋学批评的焦点 244

三、因难见巧与避熟趋新:嘉道之际翰苑赋的艺术追求 248

四、渗透与融通:嘉道之际翰苑赋的新变 254

第四章 翰林院与清代古文理论——以方苞古文观为中心 259

第一节 方苞翰林履历 259

第二节 雅洁论之一:简洁——从“翰林旧体”谈起 263

第三节 雅洁论之二:纯洁 276

第四节 《四库全书总目》古文观与清代翰林院的古文理论 287

第五章 翰林院与清代学术文化 296

第一节 明清翰林院祠祀韩愈考 296

一、“建置本末无可征”:肇祀时间考 297

二、“肇祀不知义何取”:祠祀原因考 300

三、“从来名贤殁为神”:仙事演变考 306

四、“瀛洲署中坎社鼓”:祭祀仪式考 312

第二节 翰林院与清代汉宋之争 315

一、翰林院与清代汉宋之学 316

二、清代翰林院中汉宋学术的消长 328

三、乾隆朝翰林院中的汉宋学术之争——以姚鼐辞四库馆为中心 335

附录:清代翰林院大事简表 352

参考文献 416

后记 4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