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民族伦理的现代境遇及其教育研究  以云南、贵州、四川少数名族为例
民族伦理的现代境遇及其教育研究  以云南、贵州、四川少数名族为例

民族伦理的现代境遇及其教育研究 以云南、贵州、四川少数名族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文武著
  • 出 版 社: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1968258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论语还原 下下一篇:周易今读 上
《民族伦理的现代境遇及其教育研究 以云南、贵州、四川少数名族为例》目录

导论 以“世界性视镜”观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 1

一、民族伦理研究凸显的缘由 1

1.伦理学步履的轴线 3

2.民族伦理与普世伦理的比照框架 7

3.道德教育予民族伦理的留存空间 10

二、研究的意义、侧重与突破 14

三、研究现状综述与技术路线 17

第一章 姻缘际会:历时性的传统与共时性的生境 26

第一节 民族伦理的地方性知识谱系 28

一、道德的民族性 29

1.“界分两国的河流足以使罪行变为善行” 29

2.民族学意义的民族与生物学意义的种族 34

二、民族的道德性 38

1.“兄弟和姊妹起初曾经是夫妇” 38

2.美德知识的最初起源在何处 43

第二节 民族伦理的现代瓶颈及前景 48

一、同质化的困厄 50

1.伦理趋同化的认同 50

2.伦理异质化的消长 54

二、本土化的伸展 59

1.文化自觉的唤起 59

2.伦理藩篱的冲破 63

第三节 民族伦理精神的翻耕与重构 68

一、深挖民间资源 69

1.“和而不同”的真知灼见 69

2.可资参照的嘉言懿行 75

二、着手“形体梳理” 80

1.病灶祛除的省思 80

2.何以免生“现代病” 85

第二章 辅车相依:伦理的资源与教育的空间 90

第一节 民族伦理如何尽显资源意味 92

一、助推精神空间的拓展 93

1.涵厚德性的伦理实体 93

2.通达德性的传统德目 97

二、力促道德共契的生成 100

1.表现出色的伦理殊相 100

2.不可缺略的伦理个案 104

第二节 道德教育何以善尽养护角色 108

一、申辩:可以牵引的德性力量 109

1.重提“美德即知识” 109

2.“教育乃心灵转向” 113

二、陈情:可以依循的价值始点 116

1.“灵魂驱动力”(敬畏) 116

2.“最重要的堡垒”(家庭) 120

第三节 体制外生发的知识传递形式 123

一、“学在民间”的传统与路径 124

1.何谓“学在民间” 124

2.传统在何处闪光 127

3.传统如何引领路径 130

二、民间的隐秘灌输方式考究 137

1.隐秘的方式与内涵 137

2.根源性的源头活水 140

3.围剿与辩护:品格由此获得提升 144

第三章 盘根究底:基于民间立场的实证考查 147

一、引言与前提 147

二、伦理观念:衰落抑或勃兴 152

三、伦理同化:基于伦理认同 158

四、伦理更新:传统日改月化 164

五、伦理传衍:求证“学在民间” 171

六、结论与建议 176

第四章 尊闻行知:民间的真相与伦理的真释 185

第一节 在“发现西南”中着手伦理解读 188

一、叙事与证伪的方法取向 189

1.存在叙事转向的解读性倾听 189

2.凭藉伦理异质的反例式证伪 192

二、批判与反省的分析立场 196

1.庇佑伦理原形的批判 196

2.守护道德范式的反省 200

第二节 伦理的范式呈现与误解误读 203

一、异样的伦理范式呈现 204

1.另类的制度性习俗 204

2.极端的伦理观案例 208

二、伦理的误读与误解 211

1.纠正“串公房”的误解 211

2.改正“走婚”制的误读 215

第三节 伦理的现代语境与发展变动 219

一、本土与异域的互通 221

1.异域关照与同根意识 221

2.共同坚守内聚的传统 224

二、民族伦理的现代化 228

1.传统与现代如何沟通 228

2.民族伦理思想的突破 232

第五章 安所遂生:伦理与教育永远的现在时 237

第一节 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的补偏救蔽 239

一、“抵瑕蹈隙”的解救方略 241

1.补苴伦理资源的亏空 241

2.弥缝德育实效的空疏 244

二、“兼陈守衡”的解蔽方案 247

1.消弭“历史的惰性力” 247

2.恪守“中和位育”之道 251

第二节 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的会通 254

一、伦理与教育的内源性根柢 256

1.“扶危定倾”的责任感 256

2.“心灵的觉醒” 259

二、伦理与教育的同构性支撑 263

1.教育共同体的意图 263

2.伦理实体的道德力 267

第三节 诉诸民间途径的道德教育进路 272

一、重审“民族教育发生” 273

1.无字之书的不言之教 273

2.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 277

二、重申“受过教育的公共社会” 280

1.教育习俗的穿透力量 280

2.生活世界的教育时机 284

结束语 伦理是船 教育是帆 290

参考文献 295

民族伦理道德观念调查问卷 314

田野调查访谈问题 323

一、村庄建设 323

二、村庄特色 324

三、伦理道德 324

考察地线路图 326

附录 327

凉山彝族的来源、家支、习惯法、风俗习惯与婚姻家庭 327

一、凉山彝族的来源 327

二、家支习惯法 331

1.家支的特点 332

2.家支的社会作用 334

3.家支的武装 335

4.习惯法 337

三、风俗习惯、婚姻家庭 341

1.风俗习惯 341

2.婚姻家庭 343

石门坎伦理实体圆成的两个因素 346

一、本土教育家的德性引领 348

二、传统德目的成形与通行 352

石门坎平民教育运动之动因 358

一、族群精英的起念 359

二、平教运动的发端 362

三、边区平民千字课 365

四、石门坎的声威余响 368

族谱与教化:《穴塘坎马氏族谱:1658—2000》解读 372

一、兴学:家族发迹的缘起 374

二、族谱:道德教化的范本 376

三、书礼:睦族治乡的要密 381

四、结论:可堪深究的民间 383

后记 3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