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低温年代学  原理与应用
低温年代学  原理与应用

低温年代学 原理与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祖翼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30409515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同济大学盆地与造山带研究小组是国内较早开展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的团队之一。本书首先对低温热年代学有关测试方法、特别是U-Th/He年代学的原理、方法作了深入的介绍。然后结合团队开展的研究对低温热年代学在造山带抬升剥露、盆地分析与盆山耦合以及古地形恢复等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其中反映了各领域的基本共识以及国际研究前沿的成果。最后,介绍了研究小组十余年来利用裂变径迹和U-Th/He开展区域地质研究所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低温年代学 原理与应用》目录

1裂变径迹分析基本原理及方法 1

1.1 裂变径迹分析的基本原理 1

1.1.1 裂变径迹的形成 1

1.1.2 径迹的观测和统计 3

1.1.3 裂变径迹年龄计算 4

1.2 裂变径迹退火行为 9

1.2.1 裂变径迹退火机理 10

1.2.2 退火的主要影响因素 14

1.3 实验径迹退火模型 18

1.3.1 磷灰石径迹退火模型 18

1.3.2 锆石径迹退火模型 20

1.4 裂变径迹分析流程 22

1.4.1 岩石预处理 22

1.4.2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流程 23

1.4.3 锆石裂变径迹分析流程 24

1.4.4 Autoscan裂变径迹统计 24

2 (U-Th)/He技术原理与方法 28

2.1 (U-Th)/He定年原理与计算 29

2.2 氦气在矿物内的热扩散 30

2.2.1 氦气热扩散机理 30

2.2.2 矿物(U-Th)/He封闭温度 31

2.2.3 矿物(U-Th)/He部分保留带 31

2.2.4 矿物(U-Th)/He热史正演模型 34

2.3 α离子射出效应(α-enection)与校正模型 35

2.3.1 “均匀球”校正模型 36

2.3.2 元素环带校正模型 38

2.3.3 晶体几何形状的影响 39

2.3.4 “等比表面积球”校正模型 42

2.4 (U-Th)/He测年的影响因素 43

2.4.1 矿物晶体的大小 43

2.4.2 矿物晶体中的包裹体 45

2.4.3 矿物晶体内的放射性损伤 47

2.5 (U-Th)/He测年的实验流程 49

2.6 矿物(U-Th)/He测年的稳定性 51

2.7 4He/3He年代学 53

2.7.1 4He空间分布 53

2.7.2 4He/3He热史模拟 54

2.7.3 潜在问题 57

3低温年代学在沉积盆地中的应用 59

3.1 盆地热史模拟 59

3.2 沉积物源 62

3.3 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 64

3.4 盆山耦合 66

3.5 下扬子FT例析 69

3.5.1 样品采集 69

3.5.2 锆石分析结果 70

3.5.3 磷灰石FT分析结果 74

3.5.4 热演化史分析 75

4低温热年代与造山带抬升剥露作用 82

4.1 基本概念 82

4.2 恢复造山带剥露速率的不确定因素 83

4.2.1 放射性物质生热、剥露本身的影响 83

4.2.2 地形的影响 84

4.2.3 影响因素的比较 85

4.3 恢复造山带剥露速率方法 86

4.3.1 传统的计算方法 86

4.3.2 基于解析解的方法 88

4.3.3 谱分析法 90

4.3.4 Pecube三维模拟 92

4.4 恢复造山带剥露速率的实例 95

4.4.1 利用低温年龄数据恢复剥露速率 95

4.4.2 利用低温热史模拟数据恢复造山带剥露速率 103

5低温热年代与造山带古地形重建 107

5.1 地形对近地表温度场的影响 107

5.2 等高程采样条件下古地形分析 110

5.3 年龄-高程剖面的谱分析 113

5.4 基于古等温线恢复的地形重建 114

5.5 基于数值模拟的古地形重建 117

5.6 低温年代学数据集的地形成像 121

5.7 基于碎屑岩测年的古地形重建 124

6天山造山带新生代剥露作用研究 128

6.1 引言 128

6.2 区域地貌特征与地质构造背景 129

6.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132

6.4 结果 135

6.4.1 低温热年代数据初步分析 135

6.4.2 裂变径迹长度分布与时间-温度史模拟 137

6.4.3 剥露速率分析 139

6.5 讨论与结论 141

6.5.1 天山中新世早期快速剥露 141

6.5.2 天山造山带新生代剥露过程的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 142

7大别山(U-h)/He热年代及剥露作用 145

7.1 研究现状 145

7.1.1 大别山低温热年代数据成果 145

7.1.2 大别山低温热年代研究进展 151

7.1.3 大别山(U-Th)/He年代研究策略 154

7.2 大别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剥露与地貌演化 155

7.2.1 年龄-高程数据分析的古等温面形态的方法 155

7.2.2 造山带尺度的年龄-高程剖面分析 160

7.2.3 代表性岩体的年龄-高程剖面分析 167

7.2.4 讨论 175

8大巴山弧形带形成的低温热年代记录 177

8.1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 177

8.2 南大巴山裂变径迹与热史分析 179

8.3 汉南-米仓山隆起FT、(U-Th)/He定年与热史分析 183

8.4 黄陵隆起FT、(U-Th)/He定年与热历史分析 185

8.5 南大巴山弧形带的形成及其区域构造控制 187

8.6 结论与讨论 191

9大别造山带低温热年代与构造体制转换 193

9.1 区域地质背景 193

9.2 样品处理与测试分析方法 194

9.3 造山带的差异冷却特性 197

9.3.1 UHP/HP单元 197

9.3.2 热窿核杂岩 200

9.4 合肥盆地的构造热史 202

9.5 讨论及认识 204

参考文献 2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