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四化”同步机理与实证研究
“四化”同步机理与实证研究

“四化”同步机理与实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再生主编;张峰,夏兴萍,徐振宇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3763787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之间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但“四化”不是天生就同步的,而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呈现由离散到融合的渐近过程。要推进“四化”同步,必须遵循其客观规律,把握其内在要求。从实践来看,“四化”同步是转型发展的直接推力,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进入到“四化”同步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四化”发展的进程差距较大,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三化”协调的发展阶段。安徽“四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协调性不断提高。通过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安徽已具备“四化”同步的条件,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按照“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结合对安徽定性与定量分析,本书不仅提出了做大做强安徽特色主导产业群等现实路径,还提出了在皖江示范区开展“四化”同步试点的方案。为保障“四化”同步的有序推进,还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四化”同步的外部催化,进而形成“四化”同步的内外在合力,促进安徽转型发展。
《“四化”同步机理与实证研究》目录

第一篇 “四化”同步的机理与模式 1

第一章 “四化”同步的机理分析 2

第一节 “四化”的内涵与特征 2

第二节 “四化”的内在联系 6

第三节 “四化”同步是“四化”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 9

第四节 “四化”同步的基本条件 14

第二章 发达国家“四化”同步的模式 17

第一节 美国模式 17

第二节 德国模式 24

第三节 日本模式 29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四化”发展的进程 35

第一节 拉美国家 35

第二节 印度 41

第三节 非洲国家 48

第四章 我国先进地区“四化”演进的过程 54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 54

第二节 珠三角地区 60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 66

第五章 “四化”同步的启示 71

第一节 “四化”融合程度决定转型发展的水平与层次 71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仍离不开“四化”同步 75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收入陷阱”源于“四化”失衡 77

第四节 “四化”同步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现实路径 80

第二篇 安徽“四化”发展历程 88

第一章 工业化进程 89

第一节 安徽工业化发展阶段 89

第二节 安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94

第三节 安徽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101

第四节 安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启示 107

第二章 城镇化进程 110

第一节 安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110

第二节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118

第三节 安徽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措施 124

第四节 安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启示 128

第三章 农业现代化进程 130

第一节 安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130

第二节 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139

第三节 安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148

第四节 安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151

第四章 信息化进程 155

第一节 安徽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155

第二节 安徽信息化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158

第三节 安徽省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162

第四节 安徽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启示 167

第五章 安徽“四化”同步进程 170

第一节 工业化起步阶段 170

第二节 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阶段 171

第三节 由“三化”协调向“四化”同步迈进的关键期 173

第三篇 安徽“四化”同步的定量分析 177

第一章 “四化”同步评价体系研究 178

第一节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178

第二节 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181

第三节 现有评价方法的比较 190

第二章 “四化”同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192

第一节 基本原则 192

第二节 评价标准 193

第三节 指标设置 195

第四节 评价方法 197

第五节 数据来源 201

第三章 “四化”同步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210

第一节 安徽与全国和沿海发达省份“四化”同步情况比较 210

第二节 安徽与中西部省份“四化”同步情况比较 217

第三节 安徽省各市“四化”同步情况分析 223

第四章 “四化”同步发展评价基本结论 230

第一节 安徽已具备“四化”同步发展基础 230

第二节 “四化”同步的内在条件有待改善 232

第四篇 安徽“四化”同步的现实路径 236

第一章 认清发展趋势,把握“四化”同步方向 237

第一节 科技创新及信息技术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37

第二节 经济趋向服务化 239

第三节 城镇化迈向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242

第四节 开放合作向纵深推进 245

第五节 生态文明融入社会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47

第二章 深入推进自主创新,突出信息化引领作用 250

第一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50

第二节 打造各类创新载体 252

第三节 推进开放性创新合作 253

第四节 强化创新要素支撑 255

第五节 明晰以信息化为引领的创新重点 257

第三章 做大做强安徽特色主导产业群,构建耦合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259

第一节 建设特色主导产业群 260

第二节 推进企业竞合发展 263

第三节 加快开发区产业整合提升 266

第四节 丰富安徽制造文化内涵 268

第五节 打造安徽制造业品牌 269

第四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建成产城融合的现代城镇体系 272

第一节 在发展理念上突出以人为本 272

第二节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主体功能与产城融合 274

第三节 在城镇结构上突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76

第四节 在发展重点上突出城市功能提升 278

第五节 在发展方式上注重绿色集约 280

第五章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促进物质、能量和信息畅通 282

第一节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 283

第二节 深化国内区域合作 287

第三节 优化开放合作的软环境 293

第四节 加强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96

第六章 推动“三农”现代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98

第一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298

第二节 建设生态宜居村庄 303

第三节 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305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308

第一节 发展绿色低碳的生态产业 308

第二节 保护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 311

第三节 强化可持续的资源支撑 313

第四节 创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 316

第八章 着眼“四化”同步,推进皖江示范区转型升级 318

第一节 大力推行创新型产业承接,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319

第二节 深度实施跨江开发,建设皖江产业城镇密集带 321

第三节 强化信息化渗透,建设“两化”融合先行区 323

第四节 打造皖江品牌,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6

第五篇 “四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328

第一章 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29

第一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329

第二节 推进四个“分开” 332

第三节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334

第四节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336

第二章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推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 339

第一节 完善人力资源要素市场 340

第二节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342

第三节 健全科技要素市场 343

第四节 培育土地要素市场 345

第三章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347

第一节 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347

第二节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49

第三节 大力发展跨行业中介组织 352

第四章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四化”同步的动力 354

第一节 加快建立公共财税制度 354

第二节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56

第三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57

第四节 健全“四化”同步推进机制 36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