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药用成分的关系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药用成分的关系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药用成分的关系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正海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7822159
  • 页数:6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总论和专论两部分,总论部分概述药用植物结构的一般规律、药用植物主要药用成分,综述药用植物结构、发育及与主要药用成分的关系。专论部分以主编及其团队30多年的系统科研成果为主,分章介绍药用植物柴胡、牛膝、远志、芍药、秦艽、地黄、何首乌、甘草、薯蓣、枸杞、绞股蓝的研究概况,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药用部分的结构发育规律、主要药用成分的积累部位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原植物和不同生长环境对结构和药用成分的影响。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药用成分的关系》目录

第1章 总论 1

1.1 药用植物结构的一般规律 1

1.1.1 根类药材 2

1.1.3 茎木类药材 6

1.1.4 皮类药材 7

1.1.5 叶类药材 9

1.1.6 花类药材 11

1.1.7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16

1.2 药用植物的药用成分概述 22

1.2.1 生物碱类 23

1.2.2 黄酮类化合物 32

1.2.3 萜类和挥发油 36

1.2.4 醌类化合物 43

1.2.5 甾体及苷类 45

1.3 药用植物的结构与其药用成分的关系 48

参考文献 57

第2章 柴胡 59

2.1 柴胡的研究概况 59

2.1.1 本草考证 59

2.1.2 生物学特性 61

2.1.3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66

2.1.5 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 73

2.2 柴胡各器官的结构发育规律 74

2.2.1 柴胡各营养器官的结构发育规律 74

2.2.2 狭叶柴胡各营养器官的结构发育规律 84

2.2.3 柴胡的胚胎学研究 92

2.2.4 狭叶柴胡的胚胎学研究 100

2.3 柴胡皂苷在各器官的分布状况 105

2.4 黄酮类化合物在各器官的组织化学定位 108

2.5 柴胡皂苷在各器官的含量变化 111

2.5.1 不同生长年限、不同器官中柴胡总皂苷含量的比较 111

2.5.2 不同生长年限根中柴胡总皂苷及柴胡皂苷a含量的变化 112

2.5.3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根中柴胡总皂苷及柴胡皂苷a含量的动态变化 112

2.5.4 根的不同部位中柴胡总皂苷及柴胡皂苷a含量的比较 113

2.6 黄酮类化合物在各器官的含量变化 114

2.6.1 不同年限、不同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较 114

2.6.2 不同生长发育期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114

2.7 不同产地柴胡药用化学成分含量的比较 116

2.7.1 不同产地柴胡药材中柴胡总皂苷和柴胡皂苷a含量的比较 116

2.7.2 不同产地狭叶柴胡药材中柴胡总皂苷和柴胡皂苷a含量的比较 117

2.8 讨论 118

2.8.1 两种柴胡根和茎的结构发育特点 118

2.8.2 两种柴胡分泌道的结构特点及在各器官的分布 119

2.8.3 两种柴胡孢子发育及胚和胚乳发育特点 120

2.8.4 两种柴胡营养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生物学意义 122

2.8.5 两种柴胡各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123

参考文献 126

第3章 牛膝 133

3.1 牛膝的研究概况 133

3.1.1 原植物及本草考证 133

3.1.2 生物学特性 135

3.1.3 化学成分 139

3.1.4 药理作用 142

3.1.5 栽培技术和采收 145

3.2 牛膝形态结构特征 147

3.2.1 叶的形态结构 147

3.2.2 茎的形态结构 149

3.2.3 根的形态结构 150

3.2.4 花和果实的形态结构 151

3.3 牛膝营养器官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158

3.3.1 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158

3.3.2 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164

3.3.3 叶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170

3.4 三萜皂苷在牛膝中的组织化学定位 172

3.5 三萜皂苷在牛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积累动态 173

3.5.1 齐墩果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173

3.5.2 春播牛膝根中三萜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174

3.5.3 夏播牛膝不同发育阶段各器官中齐墩果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175

3.6 蜕皮甾酮在牛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积累动态 177

3.6.1 蜕皮甾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177

3.6.2 夏播牛膝不同发育时期各器官中蜕皮甾酮的积累动态 178

3.7 道地与非道地产区牛膝的主要差异及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子 179

3.7.1 品种及栽培技术 179

3.7.2 不同产地牛膝药材特征的比较 180

3.7.3 不同产地的主要生态因子 182

3.7.4 药材与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183

3.8 讨论 185

3.8.1 牛膝根的发育解剖特点 185

3.8.2 牛膝茎的发育解剖特点 186

3.8 3牛膝叶的发育解剖特点 187

3.8.4 牛膝营养器官结构与三萜皂苷积累的关系 188

3.8.5 牛膝生长发育过程中三萜皂苷的积累动态及其实践意义 188

3.8.6 牛膝生长发育过程中蜕皮甾酮的积累动态及其实践意义 190

3.8.7 牛膝药材质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其道地性形成的可能机制 191

参考文献 193

第4章 远志 200

4.1 远志的研究概况 200

4.1.1 原植物及本草考证 200

4.1.2 生物学特性 201

4.1.3 化学成分 204

4.1.4 药理作用 206

4.1.5 栽培和采收加工技术研究 208

4.1.6 资源状况及药材质量评价的研究 211

4 2 两种远志的形态结构特征 214

4.2.1 细叶远志的形态结构特征 214

4.2.2 卵叶远志的形态结构特征 221

4.3 细叶远志营养器官的结构发育规律 226

4.3.1 根的发育解剖 226

4.3.2 茎叶的发育解剖 232

4.4 细叶远志各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 235

4.4.1 三萜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 236

4.4.2 ?酮在各器官的分布状况 237

4.4.3 脂肪油在根中的定位 237

4.4.4 多糖在根中的定位 238

4.5 细叶远志营养器官中总皂苷和远志皂苷元的动态变化 238

4.5.1 营养器官中远志总皂苷的含量比较和动态变化 238

4.5.2 根中皂苷积累部位的确定 239

4.5.3 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发育时期的根中远志皂苷元的积累动态 241

4.6 卵叶远志各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及远志皂苷元含量的动态变化 242

4.6.1 营养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 243

4.6.2 营养器官中远志皂苷元含量的动态变化 245

4.7 细叶远志和卵叶远志根的比较 246

4.7.1 根的形态及性状比较 246

4.7.2 根的内部结构和皂苷的积累储存部位比较 247

4.7.3 根中远志皂苷元的百分含量和产量比较 248

4.8 主产区不同产地细叶远志药材的比较 249

4.8.1 细叶远志栽培情况 250

4.8.2 主产区不同产地细叶远志的比较 250

4.8.3 细叶远志不同产地的主要环境因子特点及其与主要药用成分的相关性 252

4.9 讨论 254

4.9.1 两种远志营养器官和花器官的结构及发育特点 254

4.9.2 两种远志营养器官的结构与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 256

4.9.3 两种远志根的比较及其实践意义 259

4.9.4 主产区不同产地远志药材比较及其主要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260

参考文献 261

第5章 白芍 268

5.1 白芍的研究概况 268

5.1.1 原植物 268

5.1.2 本草考证 269

5.1.3 生物学特性 271

5.1.4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74

5.1.5 资源状况及道地药材 275

5.2 芍药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 277

5.2.1 根的形态结构 277

5.2.2 茎的形态结构 278

5.2.3 叶的形态结构 278

5.2.4 花的形态结构 280

5.2.5 果实的形态结构 280

5.3 芍药药用部位的结构发育规律 281

5.3.1 根的初生结构 281

5.3.2 根的次生结构 282

5.3.3 四大产区白芍根中生长轮与生长年限的关系 283

5.3.4 不同年限芍药根的韧皮部与木质部面积的变化 286

5.4 芍药苷类化合物在芍药根中的组织化学定位 287

5.4.1 芍药根中芍药苷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 287

5.4.2 芍药茎中芍药苷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 288

5.5 主要药用成分在芍药药用部位的发育中的动态变化 288

5.5.1 芍药苷在根的发育中的动态变化 288

5.5.2 生长年限与不同品种对芍药苷含量积累的影响 290

5.6 讨论 291

5.6.1 白芍来源 291

5.6.2 药用芍药与观赏芍药种质差异 292

5.6.3 芍药根中生长轮与栽培年限的关系 292

5.6.4 不同产地不同年限芍药中芍药苷的积累动态及其原因分析 293

5.6.5 芍药根的结构、发育与芍药苷关系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293

参考文献 294

第6章 秦艽 298

6.1 秦艽的研究概况 298

6.1.1 本草考证 298

6.1.2 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300

6.1.3 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301

6.1.4 资源分布 303

6.1.5 药材质量评价 305

6.1.6 栽培 307

6.2 秦艽的形态结构特征 310

6.2.1 根的形态结构 311

6.2.2 花茎的形态结构 312

6.2.3 叶的形态结构 312

6.2.4 花的形态结构 313

6.3 秦艽根的发育解剖 313

6.3.1 根尖及其组织分化 313

6.3.2 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314

6.3.3 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314

6.3.4 异常次生结构的发生和发育 316

6.4 龙胆苦苷在秦艽根中的分布 316

6.4.1 香草醛组织化学定位 317

6.4.2 氨水荧光反应定位 317

6.5 不同生长发育期和不同生境的秦艽根中龙胆苦苷积累动态 318

6.5.1 龙胆苦苷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18

6.5.2 不同结构及不同生长时期根中主要药用成分的积累动态 319

6.5.3 不同生长环境对根内龙胆苦苷积累的影响 320

6.6 秦艽药材四种原植物的比较研究 321

6.6.1 原植物形态特征比较 322

6.6.2 根的结构特征比较 323

6.6.3 根中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比较 325

6.7 秦艽原植物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 326

6.7.1 秦艽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测定 327

6.7.2 小秦艽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测定 328

6.7.3 麻花艽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330

6.7.4 三种秦艽原植物相似度计算 330

6.8 讨论 331

6.8.1 秦艽根的发育解剖学特点 331

6.8.2 秦艽根的结构与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 333

6.8.3 秦艽根中药用成分含量及变化动态 334

6.8.4 土壤元素与秦艽中龙胆苦苷积累的相关性 335

6.8.5 气象因子与秦艽中龙胆苦苷积累的相关性 336

6.8.6 秦艽原植物龙胆苦苷积累的适宜环境因子 337

参考文献 338

第7章 地黄 343

7.1 地黄的研究概况 343

7.1.1 原植物及本草考证 344

7.1.2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345

7.1.3 资源状况 349

7.1.4 道地性历史变迁 350

7.1.5 栽培历史和现状 350

7.1.6 形态解剖学研究 351

7.2 地黄块根的结构发育规律 352

7.2.1 块根的形态发生 352

7.2.2 块根的结构发育 354

7.3 地黄药用成分在营养器官中的分布状况 358

7.3.1 块根中梓醇的组织化学定位 358

7.3.2 块根中梓醇积累部位的超微结构 358

7.4 地黄生长发育过程中梓醇的积累动态 360

7.4.1 怀地黄不同营养器官中梓醇的定性测定 360

7.4.2 不同发育阶段的块根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361

7.4.3 不同发育阶段的叶和茎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361

7.4.4 怀地黄块根不同组织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361

7.5 不同产地地黄药材比较 362

7.5.1 不同产地的主要生态因子 362

7.5.2 不同产地地黄块根形态结构比较 363

7.5.3 不同产地地黄块根中梓醇含量比较 365

7.5.4 不同产地主要生态因子与地黄块根中梓醇含量的相关性 365

7.6 讨论 366

7.6.1 地黄药用部分的植物形态学本质 366

7.6.2 地黄块根次生生长的特殊性 367

7.6.3 地黄块根的发育与梓醇的积累关系 367

7.6.4 地黄叶的发育与梓醇的积累关系 368

7.6.5 怀地黄道地性形成的可能机制及环境因子与地黄质量的相关性 368

7.6.6 怀地黄GAP制定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371

参考文献 371

第8章 何首乌 379

8.1 何首乌的研究概况 379

8.1.1 何首乌的原植物及本草考证 379

8.1.2 何首乌的生物学研究 382

8.1.3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 383

8.1.4 何首乌的药理应用 386

8.1.5 何首乌的栽培技术 388

8.2 何首乌幼苗的形态解剖 389

8.2.1 幼苗形态 389

8.2.2 幼苗的解剖结构 391

8.2.3 过渡区的初生维管系统 394

8.3 何首乌成年植株的形态解剖 397

8.3.1 块根的结构与发育 397

8.3.2 叶的结构 401

8.3.3 茎的结构 401

8.3.4 花和果实的结构 404

8.4 蒽醌类物质在何首乌营养器官内的组织化学定位 404

8.4.1 块根的组织化学 404

8.4.2 茎的组织化学 404

8.4.3 叶的组织化学 406

8.5 何首乌中蒽醌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406

8.5.1 不同器官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差异 406

8.5.2 不同年限和生长季节的块根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407

8.5.3 块根不同部位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407

8.6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408

8.6.1 不同器官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差异 408

8.6.2 不同季节块根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 409

8.6.3 块根不同部位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 409

8.6.4 不同产地何首乌块根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差异 410

8.7 讨论 411

8.7.1 何首乌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 411

8.7.2 何首乌块根的增粗机制 412

8.7.3 何首乌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413

参考文献 415

第9章 甘草 419

9.1 甘草研究的概述 419

9.1.1 药用甘草的基源植物及其本草考证 419

9.1.2 甘草的分布与资源现状 421

9.1.3 甘草主要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 423

9.1.4 甘草药材质量评价与道地性研究 427

9.2 乌拉尔甘草的形态结构特征 430

9.2.1 形态特征 431

9.2.2 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 433

9.3 乌拉尔甘草根及根状茎的结构发育规律 440

9.3.1 根的结构发育规律 440

9.3.2 根状茎的结构发育规律 443

9.4 三萜皂苷在乌拉尔甘草中的组织化学定位 446

9.4.1 三萜皂苷在不同发育时期乌拉尔甘草根中的组织化学定位 446

9.4.2 三萜皂苷在不同发育时期乌拉尔甘草根状茎中的组织化学定位 447

9.5 甘草酸在乌拉尔甘草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448

9.6 乌拉尔甘草主要药用成分在营养器官中的积累动态变化 449

9.6.1 甘草酸、甘草苷及甘草总黄酮在乌拉尔甘草营养器官中的积累动态 449

9.6.2 不同生长发育期根及根状茎中甘草酸、甘草苷和总黄酮含量变化 452

9.6.3 不同产地甘草的根及根状茎中甘草酸及甘草苷含量比较 453

9.7 乌拉尔甘草腺毛的结构发育与黄酮类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 454

9.7.1 乌拉尔甘草腺毛的形态结构与发育过程 454

9.7.2 腺毛发育过程中黄酮类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 456

9.8 讨论 458

9.8.1 乌拉尔甘草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其耐旱性关系 458

9.8.2 乌拉尔甘草根和根状茎的结构发育与甘草酸积累的关系 459

9.8.3 腺毛的结构与叶片中黄酮类物质的关系 460

9 8.4 甘草根和根状茎中主要药用成分积累变化规律与甘草规范化种植 461

参考文献 462

第10章 薯蓣 469

10.1 薯蓣的研究概况 470

10.1.1 本草考证 470

10.1.2 分类学研究、生态分布与资源状况 472

10.1.3 形态解剖学和细胞学研究 475

10.1.4 组织培养的研究 477

10 1.5 化学成分的研究 478

10.1.6 薯蓣皂苷元的结构、分离和鉴定 481

10.1.7 甾体皂苷元含量的测定与提取 482

10.1.8 药理作用及医药开发 483

10 1.9 引种栽培研究 484

10.2 盾叶薯蓣的形态结构 486

10.2.1 盾叶薯蓣地上部分的形态结构 486

10.2.2 盾叶薯蓣根状茎的形态结构 488

10.3 盾叶薯蓣根状茎的结构发育规律 490

10.3.1 根状茎生长点的结构 490

10 3.2 初生结构的分化 491

10.4 薯蓣皂苷在盾叶薯蓣根状茎中的分布 493

10 4.1 薯蓣皂苷在根状茎顶端的积累与分布 493

10.4.2 薯蓣皂苷在一年生根状茎中的积累与分布 494

10 4.3 薯蓣皂苷在二年生根状茎中的积累与分布 494

10.5 盾叶薯蓣实生苗根状茎的形态发生及其薯蓣皂苷的积累 495

10.5.1 胚的结构 495

10.5.2 胚芽的分化及其实生苗根状茎的形成 495

10.5.3 实生苗根状茎初生结构的形成 499

10.5.4 实生苗根状茎中薯蓣皂苷的积累 501

10.6 盾叶薯蓣根状的超微结构及薯蓣皂苷的积累 501

10.6.1 根状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超微结构 501

10.6.2 根状茎中无维管束分布区域的超微结构 503

10.6.3 根状茎中有小维管束分布区域的超微结构 503

10.6.4 根状茎中有大维管束分布区域的超微结构 503

10.7 盾叶薯蓣营养器官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动态变化 504

10.7.1 测定薯蓣皂苷元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504

10.7.2 种子繁殖的实生苗其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测定 506

10.7.3 不同生长期营养繁殖的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测定 507

10.8 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盾叶薯蓣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差异 508

10.8.1 不同性别植株根状茎的不同部位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差异 508

10.8.2 不同品种、不同性别植株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差异 510

10.9 讨论 512

10.9.1 盾叶薯蓣根状茎的形态学本质 512

10.9.2 关于盾叶薯蓣根状茎的形态发生 513

10.9.3 根状茎生长增粗的机制 513

10.9.4 根状茎的发育与薯蓣皂苷积累的关系 513

10.9.5 根状茎中不同部位的结构差异与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关系 515

10.9.6 不同生长期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变化以及根状茎适宜采挖时期的确定 515

10.9.7 生产中栽培品种的选择 516

参考文献 516

第11章 宁夏枸杞 524

11.1 宁夏枸杞的研究概况 524

11.1.1 原植物及本草考证 524

11.1.2 生物学特性研究 525

11.1.3 化学成分研究 528

11.1.4 资源状况、药材质量评价及道地性研究 531

11.2 宁夏枸杞果实与种子的形态发育研究 532

11.2.1 花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 532

11.2.2 果实的形态发育 533

11.2.3 种子的形态发育 536

11.3 宁夏枸杞的果实结构发育与果实内糖分运输和积累的研究 538

11.3.1 花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及果实的结构发育 539

11.3.2 果实发育过程中淀粉代谢和质体超微结构研究 542

11.3.3 果实糖分的运输和积累与果实韧皮部超微结构关系的研究 544

11.3.4 果实多糖类物质的组织化学定位及枸杞多糖和总糖的动态变化 555

11.4 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枸杞果实糖分积累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558

11.4.1 不同产地土壤理化因子比较 558

11.4.2 不同品种(种)和产地枸杞果实糖分组成规律研究 559

11 4.3 果实糖分积累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560

11.5 灌水量对宁夏枸杞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及其合理灌溉量的研究 561

11.5.1 合理灌溉量的研究 563

11.5.2 不同灌水处理对果实糖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572

11.6 讨论 575

11.6.1 果实和种子发育的相关性 575

11.6.2 果实结构发育与果实内糖分的运输和积累的关系 576

11.6.3 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果实糖分积累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579

11.6.4 适宜灌溉量的确定及其对果实产量和主要品质的影响 581

参考文献 583

第12章 绞股蓝 595

12.1 绞股蓝的研究概况 595

12.1.1 原植物及其本草考证 595

12.1.2 生物学特性 599

12.1.3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605

12.1.4 产品开发及应用 608

12.2 绞股蓝的形态结构特征 609

12.2.1 根的形态结构 609

12.2.2 茎的形态结构 610

12.2.3 叶的形态结构 612

12.2.4 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 614

12.3 绞股蓝药用部位的结构发育规律 617

12.3.1 根的发育规律 617

12.3.2 茎的发育规律 618

12.3.3 叶的发育规律 619

12.4 绞股蓝皂苷在营养器官中的分布 619

12.4.1 人参皂苷在根中的分布 620

12.4.2 人参皂苷在茎中的分布 620

12.4.3 人参皂苷在叶中的分布 620

12.5 绞股蓝皂苷含量在营养器官中的动态变化 621

12.5.1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营养器官中的季节性变化 621

12.5.2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营养器官不同部位的差异 623

12.5.3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不同性别植株中的变化 624

12.5.4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不同倍性染色体植物中的变化 624

12.5.5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不同外界条件下的变化 624

12.6 讨论 631

12.6.1 绞股蓝是具有根状茎的耐阴植物 631

12.6.2 绞股蓝皂苷在营养器官中的合成和积累部位 632

12.6.3 绞股蓝皂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科学采收 633

12.6.4 光照设计对于绞股蓝栽培的指导意义 635

参考文献 636

索引 6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