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百科史学  民国史事与人物
百科史学  民国史事与人物

百科史学 民国史事与人物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云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0091356
  • 页数:5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沈云龙先一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收录了其关于民国史事与人物的二十余篇文章,涉及南北议和,“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等到重大事件及孙中山、蔡元培、汤化龙、宋教仁、梁启超等人物的史事,引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研究民国重大史事与人物提供了参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百科史学 民国史事与人物》目录

民国初建与南北议和 1

武昌起义后和平之初探 1

袁世凯停战谋和之运筹 4

独立各省对议和之反应 9

南北和议之经过及其内幕 12

几经波折中之清帝退位与共和告成 15

孙中山先生与民初政府及其影响 21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 21

各省代表会之组成 23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推举大元帅 26

孙中山先生当选临时大总统 28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修正 31

中央各部负责人选之安排 33

迁就南北和议及对袁世凯之许诺 36

清帝退位与孙辞袁继 40

中山先生解职后之影响 44

民初国会之渊源及其演进 47

武昌起义后之各省都督府代表会 47

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与质问抵押借款 50

制定临时约法与临时国会之论争 53

临时政府与参议院之北迁 57

临时参议院与内阁更迭及闭会 61

宋教仁与民初国会 66

清末假立宪与民初各省代表会 66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反响 68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临时约法 72

参议院民选争议与政党分野 74

政党内阁、超然内阁、混合内阁之争 77

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 82

汤化龙其人其事 87

家世科第与赴日留学 88

请愿召开国会之失败 89

武昌起义出长民政 90

通电各省响应独立 92

确立军政府组织与筹议约法 93

随黄克强离鄂赴沪 94

民初政党之化合 95

宋教仁被刺与国会开幕 97

国会解散后出长教育 99

反对帝制与促袁退位 101

国会恢复与二度解散 102

敉平复辟与参加段阁 104

汤、梁与段之始合终离 105

游日悼亡诗之凄婉感人 108

曾慕韩日记之记载 109

游历美洲遇刺之死因 111

刘以芬论汤氏之生平 113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回顾与价值评估 115

“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背景 115

“五四”爱国运动的事实经过 119

“六三”风潮扩大与政府接受要求 124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评价 129

有关陈独秀生平的几个问题与我的看法 140

有关蔡元培生平的几项补充 140

蔡元培与光复会的渊源 140

蔡元培与林纾的论争 143

蔡元培停止祀孔的反响 148

蔡元培变更教育制度及晚年政治活动 153

陈炯明叛变与联俄容共的由来 157

陈炯明的拥孙与叛孙 157

马林游说国共合作与孙越宣言 161

中山先生返粤与检举鲍、陈阴谋 164

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容共 167

邓泽如、张继、谢持之弹劾共产党 170

中山先生北上逝世后之国共斗争 173

有关陈炯明叛孙的资料 177

孙、蒋两公对陈之期待与论评 177

陈免职后蒋公规劝之原函 181

粤军将领联请孙公下野之通电 183

吴敬恒调停孙陈复合之往来函件 188

章炳麟为陈所撰墓志铭及挽联 193

梁任公与曾慕韩 215

孙中山先生北上逝世与奉安大典 215

应邀北上与中止游俄 215

绕道日本赴津访晤张作霖 217

扶病入京患肝癌不治逝世 220

梁启超吊唁受窘与移灵社稷坛盛况 223

段祺瑞未莅公祭与李烈钧致答谢词 226

苏联政府赠棺与权厝西山碧云寺 228

筹备安葬紫金山与北上迎榇 231

灵榇奉移南下至宁之实况 233

奉安大典告成 英灵永垂不朽 237

林森、邹鲁、谢持与西山会议 240

西山会议与成立上海中央党部 240

广州召开二全代会惩戒西山会议派 244

西山会议派举行二全代会于上海 248

北伐、清党与宁汉分裂 252

宁、沪合作与武汉清党 255

统一党务与西山会议派之终结 257

1927年北京搜查俄使馆之经过 260

搜查之动机及其实况 260

搜查后之中俄交涉与全面清党 262

捕获共产党首领李大钊等之处刑 264

有关李大钊身后子女之悬疑 267

从历史观点看张作霖的成败得失 276

从武汉分共到广州起义 276

武汉和平分共之由来 276

叶、贺领导南昌起义之经过 280

宁、汉、沪合作之酝酿 284

成立特别委员会与汪之引退 288

南京西征讨唐与广州张黄事变 292

“一一·二二”惨案与上海会议 296

共产党广州起义 300

绝俄清共、查办张黄及汪之出国 303

扩大会议之由来及经过 308

派系恩怨与地方动乱之结合 308

扩大会议之酝酿及其波折 311

扩大会议成立宣言与党政措施 315

阎、汪会谈与东北态度 319

北平组府之经过与佚闻 321

东北军入关结束南北纷争 324

扩大会议之成果及其影响 327

“九一八”事变的回顾 332

张学良统治东北及不抵抗之由来 332

王正廷“革命外交”之误国 338

声诉国联与避免直接交涉之失策 344

国难严重声中兄弟阋墙之争 350

沈阳事变的副产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满洲国” 354

广州非常会议的分裂与宁粤沪四全代会的合作 358

胡汉民辞职幽居汤山的经过 358

四监委弹劾案与宁粤电报战 362

非常会议组府与南京释胡赴沪 367

上海和平会议与分别举行四全代会 372

蒋主席下野与宁粤沪三方合作 376

国难会议之回顾 383

召集国难会议之由来 383

国难会议会员之征聘 386

会员属类之分析 389

舆论界及被邀会员之反应 391

取消召集国难会议之提议与反响 393

平津沪多数会员之拒不出席 397

国难会议的六日间 400

张道藩之报告与《大公报》之论驳 406

蒋廷黻之独特见解 410

国民代表大会迟迟其来 415

黄膺白——一位失败的爱国主义者 420

政治方面在朝时少在野时多,长才未展 420

军事方面功成不居,决不私军队于一己 422

党务方面虽未归队,对党的制度与组织仍多所建议 425

外交方面对日周旋忍辱负重备受疑谤 427

国民参政会之由来及其成果 431

民初国会兴废与战时民意机构 431

从国防参议会到国民参政会 434

国民参政会的产生方式及其组织要点 438

团结党外人士与成立省级民意机构 441

国民参政会的功能与促进民主宪政 445

抗战前后国共商谈的历史教训 449

共军北上陕北与要求国共商谈 449

国共初步商谈与“共赴国难宣言” 453

抗战期间国共叠次商谈经过与美国之介入 457

抗战胜利后等于废纸的国共“双十会谈纪要” 462

政治协商会议的面面观 468

政协召开的由来及其成员分析 468

一切反动派居然都是座上客 472

蒋主席坦诚致辞与十次大会概述 479

五项协议、一场噩梦 484

北伐统一五十周年纪念 491

广州誓师北伐 491

击败吴、孙底定东南与清党分共 494

宁汉分裂、蒋公下野与北伐中挫 497

龙潭大捷与宁汉合作后之纷扰 501

蒋公再起完成北伐统一大业 503

维护北伐成果之蒋段往来函牍 506

裁兵编遣——北伐统一之后遗症 509

近四十年来中美关系的检讨 512

引言 512

抗战以迄胜利的中美关系 513

1949年以后的台美关系 515

结语 521

三个中俄友好同盟条约的历史教训 524

李鸿章与微德订结的《中俄友好同盟条约》 524

民初帝俄·苏俄对华的一贯侵略 529

王世杰与莫洛托夫订结的《中俄友好同盟条约》 535

周恩来与维辛斯基订结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42

我对纂修中华民国史的看法 5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