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
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

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庆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0694461
  • 页数:11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我国对联史上一部首开先河的综合性理论合集,以“语录式”精短论语一题一论,集纳成编,充分体现了取材翔实、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应用的特点。
上一篇:重生豆蔻岁月下一篇:宋诗钞 第3册
《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目录
标签:主编

上编 1

一 对联本体 3

我的对联观&马萧萧 3

对联颂歌&万亿 4

百花齐放 千家争鸣&子朝阳 5

对联是独特的音韵文学不是应用文体&王达民 6

楹联赋&王秉德 7

对联漫谈&王庭槐 8

对联是文苑一朵不凋的奇葩&甘荫村 9

谈楹联的地位&毕天生 9

对联浅见&刘寨 10

联虽小制 殊非小道&刘士杰 11

论联&刘艺文 12

对联乱谭&刘亚茹 13

国粹楹联之粹&刘坚翔 14

谈联琐语&刘国勷 15

对称文学的命题&孙永尧 16

谈联短语&孙荣章 17

对联管见&许有信 18

浅谈楹联&仰韵梅 19

漫话楹联&陈凤桐 20

论联短语&陈在强 21

我以对联咏对联&何亮华 22

对联琐议&李渡 23

何为对联?&李东雄 23

对联的应用与创作基本要求&李齐斌 24

谈对联价值的取向&李佳文 25

楹联杂语&李俊功 26

爱“联”说&苏自宽 27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优美文体&吴光华 28

创作对联感怀&吴继刚 28

举世文苑独奇葩&吴蕴楼 29

独一无二之文学娇花&吴蕴楼 30

联乡随笔文抄&杨柳 30

对联简论&杨鹰 31

楹联以魅力永葆青春&范全文 32

对联文体&季荣玉 33

浅谈对联话昔今&郎本驯 34

对联杂想&林涛 35

拙识“对联”&孟庆东 36

对楹联创作、应用和价值的粗浅见解&易林勋 36

精粹优美我独有更求创新促发展&郑妙昌 37

享受对联快乐&周天明 38

简论对联&周质澄 39

我的楹联观&胡柱国 40

漫话对联&顾平旦、曾保泉 41

神州日丽 联对春新&郭义山 42

感受对联&郭万瑞 44

对联之妙&倪克华 44

楹联悟语&秦树桐 45

对联之我见&唐意诚 46

楹联特异歌&夏志芳 47

对联是综合的艺术&徐文仲 48

对联是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别致的小花&黄泛 49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体裁&黄钰新 50

谈联短语ABC&梁石 50

楹联名称小析&梁辰 52

楹联赞&梁树华 52

对联奇冤&程天启 53

莫将绝技当雕虫&程步云 54

我论“楹联”&韩征尘 55

对联堪称国粹&童婴 56

简语对联&童怀章 57

对联絮语&喻美祖 57

浅谈对联的定义及实用性&曾令宇 58

让楹联之花丰富人生&满如天 59

“对联”不可小视&颜祥林 60

二 对联定义与特征 62

楹联特征&于贵斌 62

对联的定义&孔德发 63

对联三论&王廷俊 64

小议“楹联”之命名&王问源 65

对联定义之我见&王家铭 65

论联家素养&王家铭 66

对联之本质及其他&文希林 66

对联之创作&文希林 67

对联之功用&文希林 67

楹联在学术上应正名为联语&田作文 67

对联定义修辞和分类&刘俭 68

对联的定义与特征&刘志国 69

絮论对联&刘泉明 70

对联特征&刘锦隆 71

楹联的主要特点&师进通 71

对联特征赋&汤生平 72

对对联要素的建议&汤德懋 74

对联的原始意义&许玉书 75

对联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许玉书 75

简论对联&朱海清 76

略论对联的本质特征&庄严 77

还是叫“对联”好&陈良 77

略谈对联的定义&陈学易 78

我说对联定义&扶造雄 79

对联的特点&沈彦峰 80

对联之“对”与“联”有三个层面&吴永胜 81

对联形式的哲学性&吴永胜 81

对联的文学性与民族性&吴永胜 81

简语对联&吴拱贵 81

论对联&杨宏德 82

名不正言不顺—谈“对联”与“楹联”的命名&杨崇正 83

对联特征&张玉复 84

简说对联&张纯仁 84

对联的内容定义及语言&张建成 85

对联就是“对”、“联”&林茂林 86

对联简谈&英坚 87

对联浅见&周世柏 88

对联特性&周赞平 89

联语杂弹&胡木春 90

对联的特点&胡居焕 91

关于对联&胡贵平 92

谈对联的要领&胡家铭 93

对联杂谈&施子江 94

联坛絮语&赵西明 94

对联两语&赵品光 95

对联离不开唯物辨证法&高凤瑞 96

形象生动的对立统一&郭淇厚 97

对偶——对联的基本特征&黄肇尧 98

平仄——对联的灵魂&黄肇尧 99

对联定义&梁正吟 99

对联特征&梁正吟 99

对联起源&梁正吟 100

应该统一正名“对联”&梁承启 100

楹联二论点&程良宝 101

对联不仅要相对而且要相联&韩述本 102

粗议对联定义&廖前荣 103

对联三要素&樊川 104

上下联要功力相匹&樊川 104

对联精品的魅力&樊川 104

联论四则&薄浪 104

三 对联起源与发展 106

对联的溯源与发展&万天银 106

对联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方纯 107

浅议“清联”地位&王宝骏 108

对联产生与发展&王道平 109

对联格律是怎样形成的&冯广宏 110

对联艺术和人类原始的对偶意识&冯萌献 111

略述楹联之起源与发展&兰荫鹏 112

联学源流初探&冉伯瑜 113

对联与民俗&安廷山 114

对联起源初探&江以虎 115

撰联必谙语法&刘桂贞 115

联的起源&刘梅松 116

对称美的产物——对联&刘舒人 117

清代的代表文体是楹联&吕选忠 118

楹联溯源&邬伯勋 119

对联起源&朱兆麟 120

桃符与桃板—联史小考&陈训文 121

对联的溯源浅说&陈鸿培 122

对联的进化与发展&何江 123

楹联是清代的主流文学&何文杰 124

对联的由来与发展&旷雅 124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对联的起源&李文郑 125

琐论对联&李先鸿 126

简论对联起源与发展&邵殿勋 127

对联起源及发展&沈道纬 128

永明声律说是对联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宋涟圭 129

浅话对联&苏丙丁 130

朱元璋—倡导对联普及之祖&吴宗良 131

霞浦——我国楹联的发祥地&肖作泉 132

对联源头在何处&杨峰 133

浅析对联产生与发展&杨凤聚 134

对联起源之我见&杨楚银 135

愚见论长短&杨楚银 135

对联起源&张月中 136

略论对联进化与发展的悠久历史过程&张全成 137

对联起源之吾见&邹硕儒 138

对联起起源、特征及实用&和西典 139

新春话春联&费之雄 140

对联的起源浅识&胡一鹤 141

对联艺术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娄义钊 142

楹联唐早有 后蜀岂能先&闻楚卿 143

对联的起源—与世俱来&赵健之 144

对联的定义要准确&赵健之 145

探溯楹联之起源&赵竟希 145

对联史话&郭恒 146

海外对联谈片&郭华荣 147

对联的起源&徐玉福 147

对联起源伴随汉语文化发展应运而生&袁杰章 148

对联已有两千年历史&常江 149

对联要义&常江 150

楹联简说三题&萧锡义 150

对联起源琐谈&韩文喜 151

谈联片言&廖奇才 152

四 格律、声律及争鸣 154

对联平仄琐议&丁稚鸿 154

关于楹联的格律&马国征 155

把“联语”从对联的理念中析分出来&马新民 156

律而不泥&山木 157

律联、散联及律联之入律准则&于海洲 158

对联声调不可泥古&于乾试 159

对联“规则”宜宽严有度&方在华 160

新旧四声之前途&孔宪雷 161

对联句脚问题浅识&王尹宙 161

浅谈联律马蹄韵&王冬生 162

浅说“平仄焉能对仗”&王希勤 163

学习运用楹联《马蹄韵》之体会&王春之 164

联论数则&王积义 165

对联平仄小议&王海祥 166

楹联平仄还是用新四声好&王雅兰 167

无形平仄是对联的特征&尹寿华 168

严与宽&尹贤绪 169

不能60分万岁&尹贤绪 169

名联也会有疵病&尹贤绪 169

不必忙着想名垂千苦&尹贤绪 169

我的“平仄协调”观&冯明忠 170

为“对联入课”进一言&冯明忠 170

当前还是“双律并行”好&卢允良 171

联律不可废除但不必过于拘泥&卢善求 172

对联起源简谈&卢善求 172

提倡新声 刻不容缓&申鸿 173

管窥蠡测&叶政中 173

联律、声律与误区&刘太品 174

对联不能取消格律&刘仲邦 176

工整宽松两相宜&吕立本 177

联论杂谈三则&牟桂谭 177

时代要求放宽联律平仄&向宇 178

对联格律管窥&朱汝略 179

研读对联断想三节&陈木华 181

古今四声运用之我见&陈月桥 182

联律断想&陈东成 183

律句与非律句&陈明柏 184

勿搬诗律“孤平”之忌加于联律&陈明柏 184

撰联用新韵好&杜正尧 185

楹联还是律联好&何永年 185

声韵变革简说&何树林 186

对联格律&何俊贤 187

用辨证法看联律功能与改革&李康 188

体例何妨分“近”“古”&李大酉 189

联艺管见&李五湖 190

对联格律之我见&李必才 192

楹联平仄之我见&李明德 193

关于声韵&李通洲 193

对联应以诗的意境创作&李通洲 194

古联与律联&李景新 194

语音问题&李景新 195

对联的变格与特例三则&沈宝贵 195

对联中平仄的宽严&余子衡 196

对联的书写和张帖&余子衡 196

马蹄韵简介&余德泉 197

为了后人顺口&张元印 198

论奇联的声律问题&张元印 199

自对岂可违联律&张中靖 199

今人撰联评联均应以新四声为准&张中靖 199

对联格律不可废&张中靖 200

对联杂谈四题&张呈文 200

律联与非律联&张树发 201

概述律联和非律联&张树春 202

撰联宜守格律 善突破&林志景 203

奇句奇联总有限违规违律也无妨&欧阳陆 204

对联只能有体裁上的区别&武亚木 205

楹坛立论抓“三要”&易金切 206

联不宜有“谱”&周绍麟 207

声韵原是两码事&周绍麟 207

三平、三仄脚不应为病&周绍麟 207

论今四声代替古四声的必然性&卓厚瑶 207

对联雅俗共赏精炼合律为佳&胡兆熹 208

中小学生不宜学习旧四声&胡明剑 209

另类对联该出生&胡明剑 210

对联格律之我见&胡承鸿 210

律联与非律联&胡廉夫 211

“楹联改革”请别多说&柯哲为 212

一三五字要论 二四六字可破&柳晓叶 213

对仗是对联的生命吗?&姚忠 214

把握特征 准确定位&姚苏丹 215

律联与非律联并存是楹联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赵玉森 215

浅谈楹联发展的一大障碍——入声字&高邦楷 216

试谈楹联格律&顾钦雍 217

我的联律观&郭今平 218

论短联的平仄&郭作成 219

协调平仄 用新声还是用旧声&贾荣耀 220

对联格律粗谈&莫本声 221

对仗是对联的生命&莫楚英 222

对联格律浅说&秦晓冬 223

戴着镣铐跳舞易突破格律束缚难&涂怀珵 224

新旧四声之我见&陶英 225

对联创作规则之我见&顽石 226

对联的格律与韵味&徐平 227

关于对联平仄的问题&徐仁若 228

新四声论&徐楷求 229

对联格律无定式&袁兴礼 230

“圈内热”与“圈外冷”&袁兴礼 230

对联之宽严&常治国 231

实有在先 定名在后&常治国 232

对联发展的两走向&黄飞 232

试论用“新四声”撰联的必要性&黄宝钧 233

初学撰联者也要懂古声韵&黄思正 234

读联断想&程凯 234

撰联应有规矩&程长坤 235

汉语拼音为准&董树春 236

对仗是撰写对联的基本要求&董树春 237

古四声 当废止&傅瑞亭 237

对联格律不容忽视&蒋焕文 238

铿锵格律 优美对联&温文斌 239

略谈对联格律&曾伯藩 239

对联格律浅谈&谭春生 240

浅谈联律&樊喜庆 241

对联的基本格律&潘文通 242

关于对联格律之我见&潘时贵 243

我的“联律偏见”观&魏烈廷 244

五 对联创作技巧 246

试谈楹联结构相应&丁翕云 246

集句四法&孔祥伟 247

学习律诗对仗句式提高楹联创作水平&王永义 248

嵌姓名联创作浅见&王正中 249

对联创作观&王西康 250

撰写长联之见&王学程 251

撰写对联的基本要领&王昭政 252

短联与长联&王亮澄 253

趣联创作技巧&王益三 254

对联创作浅谈&王景鹤 255

对联格律谈及其撰法&王德孚 256

我谈挽联&白坚 257

“自对”简论&白雉山 258

从《大观楼联》谈创作技巧&冯九毅 259

浅谈应对嵌字联&冯秀琴 260

对联创作技巧浅说&令孤笔如 261

实践是楹联创作的源泉&叶才 262

怎样作嵌名联&叶互生 263

关于嵌字技巧的琢磨&安学森 264

对联创作点滴&纪怀昌 265

重视对联的逻辑性&匡达人 266

联尚真情切意&匡昭忠 267

对联修辞学之我见&刘一平 268

对联的重字处理&刘成志 269

挽联写真刍议&刘新猷 270

浅谈对联创作艺术特色&吕中明 271

闲谈巧对&孙洪寿 272

联不厌改 改必求精&孙振声 273

格言联创作初探&邢诚 274

楹联的命意与遣词&向杰甫 275

对联创作技巧&许东航 276

联家素养&许东航 276

楹联的产生发展及创作概要&陈继豪 277

论嵌字联之创作&陈敦厚 278

对联辞格&陈曾康 278

对联创作技巧及特性&陈愿求 279

对联的“赋、比、兴”&何松涛 280

撰联的基本构想&李森 281

论通俗楹联&李士廉、李濂 282

从挽联与“我”想到的&李西亭 283

论对联标谁&李来山 284

楹联中的多音字和异读字&李国栋 285

对联艺术手法之一—夸张&李绍清 286

句子自对与长短联划分&陆伟廉 287

对联语法&宋承焜 288

楹联感悟&佟立容 289

句中对 诚可贵&吴亚卿 290

切忌孤平与三平&吴亚卿 291

主次合璧 相映成趣&吴高奎 291

弘扬联艺须重书法&吴高奎 292

对联格律浅谈&张之航 292

撰联必须熟练掌握语法知识&余良瑛 293

浅谈对联用典&张声昂 293

四声运用和长联平仄&张克锋 294

“河的两岸”——刍议上下联间隔&张福音 295

楹联也需要设计&邹云 296

论联体会四言&林贵 297

冠头联写作技巧&林中和 298

对联创作要新奇&欧阳日初 299

值得借鉴的几种描写手法&武文宝 299

写作对联之“五要”&郑文辉 300

对联的撰写&周光炜 301

浅谈楹联创作&周醉兴 302

挽联浅识&段志英 302

浅谈写对联的八要素&胡承文 303

对联的结构对仗&南方 304

三言两语话创作&赵义柏 305

浅谈楹联创作与联艺发展&赵明度 306

谈自勉联的创作&郭向军 307

刍议借声对借音对、借义对&凌公大 308

春联宜短莫长吟&唐金标 309

修辞与对联&唐祖闳 310

夸张乃作联重要手法&唐振球 311

写楹联应注意形意双重&徐钦凡 312

句子自对的产生与对仗的极致&徐俊杰 313

对联基本撰法浅说&袁成章 313

单联自对与排比句为撰联创作大辟坦途&崔兴辉 314

对联创作技巧&梁帆 315

对联的结构形式种种&梁乃轼 316

长联必求声调和谐&程光宪 317

楹联中的自对格&程忠茂 318

简论对联&程稚逵 319

对联创作技巧二则&蒋辉煌 320

“……”“——”巧入联&蒋辉煌 320

少奇遗言巧入联&蒋辉煌 321

长联“气势”浅说&景国亮 321

长联创作杂谈&彭甫生 322

联对两佳&彭国强 323

锤炼动词 使短联生辉&彭超华 324

浅谈对联创作中的意境 修辞及语言&温亚会 325

长联要讲究自对与互对&谢守信 326

撰联四字诀&谢济中 326

用典恰当 撰联精妙&蓝佐国 327

字的修辞在楹联创作中的运用&廖伟 328

掌握词法是写好嵌字联的关键&谭宗元 329

论联短语&翟锡林 330

撰联必须对号入座切忌千人一面&黎竹芳 331

六 对联种类 333

军事对联 催人奋进&方国礼 333

名胜楹联与滇人喜联&王兴麒 334

姓氏春联要大众化&白启才 335

幽默联刍议&冯新 336

浅谈语涉《三国演义》联&冯全生 337

略论佛教对联&冯修齐 338

联坛应增辟“打油联”之我见&冯腾月 339

机会难得 奥妙无穷&叶善胜 339

春联小知识&安迪光 340

对称句联和对称字联&尘夫 341

也谈长联短帖划分&刘利 342

巧对地名 其乐无穷&刘奎炳 343

族姓的对联儒风浓郁&许尚枢 344

略谈嵌名对联&陈华峰 345

对联的一式——诗钟&李亦雄 346

养生楹联浅识&李赤阳 347

打油联是中国人的幽默&李国荣 348

“对联”应囊括“谚联”&李耀宗 349

双关谜联 声情并茂&陆振荣 350

玻璃联的效果书法是关键&邳克耕 351

数字楹联的类型及创作原则&位同亮 351

民间墓联及其碑文的功用&严伯玉 353

漫谈谚语对联&严恩萱 353

联圃奇葩“玻璃联”&杨逸民 354

辑句成联 妙趣横生&杨增宏 355

值得珍视的少数民族文对联&余嘉华 356

文艺史上应有篇&余嘉华 356

大观楼长联的深刻性与独创性&余嘉华 357

无情对创意三法&张引 357

谜联趣谈&张少华 358

明嵌与暗嵌&张玉和 359

趣联应受到关怀&张树贤 360

浅谈妙趣联的欣赏与分类&张海昌 361

何谓打油联&张养浩 362

源于生活 联发心声&和焕 363

应运而生的广告联&郎会诚 364

对联种类划分&罗彦 364

移花接木 借语言情&郑毕扬 365

长联短联怎样划分&周渊龙 366

“照谱填联”决不可行&周渊龙 367

联语点睛 胜迹生辉&胡吉祥 367

创作嵌字联的断想&柯其泌 368

集句成妙趣多&逄志超 369

刍议风景名胜联之特征&项光来 370

浅谈诗钟“笼纱格”&姚金生 371

嵌名联小论&姚季衡 372

文坛瑰宝回文联&赵刚 373

折枝吟句是佳联&赵玉林 374

少数民族语言对联是楹联家族中一朵奇葩&赵克恭 375

对联分“体”浅论&赵辉志 376

论无情对&高学升 377

回目联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凌风 377

美景盼佳联&秦式儒 378

关于谚语对联&夏民安 379

吁请关注名胜楹联&夏茹冰 380

景观因楹联而显&黄剑岚 382

诗钟与对联&盛星辉 383

双语文字写奇联&蒲守易 383

简论和联&廖树基 384

春联絮语&黎承堃 385

七 对联的实用功能 387

浅论当代楹联的创作主题&王化生 387

楹联文化和广告宣传&王伯民 388

“以联书史”浅识&王养龄 389

简谈对联的时代性&王善华 390

以最精炼的语言反映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对联艺术的独特功能&文佩璋 391

实用乃对联之灵魂&文振西 392

对联文短而作用大&白焕宗 393

生活——对联艺术的坚实载体&白德才 394

楹联经典 褒贬皆能&冉光大 395

功用殊广 雅俗咸宜&叶良方 396

楹联艺术必须与时俱进&叶爱民 397

对联的基本 对象是大众&陈看 397

联逢其时&陈抟万 398

楹联与广告&陈顺利 399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何俊昶 400

遵守基本规则尽量放宽限制&何俊昶 400

嵌名联的社会功能&李轩才 401

对联寓教于乐&李秀珍 402

酒店楹联策划&巫祯来 403

对联的“兴观群怨”&吴山 404

嵌名联是普及对联的捷径&杨法宗 孙瑞菊 404

论楹联艺术与民族团结&张卓夫 405

让楹联走向人民大众&张海生 406

楹联应强调写重大社会题材&张清正 407

浅说楹联的实用性&武彩云 408

浅述楹联的实用性&柯明铮 409

佳联贵实用 妙对灿文光&赵根 410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赵训铃 411

对联是缩微的史志&涂祥生 412

对联不宜过长&涂祥生 413

对联的实用性强&徐家勇 413

浅谈楹联的实用价值&袁庆光 413

刍议当代对联的实用性&曹庞沛 414

战地楹联与将士情怀&黄新 415

对联功能浅谈&康定 416

对联可改善心态有利修身养性&康乐琴 417

对联的作用&梁正达 418

楹联扬特色 八桂现奇观&覃九宏 419

对联的社会功能&廉宗颇 420

让春联进入都市人家&阚文彬 421

浅谈楹联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廖碧峰 422

浅谈对联的实用性&颜怀臻 423

八 对联的特殊属性 425

浅谈对联的社会性&王月曦 425

关于对联教育&王月曦 425

楹联要与时代脉博息息相通&王功明 426

对联的“三性”&王喜洋 426

对联的文学性&代廷万 427

简谈对联三大特征&冯一敏 428

简谈对联的文学地位&刘育新 429

鞭笞和鼓舞——谈对联的政治性&陈典 430

略论征联“四性”&李白玉 431

楹联的文学性与实用性&李继尧 431

对联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吴琦论 432

春联要注重“四性”&杨盛良 433

对联必须重视政治性&余秋阳 434

对联的美学功能&张东继 435

对联文学的艺术特性&张东继 436

对联的时代性&罗昭培 436

对联的群众性与社会性&周劲晖 437

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周承旺 438

浅谈对联的政治性&洪钧 439

浅谈对联的三大价值属性&贾洪义 440

浅谈对联的群众性&翁月卿 441

试论对联与政治性&徐德 442

也谈对联的群众性&徐传锐 443

对联应尽量打上时代烙印&徐和初 444

对联有鲜明的民族性&黄太茂 445

时代性是对联的生命&黄太茂 445

对联的文学性&黄裕通 446

对联是文学&寇继富 446

浅谈对联的政治性&梁腾龙 447

对联艺术中作者思想升华之我见&梁腾龙 448

谈对联的民族性&程道福 448

对联的群众性与社会性&谢子言 449

简论对联的文学性&谭全刚 450

楹联的时代性群众性和艺术性&潘根 451

略谈对联的适用性和社会性&潘炳煌 452

对联的文学性&潘晓东 453

九 对联艺术探研 455

对联创作与评析&刁心春 455

楹联美学一瞥&马丙月 456

对联创作重在立意&邓献仁 457

略谈对联之“对”&王汝霖 458

联贵雅俗共赏&王秉武 458

联贵有诗情画意&王秉武 459

对联的灵魂在于言志&王溯源 459

从形音意三方面浅谈楹联之美&尹国庆 460

补中国文学史之缺&甘毅 461

勿随长制 勿立窄规&卢志刚 462

楹联与美学&石金洲 463

联学杂记&石道达 464

从“烟锁池塘柳”谈起&叶芮 465

对联的艺术魅力&刘静望 466

谫论诗联作品之不妨豪放雄浑&阮兆安 467

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联的根本规律&孙德成 468

对联的长短&朱帆 469

事对与反对一得&陈琳 470

对联炼字与炼意&陈文增 471

小议“春”字&陈自如 472

联以意为魄 理为魄&陈直心 473

浅论对联之道&陈朝葵 474

雅俗共赏 以联立言&杜光明 475

亦工亦妙 常景常新&杜承林 476

思想性是楹联的灵魂艺术性是楹联的魅力&杜普特 477

浅谈对联艺术的形象思维&旷文炎 478

对联“六要素”可按对称原则进行“置换”&李村人 479

在对称中求新奇丰富&李志民 480

浅谈对联的意境美和实用价值&李佑求 480

“短”的妙处&李茂林 482

对联的活力在于艺术特色&李修柏 482

对联·准对联·非对联&沈春华 483

对联的真实性&宋振启 484

论联之清、厚、奇、古&吴晖华 485

楹联当有“五美”&肖晓阳 486

我喜欢通俗的白话联&杨边 487

创造意境深化主题&杨建华 488

楹联贵精短&杨祈西 488

对联的鉴赏标准&余光荣 489

对联美具有四种主要特性&张玉林 491

对联艺术美的对立统一规律&张亚雄 492

联贵自然&张秉忱 492

用“结构相应”代替“词类相同”好&张绍诚 493

作联以意境为第一&张景春 495

切题是对联的特殊要求&张景春 495

炼字与炼意是对联的基本功夫&张景春 495

浅谈楹联的“三美”&张殿臣 496

意境说&和锦棠 497

努力提高政治联语的艺术魅力&季琛 498

浅论对联短长&林金松 499

“绝对”不绝&林随喜 499

专用对联各自的特征特点和特性&庞友益 500

联对必先考虑技巧&周监 501

宜求真务精 勿滥竽充数&周达常 502

谈对联的节奏&周果行 503

形宗联律 道法自然&洪礼典 504

读联一得&施政声 505

适时适世楹联才能得以发展&宣信恕 506

谈楹联的欣赏&赵文波 507

楹联短论三则&赵世吉 508

评联八字标准&赵岳汉 509

对联的高雅&赵金光 509

对联语义指向的对称&赵崇仁 510

蕴含高格调 增强感染力&赵崇仁 511

对联的鉴赏&祖袭尧 512

辞彩情浓赏佳联&高建忠 512

楹联的艺术与艺术的楹联&郭振华 513

艺术之美高于自然之美&郭耀桃 514

浅谈对联文化的发展&唐如浴 515

对联与哲学&徐明仁 516

形散而神不散&黄斌 517

联语贵有特色&黄益庸 518

联语立意及谐音析字杂谈&梁宗奎 519

联语与文字谐音及文字离合&梁宗奎 519

对联艺术创新浅见&梁嘉禾 520

对联不是标语口号&董文立 521

对联艺术探讨&董永明 521

浅谈对联之美&蒋万金 522

对联无衰 对联永恒&蒋有泉 523

对联短论三则&蒋青峰 524

婚联的个性&蒋青峰 525

妙在同与不同之间&蒋青峰 525

对联的艺术性&曾昭贤 525

试述“联语”对仗之精练与工稳&褚彦 526

情宜真 意宜深 词宜新&解维汉 527

楹联漫谈&詹瀛生 528

对联的雅与俗&裴海涛 529

十 对联指谬与正误 531

学联杂谈&王玉平 531

“楹联”一词简称指谬&王庆新 532

“破律”与“不懂联律”&王庆新 533

浅谈七言联犯孤平句式之拗救&王家祥 533

撰联遣词二忌&王嘉铭 534

联句拗救&王新华 535

楹联界的“地位”之争&卢前 536

春联市场火联文可堪忧&回崇孝 536

回文联的关键在转意&回崇孝 537

无聊的文字游戏&刘钧昌 537

纠正有关对联人物的一个错误&刘钧昌 538

楹联对仗经验谈&刘振威 538

初学对联五忌&任罗乐 539

注意“珠联璧合”且忌“合掌”毛病&朱天运 540

略谈对联的字词句&陈敏 541

对联押韵即犯韵&李夏 542

联坛琐语六则&李晨时 543

押韵联将自行淘汰&吴子受 544

对联切莫太离谱&肖奇光 544

对联的创作标准岂能降低&杨占合 545

楹联作用大水平待提高&张伟志 546

长联何须有&张衍春 547

对联应通俗易懂&张衍春 547

近年联坛管见&金志湘 548

贺联三忌&周振华 549

春联谬误 不容忽视&钟希逵 550

对联不可“非格律化”&钱来忠 551

病联有损佳景&桑炳明 552

我最喜欢嵌名联&桑炳明 552

诗的平仄变格对联当可借用&陶大明 553

推行新四声允许古四声&陶大明 554

不容生造词语&唐甲元 554

撰联十忌&夏胜千 555

楹联漫谈(二则)&黄建新 555

力求避免孤平不必拘泥拗救&康斯馨 556

南郭且休抛故技&梁定源 557

以讹传讹何时休&萧身铎 559

试谈联作用代字之失&萧经尧 560

举例当慎重&韩崇文 561

对联创作中的主要禁忌&彭善民 561

阻止对联弊谬流传&蔡亚川 562

昆明大观楼长对的谬误&潘慎 563

莫把对偶当对联&潘家宝 565

对联书法最相宜&潘家宝 565

十一 对联的样式标点及术语 566

双龙并舞 霓虹相伴&王中原 566

对联书写必须自右向左&王瀚泽 567

评辨新声联不应以古入声字为标准&王瀚泽 567

撰联要重视横额&丘树尧 567

画龙点睛与锦上添花&石中才 568

楹联题目谈&刘兴君 569

关于对联贴法的商榷&罗德华 570

画龙点睛写好横批&姚梦林 571

十二 对联报刊典籍 573

论抢救散失对联&朱克谦 573

论对联的渗透性&朱克谦 573

古今兼备 雅俗共赏&李安善 574

联语作标题 新闻招读者&吴茂昌 575

从“联名得意”谈对联普及&胡文星 575

编纂联书要严守联律&曹大举 576

从搜集 摘录 编写名联学习对联&萧象夏 577

十三 对联创新与开拓 579

拆词联&山行 579

“通俗联”是大势所趋&王海 580

开拓进取&王绍民 581

对联与经济&王遂平 582

对联是大众文化必然有其现实生命力&尹文汉 583

潜心继承 锐意创新&安愚勤 584

对联要多出精品&江新华 585

对联的大众化&刘建东 586

对联发展因素之我见&孙超 587

对联与科技同发展&孙超 587

对联组织的管理&孙超 587

征联索费者当止&孙超 587

当代楹联创作的继承 发展 创新探微&陈三阶 587

撰联之我见&陈楷珍 588

中国楹联要推陈出新&宋卓怀 589

让对联进入市场&宋林保 590

抓普及刻不容缓&吴玉海 591

楹联对标语的让位&吴玉海 592

满目红联多失律&吴玉海 592

寺院、景点中的鱼目混珠&吴玉海 592

楹联事业直谏&杨曦光 592

谈发展通俗楹联&张开钦 593

论对联文化的发展优势&张贵祥 594

时代呼唤新对联&张维社 595

联坛痴愿&罗兆荣 596

拙论三题&易先知 597

对联创作要与时俱进&贺宗仪 598

对联要作“农”字文章&胡志杰 599

对联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创新&高显齐 600

坚持以意为先&高显齐 600

楹联发展之我见&涂福宏 601

有偿撰联是养联之路&陶文美 602

对联的广泛实用性使它历千年而不衰&陶文美 602

区别对象 撰联求乐&陶文美 602

对联的雅与俗&袁国平 603

对联的普及与提高&曾有才 604

通俗易懂 群众欢迎&雷春鸣 604

浅谈楹联改革&薛凤宝 605

十四 对联与书法 607

楹联与书法&王华 607

对联书法是对联形式美和生命力的重要表征&王守才 608

理性的把握与表现&王邦兴 609

对联与书法&王振荣 609

对联横书的尝试&王德忠 610

联林凤舞 墨海龙腾&尹天峻 611

联家也应当成为书家&尹德亮 612

书法对联漫谈&丛丽卿 613

对联与书法相得益彰&石东华 614

楹联书法写简化字是时代方向&仝一 615

书联合璧 相得益彰&叶明德 616

对联与书法之情缘&左双山 617

联墨浇开世纪新花&刘友德 618

相辅相成 更臻完美&刘铁平 619

浅谈对联的书写&任立振 620

浅谈对联与书法的关系及其发展问题&陈华祥 621

书法对联以“嵌”字为佳&陈联合 621

书法与对联艺术初探&谷向阳 623

墨联姻缘 多彩世界&李青松 624

联墨合璧 相映生辉&李敬忠 625

对联与书法&吴心秋 626

楹联与书法浅议&吴贤章 627

书佳联妙 璧合珠联&吴恒泰 627

探“联书”珠联璧合相互生辉之由&吴魁勇 628

书画楹联 三艺一体&杨步亭 629

楹联美与书法美&杨振兴 630

论对联与书法&余若逢 631

弘扬联墨艺术&张过 632

楹联与书法&张适 633

书联结合方成品&张子曲 634

对联与书法密不可分&张定才 635

对联与书法&范传藻 636

对联短论二章&林启贤 636

书联偶得&林启贤 636

短联的创作&林启贤 637

以联达意 以书传情&周同 637

论现代科技的崛起与古老艺术的返祖&姜公醉 638

浅谈楹联与书法&赵佩绂 639

略谈书法对联的创作&徐汉山 640

墨联同行 珠联璧合&徐海道 641

对联用途广泛到处需对联&徐海道 642

对联与书法&曹大智 642

对联与书法是姊妹艺术&崔悦亮 643

对联与诗词书法之我见&黄汉如 644

对联与书法&黄有端 645

书法对楹联的作用&黄荣生 646

对联与书法花萼相辉&黄腾建 647

对联与书法之涵养&韩秀仪 648

对联与书法结合之我见&喻年海 649

对联与书法一首歌中的词与曲&蓝尧章 650

联语二题&黎先汉 651

对联与书法&薛渊 651

妙联彩墨寓笔魂&魏公复 652

十五 对联与诗词曲赋 654

对联与诗词曲赋的联系与不同&丁辉 654

对联是文学兼书法的艺术&丁辉 654

对联的基本要求&丁辉 654

对联与诗词曲&卫世敏 655

简语对联三题&方子和 656

吟诗填词 宜先学联&王宗亮 657

诗联原一脉 总需要仄平&白启寰 657

论诗与联之关系&叶兆辉 658

对联与诗词曲赋及其创新散论&刘君华 659

对联应注重古代散文优秀传统&刘铁民 660

对联和诗词&陈继严 661

对联与诗词曲赋是“同胞兄弟姐妹”&陈德础 662

联为诗基础 更是诗灵魂试论对联和诗的关系&李思桓 663

楹联与诗词&宋斌 664

清联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歌&宋学义 664

对联与诗词曲赋&吴让三 665

对联的政治性&吴让三 665

对联的时代性&吴让三 666

诗的对偶句演化出对联&杨遵贤 666

诗联相通 联源于骈体&杨灏武 667

略论楹联与律诗之两点不同&张长有 668

楹联乃汉诗的一种&张道劝 669

论对联文体的独立性及与诗词曲赋的共性&季德新 669

对联与诗词赋之浅识&周泛洋 670

对联的功用及其独特的文学性&胡之锦 671

对联与律诗&柯健 672

对联与赋诗词曲&黄志孟 673

联海蠡测&程序 674

诗词与对联的关系&韩修龙 675

好的对联必定是好的诗词曲赋&韩星明 676

对联三论&覃绍奎 677

诗与联&游默 678

对联赋&缪英 679

浅谈对联与诗词曲赋的关系&缪英 679

对联与诗词曲赋&熊剑文 680

对联定义&熊剑文 680

对联源流&熊剑文 680

对联与诗词曲赋&潘洪信 681

同工而异曲 同妙而异趣&魏大同 681

十六 对联与其它艺术及载体 683

竹光生异彩 联意引遐思&邓文珊 683

玉盘承珠 辉映成趣&陈伟芳 684

牌联 对联制作的又一种形式&陈学樑 685

楹联形式必须创新&李亮 685

对联载体各适其宜&李国聪 686

对联与邮票&苏鲜亮 687

浅谈楹联的载体&林凡 688

论联四题&喻斯美 689

谈石刻对联&雷培良 690

十七 征联探研 692

应对难联以迎合出句特点为主&孔庆明 692

群众不在意对联格律&孔庆明 692

对联对句&王小求 693

“绝对”不绝&李启明 693

楹联征对的广告效应&李进旗 694

应征对联经验简谈&李景文 695

应征联撰法初探&苏国柱 696

浅淡对联创作中的切题&苏国柱 697

莫因寸朽毁连抱之材&赵庆安 697

报刊征联有利贴近大众&祝文善 698

对联征对要善于联想&徐鹏九 699

对联应征“三忌”&曹海通 700

对联征对&曹辉琪 701

对联与诗词曲赋&曹辉琪 701

十八 联家素养 703

也谈联家素养&马善政 703

胸襟与眼界&王一清 704

我的学联方法&王小芸 704

联家应有的修养&王廷华 705

对联要贴近生活&王福兴 706

关于联家素养&冯广鉴 706

浅谈联家素养&龙洪文 707

老年作者应补“拼音”课&石德兴 708

学联是没有捷径的&刘继相 709

律句联与非律句联都要讲平仄对仗&刘继相 710

正确使用阴阳声可增加对联的声律美&刘继相 710

浅谈“联家素养”&刘新秀 710

联学家素养&陈可文 711

加强兴趣为前提刻苦学习乃关键&何渭 712

论楹联家&李建军 713

联家素养须全面&陆贤忠 714

珠联璧合 浑然一体&陆贤忠 715

读联和作联&宋贞汉 715

联品与人品&宋保军 716

学联如“参禅”&杨勖 716

论联家素养&杨胜初 717

对联与良心&张大魁 718

长期积累 偶然得之&张广新 719

略谈楹联家的成长&罗威 720

楹联创作的灵感&罗昌才 720

论“老粗”也能学对联&周碧藩 721

联家素养杂论&胡静怡 722

也谈联家素养&柯经科 723

撰联必谙语法&赵延华 724

对联人物琐议&陶子琛 725

联家素养己见&袁建平 726

联家素养须有“十多”&黄桂枢 727

“捷径”与“秘诀”&傅俊伟 728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傅俊伟 729

功夫在联外&解连德 729

联为名模 书为时装&解连德 730

诗联一家&解连德 730

联家素质之我见&潘玉盘 730

十九 对联教育与普及 732

小对联 大文学及对联教学&王世茂 732

对联教育 该从娃娃抓起&文星朗 733

对联教育透视&成立 734

欲建联科 先兴对课&刘亦山 735

简谈少儿对联启蒙&孙嘉昶 735

对课是学文的主课&许礼中 736

对联书法 相得益彰&许礼中 737

联盲应扫 对艺须扬&陈治中 737

简谈对联普及&陈武威 738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何国衡 739

对联教育基地建设十分必要&李海 740

巧联妙对话入门&李文龙 741

对联教育简说&李伟才 742

对联教育应从师范院校抓起&李求真 743

漫话对联教学&李学文 744

让“对课”走进校园是提高学生文道素质的捷径&李瑶章 745

对联教师素质之我见&闵宜 746

对联教育杂谈&张士忠 747

对联走进课堂之管见&徐徽 747

对联“三教”应立法&曹治平 748

对联教育应注意阶段性&黄如全 749

对联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黄如全 750

对联教育不容忽视&黄维善 750

二十 对联理论建设 752

对联掌故浅见&马福民 752

人间要好联&张道平 753

联话置喙&胡涤衷 754

联语掌故且谈&倪受根 755

楹联理论研究杂谈&夏荣阶 755

对联杂说&黄总生 756

重视对联理论研究与编纂的基础建设&鲍典章 757

联坛杂说&黎凌云 758

二十一 对联学术团体组织建设 760

略谈对联组织建设及其出版物现状&文叙堂 760

加强组织建设培养一代新人&卢盛斌 761

楹联组织建设浅谈&陈振珠 762

谈对联组织的成立建设与发展&李世安 763

对联后继乏人&李桂清 764

二十二 对联事业 766

建立对联监督岗刍议&刘名亚 766

楹联队伍的建没&陈项侯 767

发扬光大祖国楹联艺术之几点建议&沈芳 768

刍议“楹联之乡”命名后的开拓进取&辛华 769

对联发展在世纪之交的寻找与定位&杨昌永 770

楹联发展 盛况空前&郭集展 771

下编 773

一 对联文体及其特色 773

楹联是独特的文学样式&马萧萧 773

楹联乃精悍妙文&于海洲 773

联语是一座文化宝库&于植元 773

联非小道 文采昭然&邓盘石 774

骊词骈句赞楹联&王永川 774

论联絮语&王圣水 775

漫话楹联&王巩汉 775

对联的特色与演变&王自成、吴松林 775

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王庆新 775

对联的俗与雅&王庆新 776

对联的独特性&王兴麒 776

“对联”与“楹联”&王钟璘 777

对联的文采&白化文 777

简论对联&白雉山 777

对联生命力极强&冯俊来 777

对联的文学价值&卢昆 778

对联的特征及社会化&卢洪 778

楹联有美皆备&田野 779

对联名称琐谈&田作文 779

楹联是文学家族的翘楚&关振东 779

对联定义种种&合辑 780

唯我 有我 无我&刘太品 780

何谓对联&刘兴君 780

楹联的特征简释&刘兴君 781

写好春联非易事&刘新志 781

对联与对偶&任淮 781

谈联絮语&许在全 782

“妙联”论对联&陈东成 782

联语已蔚成一门学问&陈庆煌(台湾) 782

广义狭义话对联&陈图麟 782

楹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陈桐源 783

春联独秀联林&李宁(旅美华人) 783

楹联是汉字专利&李鑫 784

对联定义&李先鸿 784

对联与汉字的前途&李寿冈 784

对联的艺术特色&李顺忠、龚焱 784

让楹联走向成熟&李泉衡 785

楹联独具艺术魅力&李福崇 785

对联定义&陆伟廉 785

美哉汉字 美哉对联&沙雁 785

精品佳联的含金量&杨柳 786

楹联的社会前景&张月中 786

对联的“综艺性”&张世安 787

简语对联&张世英 787

汉文字与对联&张佛千(台湾名宿) 787

楹联的时代使命&张贵生 788

联语最具兼容性&林中和 788

对联的优点与特色&罗元贞 788

楹联的专有称谓&罗步庵 788

联语是极致提纯产物&岳森 789

联语的内涵意趣&周祖谟 789

史之不公愧对对联&周策纵(美籍华人) 789

对联的特征&周翰庭、徐寿璋 790

春联赞歌&竺琪 790

对联应入文学史户籍&赵隆生 790

新世纪迎来对联热&钟敬文 791

对联胜过大块文章&祝初坡(香港) 791

对联是浓缩文学&祝钦坡 792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高占祥 792

对联的文学地位及种类&贾植芳 792

对联不是“雕虫小技”&秦牧 793

对联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梗概&徐炳熹 794

对联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常江 794

联语妙用特色&黄河浪 795

楹联的鲜明特色&黄晓秀 795

对联的特性及联话研究&梁羽生(香港) 795

汉字特征及其制联&梁实秋 796

楹联是我国文艺特产&程千帆 796

文学史的冤假错案&程千帆 796

对联乃文学精灵&程金阶 797

对联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程思远 797

楹联最具有民族特色&程裕祯、解波 797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葛松、朱志洪 797

楹联的功用及其产生&曾守善 798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名片&曾伯藩 798

对对子世界只此一家&端木蕻良 798

对联乃中华独有&廖名缙 799

我的大楹联观&熊剑文 799

用诗人的眼光看待楹联&臧克家 800

楹联文苑今更艳&臧克家 801

对联与平仄&颜文威 801

对仗是对联的雏形状态&戴成勋(旅美华人) 801

二 对联起源及其发展 802

挽联的出现&马萧萧 802

对仗是天然相配&王力 802

楹联的发展简说&王陆 802

清代是楹联的鼎盛时期&王兴麒 803

联语生命力无限&田作文 803

联语的生命力&申华、荣威 804

清代对联崛起历史原因&成立 804

对联与民俗&刘益民 804

对联的成因&任喜民 804

对联兼有诸文体优点&陈振桂 805

行业对联出现于唐代&谷向阳 805

门联之始&何光岳 805

对联源于阴阳对称哲学&杨鸿显 806

对联是骈文的“余裔”&余章瑞、余东东 806

楹联艺术生命力&张云生 806

骈俪源于哲学规律&周汝昌 806

楹联是清代主流文学&南怀谨(台湾) 807

关于“清联”概念的提出&赵雨 807

清代将楹联推至最高潮&赵雨 808

对联产生的历史背境&郭博 808

楹联未必是清代主流文学&唐祖闳 809

清联达到一个高峰&徐俊杰 809

对偶辞格的发展&袁仲麟 809

略论“楹联东渡”&常江 810

实有在先 定名在后&常治国 811

对联史上的重要阶段&萧望卿、无官 张月中、许秀京 811

清代是对联发展的高峰&蒋克己 811

“清对联”观点的提出是文体演进史的新发现&联按 812

楹联与中外文化交流&谭信章 812

莫高窟唐代有对联&谭蝉雪 812

对联起源于汉字对偶&颜霁 813

对联溯源&戴成勋(旅美华人) 813

三 对联种类分说 815

嵌字联简说&马庆友 815

谈教育对联&马轶麟 815

警联漫谈&马萧萧 815

名胜楹联的历史价值&门学文 816

(一)散句联初探&山木 816

(二)散句联的特点&山木 816

浅议“俗语联”&邓焰如 817

名胜楹联为旅游锦上添花&方克逸 817

胜迹联的历史价值&王存信、王仁清 818

喜庆联独秀联林&王庆新 818

幽默联拾趣&王伯民 818

关于“傩文化对联”&王积义 819

对联、诗钟与律句&王德孚 819

集句联更见功力&白化文、刘欣 819

简说无情对&白雉山 820

“无情对”纵横谈&宁崇信 820

谈“隐字联”&成蹊 821

趣联之妙 形神兼备&刘一平 821

“诗钟”也是对联一族&刘叶秋 821

漫话酒联&刘仲邦 821

楹联分类之我见&刘兴君 822

烈士自挽联气吞山河&刘兴君 822

行业联应多些幽默&刘伯伦 823

挽联常涉内容&刘作忠 823

回文联简述&刘尚华 824

生肖联的创作难易&刘福铸 824

谜联掇趣&曲振兴 824

哑联特征&孙保龙 825

题画联简论&朱辉 825

嵌名对联及其方法&朱恪超 826

简论长联及其创作&陈安民 826

景观联之“四式”&陈思坤 827

行业对联刍议&谷向阳 827

漫话集句联&谷向阳 827

简说寿联&谷向阳、何惠琴 828

简说胜迹联&谷向阳、何惠琴 828

京城楹联添首都风采&谷向阳、何惠琴 张月中、李宁 828

集句成联何易&何剑青 829

集句联的魅力&李吉 829

战地对联的特色&李硕 829

鼎足联示例&李云蔚 830

各具特色的名片题联&李东雄 830

说“无情对”&李先鸿 830

什么是扇对&李先鸿 831

散句联初探&李成森 831

嵌名联时运亨通&李轩才 832

格言联特征简论&李求真 832

杂说嵌名题赠联&李求真 833

挽联琐议&李学文 833

贺联的特点&李建军 834

贺联应用范围广阔&李建军 834

谈书画联&李建军 835

何谓“打油联”&李国荣 835

慧巧联与讥讽联&李善阶 835

巧对妙联是联族精品&李景峰 836

数字联是联族中的精品&位同亮 836

室内楹联探讨&吴少航 836

对联新葩“今古对”&吴寿松 837

三柱联初识&肖锡义 837

“缺字联”的补字&余德泉 837

越南对联的特点&余德泉 838

东巴文对联简说&余德泉 838

婚联简述&张过 839

联族中的奇联怪对&张良修 839

“广告联”宜求精&张绍诚 839

“漏字谜联”简介&张统烈 840

桥联的特色&金实秋 840

妙趣横生的胜迹联&尚文化 840

名胜联宜情景交融&易仲威 841

广告联&郑泽宇 841

胜迹联的蕴含丰富&周渊龙 841

名胜联的内容与形式&周渊龙 841

旧瓶新酒话“仿调”&段克奇 842

正联反联顺联与合掌联&荣铠锋 843

诗钟与对联&姚兆 843

白话诗词联刍议&赵竟希 844

名胜联的内涵功用&钟仁、章樾 844

格言联的作用&郭华荣 844

挽联是现实的需要&郭静洲 844

关于文人联&贾植芳 845

简述嵌名联&陶大明 846

妈祖庙宇对联&徐玉福 846

口语对无逊文言对&徐豫生 846

“飞白”对联&龚伯洪 846

集句联是特殊的“创作”&龚贵明 847

喜庆联最受民间喜爱&梁石 847

嵌名联史话&梁羽生(香港) 847

姓氏对联简说&梁福昌 848

名胜联的宽宏内涵&萧劳 848

胜迹联可与山川同在&萧劳 848

简谈超短联&傅小松 848

挽联的重要价值&景克宁 849

变格联也是佳联&谢绍祯 849

“打油联”浅议&曾中杰 850

奇异型对联自有其妙&曾宪琪 850

行业对联的专业性&裴国昌 850

四 对联声律与格律 851

音韵何必墨守陈规&丁枫 851

对偶与对联&王力 851

“似对非对”也是“联格”&王流 852

双轨并用莫混用&王书声 852

联韵新旧皆宜&王正中 853

平仄无须死记&王钟璘 853

相对无须句式同&王钟璘 854

新旧四声并存&王新波 854

格律至上与格律至下&尹贤 854

联律的严守与宽遵&尹贤 855

违律毕竟不可法&成渤 855

严敲律联&刘利 855

联律囊括诗的全部外形律&刘大白 856

规律与变通的辨证关系&刘叶秋 856

短联的韵律&刘兴君 856

联尾上仄下平是“铁律”&刘克绍 856

不必把“马蹄韵”说得神乎其神&刘国晖 857

声律杂谈&刘福铸 857

放宽对联平仄顺应潮流&吕甫英 857

“联律”与“对联”&牟桂谭 858

废古韵 用新声&牟桂谭 858

联律两条“铁规”不能违&陈士洪 858

简说“非律句”联&陈明柏 859

“名家”与联律&李五湖 859

“破格”三种析说&李五湖 860

格律宜双轨&李必才 861

联律声律不能混为一谈&李先鸿 861

也说“对联谱”&李先鸿 861

古四声不可偏废&李先鸿 862

对仗不能强求“结构相同”&李成森 862

联律初探&李成森 862

“不讲”与“不拘”&李成森 863

世间处处有规范&李求真 863

方音借音及古韵&李独清 864

古新四声并存&李格非 864

我看“马蹄韵”&李绪林 864

创作对联依据两个特点和三个条件&李蓁非 864

“现代四声”龄超八百&陆伟廉 865

汉字声律必须规范&吴小如 866

非律词与对联创作改革&吴永胜 867

不受马蹄韵约束的对联&余德泉 867

宽对“三析”&张树春 867

长联句脚的平仄安排&张殿臣 868

声律不能降“格”&罗琦 868

联律宽严相济以宽为主&罗桂章 869

对联的“律”与“美”&明润、胜成 869

为联脚“上平下仄”正名&青申丙 870

应侧重“新四声”&段志英 870

推行新四声是时代需要&费之雄 871

新老四声并用应以新四声为主&胡承鸿 871

从严有度 宽严相济&柳下牛 872

格律恰似“平衡木”&信叟 873

“犯”而不“反”是高手&赵隆生 873

对联的拗与救&晓沅 873

巧联妙对格律从宽&常江 873

对联联律之宽严&常治国 874

平仄的负面作用&龚祯熊 875

撰联应依“新四声”&黄宝钧 875

提倡“多轨运行”&萧兆汉 875

新古四声两条腿走路&程水生 875

关于“孤平”之忌&富有森 876

简述对联“合掌”&喻岳衡 876

联中应允许局部“宽对”&曾敢想 877

入声字不可废&廖碧峰 877

格律是技术不是艺术&臧克家 878

格律是为内容服务的&臧克家 879

不懂 不讲 不拘&樊川 879

今时莫痴“平水韵”&戴成勋(旅美华人) 880

格律与平仄&魏寅 880

从领(衬)字说起&魏启鹏 881

联律别格“三字领”&魏启鹏 881

应保持对联的声律特征&魏蜀吴 882

五 对联创作与艺术探研 883

行业对联用典应掌握尺度&马萧萧 883

十二生肖与对联&马萧萧 883

对联修辞十七格&千里 884

谈撰联“用典”&木化 885

联义是情感的凝聚&王文华 885

楹联艺术必然百花齐放&王世德 885

对联美学探微&王定荣 886

咬文嚼字说“对”“联”&文伯伦 886

寿联写法提要&云深 887

联语切题说&艾振民 887

押韵成联更精彩&左增杰 888

联语用典的好处&成惕轩 888

人物联贵在贴体适度&刘利 888

技法特异三式&刘一平 889

对联鉴赏琐谈&刘太品 889

也说“逻辑相符”&刘功永 890

咏物之作求精不易&刘叶秋 891

追求美的结果&刘伯伦 891

也谈“蹉对”&刘难方、葛景龙 892

大观楼长联之格律学价值&刘福铸 893

佳联的界定&牟桂谭 893

撰联要讲逻辑性&牟桂谭 894

孔府对联的特点&曲春礼 894

杂论楹联容量极大&任访秋 895

板桥联简谈&任祖镛 895

创作对联的修饰方法&许德珩 895

对联中数词有妙用&朱亮辉 896

春联应以五、七言为主&陈奇 896

对联作法概说&陈大络(台湾) 896

撰联“六要”&陈布新 897

作联应“为时”“为事”&陈定一 897

对联的艺术魅力在意境&陈学易 897

江津巨联乃“极品”&陈家铨 897

意境重于格律&杜承林 898

楹联的意境美&何瑞澄 898

春联写作漫谈&劲骑 898

景点题联须慎重&李民浩 899

对联易学不易精&李玉清 900

春联也要带些趣味性&李先鸿 900

联语之对称美&李祁望 900

赏名联 谈意境&李祁望 900

结构不影响对仗&李成森 901

莫外加清规戒律&李成森 901

汉字的特点&李寿岗 902

对联之美 美在对称&李岫春 902

对联写作无公式&李栋臣 902

撰嵌名联有“五难”&陆伟廉 903

对联对仗之独特性&陆伟廉 903

西湖楹联的特色&陆鉴三 904

二元序列与声律&陆震纶 904

正确用典&闵宜 905

同位重字例说&宋贞汉 905

提倡短联&宋贞汉 906

浅谈“串对”&苏火炼、李伟才 907

对联的主题体现&苏文洋 907

楹联的特点及内容须切题&吴小如 907

何为“飞白”手法&吴应林 908

病联亦无妨&闲云 909

楹联语言的艺术美&杨柳 909

小议楹联塑造人物形象&杨柳 910

要写符合规范的好对联&杨振生 910

对联的趣与巧&余德泉 910

楹联的节奏与结构&张中靖 910

成语入联话平仄&张克锋 911

撰联创作要体现特色&张殿臣 912

意在笔先&欧阳若修 912

谈双重主题兼容&武文宝 912

孙髯翁长联揭示了一条历史规律&周监 914

颐和园楹联面面观&周而复 914

正对与反对&周振甫 915

嵌字联及其诸“格”&竺琪 915

简谈自对&郝庆寿、高凤瑞 916

隐联用典简说&洪荣 916

对联的逻辑关系&侯广 916

春联须含春意&胡静怡 917

写嵌名联一得&施子江 918

撰联随记&施子江 918

“错位对”与“蹉对”&赵隆生 918

联语的散文化&赵隆生 919

对联语义指向至关重要&赵崇仁 92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