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南方小麦
中国南方小麦

中国南方小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顺和,郭文善,王龙俊等编者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34592249
  • 页数:62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南方小麦》目录
标签:编者 小麦

第一章 中国南方小麦概述及其区划 1

第一节 南方小麦生产 1

一、南方小麦生产概况 1

二、南方小麦生产特点 3

三、当前南方小麦生产出现的新问题 4

第二节 南方小麦栽培技术 6

一、南方小麦栽培研究的历史 7

二、南方小麦栽培技术发展历程 8

三、现阶段南方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主要栽培技术 10

第三节 南方小麦生态 13

一、南方麦区气象条件 13

二、南方麦区土壤条件 18

三、南方小麦生态影响及应对 21

第四节 南方小麦区划 23

一、中国小麦种植区划 23

二、中国小麦品质区划 27

三、南方小麦区划 29

基础篇 36

第二章 小麦的生长发育 36

第一节 小麦的一生 36

一、生育时期的划分 36

二、生长阶段 37

第二节 小麦的阶段发育 38

一、阶段发育特性 38

二、春化阶段 38

三、光照阶段 40

四、阶段发育特性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41

第三节 小麦营养器官建成 41

一、根系建成特点 42

二、叶片形态建成特点 44

三、分蘖建成特点 46

四、茎秆建成特点 50

第四节 小麦产量器官建成 53

一、幼穗分化与发育 53

二、籽粒发育及灌浆成熟 56

第五节 小麦器官同伸模式图 59

一、器官间同伸、同步关系 59

二、小麦器官同伸模式图 59

第三章 小麦产量形成机理 62

第一节 产量形成与调节 62

一、穗数形成 63

二、每穗粒数形成 63

三、粒重形成 65

四、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 66

第二节 小麦源库流形成特点 67

一、小麦的光合源 67

二、小麦的贮存库 72

三、小麦的物质流 73

四、源、库、流三者关系 76

第三节 小麦高产的生理特点 84

一、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矛盾,改善植株光合性能 84

二、高产株型是高产群体组成的个体基础 86

三、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89

四、小麦高产群体的主要生理基础 90

第四章 小麦品质生理 94

第一节 小麦品质概念及指标 94

一、外观(商品)品质 94

二、营养品质 96

三、加工品质 99

四、食味品质 107

五、安全与卫生品质 107

六、小麦品质指标 108

第二节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形成特性 110

一、蛋白质 110

二、淀粉 111

三、氨基酸 112

四、糖分 113

五、灰分 114

六、微量元素 115

七、面粉白度 116

第三节 品质形成的生化基础 118

一、籽粒蛋白质形成的机理 118

二、籽粒淀粉形成的机理 125

三、其他品质性状形成的机理 138

第五章 小麦营养与水分生理 143

第一节 小麦营养生理 143

一、主要营养元素的作用 143

二、小麦吸肥规律 147

三、小麦营养逆境生理 155

第二节 小麦水分生理 161

一、水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61

二、小麦吸水规律 162

三、水分逆境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63

第六章 小麦遗传学基础 170

第一节 小麦遗传组成 170

一、小麦的染色体组 170

二、小麦亲缘物种的染色体组 172

三、小麦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 172

四、小麦核内与核外基因组 172

第二节 小麦细胞遗传学 173

一、小麦的染色体组型和带型 173

二、小麦非整倍体及其应用 175

三、小麦染色体工程 177

四、异染色体系的鉴定 185

第三节 小麦性状遗传与基因定位 188

一、农艺性状遗传 188

二、品质性状遗传 193

三、抗性性状遗传 197

第四节 小麦分子遗传与基因组学 207

一、小麦遗传图谱 207

二、小麦物理图谱和小麦测序计划 208

三、小麦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鉴定 209

育种篇 216

第七章 小麦育种概论 216

第一节 南方小麦育种历史 216

第二节 小麦育种途径 220

一、传统育种 221

二、诱变育种 221

三、双单倍体育种 221

四、轮回选择 222

五、杂种优势利用 222

六、远缘杂交 222

七、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223

八、转基因 223

第三节 小麦育种策略 224

一、亲本选用和创造 224

二、配组方式和原则 225

三、育种群体分离世代的处理方法 225

四、充分利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功能 226

五、鉴定抉择时的综合性状协调点 227

六、滚动回交结合遗传标记的聚合育种体系的构建 227

第四节 小麦良种繁育 228

一、三圃制 228

二、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229

三、株系循环法 230

四、一圃三级生产方法 230

第八章 小麦种质资源 231

第一节 小麦的分类 231

一、小麦属物种的分类 231

二、中国小麦的种、亚种和变种 233

第二节 南方小麦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对小麦育种的贡献 234

一、南方小麦种质资源的特点 234

二、南方特有的小麦种质资源 235

三、南方小麦种质资源对育种的贡献 236

第三节 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236

一、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 236

二、小麦种质资源的保存 238

第四节 小麦种质资源的评价、创新与利用 240

一、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240

二、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244

第九章 小麦产量育种 248

第一节 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演变 248

一、小麦品种产量的演变 248

二、小麦品种产量结构的演变 255

第二节 南方小麦高产与超高产品种的目标 256

一、大面积高产和小面积超高产典型 256

二、超高产品种的育种目标 257

第三节 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性状的改良途径 258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改良 258

二、茎秆矮化与抗倒伏性改良 260

三、小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遗传改良 261

四、株型改良与高光效育种 262

第十章 小麦品质改良 264

第一节 小麦品质改良回顾 264

第二节 南方小麦品质改良目标 266

一、弱筋小麦品质改良 266

二、中筋小麦品质改良 267

三、强筋小麦品质改良 268

第三节 南方小麦品质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268

一、种质的品质评价与亲本的选用 268

二、早代育种材料的品质评价与筛选 269

三、高代材料的品质评价与筛选 273

第十一章 小麦抗性育种 278

第一节 抗性育种目标 278

一、抗病育种目标 278

二、抗虫育种目标 279

三、抗逆育种目标 279

第二节 改良方法与途径 279

一、小麦抗性改良的方法 279

二、小麦抗性育种途径 281

第三节 抗性育种进展 281

一、小麦抗病性育种进展 281

二、小麦抗虫性育种进展 291

三、小麦抗逆性育种进展 292

第四节 抗性育种展望 296

一、继续筛选和创造新抗源 297

二、完善小麦抗性鉴定技术 297

三、加快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 297

四、开展分子设计育种 298

第十二章 小麦杂种优势 299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299

一、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 299

二、作物杂种优势机理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300

第二节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302

一、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法 302

二、基于化学杂交剂的化学杀雄两系法 303

三、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两系法 303

四、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MS)三系法、化学杂交剂(CHA)两系法、环境敏感型两系法的比较 304

五、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一般原则 305

第三节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与展望 306

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进展 306

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展望 311

栽培篇 314

第十三章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 314

第一节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314

一、群体结构概念 314

二、群体质量指标 314

三、不同专用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指标 319

第二节 优质高产群体的土壤要求 322

一、耕层结构良好 322

二、有机质丰富,养分供应协调 323

三、土地平整,沟渠配套 323

第三节 小麦高产群体的培育技术 323

一、小麦高产群体调控程序 324

二、播种期及基本苗确定 324

三、高产小麦的吸肥特点与施肥 326

四、化调化控技术 343

第十四章 高产小麦品质调优栽培 345

第一节 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原理 345

一、品种是优质小麦生产的重要保障 345

二、环境因子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47

三、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49

第二节 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流程与关键技术 350

一、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流程 350

二、小麦品质调优栽培关键技术 352

第三节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 359

一、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 359

二、中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 360

三、强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规范 362

第十五章 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技术 364

第一节 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概述 364

一、我国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的背景 365

二、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的增产原因分析 366

三、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出现的新问题 369

四、稻茬小麦免(少)耕栽培的配套技术 370

第二节 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条(摆)播栽培技术体系 374

一、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条(摆)播高产的形成及特点 374

二、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条(摆)播高产群个体优育特性 376

三、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条(摆)播高产调控技术 378

第三节 稻茬小麦稻田套播栽培技术体系 382

一、稻田套播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 382

二、稻田套播麦高产高效的栽培生理 383

三、稻田套播麦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390

第四节 稻茬小麦免(少)耕直(露)播覆盖栽培技术体系 393

一、稻茬小麦免(少)耕直(露)播覆盖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 393

二、稻茬小麦免(少)耕直(露)播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生物学效应分析 395

三、稻茬小麦免(少)耕直(露)播覆盖栽培的配套技术 398

第十六章 小麦间套复种技术 401

第一节 小麦间套复种的基本概念 401

一、小麦间套复种的含义 401

二、小麦间套复种的主要类型 401

三、发展麦田间套复种的意义 402

四、发展麦田间套复种的基本原则 402

第二节 麦粮间套复种 403

一、麦/春玉米/夏玉米 403

二、麦/春玉米—后季稻(两旱一水) 404

三、麦粮间套复种类型的延伸 405

第三节 麦套棉 406

一、麦套棉基本模式 406

二、麦套棉立体种植作物类型 408

三、麦套棉高效立体种植技术要点 409

第四节 麦油间套复种 411

一、麦套花生的基本方式 411

二、麦套花生的栽培管理 411

三、麦套花生延伸类型 412

四、麦套芝麻 412

第五节 麦菜(瓜)间套复种 413

一、小麦(或小麦+冬菜)/西瓜—番茄 413

二、(小麦∥冬菜)/(西瓜+玉米)/豆角(无架豆) 414

三、小麦∥青菜∥蚕豆一秋熟作物 414

四、(小麦∥经济绿肥豌豆等)/西瓜/豇豆 415

第六节 其他类型 416

一、麦与粮棉油复合复种型 416

二、地膜小麦高效种植型 417

三、麦与果林间套复种型 418

第十七章 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419

第一节 小麦病害及其防治 419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419

二、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420

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421

四、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422

五、小麦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423

六、小麦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425

第二节 小麦虫害及其防治 427

一、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427

二、麦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427

三、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428

四、粘虫的发生与防治 429

五、麦秆蝇的发生与防治 429

六、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430

第三节 麦田草害及其防除 431

一、主要杂草生物学特性 431

二、麦田杂草防除技术 436

第十八章 南方小麦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442

第一节 南方小麦主要生态逆境影响及其防御 442

一、湿害 442

二、干旱 447

三、冻害 451

四、高温 455

五、风灾 460

六、雹灾 461

七、烂麦场 463

第二节 小麦生态逆境的共性应对技术 466

一、品种选择 466

二、播期调整 466

三、培育壮苗 467

四、肥水管理 467

第三节 小麦生态逆境的全程化控技术 467

一、化控技术在小麦稳产抗灾中的作用 467

二、小麦全程化控技术的主要产品 468

三、小麦全程化控抗逆技术体系 470

第十九章 南方小麦生产机械化 473

第一节 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概述 473

一、小麦生产机械化的概念 473

二、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473

三、小麦机械化生产的类型和作业工序 474

四、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475

第二节 小麦生产使用的机械类型 476

一、清选机械 476

二、耕整机械 477

三、播种机械 477

四、田间管理机械 477

五、收获机械 479

六、秸秆还田机械 479

第三节 麦作机械化作业技术 480

一、机械耕整技术 480

二、机械播种技术 483

三、田间机械化管理技术 485

四、收获技术 488

第二十章 南方小麦生产信息化技术 490

第一节 小麦生产信息化技术概述 490

一、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490

二、农业信息技术的组成 491

三、信息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492

四、小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494

第二节 小麦精确栽培技术 494

一、小麦精确栽培的内涵 494

二、小麦精确栽培支持技术 494

三、精确麦作的应用实例 496

第三节 小麦籽粒品质遥感监测与调控技术 513

一、小麦籽粒品质卫星遥感监测的基本过程 513

二、小麦籽粒品质卫星遥感监测与调控的关键技术 516

第二十一章 小麦清洁生产 519

第一节 作物清洁生产的概念与特征 519

一、农业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 519

二、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与基本结构 519

三、作物清洁栽培体系的构成 520

四、作物清洁栽培的发展趋势 521

第二节 小麦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 521

一、大气环境条件 521

二、土壤环境条件 522

三、农田投入品条件 522

第三节 小麦清洁栽培技术 526

一、耕地净化技术 526

二、种子高抗化与合理使用技术 526

三、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技术 527

四、肥料合理投入与施用技术 527

五、病虫草害生物防治与低残留农药应用技术 531

六、节水栽培技术 532

七、其他化学投入品合理施用技术 532

第四节 麦作生产的秸秆还田技术 532

一、秸秆直接还田方式 533

二、秸秆的分解特性和影响因素 533

三、秸秆还田的效应 534

第五节 小麦清洁生产的产品检测与加工利用 539

一、小麦清洁生产产品的检测 539

二、小麦的清洁加工 541

产业化篇 544

第二十二章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 544

第一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含义 544

一、小麦产业发展概况 544

二、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定义与目标 548

三、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作用 550

第二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生产的主要模式 550

一、“企业+农户”模式 551

二、“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 552

三、“企业+市场中介+农户”模式 554

四、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生产的核心是订单农业 555

第三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的组织 556

一、市场引导 557

二、政府调控 558

三、部门服务 561

四、流通改制 563

五、加工配套 563

第二十三章 优质专用小麦的流通 565

第一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销流 565

一、国际小麦产销流 565

二、国内小麦产销流 567

三、我国南方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的形成 568

第二节 我国小麦购销政策的演变 570

一、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 570

二、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 570

三、粮食购销“双轨制”时期(1979~1993) 571

四、改革过程中的粮食市场化波动时期(1994~2000) 572

五、宏观调控下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新阶段 573

第三节 优质专用小麦的产销衔接 574

一、小麦流通主体多元化 575

二、小麦流通的产销衔接形式多样化 576

三、优质专用小麦流通业发展趋势展望 578

第二十四章 优质专用小麦加工 582

第一节 小麦粉生产工艺 582

一、小麦清理工艺 582

二、小麦制粉工艺 584

三、专用小麦粉添加剂 585

第二节 面制食品的加工工艺 587

一、馒头 588

二、面条 590

三、蛋糕 593

四、饼干 594

第三节 小麦的综合加工利用 598

一、小麦籽粒主要组分功能与加工利用潜力 598

二、面粉中谷朊粉的加工利用 600

三、面粉中淀粉的加工利用 602

四、麸皮的加工利用 606

五、糯性小麦淀粉的加工与利用 609

六、白蛋白制品和膨化小麦制品 611

主要参考文献 6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