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作物遗传改良
作物遗传改良

作物遗传改良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庆善,赵延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02339538
  • 页数:11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反映了作物遗传改良的成就。既全面叙述了作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技术,又分各作物对其遗传改良做了简明的论述。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专著。
《作物遗传改良》目录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作物与遗传改良 3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3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选择 3

二、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4

第二节 作物品种与遗传改良 5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和属性 5

二、作物品种类型 6

三、优良作物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 8

四、作物遗传改良的性质和任务 9

第三节 作物遗传改良的目标 10

一、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性状 10

二、确定品种遗传改良目标的原则 15

第四节 作物遗传改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17

一、现代作物遗传改良的成就 17

二、作物遗传改良发展趋势 23

主要参考文献 26

第二章 作物遗传改良的细胞学基础 29

第一节 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殖方式 29

一、作物的生殖方式 29

二、作物自然异交率及其测定 32

三、不同生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遗传改良的关系 35

第二节 作物遗传改良与细胞学 40

一、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0

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4

三、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化 49

四、雌、雄配子的产生及受精 55

五、胚胎发育与种子形成 60

主要参考文献 63

第三章 作物遗传改良的遗传学基础 64

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的简要回顾 64

第二节 遗传、变异与环境 65

一、遗传与环境 65

二、遗传与变异 66

三、变异与环境 66

第三节 经典遗传学基础 67

一、孟德尔分离定律(Mendel's law of segregation) 67

二、孟德尔独立分配定律(Mendel's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68

三、连锁与交换 70

四、基因(gene) 72

五、数量性状遗传 76

六、细胞质遗传 78

七、染色体变异 80

第四节 数量遗传学基础 84

一、数量遗传学的特点 84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85

三、群体及其遗传变异 88

四、遗传力及其估算 91

五、遗传进度与遗传相关 93

六、遗传型与环境互作 96

七、配合力及其估算 98

第五节 分子遗传学基础 101

一、DNA是遗传物质 102

二、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103

三、遗传信息的贮存、复制和传递 106

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09

五、基因的作用及其调控 112

主要参考文献 115

第四章 遗传改良的生理学基础 117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遗传调控 117

一、光合作用的遗传学概念 117

二、光合速率的遗传与变异 118

三、光呼吸的遗传与变异 127

四、叶绿素含量的遗传与变异 129

第二节 主要生理代谢的调控 132

一、碳代谢遗传改良的研究 132

二、氮代谢遗传改良的研究 136

第三节 作物高光效的遗传改良 141

一、高光合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 141

二、提高光合速率的遗传改良 146

三、提高作物光合能力的遗传改良 148

四、氮代谢功能的遗传改良 152

五、作物生态理想型的遗传改良 154

主要参考文献 159

第五章 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 161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61

一、生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161

二、种质资源是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 162

三、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使遗传改良技术及新品种取得重大突破 164

第二节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管 166

一、种质资源收集的必要性 166

二、国际种质资源的收集 168

三、我国种质资源的收集 172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保管 175

一、种质资源保存的范围 175

二、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 176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 184

四、种质资源保存管理 185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创新和利用 186

一、种质资源的类型 186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 191

四、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194

主要参考文献 197

第六章 作物遗传改良的常规技术 198

第一节 自然变异的改良 198

一、自然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利用 198

二、系统育种的理论基础和遗传效应 200

三、单株选择的系统育种 201

四、混合选择的群体改良 204

第二节 杂交变异的改良 206

一、杂交改良 206

二、回交改良 214

三、远缘杂交改良 220

第三节 理化因素诱变的改良 224

一、诱变改良的成就 225

二、诱变剂的种类及处理技术 226

三、诱变改良程序 229

四、诱变改良技术 230

第四节 倍数染色体改良 232

一、单倍体改良 232

二、多倍体改良 235

主要参考文献 237

第七章 作物遗传改良的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239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239

一、作物杂种优势研究的历史发展 239

二、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分类 241

三、杂种优势的表现和度量 242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251

一、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251

二、杂种一代性状遗传 257

第三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266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条件 266

二、杂交亲本的选育和遗传改良 268

三、亲本配合力测定 270

第四节 杂种优势利用与雄性不育 273

一、雄性不育方便杂种优势利用 273

二、雄性不育的特征和遗传 273

三、雄性不育系的创造和选育技术 277

四、雄性不育的利用 281

主要参考文献 285

第八章 作物遗传改良的群体改良技术 287

第一节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287

一、轮回选择在群体改良中的作用 287

二、群体改良的由来 288

三、群体改良的效果 289

第二节 群体改良法 290

一、群体改良的遗传学基础 290

二、轮回选择的目标和程序 293

三、轮回选择方法 294

四、主要性状轮回选择的效果 301

五、影响群体改良轮回选择效果的因素 304

第三节 群体的组成和改良 306

一、组成群体应考虑的问题 306

二、复合杂交群体的组成 307

三、高粱随机交配群体的组成 309

四、综合种群体的组成 313

五、群体的改良 313

第四节 雄性不育性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314

一、雄性不育方便轮回选择 314

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应用 314

三、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应用 317

主要参考文献 319

第九章 作物遗传改良的生物技术 322

第一节 生物技术概述 322

一、生物技术的概念和类别 322

二、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323

第二节 组织培养技术 324

一、组织培养 324

二、原生质体培养 331

三、无性系变异及其应用 331

四、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334

第三节 基因转导技术 335

一、基因转导技术概述 335

二、基因转导及其方法 337

三、基因转导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345

第四节 分子标记技术 347

一、分子标记的概念和种类 347

二、分子标记的应用 353

三、分子遗传图谱 357

主要参考文献 362

第二篇 粮食作物 367

第一章 水稻 367

第一节 水稻遗传改良概述 367

一、水稻生产及其发展 367

二、我国水稻生产分区 367

三、水稻遗传改良进展和成就 369

第二节 水稻遗传资源 373

一、水稻起源与分类 373

二、水稻遗传资源和改良 377

第三节 水稻主要性状遗传 381

一、产量性状 381

二、品质性状 382

三、株型性状 384

四、抗病虫性 385

五、抗逆性 388

六、生育期 389

第四节 水稻遗传改良技术及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391

一、水稻遗传改良技术 391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398

第五节 水稻遗传改良展望 402

一、水稻遗传改良的关键基因发现与利用及对水稻育种的启示 402

二、水稻遗传育种突破的可能途径 403

三、水稻遗传改良目标的调整与实现途径 403

主要参考文献 405

第二章 小麦 408

第一节 小麦遗传改良概述 408

一、小麦及其发展 408

二、小麦生产分布及分区 411

三、小麦遗传改良进展及成就 414

第二节 小麦遗传资源 415

一、小麦的起源及分类 415

二、小麦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 421

三、小麦品种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422

第三节 小麦遗传改良技术 422

一、杂交育种 422

二、杂种优势利用 427

三、诱变育种技术 431

四、单倍体育种技术 433

五、群体改良技术 436

六、生物辅助育种技术 439

第三章 玉米 444

第一节 玉米遗传改良的成就 444

一、玉米生产概况 444

二、玉米种质改良的成效 445

三、玉米品种选育成效 445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 447

一、玉米分类 447

二、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449

三、玉米种质资源的评价、创新和利用 450

第三节 玉米遗传改良技术 453

一、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453

二、轮回选择与群体改良技术 458

三、远缘杂交技术 459

四、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选育自交系技术 460

五、诱变育种技术 463

六、生物育种技术 465

第四节 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471

一、抗病性遗传改良 471

二、抗虫性遗传改良 476

三、抗除草剂遗传改良 477

四、抗旱性遗传改良 478

五、耐密性遗传改良 479

六、特用玉米遗传改良 481

七、加工性状遗传改良 485

第五节 玉米遗传改良展望 487

一、玉米遗传改良发展趋势 487

二、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 487

三、促进玉米遗传改良技术的发展 488

主要参考文献 489

第四章 高粱 492

第一节 高粱遗传改良成就概述 492

一、我国高粱生产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492

二、我国高粱生产分区 495

三、国内外高粱遗传改良成就 496

第二节 高粱遗传资源 508

一、栽培高粱的分类 508

二、高粱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保存 511

三、种质资源在高粱改良中的利用 514

第三节 高粱重要性状遗传改良 515

一、产量的遗传改良 515

二、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518

三、抗旱性状的遗传改良 520

四、抗病、虫性遗传改良 523

第四节 高粱遗传改良技术 528

一、混合选育技术 528

二、系统选育技术 528

三、杂交育种技术 529

四、回交育种技术 530

五、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532

第五节 高粱遗传改良展望 540

一、多倍体遗传改良 540

二、高粱群体改良 541

三、杂种优势固定技术 543

四、高粱遗传改良的生物技术 543

五、野生高粱资源的利用 544

主要参考文献 544

第五章 谷子 546

第一节 谷子遗传改良概述 546

一、谷子生产及我国谷子生态区划 546

二、谷子遗传改良的成就 548

第二节 谷子的分类及遗传资源 551

一、谷子的起源及植物学分类地位 551

二、谷子种质资源的征集、保存、创新和利用 554

第三节 谷子的遗传学 555

一、重要性状遗传 555

二、谷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561

三、谷子的分子遗传 564

第四节 谷子的遗传改良技术 566

一、谷子的常规育种技术 567

二、远缘杂交 570

三、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570

四、谷子的生物技术育种 575

第五节 谷子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579

一、谷子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579

二、谷子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581

三、谷子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 583

第六节 谷子遗传改良的问题和展望 584

一、遗传基础狭窄、关键性资源材料发掘缺乏 584

二、谷子品种改良的遗传基础薄弱、育种手段落后 585

三、谷子品种类型单一,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585

四、谷子的产量水平和抗旱节水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585

五、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但生产的真正利用仍需艰难攻关 585

主要参考文献 586

第六章 大麦 591

第一节 大麦遗传改良的成就 591

一、国内外大麦生产概述 591

二、我国大麦品种改良成就 595

第二节 大麦遗传资源 597

一、大麦的起源与分类 597

二、大麦遗传资源 599

第三节 大麦遗传改良技术 600

一、大麦育种目标 600

二、杂交育种技术 603

三、加倍单倍体技术 606

四、诱变育种技术 607

五、远缘杂交技术 608

六、分子遗传改良技术 612

第四节 大麦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616

一、大麦品质性状遗传改良 616

二、大麦抗病性状遗传改良 631

第五节 大麦遗传改良展望 638

一、大麦市场需求旺盛 638

二、大麦育种攻关目标 639

主要参考文献 640

第三篇 油料作物 645

第一章 大豆 645

第一节 大豆遗传改良概述 645

一、大豆生产及发展趋势 645

二、大豆种植分布及分区 649

三、大豆遗传改良进展及成就 650

第二节 大豆遗传资源 653

一、大豆简要分类 653

二、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 653

三、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656

第三节 大豆遗传改良技术 659

一、系统育种 660

二、杂交育种 660

三、杂种优势利用 663

四、生物技术 663

第四节 大豆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665

一、大豆重要形态性状的遗传改良 665

二、大豆产量性状遗传改良 668

三、大豆品质性状遗传改良 668

四、大豆抗性性状遗传改良 673

五、大豆生理性状遗传改良 686

六、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结合 689

第五节 大豆遗传改良展望 690

一、大豆基因组研究和基因功能分析 690

二、大豆生物信息学研究和基因表达网络研究 690

三、大豆目标性状基因转移和分子设计 691

四、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 691

主要参考文献 692

第二章 花生 695

第一节 花生品种遗传改良成就概述 695

一、国内外花生生产及利用概况 695

二、我国花生种植分区与育种目标 698

三、我国花生品种遗传改良成就 701

第二节 花生遗传资源 704

一、栽培种花生的分类 704

二、花生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707

三、花生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709

第三节 花生遗传改良技术 715

一、引种与系统育种 715

二、杂交育种 717

三、诱变育种 720

四、转基因技术 722

五、基因组学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723

第四节 花生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726

一、品质性状遗传改良 726

二、抗病性遗传改良 727

三、抗旱性遗传改良 731

第五节 花生遗传改良展望 732

一、国内外花生市场需求趋势 732

二、花生遗传改良技术发展方向 733

主要参考文献 734

第三章 油菜 736

第一节 油菜遗传改良概述 736

一、油菜生产及其发展 736

二、油菜生产分布及分区 739

三、油菜遗传改良进展及成就 740

第二节 油菜遗传资源 742

一、油菜起源及分类 742

二、油菜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 745

三、油菜遗传资源的创新利用 746

第三节 油菜遗传改良技术 748

一、杂交育种 748

二、杂种优势利用 751

三、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759

第四节 油菜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766

一、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 766

二、油菜品质性状遗传改良 769

三、油菜抗性改良 783

第五节 油菜遗传改良展望 786

主要参考文献 787

第四章 向日葵 789

第一节 向日葵遗传改良概述 789

一、向日葵生产 789

二、向日葵遗传改良成就 791

第二节 向日葵遗传资源 795

一、向日葵分类 795

二、向日葵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及利用 796

第三节 向日葵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800

一、子实和油产量及其组分的遗传改良 800

二、油品质遗传改良 801

三、蛋白质遗传改良 801

四、植株性状的遗传改良 802

五、光合性状的遗传改良 803

六、收获指数的遗传改良 803

七、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改良 804

八、抗性性状遗传改良 805

第四节 向日葵遗传改良技术 809

一、常规育种 809

二、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809

三、向日葵的抗性育种 815

四、生物技术在向日葵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820

第五节 向日葵遗传改良的发展重点及其对策 824

一、发展重点 824

二、对策建议 825

主要参考文献 826

第四篇 经济作物 831

第一章 棉花 831

第一节 棉花遗传改良概述 831

一、我国棉花生产概况及其地位 831

二、我国棉花遗传改良工作进展 831

三、世界主要产棉国棉花遗传改良成就 833

第二节 棉花遗传资源 834

一、棉属分类 834

二、棉属栽培种及其野生种系 837

三、棉花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及其利用 838

第三节 棉花遗传改良技术和方法 839

一、引种 839

二、选择育种法 840

三、杂交育种法 842

四、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848

五、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852

六、其他育种方法 853

第四节 棉花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 856

一、产量性状 856

二、纤维品质性状 857

三、抗病性 858

四、抗虫性 859

五、早熟性 860

六、其他性状 860

第五节 棉花遗传改良的发展趋势、重点及对策 861

一、发展趋势 862

二、发展重点 863

三、对策建议 864

主要参考文献 864

第二章 甘蔗 865

第一节 甘蔗遗传改良概述 865

一、我国甘蔗生产概况及其地位 865

二、我国甘蔗改良工作进展 865

三、世界蔗糖主产国甘蔗遗传改良成就 866

第二节 甘蔗遗传资源 866

一、甘蔗属分类及近缘植物 866

二、甘蔗栽培种及野生种 868

三、甘蔗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 869

第三节 甘蔗遗传改良技术途径和方法 870

一、引种 870

二、种间杂交育种 871

三、品种间杂交育种 871

四、基因工程技术在甘蔗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875

第四节 甘蔗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 878

一、甘蔗遗传改良的特点 878

二、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878

三、甘蔗糖分的遗传改良 879

四、甘蔗抗病性的遗传改良 879

五、抗旱性的遗传改良 880

第五节 甘蔗遗传改良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及其对策 881

一、发展趋势 881

二、热点问题 883

三、对策建议 885

主要参考文献 886

第三章 甜菜 887

第一节 品种遗传改良成就 887

一、甜菜生产及我国甜菜在世界上的地位 887

二、我国甜菜生产分布 887

三、甜菜品种改良成就 889

第二节 甜菜遗传资源 890

一、甜菜分类 890

二、甜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 892

三、甜菜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892

四、甜菜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894

第三节 甜菜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895

一、甜菜主要性状的遗传及杂种优势 895

二、我国甜菜的育种目标 898

三、我国甜菜品种主要性状遗传改良的进展 899

第四节 甜菜遗传改良技术和方法 904

一、选择育种法 904

二、杂交育种法 906

三、轮回选择法 909

四、甜菜四倍体品系的创造技术 911

五、甜菜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选育方法 914

六、生物技术在甜菜育种上的应用 915

第五节 甜菜遗传改良展望 916

一、加强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917

二、在深入研究挖掘国内现有资源潜力的同时,广泛搜集引进国外种质资源 917

三、加强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在甜菜育种中应用的研究 917

主要参考文献 918

第四章 烟草 920

第一节 烟草遗传改良的成就 920

一、国内外烟草生产的发展历史 920

二、烟草遗传改良的成就 921

第二节 烟草遗传资源 928

一、烟草的起源、进化与传播 928

二、烟草分类和类型 931

三、烟草遗传资源 935

第三节 烟草遗传改良技术 937

一、系统育种 937

二、杂交育种 940

三、诱变育种 943

四、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946

五、生物技术 948

第四节 烟草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955

一、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955

二、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958

三、重要病害的抗性遗传与改良 959

第五节 烟草遗传改良展望 964

一、新型烟草品种的遗传改良 964

二、烟草生物技术研究展望 964

主要参考文献 965

第五篇 杂粮作物 969

第一章 甘薯 969

第一节 甘薯遗传改良进展 969

一、国内外甘薯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969

二、国内外甘薯遗传改良的进展 973

第二节 甘薯遗传资源 977

一、甘薯的起源、进化、传播和分布 977

二、甘薯遗传资源的分类 979

三、甘薯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982

四、甘薯遗传资源的鉴定与创新 983

五、甘薯遗传资源的利用 985

第三节 甘薯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986

一、甘薯产量性状的遗传特点与改良 987

二、甘薯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与改良 988

三、甘薯抗病性状的遗传特点与改良 990

第四节 甘薯遗传改良技术 993

一、甘薯遗传改良的特点 993

二、甘薯野生近缘种的利用 994

三、甘薯自交系的利用 996

四、品种间杂交 997

五、集团杂交 999

六、新技术利用 1001

七、甘薯后代的选择与鉴定 1003

第五节 甘薯遗传改良展望 1005

一、遗传改良目标的设定 1005

二、育种新技术的发展 1005

主要参考文献 1006

第二章 马铃薯 1009

第一节 马铃薯遗传改良的成就 1009

一、我国马铃薯生产概况及其地位 1009

二、马铃薯遗传改良成就 1012

三、马铃薯生物技术育种成就 1013

第二节 马铃薯遗传资源 1014

一、马铃薯种的分类 1014

二、马铃薯资源搜集和利用 1018

三、马铃薯资源保存 1019

四、马铃薯资源评价和创新 1019

第三节 马铃薯遗传改良技术 1021

一、常规育种 1021

二、远缘杂交 1023

三、分解育种法(Analytic Breeding Method) 1026

四、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1034

五、生物工程育种 1039

第四节 马铃薯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1044

一、抗病毒性状的遗传改良 1044

二、抗真菌性晚疫病的遗传改良 1046

三、抗细菌性青枯病的遗传改良 1047

四、加工性状的遗传改良 1047

第五节 马铃薯遗传改良展望 1049

一、多途径相结合的遗传改良 1049

二、充分发挥马铃薯资源潜力 1050

三、马铃薯遗传改良的重点 1050

主要参考文献 1050

第三章 黍稷 1057

第一节 黍稷品种遗传改良成就概述 1057

一、黍稷在世界上的分布和主产国的面积、产量 1057

二、黍稷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生态区划及生产概况 1058

三、国内外黍稷遗传改良的进展和成就 1060

第二节 黍稷种质资源 1064

一、黍稷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贮存 1064

二、黍稷种质资源类型和地理分布 1067

三、黍稷种质资源籽粒品质 1070

四、黍稷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 1076

五、黍稷种质资源抗黑穗病鉴定 1079

六、黍稷优异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1081

第三节 黍稷品种遗传改良 1084

一、质量性状的遗传 1084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 1085

三、黍稷遗传改良的方法和技术 1086

四、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1088

第四节 黍稷品种遗传改良展望和发展趋势 1089

一、制定黍稷遗传改良目标的一般原则 1090

二、不同产区的主要遗传改良目标 1090

主要参考文献 1091

第四章 荞麦 1092

第一节 荞麦遗传改良概述 1092

一、我国荞麦生产概况及其地位 1092

二、我国荞麦遗传改良工作进展 1092

三、世界主要荞麦生产国荞麦遗传改良成就 1093

第二节 荞麦遗传资源 1094

一、荞麦属分类 1094

二、荞麦遗传资源的收集、研究和保存 1094

三、种质资源的利用 1112

第三节 荞麦遗传改良技术和方法 1112

一、引种 1112

二、选择育种 1113

三、诱变育种 1115

四、多倍体育种 1117

五、杂交育种 1119

六、其他育种方法 1119

第四节 荞麦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 1120

一、产量性状 1120

二、抗倒性 1121

三、早熟性 1121

四、品质性状 1121

五、抗旱性 1122

第五节 荞麦遗传改良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及对策 1122

一、发展趋势 1122

二、热点问题 1123

三、对策建议 1124

主要参考文献 1125

第五章 燕麦 1126

第一节 燕麦遗传改良概述 1126

一、燕麦生产发展 1126

二、我国燕麦遗传改良进展和成就 1128

三、燕麦生产发展趋势 1129

第二节 燕麦种质资源 1129

一、燕麦的起源与分类 1129

二、裸燕麦(莜麦)的生物学特性 1131

三、我国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 1139

第三节 燕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其改良技术 1145

一、燕麦的农艺性状遗传 1145

二、远缘杂交 1149

三、燕麦雄性不育的发现与鉴定 1150

四、分子生物学研究 1150

第四节 燕麦新品种选育与改良展望 1153

一、育种目标与任务 1153

二、育种途径与方法 1154

主要参考文献 1155

第六章 食用豆类 1156

第一节 食用豆类生产与分布 1157

一、世界食用豆类生产及分布 1157

二、中国食用豆类生产及分布 1160

第二节 食用豆类遗传资源研究 1161

一、食用豆类分类 1161

二、食用豆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 1163

三、食用豆类栽培和野生资源分类研究 1166

四、食用豆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168

五、食用豆类种质创新和利用 1171

第三节 食用豆类遗传改良 1172

一、国外食用豆类遗传改良 1172

二、我国食用豆类遗传改良 1174

第四节 食用豆类遗传改良技术和方法 1177

一、系统选育 1177

二、杂交选育 1178

三、诱变育种 1183

四、远缘杂交及转基因 1183

五、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1184

第五节 食用豆类遗传改良展望 1186

一、高产高效及株型 1186

二、抗病虫性及抗逆性 1187

三、商品品质及营养品质 1187

四、其他性状 1187

主要参考文献 11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