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社会生产和分配与人的生存发展  保障人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途径选择研究
社会生产和分配与人的生存发展  保障人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途径选择研究

社会生产和分配与人的生存发展 保障人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途径选择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巫文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线装书局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12014236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社会生产与分配”方面的理论性读物。本书主要观点: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分配以及二者的结合方式,是决定着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生产和分配以及二者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就有多少种相应的社会组织形态。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书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原初动因开始分析,着重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与人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由于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与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所以,有创见成为本书的一大特点。当前最值得关注的创见是,本书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政府和资本都起作用的双导型经济,当务之急是建构出与双导型经济相匹配的制度,引导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社会生产和分配与人的生存发展 保障人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途径选择研究》目录

引言: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及商品经济学批判 1

一、社会的生产和分配行为因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1

1.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因 1

2.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和分配行为因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3

二、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需要相应的社会生产和分配行为来保障 4

1.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和分配行为的必要前提 4

2.一定的社会生产和分配行为给人造就一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5

3.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取决于相应的社会生产和分配行为 6

三、以商品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学传统是使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与社会生产和分配行为相脱离的原因 7

1.以商品和资本利润为中心的生产和分配行为是商品经济学错误导引的结果 7

2.在商品经济学中人被作为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甚至沦为商品 8

3.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脱离是商品经济学理论的必然产物 9

四、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要关注社会生产和分配如何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 10

1.人的发展经济学应该担当起纠正商品经济学偏差的责任 10

2.人的发展经济学需要把研究的视角从商品分析转向社会生产和分配如何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 10

第一章 社会生产和分配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2

第一节 从事生产劳动并获得产品的分配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12

一、直接生产消费品的生产劳动和获取交换能力的生产劳动 13

1.直接生产消费品的生产劳动 13

2.获得消费资金从而具有与消费品相交换能力的生产劳动 14

3.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阻隔人们通过劳动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15

二、每一个个人都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来保障其生存和发展 15

1.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自身的生产劳动来保障 15

2.劳动者的紧密关系人(抚养、赡养和监护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劳动者的生产劳动来保障 16

3.社会保障者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别人的生产劳动成果来保障 16

第二节 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 17

一、对于人来说,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第一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7

二、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靠生产劳动来创造 18

三、社会生产的条件包含有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容 20

四、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表现为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成本,是社会生产成本核算的主要方面 21

五、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需要在社会生产的成本中体现 22

第三节 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作为生产成本需要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实现 23

一、生活中体现为私有财产的财产关系与生产活动中体现为分配权的财产关系需要加以区别 23

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化要求社会生产的方式和产品分配的方式服从于社会的规定性 25

三、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作为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成本要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回收应该是一种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规定 26

第四节 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够参加生产劳动是生存和发展获得保障的具体表现 28

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表现为能够参加生产劳动并因此实现自身的劳动力价值 28

二、社会的生产需要具备容纳全社会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生产劳动的条件 29

三、人的生存和发展获得保障就是要在好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好的分配方式下参加生产劳动 29

第二章 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结合是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关键 31

第一节 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以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结合为基础 31

一、生产和分配的结合与社会的构成 31

二、保障人生存和发展通过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结合来完成 33

第二节 生产和分配的结合对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 34

一、生产和分配的结合是社会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34

二、生产和分配的结合是确保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35

三、社会对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保障的好坏取决于社会生产和分配结合的好坏 36

第三节 对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是衡量生产和分配结合的基本尺度 37

一、人类社会中生产和分配结合的形式有多种 37

二、生产和分配结合的不同形式对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会有不同的效果 38

三、衡量生产和分配结合的基本尺度是对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保障的好坏 39

第四节 生产和分配的结合对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保障的实践 41

一、确立生产和分配的结合要以保障人生存和发展为原则的思想 42

二、生产和分配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思想的制度化 43

三、生产和分配保障人生存和发展制度对实践的指导 44

四、生产和分配保障人生存和发展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落实 45

五、生产和分配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制度运行在经济活动中的监督和纠正 48

第三章 社会机构主导型生产和分配与人的生存发展 49

第一节 主导生产和分配的社会机构需要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 50

一、因理想信念而建立的社会组织及其机构 50

1.理想信念是社会组织的核心 50

2.社会组织的理想信念围绕选择生产和分配以及二者结合的方式以保障人生存和发展而形成 50

3.现实中的生产和分配方式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52

4.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社会机构类型 53

二、现实的社会理想信念与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形式 55

三、以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结合方式来理解社会主义 56

四、以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好坏来衡量社会主义实践 57

五、社会组织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组织社会生产和分配来忠实地为人民服务 60

第二节 社会机构主导社会的生产和分配 61

一、社会机构对生产和分配的主导与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61

1.对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是社会机构主导生产和分配的根本原因 61

2.社会机构主导生产和分配必须以保障人生存和发展为核心 64

3.保障人生存和发展对社会机构主导生产和分配起促进作用 68

二、社会机构主导社会的生产 69

1.社会机构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对社会生产主导的基础 69

2.社会机构以对社会劳动的主导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 71

3.社会机构对生产资料与劳动结合的主导并对生产资料与劳动结合的好坏负责 74

4.社会机构基于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方向性指导(包括调控) 77

三、社会机构主导社会的分配 77

1.社会机构主导确立对生产资料的管理权 78

2.社会机构主导确立对劳动力产权的代理关系 79

3.社会机构主导行使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权 80

4.社会机构基于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需要处理消费与分配的关系,调控社会分配比例 83

四、社会机构主导社会生产与分配的结合 87

1.社会机构主导按照社会组织的目标来安排生产与分配 87

2.社会机构主导调整社会生产与社会就业的关系 89

3.社会机构主导调整社会生产与社会分配的关系 90

4.社会机构主导调整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 92

第三节 社会机构主导生产和分配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案例分析 93

一、周家庄乡主导生产和分配以保障村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93

1.2012年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概况 93

2.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福利事业 94

3.附录:《来自周家庄乡的报告》(1999) 94

二、南街村主导生产和分配以保障村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99

1.南街村主导生产和分配以保障村民生存和发展简况 99

2.南街村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具体内容 101

3.王宏斌回答外界的追问 104

三、周家庄乡和南街村生产和分配结合的体制机制及运行效果 113

1.周家庄乡和南街村主导生产和分配的体制机制 113

2.周家庄乡和南街村主导生产和分配的体制机制运行的成效 117

3.社会机构主导生产和分配以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由周家庄乡和南街村的实践来证明 117

第四章 私人资本主导型生产和分配与人的生存发展 118

第一节 资本家阶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与人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118

一、资本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 118

二、资本家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造就出来的阶级 120

三、资本家阶级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122

四、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是以私人资本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社会 123

五、资本家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终极话语权 125

六、资本家阶级是资本人格化的体现,也是资本经济权力的化身 127

七、资本家阶级通过“看不见的手”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 130

第二节 私人资本主导下的生产和分配 132

一、私人资本对生产和分配的主导体现在资本家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132

二、资本家阶级需要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以达到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 133

三、资本家阶级要按收益最大化原则来安排生产与分配 135

四、人的生存和发展被设定为资本收益最大化的条件 141

第三节 私人资本“合法”占有社会生产成果需要设计特别的私有产权来屏蔽分配不公的事实 144

一、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社会化与资本私有产权的设立 144

二、生活中体现为私有财产权的财产关系 148

三、生产活动中体现为分配权的财产关系 153

四、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如何屏蔽分配不公的事实 157

第四节 基于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家阶级角色回归 163

一、对“资本通吃”产权规定的进一步认识 163

二、保障人生存和发展需要资本家阶级改变参与社会生产的目的 165

三、资本家阶级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使自身得到充分发展 165

第五章 机构和资本双导型生产和分配与人的生存发展 168

第一节 双导型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基础 171

一、双导型生产和分配有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 171

二、不同的制度基础对双导型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172

三、生产和分配双导下需要有特别的制度安排 174

第二节 生产和分配双导下的社会生产目的 178

一、努力创富是机构和资本主导生产和分配的共同点 179

二、以人为目的还是以财富为目的见出机构或资本主导生产和分配的不同 180

三、生产和分配双导下社会生产最终目的的一致性问题至关重要 181

第三节 生产和分配双导下人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186

一、社会机构主导生产和分配能够引导人和社会正向发展 186

二、私人资本主导生产和分配会引导人和社会逆向发展 188

三、双导型生产和分配必须抑制私人资本引导人和社会逆向发展 192

第四节 双导型生产和分配体制的协调运作及效能 193

一、双导型生产和分配体制的排异与融合问题 194

1.制度决定体制,并由体制来表现 195

2.体制受制于制度,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195

二、双导型生产和分配体制机制的运作与协调 197

三、双导型生产和分配体制机制运作的效能及评价 200

第六章 社会生产和分配政府和资本双导下的实践问题与制度建构 2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和分配由政府和资本双导 204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 20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中国化的制度建构 205

第二节 社会生产和分配双导下的资本分占 207

一、资本收益对劳动力收益的分占 207

1.低工资成为资本持有人高积累的重要手段 208

2.积累方式变更下的劳动力生产成本缺失 209

3.国家在低工资情况下不再全面确保劳动力的低成本 209

4.劳动力生产成本在经济运行中的缺失 210

5.决策的城市倾向加剧劳动力成本缺失的程度 210

6.劳动力生产高成本下的劳动剩余过度占有 211

二、非公有积累方式中资本对公共资源的排他性使用和超占 211

1.社会生产和分配双导下的非公有积累方式中,资本对公共资源的排他性使用成本确定难合理 211

2.社会生产和分配双导下非公有资本对公共资源的超占 212

三、强势资本对弱势资本的挤压 213

四、公有资本的变异 215

第三节 双导型生产和分配在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7

一、双导型生产和分配下资本收益者责任制度安排有严重缺陷 217

1.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多元资本非公有积累条件未设定 217

2.资本收益者责任安排的滞后 219

3.社会生产和分配双导下资本收益者的权利和义务不一致 220

二、双导型生产和分配下的资本收益最大化导致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保障困难 220

1.资本收益最大化需要不断制造“就业难” 221

2.资本过度分占劳动收益必然出现买房难 223

3.资本过度分占劳动收益肯定造成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 225

第四节 基于双导型生产和分配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构 228

一、中国双导型生产和分配制度建构的思想基础 228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导型生产和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228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导型生产和分配要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相一致 230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导型生产和分配要与政府主导型生产和分配相区别 231

二、中国双导型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化管理 232

1.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导型生产和分配 232

2.在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内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导型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 232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导型生产和分配制度的完善 232

1.社会主义双导型生产和分配方式的不断探索 232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导型生产和分配下多元资本非公有积累条件的社会主义改造 233

阅读和参考文献 235

后记 2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