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上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上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时先著;王云五,傅纬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37
  • ISBN:
  • 页数:24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上》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何谓教育思想 1

第二节 教育思想与民生史观 2

第三节 教育思想上的个人主义 4

第四节 教育思想上的社会主义 5

第五节 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 7

第二章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论 10

第一节 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分期 10

第二节 中国教育思想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1

第三节 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目的及其方法 13

第四节 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着眼点 14

第三章 原始时代(西周以前)的教育与文化 20

第一节 原始人的生活习惯与社会组织 20

第二节 神怪的天道思想 21

第三节 生活习惯教育之解释 23

第四节 原始时代教育的特点 26

第五节 对三代教育制度之质疑 27

第六节 八卦在原始时代教育上有何意义 29

第四章 周代的教育思想 33

第一节 周代的社会生活 33

第二节 周代的社会制度与教育思想 34

第三节 周代的教育方法 37

第五章 春秋战国之教育思想 39

第一节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之特质 39

第二节 诸子的教育思想 40

(一)孔子 40

孔子的政治思想(正名与礼治) 40

他的教育思想原则(道德教育与人格教育) 46

目的论 46

方法论 47

学科 47

结论 48

(二)孟子 49

政治思想 49

经济思想 50

性善论 51

主张自动教育 52

注重养性 52

注重辩论式的教学法 53

(三)孔孟教育思想的异同 53

(四)荀子 56

荀子的哲学思想(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与性恶论) 57

教育思想的原则 57

科目与教材 58

教育方法 59

(五)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 63

(六)儒家教育思想的要点 64

附儒家教育思想系统表 67

(七)大学中庸与懦家教育思想 68

(八)墨子 72

他的时代背景及其阶层性 73

思想要点 74

教育思想 76

他对於『六艺』的批评 81

(九)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异同及其原因 83

(十)老子 86

他的思想的纲要 86

自然主义的教育想思 88

对於礼乐的态度 89

(十一)庄子 90

他的思想 90

『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 90

(十二)道家教育思想的要点 92

(十三)管子 93

他的思想 94

民生与法治为教育的根基 94

主张从职业上区分人民的教育 94

主张国民教育 95

(十四)商君 95

(十五)韩非子 96

(十六)法家教育思想要点 97

民生为教育的前提 98

法律即是教育 98

注重严格训练 98

知训贵在合时与实用 98

重农重军 98

(十七)诸子教育思想之总结 98

附诸子教育思想的关系及其系统表 100

第三节 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之特征 100

第四节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发达的原因 103

第六章 秦汉的教育思想 107

第一节 秦代的教育思想 107

第二节 秦代教育思想的要点 109

第三节 秦时的儒家思想 110

第四节 汉代的教育思想 113

(一)淮南王 113

(二)董仲舒 114

仁义礼乐为教育工具 114

绝灭异学抑黜百家以统一国民思想 115

(三)扬雄 117

(四)王充 118

宇宙论 118

命性论 119

教育思想 120

努力新创作 120

实知之学 120

礼乐是教育工具 121

(五)经学与汉代的教育思想 122

(六)养土制与汉代的教育思想 126

(七)道教与汉代教育思想 128

(八)佛教输入与汉代教育思想 128

第五节 汉代教育思想的要点 129

第六节 秦汉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130

(一)主要的是思想的统一形成 131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13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的变动 13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想的转变 135

(一)社会思想转变的原因 135

(二)社会思想转变的路线 136

第三节 清谈与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137

第四节 反清谈佛理的民族教育思想 138

(一)颜推之 139

主张礼德教育 139

重师道效法先贤古圣 140

注重劳动教育 140

(二)傅玄 141

(三)介绍一个实干苦干的社会教育家——田畴 142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的领导问题 144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的要点 145

第八章 隋唐的教育思想 147

第一节 隋唐的社会经济与教育思想 147

均田制的破坏 147

商业的繁盛 147

庄园水碾 148

第二节 儒学派教育思想 148

(一)王通 148

一、教育的原则 149

主张德礼教育 149

仁义为教育之本 149

二、教育的方法 150

(甲)正其心 150

(乙)度德而师 150

(丙)凡师教人量其志行 150

(丁)为学必求其道 150

三、教材 150

(二)孔颖德颜师古 151

(三)韩愈 151

一、论道 151

二、论教 152

三、论性 153

第三节 佛学派的教育思想 153

第四节 折衷於儒佛间的教育思想 154

(一)柳宗元 155

二维论 155

天爵论 155

文以明道论 156

(二)李翱 156

第五节 王韩反佛的理论 158

第六节 科举制度与隋唐教育思想 159

科举制度之历史意义 159

科举制度之始未 160

科举制度之流弊及其对教育思想之影响 161

第七节 隋唐教育思想的要点 162

第九章 宋元明的教育思想 165

第一节 政治的变动与思想勃兴的原因 165

第二节 本期思想的来源演变及其社会基础 166

第三节 各家的教育思想(宋) 169

(一)胡瑗 169

道德仁义为教育之本 169

注重明体达用之学 170

以雅乐诗歌陶冶德性 170

(二)王安石 170

可以为天下国家用的教育论 171

人格感化的教育论 172

齐一道德的教育论 172

(三)司马光 173

(四)邵雍 173

(五)周子 174

教育的目的论 175

教育的方法论 176

(六)大程子 176

宇宙论 177

论性 177

论仁 178

教育的目的论 178

教育的方法论 179

(七)小程子 180

宇宙论 180

论性 181

教育的目的论 181

教育的方法论 181

知行论 182

结论 183

(八)二程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183

(九)张子 186

宇宙论 186

论性 186

教育的目的论 187

教育的方法论 187

(十)谢上蔡 188

(十一)杨龟山 189

(十二)朱子 190

宇宙哲学 191

伦理哲学 192

教育哲学 194

一、教育的目的论 194

二、教育的方法论 195

(十三)朱子的门人 198

(十四)陆子 199

宇宙论 199

教育的目的论 199

教育的方法论 200

(十五)朱陆教育思想的异同 200

(十六)吕东莱 202

论性 202

教育的目的论 202

教育的方法论 202

第四节 白鹿洞书院所代表的教育思想 203

(一)白鹿洞书院的起源 203

(二)教育目的 204

(三)训练方案 204

(甲)智识训练的方案 204

(乙)道德训练的方案 205

(丙)生活训练的方案 205

(四)他的历史价值 206

第一、建立学术文化的坚实基础 207

第二、确立後世的教育宗旨 207

第三、反科举的精神 207

第五节 元朝理学的蕃播及其派别 208

第六节 各家的教育思想(元) 210

(一)许鲁齐 210

注重思考 211

注重持敬 211

(二)吴草卢 212

注重正心 212

注重究理实悟 212

第七节 各家的教育思想(明) 212

(一)吴康齐 213

主张生产教育 213

注重敬静的修养 213

(二)胡敬齐 214

(三)陈白沙 216

教育的目的论 216

教育的方法论 216

(四)薛敬轩 217

宇宙论 217

教育的目的论 218

教育的方法论 218

(五)王阳明 219

心即理说 219

致良知说 220

知行合一说 221

教育的原则 221

教育的目的论 222

教育的方法论 223

结论 225

附思想系统表 225

(六)湛甘泉 226

涵养进学合一 226

立志知本 227

以心为主 227

结论 227

(七)刘念台 227

宇宙论 228

论性 228

教育的目的论 228

教育的方法论 228

第八节 宋元明的儿童教育 229

(一)儿章教育的理论 229

(二)儿童教育的状况 233

(三)儿童教育的教材 234

第九节 宋元明教育思想的要点 235

第十节 理学家教育思想的批评 2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