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
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

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世伟,徐觉哉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08111721
  • 页数:5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海外学者关于中共研究的名著要览,其中涵盖了英、法、德、俄、日5种语言近百本著作。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至今90年的非凡历程,内容包括中共党史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共著名人物的专题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中共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共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的研究、中共自身改革和发展的研究、中共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研究、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中国模式”的研究等等。既是海外学者对中共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了解西方中共研究的一个窗口。书中所介绍的海外名著的作者,多是国内读者耳熟能详的海外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其学术建树在国际范围内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目录

绪论&徐觉哉 1

《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共产主义诞生的经典叙述》(1937)&E.斯诺 29

1.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30

2.苏区的经济政策:耕者有其田、混合经济和合作社 32

3.红区与中共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宣传工作 33

《中国的危机:西安兵变真相》(1937)&J.贝特兰 36

1.中共的民族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背景 37

2.中共扮演了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性角色 38

3.灵活的策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9

4.中共的让步为的是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40

《西行访问记》(1939)&N.威尔斯 41

1.中国革命的历史阶段与三个时期 42

2.吃辣椒的人都是“反叛者” 44

3.N.威尔斯笔下的红军传统及其将领 45

《华北前线》(1939)&J.贝特兰 47

1.拿起武器的人民找到了领路人 48

2.“统一战线”和“全民动员”是中共胜利的法宝 50

3.在“中国的列宁们”带领下抗战定能取得胜利 50

《中国的双星》(1940)&E.F.卡尔逊 52

1.中共有可能改变整个抗日战争的局势 53

2.中共领导人的风采 54

3.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日的新潜力 55

4.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成为“新中国的试管” 57

《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1945)&H.福尔曼 58

1.边区实行一种自给自足的混合经济 59

2.中共在解放区既不主张也不实行共产主义 60

3.共产党军队冲锋在抗日第一线 61

《红色中国的挑战》(1945)&G.斯坦因 63

1.共产主义应用于中国社会实践时已中国化 66

2.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及其成功 66

3.党的一切政策都靠群众运动来执行 67

4.中共首创的新民主主义中国被普遍接受 68

《中国未完成的革命》(1947)&I.爱泼斯坦 70

1.东方被压迫民族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典范 71

2.中共领导的敌后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处于战术攻势 72

3.新民主主义在解放区得到了发展 73

4.“未完成的革命”要靠人民的力量去完成 74

《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相处的两年》(1948)&班威廉 克兰尔 75

1.逃亡路上加深对中共的印象和认识 76

2.解放区生活之体验:中共真心诚意地代表着人民 78

3.恶劣的生存环境培育了通向未来的强有力组织 79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1)&B.史华慈 81

1.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是对共产国际毫不含糊的挑战 82

2.中共与自己的阶级基础几乎完全分离 83

3.“毛主义”战略建立在对农民阶级革命潜能的理解之上 84

4.中共是由精英分子组成的职业革命者集团 85

5.“毛主义”仍保有马列主义信仰中的基本原理 85

《中国的共产主义干部:政治控制的关键》(1952)&W.E.格勒 87

1.巩固新生政权的关键在于培养干部 88

2.干部是领导群众的核心 88

3.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理解中共的政策 89

4.干部教育是中共关注的基本问题 91

《1921~1959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60)&赵国钧 92

1.组织领导不力是理解旧中国农村经济停滞的关键 93

2.中共采用多种方式来应对中国复杂的土地问题 94

3.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和农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95

4.中共土地政策的重要意义及其可鉴之处 96

《农民的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政权:1937~1945年间革命中国的浮现》(1962)&C.A.约翰逊 98

1.发动农民是中共获取政权的根本原因 100

2.中国农民在日军的屠戮下接受共产党的动员 100

3.农民的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政权的建立 101

《共产主义中国的早期岁月:1949~1955》(1964)&鲍大可 104

1.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为中共赢得政权提供了契机 105

2.群众组织和思想灌输是中共维系政权的有效手段 106

3.“五反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改造 107

4.建立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任重道远 108

《毛泽东的共产主义》(1964)&A.A.科恩 109

1.毛泽东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10

2.毛泽东的政治观是高度集中与相对民主的统一 111

3.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112

4.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忧虑 112

《共产主义中国的大众信仰》(1964)&F.T.C.余 114

1.大众信仰是“群众心理社会化”的过程 115

2.具有穿透力的宣传手段会束缚人们的思想 116

3.重塑大众信仰须规避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16

4.过度的革命宣传对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不利 117

《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1965)&M.赛尔登 119

1.“延安道路”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特殊范式 120

2.中共务实态度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121

3.延安政治模式对后来中国政治态势的影响 122

《中国革命的溯源1915~1949》(1967)&L.毕仰高 125

1.五四运动为中国革命作了理论准备 126

2.中国革命的三大因素:帝国主义、农民和红军 127

3.亚洲式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圣地:湖南和江西 128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967)&M.迈斯纳 130

1.中共创建初期的民粹主义倾向 131

2.李大钊早期所理解的阶级斗争理论 133

3.人的自我觉悟将真正决定中国历史的进程 134

《敌与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统一战线》(1967)&范力沛 136

1.解决精英集团与普通群众关系的重要法宝 137

2.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体系内在的构成部分 138

3.建立统战部是统一战线制度化的体现 138

4.统战理论成了考察中国社会的“透视镜” 139

5.统一战线为确立中共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正当性依据 140

《中国政治的精神:对政治发展中权威危机的一种心理文化研究》(1968)&白鲁恂 142

1.中国家长式教育造就对政治权威的集体忠诚 143

2.道德权威使中国政治走入重“人治”轻“法治”的轨道 144

3.源于权威依赖感的中国精英政治文化的特征 145

4.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权威危机 146

《共产党人和中国农民起义:重述中国历史的一种研究》(1969)&J.P.哈里森 148

1.中共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历史进程 149

2.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0

3.农民起义的史学在意识形态宣传上是成功的 152

4.阶级斗争主宰着共产党人对农民起义的解释 153

《共产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1971)&F.舒曼 155

1.精英阶层的新陈代谢是中共取得胜利的必然逻辑 157

2.中共领导的组织形式是新的革命模式 157

3.党的组织结构及其意识形态是解码中国历史的关键 158

4.工业化和意识形态路径选择的社会学考量 159

《毛泽东的路》(1972)&E.E.赖斯 160

1.毛泽东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61

2.中共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62

3.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入思考 163

《毛泽东和中国:从革命到革命》(1972)&S.卡尔诺 165

1.消除封建主义的历史使命还没完成 166

2.“文化大革命”是又一场令人震惊的革命片断 167

3.“从革命到革命”取决于毛泽东的个人性格 168

《通往权力的长征:1921~1972年中共党史》(1972)&J.P.哈里森 170

1.毛泽东在中共成功路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171

2.对革命和理想的坚定性是中共走向权力的强大动力 172

3.群众路线是中共取得胜利的关键 173

《中国共产主义政治下的苏维埃江西》(1973)&I.J.吉姆 175

1.苏维埃政权与群众路线的结合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176

2.毛泽东曾面临留苏归国学生派领袖的挑战 177

3.群众路线今天仍是中共强有力的政治资源 179

《中国共产主义1931~1934:市民政府之经验》(1973)&T.拉托维特 180

1.建立紧密联系群众的市民政府机构网络 181

2.从打击反革命走向红色恐怖 182

3.“左”倾路线伤害群众基础 184

《寻找新中国:1921~1974年期间中共的简史、意识形态和领导人(基于经选择的文献)》(1975)&翟文伯 186

1.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初期的“南陈北李” 187

2.中共早期的领导人 188

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党的实际领导人 189

4.需要重建中共的意识形态 191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1976)&P.M.皮尔洛 192

1.中共既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 193

2.依靠三大法宝建立强大的组织 194

3.“统一”和“集中”反映“一元化领导”的本质 195

4.中国文明内核之谜 195

《大浪潮: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1922~1928)》(1977)&R.霍夫海因茨 197

1.多种因素促使中共战略重点转向农村 198

2.农民运动失败原因之分析 200

3.20世纪20年代农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202

《中国共产党和农村社会(1927~1934)》(1978)&黄宗智等 204

1.从城市到农村:江西苏维埃模式显示党和农村联合的方向 205

2.团结农民:中共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践 207

3.解放妇女:发挥“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209

《继续革命:毛泽东的政治哲学》(1979)&J.B.斯塔尔 210

1.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核心观念是冲突或矛盾 211

2.政治权威由“权力”和“威信”两个要素构成 212

3.资产阶级的产生是提出“继续革命”的直接原因 213

4.为实现革命的目标需进行组织改革 214

5.中共的群众路线原则构成了政治参与的基础 214

6.以政治教育来纠正腐败行为 215

7.用历史和阶级统一的观点分析政治历史 216

8.把革命视为保证现有政治制度不动摇的努力 216

《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现状》(1981)&宇野重昭 218

1.扎根民众和推行贤人政治的领导核心 219

2.中共发展壮大基于人民的支持和集体的决策 220

3.以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中共需要“继续革命” 221

《党和专业人员:当代中国教师的政治角色》(1981)&G.怀特 223

1.三种主流意识形态下教师的不同角色 224

2.邓小平使教育工作得到了拨乱反正 225

3.后毛泽东时代教师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226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1982)&费正清 228

1.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实并不统一 229

2.解放区的中共成了革命事业的象征与化身 230

3.美国必将为选择国民政府而不是中共付出代价 232

《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和乌托邦主义》(1982)&M.迈斯纳 233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保持了对乌托邦的奋力追求 233

2.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性 235

3.毛泽东理论体系中含有乌托邦的成分 236

4.毛泽东的民粹主义倾向源于构建平等乌托邦的冲动 237

5.毛泽东主义未来观中兼具乌托邦和非理想化两种成分 237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1982)&B.沃马克 239

1.1917~1935年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萌芽期 240

2.“理论联系实际”成了毛泽东的政治范式 241

3.动员起“人民的力量”是对世界民主理论的直接贡献 242

4.毛泽东早期和晚年思想之间不存在连续性 242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1983)&李芾甘 244

1.新文化运动:在反传统中利用传统 245

2.精神遗产:重视青年、影响青年、依靠青年 246

3.评价: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的对比研究 247

《中国的国民革命(1923~1928)》(1984)&韦慕庭 250

1.苏联和共产国际不能控制中国国民革命的方向 251

2.中共的群众动员是北伐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252

3.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共社会革命的重点 254

《彭湃与海陆丰苏维埃》(1985)&F.加尔维亚蒂 257

1.中国的未来离不开农民的支持 258

2.“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了中共传播共产主义的有效机构 260

3.海陆丰苏维埃成功的秘诀在于体现人民的利益 262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1985)&H.E.索尔兹伯里 264

1.长征是中共有计划的战略转移 265

2.遵义会议改变了长征的领导和方向 266

3.长征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和中国革命的熔炉 267

4.邓小平领导中共开启了新的长征 268

《中国政治》(1986)&J.R.汤森、B.沃马克 270

1.应从整体和连续的视角研究中国政治和中共历史 270

2.毛泽东主义表明中共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自主性 272

3.共产主义体制的起源和中国政治体制的独特性 273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垮台 274

《中国的卫星党》(1987)&J.D.西摩 275

1.中共开创性地建立起多党并存、互相监督的政党体制 276

2.中共为重建民主党派付出了极大努力 277

3.中国的民主党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78

4.用阶级合作主义解释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278

《中国共产党通向权力之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1945)》(1988)&沈钜光 280

1.瑞金之败:中共缘何未能进一步发展 281

2.延安时期:中共温和、改良和实用的政策 283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从工农的党变成民族的党 284

《介于劳资之间的政治:1949~1952/1953年间中共对待工人阶级和私有企业的立场》(1988)&G.舒赫尔 286

1.继续贯彻劳资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原则 287

2.党内“农村派”和“城市派”关于劳资联盟政策的争论 289

《毛泽东的思想》(1989)&S.R.施拉姆 292

1.毛泽东的思想已成中共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293

2.毛泽东的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94

3.毛泽东的思想历史分期符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295

4.毛泽东的思想连贯性及其断裂和转折 296

《中华共和国的崛起:从末代皇帝到邓小平》(1989)&E.P.霍伊特 298

1.中共一大纲领中的民族主义诉求成为新的凝聚力 299

2.国民党右派对中共的清洗导致中国革命的分野 299

3.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在于取得农民的支持 300

4.中共集权主义模式的两律背反 301

5.从激进式革命走向渐进式改革 302

6.中共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30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问题》(1989)&A.德里克、M.J.迈斯纳主编 304

1.“文化大革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悖论及启示 305

2.过去的革命愿景仍是中共意识形态建设的合法性来源 306

3.正从激进的革命党转向注重实际的执政党 307

4.在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308

《中国的变化:政党、国家和社会》(1989)&冷绍佺主编 309

1.中共改革为各领域带来诸多变化 310

2.改革依然面临诸多障碍 311

3.中共改革的成功在于推行一条新的“路线” 311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1990)&杨柄章 315

1.长征已成为中共革命的历史象征 316

2.长征是中共从革命向政治转变的里程碑 317

3.毛泽东:一个富有远见的政治“企业家” 318

4.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是中共面临的两难问题 318

《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对新秩序的寻求》(1990)&徐中约 320

1.邓小平复出后的务实政策带给人们巨大希望 321

2.后毛泽东时代中共推行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 322

3.对中共的信任取决于对腐败、特权和通货膨胀的处理 324

《塑造媒体:中国共产党与解放日报》(1990)&P.斯特拉纳汗 325

1.中共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 326

2.发挥出巨大群众动员作用的报纸 327

3.党的媒体要求把握明确的政治方向 329

《从朋友到同志:中国共产党的初创(1920~1927)》(1991)&方德万 331

1.中共初创时期的四个阶段 332

2.党的组织功能是对各种目标的整合 333

3.对中共初创时期若干历史问题需作出回答 333

4.中共建立了一个新的秩序和政治现代化框架 334

《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五大前景》(1991)&小岛朋之 335

1.中共不会像东欧那样轻易放弃政权 336

2.现行体制的结构性变革不能仅限于经济层面 337

3.中共五大前景的选择 337

《初创的一代: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主义分子在欧洲》(1993)&M.A.列文 340

1.最早接受西式教育的一批人 342

2.旅欧支部成员在中共党内担当重要角色 343

3.“初创的一代”带有法国的烙印 344

《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1993)&谢淑丽 347

1.中国政治体制的五大特点保证了经济改革的成功 348

2.无法回答的困惑:有关中国共产主义体制的七个问题 349

3.改革成功后国有企业和意识形态面临挑战 350

4.中共的制度优势在于权威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351

《邓小平:一位中国政治家的肖像》(1995)&沈大伟等 352

1.深谙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高领导人 353

2.有着漫长政治生涯和丰富经验的政治家 354

3.充当了经济改革的政治设计师 355

4.经验独到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356

《周恩来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奠基》(1996)&邵国康 358

1.一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务实主义外交家 359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 360

3.中国传统外交礼仪的传播人 362

《中国革命和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与苏联(1937~1960)》(1996)&高桥伸夫 364

1.用外因论观察中共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因素 365

2.中国革命的基本内涵是期望与意志的结合 366

3.中共为揭露东方慕尼黑阴谋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366

4.中共推行和平共处并非否定武装斗争道路 369

5.中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公开论战 370

《大地之盐:中国农民抗争与共产主义革命的政治渊源》(1997)&R.A.小萨克斯顿 374

1.中共革命动员的基础根植于农民的集体抗争中 375

2.只有尊重农民的诉求中共才能获得信任和支持 376

3.中共在冀鲁豫边区利用一切渠道发动群众 377

4.党在带领农民争取市场权利的过程中获得其合法性 378

《悬崖边上的雄虎:江泽民和中国的新精英》(1998)&B.吉莱 379

1.一个讲实用的非教条主义者 380

2.“血管中流淌着经济改革和政治稳定的血” 381

3.未来转变的目标在于“发展型的威权” 382

4.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382

《1931~1945年中共领导层和毛泽东的崛起》(1998)&T.康蓬 384

1.失真的“28个布尔什维克”的故事 385

2.“布尔什维克”并没有在长征途中丧失权力 387

《市场共产主义:毛之后中国超速发展的制度基础》(1998)&L.P.戈尔 390

1.“国有企业化”混合型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的推进 390

2.用共产主义与市场的联姻来推动工业化进程 391

3.国家、社会和市场的不断重组是中共未来改革的方向 392

《中国未完成的经济革命》(1998)&N.R拉尔迪 394

1.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五大问题 395

2.中共加强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和管理 396

3.可望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银行体系 397

4.中共仍在继续推进中国的经济改革 398

《中国:文明与改革》(1999)&M.季塔连科 400

1.将孔子伦理原则和西方市场管理经验创造性结合 401

2.中共用不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402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 403

4.“中国威胁论”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 404

《在现代化与改革道路上奋进的中国(1949~1999)》(1999)&M.季塔连科等 406

1.中共执政方式从“行政型”向“服务型”管理过渡 406

2.行政体制改革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408

3.中共终于认识到需要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课 4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党合作制度》(1999)&Γ.斯捷潘诺娃 413

1.民主党派始终不渝遵循中共的基本路线 414

2.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基本形式 4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结》(1999)&Э.Π皮沃瓦罗娃 418

1.经济发展建立在明智的改革理论设计上 419

2.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统领 420

3.“混合经济”是中国发展的最好模式 422

《现代中国的结构变动(1)(7)》(2000、 2001)&毛里和子 424

1.二元论范式已无法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 425

2.现代中国正处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本质转变 426

3.“三元结构”是“政府党体制”的具体结构形式 427

4.中共未来可能在威权主义和民主宪政之间走中间道路 428

《中国的管理和政治》(2001)&T.赛奇 430

1.中共的当务之急是继续推进改革 431

2.需要处理好改革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432

3.政治体制不改革难以支持地方经济的长期增长 433

《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2002)&w.德拉甘、D.S.G.古德曼等 434

1.1935~1949年指令性经济为中共掌权打下基础 435

2.灵活处理革命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和斗争策略 436

3.中共为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全面管理付出了代价 437

4.应把“文化大革命”当作一种经济现象来研究 438

5.改革开放后中共的外交政策向现实主义倾斜 438

6.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仍是中共最理想的选择 439

《中国和邓小平的遗产:从共产革命到资本的发展》(2002)&M.E.马提 440

1.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地位的确立 440

2.用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重塑了中国 442

《中国的红色资本家:党、私营企业家与政治改革的前景》(2003)&B.J.迪克森 444

1.西方的民主化逻辑并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 445

2.中共力图提高自身在经济改革中的适应性 446

3.中共同化“红色资本家”的积极意义 447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2004)&李侃如 449

1.中华帝制的遗产是理解中共治理的逻辑起点 450

2.中共的特性来自于其特殊的发展道路 451

3.中共治理的重大转变:从意识形态走向务实主义 452

4.一个陷入复杂组织矩阵和高度个人化的体制 453

《回归政党:如何治理中国》(2004)&K.E.柏思德、郑永年 455

1.用多重复合的意识形态来满足不同的目标 456

2.由革命型政党向技术型政党转变 457

3.党与政府、人大形成共同治国的和谐局面 457

4.中共在地方的权力仍然稳固但缺乏效率 458

5.干部责任制重塑了中共的政治控制力 458

6.中共在社区机构中的角色并不明确 459

7.在地方上证明中共的合法性仍是其面临的重要任务 460

8.“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共适应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重要举措 460

9.中共需警惕向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转型 461

《文明对话中的中国》(2004)&C.齐赫文斯基等 462

1.“三个代表”思想引领中国走向和谐社会 463

2.“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意识形态 465

《中国的变迁:从毛泽东到市场经济》(2005)&J.吉廷斯 467

1.中国的变迁正由政治挂帅转向经济为主 468

2.毛泽东时代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69

3.邓小平的领导是中国成功变迁的关键 470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2006)&K.E.柏思德、郑永年主编 472

1.中共通过自我革新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迁 472

2.不断变革与军队、法律和行政三者之间的关系 474

3.中共在创造一种由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合法性 475

4.威权政党没有理由与民主化发展不相容 477

《棕色中国还是绿色中国?国家政党的两难》(2007)&魏明德 479

1.中国是一头“站在钢丝绳上的大象” 479

2.两种范式:“棕色中国”和“绿色中国” 481

3.中共追求更“绿”的生态平衡和社会平衡 481

《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2008)&沈大伟 483

1.苏东执政党垮台给中共的警示 484

2.中共靠“适应性”从“衰退”中奋起 486

3.中共未来应制定新兴工业化发展战略 487

《今日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改革党》(2008)&F.哈尔迪希 489

1.中共已从革命型阶级政党向治理型全民政党转变 490

2.意识形态重构:共产主义一务实主义一民族主义 492

3.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中共成功转型和发展的前提 494

《财富转向权力: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的容纳》(2008)&B.J.迪克森 495

1.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及私营企业家角色的转换 496

2.中共通过“桥”和“分支”整合财富和权力 497

3.“伙伴共产主义”是中共当前和未来的生存战略 499

《中国共产党与政治、行政、社会改革——贫困·差距·腐败·人权》(2008)&香川正俊 500

1.以共产党为主导的多党合作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501

2.中共努力推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502

3.“党政分离”、“政企分离”是今后改革的难题 503

《中国令我担忧》(2008)&J-L.多梅纳克 505

1.新的“中国时刻”的到来 505

2.对中共的现实考验 507

3.未来面临巨大的挑战 508

《莫斯科和中国共产主义权力显现(1925~1930):南昌起义与红军的诞生》(2009)&B.艾里曼 509

1.促成国民革命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首要任务 510

2.斯大林用发动南昌起义来挽回中国政策的失败 511

3.中国革命成了莫斯科派系斗争的工具 512

《朋友与敌人: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09)&K.布朗 514

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挽救了中共 515

2.农村包围城市:中共的斗争策略 516

3.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新时期中共的合法性所在 517

《优秀共产党员:当代中国的精英培训和国家建设》(2009)&F.N.彭轲 519

1.党校干部培训呈集中化和市场化两大趋势 520

2.以“市场列宁主义”来概括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 521

3.干部培训以提高“专业性知识”与社会主义觉悟为目标 522

《中国领导人如何思考:改革的内幕和对未来的意义》(2009)&R.L.库恩 524

1.思考的核心方式:自尊、稳定、责任和远见 525

2.党的信念和价值观 527

3.实施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528

《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2009)&J.奈斯比特 531

1.八大支柱奠定中国新体制之基 532

2.中国政治——“猫”的颜色从未改变 533

3.纵向民主是符合中国历史与思维的民主模式 535

《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2009)&M.雅克 538

1.中共在国民心目中重建自身的合法性 539

2.务实渐进地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540

3.崛起中的“中国模式”将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经验 541

《中国的威胁?》(2009)&魏柳南 544

1.“中国威胁论”背后的深层原因 545

2.中共推行“儒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547

3.如何看待21世纪中国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548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2010)&郑永年 550

1.共产党比国民党更具有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 550

2.从革命方法向行政方法的转型 551

3.从行政治理向政治治理的转型 552

4.中国社会主义新潮的重新构建 552

5.从历史和实践维度把握中共是“真正读懂中国”的关键 553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2011)&张维为 555

1.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556

2.中国模式的八个特征 557

3.中共演绎了中国模式背后的深刻内涵 558

《论中国》(2011)&H.A.基辛格 561

1.从悠久的历史传统中理解中国的独特性 562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扩展自身包容性的历史性跨越 564

3.中共在外交事务中是务实的“利己主义”者 565

《未竟的变革》(2011)&郑永年 567

1.应通过竞争维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567

2.需要对“国家主义经济模式”进行修正 569

3.政治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国家制度 571

后记 5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