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  2009-2010年  下  政治  法律  社会  文化研究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  2009-2010年  下  政治  法律  社会  文化研究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 2009-2010年 下 政治 法律 社会 文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吕建,迟全华主编;葛立成,张耀东副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308097963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 2009-2010年 下 政治 法律 社会 文化研究》目录

下卷目录 1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要 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 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对象、主题和主线 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12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16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内容的相互关系 2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 2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纵向发展脉络 2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横向脉络 25

第二篇 六十年的艰难探索——浙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基本经验 26

一、改革开放前浙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26

二、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29

三、浙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33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33

(二)坚持创业富民,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33

(三)坚持创新强省,不断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 34

(四)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 35

(五)坚持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36

(六)坚持党的领导,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37

第三篇 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法制保障问题研究 39

一、法制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39

(一)法制保障经济转型升级是地方立法坚持省委领导的必然要求 39

(二)法制保障经济转型升级是贯彻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内在需要 40

(三)法制保障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加强“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任务 40

二、法制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40

(一)牢固树立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法制保障的理念 41

(二)法制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 41

(三)法制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41

(四)法制保障经济转型升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

三、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地方立法重点领域 42

(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加强促进科技进步的地方立法 43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中心,加强发展文化产业的地方立法 47

(三)以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中心,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地方立法 52

四、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建设 58

(一)改进和完善地方立法的制定工作机制 58

(二)建立健全地方立法的完善工作机制 61

(三)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62

第四篇 浙江政治发展的新特点和政策创新的重点领域研究 70

一、浙江政治发展的趋势变化与新特点分析 70

(一)从政治的社会基础角度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社会和个体自主性增强,民间组织日趋活跃,公民社会日益成长 70

(二)从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角度看,社会快速转型导致执政风险加大,执政合法性基础面临严峻挑战,“效率政治”转向“公平政治” 71

(三)从“公共政治”的角度看,公共财政、公共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72

(四)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政府管理模式由管制型、发展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由注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重,施政方式由“统治”走向“善治” 73

(五)从政治民主化水平的角度看,基层民主不断拓展,政府行政民主加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重点 75

(六)从政治运行方式的角度看,依法执政向纵深发展,政治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法治建设出现了新特点 76

(七)从政治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政治文化世俗化、理性化和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政治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 76

二、浙江政治发展和政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领域研究 77

(一)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77

(二)将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当前和今后政治发展的突出目标 77

(三)加强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建设,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78

(四)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以行政民主为重点推动民主发展 79

(五)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 80

(六)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以法治化推动民主化 81

(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整合和引导多元文化的发展 83

第五篇 浙江省民营企业非司法重整机制研究 85

第一部分 非司法重整机制的一般理论问题 85

一、非司法重整的基本内涵 85

二、非司法重整的类型 87

三、非司法重整机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87

四、非司法重整的起源——伦敦处理原则 88

(一)伦敦处理原理的起源 88

(二)伦敦处理原则的内容 89

(三)伦敦处理原则的处理程序 90

(四)伦敦处理原则的评价 91

第二部分 非司法重整的四种模式 91

一、政府机构主导企业重整的模式 91

(一)日本政府主导中小企业重整的模式 92

(二)法国政府主导的企业重整模式 93

(三)对政府机构主导企业重整的评价 95

二、主债权银行主导企业重整的模式 95

(一)主债权银行主导企业重整的背景与目的 95

(二)主债权银行主导企业重整的具体做法 96

(三)对主债权银行主导企业重整的评价 99

三、资产管理公司或产业再生机构主导企业重整的模式 99

(一)资产管理公司主导企业重整 100

(二)产业再生机构主导企业重整 101

(三)对资产管理公司或产业再生机构主导企业重整的评价 104

四、民间机构主导企业重整的模式 105

第三部分 建立我省民营企业非司法重整机制的现实意义 106

一、非司法重整是挽救困境企业、减少不良债权、保持经济整体稳定的一条途径 106

二、非司法重整是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途径 107

三、非司法重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 108

四、建立非司法重整,实现与司法重整功能互补 109

第四部分 建立我省民营企业非司法重整机制的构想 109

一、参照伦敦处理原则,建立主债权银行主导企业重整机制 110

二、建立资产管理公司主导企业重整的机制 112

三、鼓励民间机构开展企业重整业务 113

四、建立政府机构主导的中小企业重整机制 113

(一)制定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14

(二)建立客观中立的中小企业重整专责机构 114

五、整合行政资源,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 116

(一)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 116

(二)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 116

第六篇 社会群体与社会稳定研究 118

前言 118

导语 122

一、研究缘起 122

二、主要研究方式说明 123

第一部分 六大社会群体生活状况与社会稳定 124

一、二代农民工失业群体与社会稳定 124

(一)二代农民工失业群体总体状况 124

(二)二代失业农民工的基本问题与社会稳定 129

(三)二代失业农民工社会问题及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原因 142

二、“农转居”新市民群体与社会稳定 149

(一)浙江城市化与“农转居”群体形成 149

(二)“农转居”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151

三、征地拆迁户群体与社会稳定 157

(一)征地拆迁与社会稳定现状 157

(二)被征地拆迁群体的生存状态 159

(三)利益矛盾与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161

(四)征地拆迁矛盾冲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64

(五)征地拆迁矛盾与冲突的动因 166

四、环境受损者群体与社会稳定 172

(一)我省环境受损引发社会矛盾、冲突现状及可能趋势 172

(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174

(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 176

五、大学毕业生群体与社会稳定 179

(一)校园稳定领域 180

(二)家庭稳定领域 182

(三)社会稳定领域 185

六、网民群体与社会稳定 187

(一)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

(二)从“网络事件”的典型实例看网民群体的聚合联动机制 188

第二部分 不同社会群体对三大基本社会关系的主观感受与社会稳定 194

一、社会关系与社会稳定总体感受与判断 194

(一)劳资关系不容乐观 194

(二)干群关系微妙,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的居多,对干群关系趋于缓和仍抱有信心 196

(三)社会公众普遍感受贫富差距较大,并深感数年内还会有所加剧 197

(四)仇富现象并不严重,但富人社会责任感还有待提高 200

(五)对经济形势发展和社会稳定评价较高,认为我省维护社会稳定措施得力,并认为数年内我省社会稳定程度会有所提高 201

二、社会不同群体对若干重大问题感受、认知及判断分析 203

(一)社会公众理性维护权益意识普遍较强 203

(二)社会公众对因政策不当导致利益受损及环境受损的维权行为支持率较高 205

(三)社会公众对以上访方式来维护正当权益认同度较高 207

(四)工会维权在劳动者群众中获得的认可程度较低 208

(五)社会公众深感基层干群关系生疏严重,干群关系融洽度不高 209

(六)应该相信政府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政府信任度却逐级降低 211

(七)社会公众认为腐败与干部没有心思为群众服务是干群关系紧张原因的比例较多 212

(八)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改善干群关系是政府重要工作之一,还是促进社会稳定排在首位的措施 213

(九)社会公众对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政策认同度不高 214

(十)官员腐败、贫富分化与社会治安是影响社会稳定最主要的三大诱因 215

第三部分 关于我省社会稳定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215

一、几点思考 215

二、几点建议 218

(一)增强二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完善就业环境,完善农民工服务的制度体系 218

(二)合理地解决村转居群体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221

(三)构建多元社会协调机制,缓解征地拆迁冲突 222

(四)切实改变现行的政府考核和评价机制,畅通民众环保诉求途径 224

(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和择业教育,加大对失业大学毕业生家庭的救助力度 226

(六)发挥网民群体的积极作用,更好地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 228

第七篇 新时期浙江文化建设领域政策创新的重点 231

一、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跨越6000美元后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231

(一)文化消费需求空前膨胀,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显著增强 231

(二)文化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快速上升态势 231

(三)文化多样性受到尊重,文化特色、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保护 232

(四)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 232

(五)文化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 232

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跨越6000美元后推进文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232

(一)顺应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显著增强的发展趋势,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多渠道、全方位为社会公众提供均等化、人性化、便民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233

(二)顺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快速上升的发展态势,全方位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33

(三)顺应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核心价值观整合力量,凝聚人心,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233

(四)顺应文化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增强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233

三、人均GDP跨过6000美元后浙江文化建设领域政策创新的重点 234

(一)适应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及早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从更高的起点谋划和布局浙江文化发展 234

(二)适应于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显著增强的趋势,进一步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重要性的认识,以全新理念和方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和低收费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35

(三)适应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经济化的趋势,全方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浙江新兴支柱产业,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发挥区域文化影响力 235

(四)适应于价值观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加强对浙江民众的人文精神培育,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236

(五)适应于经济转型升级、经济文化化的趋势,加大对科技、教育、研发的财政扶持力度,提高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打破束缚经济 发展的“文化瓶颈”,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239

(六)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有效释放文化创造的生机与活力 240

第八篇 塑造现代浙江人文精神 244

一、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塑造现代浙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45

二、浙江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是浙江区域文化历史发展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 246

三、塑造浙江现代人文精神,重点在培育浙江人现代社会价值观念 249

后记 2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