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检察  第23卷
中国检察  第23卷

中国检察 第23卷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守安主编;向泽选,谢鹏程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0211621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2013年是改革再启征程的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掀开司法改革的历史新篇章,党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点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2013年也是反腐攻坚克难的一年。中央层面“既打老虎又打苍蝇”的反腐战争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前有“八项规定”,后有“四风建设”,既整顿了吏治、惩治了贪官,又赢得了民心。无论是司法改革还是反腐倡廉,都离不开理论层面的支持。本卷《中国检察》立足于此,以制度完善、内部监督和检察改革为主线,集结过去两年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的13篇优秀成果,以飨读者。
《中国检察 第23卷》目录
标签:主编 检察

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制度完善 3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 3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概述 4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法律定位 4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 6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由来 9

(四)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功能分析 13

二、域外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比较与借鉴 14

(一)两大法系羁押必要性审查之比较 15

(二)域外羁押必要性审查于我国的启示 19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要问题与制度建构 21

(一)当前羁押必要性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制度建构 23

刑事诉讼法中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 29

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出台背景及其性质 29

(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出台背景 29

(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性质 31

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范围 34

(一)关于实体条件的限制 35

(二)关于程序条件的限制 37

三、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财产保全 38

(一)有关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财产保全规定 38

(二)关于财产保全对象 39

(三)关于财产保全措施 41

四、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告知与证明问题 46

(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告知问题 46

(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问题 47

五、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的财产权保障 50

(一)域外相关规定的考察 50

(二)我国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的财产权保障问题及其完善 51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医疗程序建构与完善 54

一、引言 54

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适用范围 57

(一)关于行为条件 57

(二)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罪犯与刑事强制医疗 59

(三)诉讼过程中患精神障碍的被追诉人与刑事强制医疗 60

(四)服刑期间患上精神障碍的罪犯与强制医疗 61

三、“被精神病”是否可以通过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妥善解决 63

(一)强制医疗的法律依据的不同分类 63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异化考察 64

四、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规定之完善 67

(一)强制医疗程序与普通诉讼程序的关系 67

(二)关于公安机关采取临时性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68

(三)精神病鉴定机关需要明确化 69

(四)强制医疗案件法律援助 69

(五)法院对于强制医疗审查的结果 70

(六)细化强制医疗适用标准,明确危险性判定程序及标准 71

(七)明确强制医疗机构与强制医疗费用分担 72

(八)完善释放程序,设立附条件释放制度 73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75

一、理论阐释: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概述 76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 76

(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基本特征 77

(三)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79

二、问题检视: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缺陷 82

(一)适用范围偏窄 82

(二)适用条件裁量空间较大 84

(三)附加义务强制性不足 85

(四)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86

(五)程序独立性不足 87

三、实践探索:南沙区检察院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模式考察 88

(一)适用条件增加谅解等要件 88

(二)创新履行附加义务的配套机制 91

(三)监督制约机制增加听证程序 93

(四)程序独立性的维护 93

四、完善路径:关于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建议 95

(一)扩大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95

(二)细化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96

(三)赋予附加义务适当的强制性 97

(四)设定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制约机制 98

(五)确立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独立程序价值 98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100

一、超越与保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人诉讼地位的确立 101

(一)理论现状:痛苦的抉择 101

(二)超越:民事诉讼主体二元结构的局限与检察机关诉讼主体地位的独立 102

(三)保守:公诉人概念的借鉴与民事公诉人概念的提出 104

二、能动与克制: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选定 108

(一)国内主要观点分析 108

(二)能动:超越现行法律规定 108

(三)克制:有限介入、循序渐进 110

三、现状与突破: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112

(一)现状: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的现实阙如 112

(二)协调: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的本土争论 117

(三)突破: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的界定 118

四、一般与特殊: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构建 120

(一)公益诉讼案件的受理 120

(二)立案前置程序 120

(三)公益诉讼案件的立案 121

(四)调查取证 122

(五)审查起诉 122

(六)检察机关处分权之限制 123

(七)反诉 124

(八)败诉责任 124

(九)裁判效力的扩张及其限制 124

(十)诉讼费 125

附: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办案规程(建议稿) 126

案件管理与强化内部监督 130

一、案件管理监督职能的内涵 131

二、案件管理监督职能的特征 132

(一)监督主体的代表性 132

(二)监督目的的明确性 132

(三)监督过程的全程性 133

(四)监督方法的权变性 133

三、案件管理监督职能的类型 134

(一)前馈监督 134

(二)现馈监督 135

(三)反馈监督 135

四、案件管理监督工作的原则 136

(一)客观实用原则 137

(二)及时高效原则 138

(三)不干涉办案原则 138

(四)增强工作预测性原则 139

检察管理与检察职权配置 143

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 143

一、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的需求 144

(一)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的推动型发展需求 145

(二)案件总量不断攀升产生的集中型管理需求 146

(三)执法办案不规范问题产生的遏制型需求 147

(四)现行案件管理模式缺陷产生的调整型需求 147

(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产生的现实性需求 147

(六)内设机构特殊性产生的统筹型需求 148

(七)信息化建设滞后产生的整合型需求 149

二、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的理念 150

(一)整合内部管理资源与遵循检察规律相结合 150

(二)全程管理与动态监督相结合 150

(三)程序监督与实体监督相结合 150

(四)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 151

(五)个案监管与宏观研判相结合 151

(六)案件管理与完善办案流程相结合 151

(七)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152

(八)案件受理与办理相分离 152

(九)审查逮捕与审查起诉适当分离 152

(十)案件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153

(十一)创新发展与统一规范相结合 154

(十二)现代管理学原理与案件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 155

三、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的定位 155

(一)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在检察管理功能中的定位 155

(二)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在检察工作发展方式中的定位 156

(三)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在案件管理模式中的定位 156

(四)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在检察决策中的定位 156

(五)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在执法办案运行中的定位 157

(六)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在内部监督中的定位 157

(七)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在检察队伍建设中的定位 157

(八)案件管理机构在部门属性上的定位 157

四、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与其他管理方法的关系 158

(一)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 158

(二)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 158

(三)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与问题型管理 159

(四)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与流程化管理 159

五、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的路径 160

(一)整合管理职能 160

(二)整合内设机构 162

(三)整合对外窗口 167

(四)整合信息管理 168

(五)优化办案流程 169

检察权内部配置与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研究 170

一、检察机关内设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71

(一)设置不规范 172

(二)名称不统一 172

(三)派出机构混乱 173

二、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原则 176

(一)保证检察权全面公正高效行使原则 176

(二)优化检察权内部配置原则 177

(三)统一分级设置原则 178

三、检察权内部配置与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设想 180

(一)检察权的分解与配置 180

(二)内设业务机构改革 182

(三)内设非业务机构改革 190

涉检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192

一、思考的起点 192

二、分析样本的确定 194

(一)从检察机关的职权出发,选择与检察机关职权关系最为密切的案件作为样本 194

(二)均以负面的涉检公案作为研究样本 195

(三)适当选取典型的涉警、涉法公案作为对比样本进行研究 195

三、涉检公案的表象特征 196

(一)涉嫌重罪的冤案是公案引起关注的重要类型 197

(二)公案被告人的身份呈现出两极化 198

(三)公案中多涉及刑讯逼供问题 199

(四)网络成为公案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平台 199

四、公案中形成涉检舆情的深层原因 200

(一)社会变革时期的民意诉求 201

(二)有罪推定的思想根深蒂固 202

(三)“命案必破”的错误指导思想 203

(四)检察机关难以独立办案,受到外界过多干预 204

(五)公、检、法机关过分重视相互配合而相互制约不足 204

五、反思与启示:建立有效的涉检舆情监督机制 205

(一)捕捉公案的主题元素:有效应对涉检舆情的前提 205

(二)法律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在公案舆情中居于有利地位的关键 206

(三)理性应对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新闻发布与危机处置预案机制的构建 207

(四)设立涉检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和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 208

六、结语 210

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研究 211

一、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现状 212

(一)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历程 212

(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现状与发展 212

(三)加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必要性 213

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国内外比较 216

(一)国外部分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督方式 216

(二)目前国内的主要监督方式 217

三、当前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8

(一)监督的法律依据不充分,以“柔性监督”为主 218

(二)监督的组织机构不健全,以“书面监督”为主 218

(三)执行主体与工作主体分离,以“模糊监督”为主 219

(四)监督的手段方式较落后,以“静态监督”为主 220

(五)监督的工作机制待完善,以“单一监督”为主 220

四、加强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策 220

(一)加强立法建设,变“柔性监督”为“刚性监督” 221

(二)健全组织机构,变“书面监督”为“实地监督” 221

(三)改进手段方式,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 222

(四)完善工作机制,变“单一监督”为“合力监督” 223

检察改革与检察业务衔接机制 227

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研究 227

一、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的理论基础 228

(一)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关系的提出和确立 228

(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具体含义 229

(三)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关系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231

二、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的比较考察 232

(一)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下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的简略考察 232

(二)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下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的简略考察 234

(三)混合式刑事诉讼模式下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的简略考察 235

(四)完善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的域外启示 236

三、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的现状分析及完善 238

(一)制约机制的运行状况 238

(二)配合机制的运行情况 244

(三)问题所在 246

(四)完善路径 248

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衔接机制研究 252

引言 252

一、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工作衔接的现状考察与分析 253

(一)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办案的具体数据情况 254

(二)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办案的规范文件 255

二、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腐败案件职能上的衔接机制 258

(一)强化党的核心监督作用与坚持职权分离原则 259

(二)增强相互支持的监督效应 260

(三)完善查办案件中的提前介入机制 260

三、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办案证据上的衔接机制 260

(一)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两机关办案程序的衔接奠定基础 261

(二)以证据作为两机关办案的衔接点 262

四、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工作在办案措施上的衔接机制 265

(一)在限制人身自由措施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266

(二)在限制财产权利措施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267

五、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办理案件及案卷移送的衔接机制 270

(一)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线索移送机制的完善 271

(二)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案件移送机制的完善 272

结语 27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274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演变 275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概念 275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存在基础 277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发展演变 279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83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283

(二)影响移送的因素分析 285

三、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思考 288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立法完善 288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程序完善 291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监督机制的完善 293

(四)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程序配套保障制度 294

(五)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2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