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9卷  欧洲的重组
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9卷  欧洲的重组

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9卷 欧洲的重组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阿诺德·汤因比,维罗尼卡·M·汤因比编著;劳景素译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32742202
  • 页数:794 页
图书介绍:本套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注释详尽,文字流畅,叙事生动。书内大量引用了当时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以及当年国际政坛上的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等第一手资料,立论皆有根据。不仅介绍了大战期间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全书共分11卷,按专题编写,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
《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9卷 欧洲的重组》目录

第一编 走向经济复兴的最初步骤 1

第一章 战争的经济后果&R·G·霍特里 3

第二章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F·艾什顿-格沃特金 22

引言 22

第一节 联总的起源 24

(一)关于需要成立战后救济组织的早期认识 24

(二)1941年9月在圣詹姆斯宫召开的盟国政府代表会议及其结果 29

(三)1942年2月2日提出的“战后救济大纲的建议草案”以及美国国内的反应 31

(四)1942—1943年的3个协定草案 36

(五)1943年10月劳—凯恩斯代表团前往华盛顿 40

(六)1943年11月9日的最后正式协定 42

(七)资金的供应 44

第二节 联总全会及其工作 50

(一)1943年6月30日盟国间委员会提交全会第一届会议的报告 50

(二)全会的各次会议(1943年11月—1946年12月) 52

(三)全会所属各委员会及其工作 56

第三节 联总行政部门的人员和组织 59

(一)工作人员的聘用 59

(二)华盛顿总署 62

(三)欧洲地区署 64

(四)中国署 67

(五)服务处与派遣团 68

(六)同“受援国”的关系 69

第四节 物资供应的管理工作 73

(一)关于估计和满足进口物资需要的政策 73

(二)物资供应规划的发展与执行 80

第五节 实地工作 87

(一)联总同军事当局和“受援”国政府所达成的协议 87

(二)对“受援”国家的善后救济工作 90

(三)营救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东的“难民” 101

第六节 联总的解散 109

第七节 对联总成绩的评价 111

第二编 东欧 123

第一章 波兰&西德尼·洛厄里 125

第一节 1941年6月至1943年11月的俄波关系 125

(一)纳粹侵俄的影响 125

(二)波兰国内抵抗运动部队之间的冲突 135

(三)关于边界和国籍争端的初步迹象 137

(四)卡廷事件 140

(1)1943年4月26日俄波断绝外交关系 140

(2)后来的事态发展 148

(五)苏联扶植的政府和军队的由来 152

(六)德黑兰会议上的波苏边界问题 156

第二节 红军在波兰 159

(一)1944年1月红军进入波兰 159

(二)国家军部队与红军的最初几次接触 167

第三节 华沙起义(1944年8月1日—10月3日) 176

(一)起义的发动 176

(二)斯塔雷—米亚斯特科之围 186

(三)米科拉伊奇克未能实现的政治方案 190

(四)起义的结束 192

第四节 从华沙起义到雅尔塔会议 197

(一)莫斯科的10月会议 197

(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卢布林波兰临时政府 209

第五节 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上的波兰问题 212

(一)三大国的态度 212

(二)雅尔塔会议上关于波兰问题的讨论 214

(三)罗斯福和丘吉尔为自己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政策辩护 228

第六节 从雅尔塔会议到1945年6月28日波兰联合政府的成立 230

(一)波兰对雅尔塔宣言的反应 230

(二)关于波兰问题的雅尔塔协议未能履行 232

(三)波兰地下政权领袖的被捕 236

(四)波(华沙政府)苏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1945年4月21日) 239

(五)哈里·霍普金斯的最后一次出使 244

(六)16名波兰人在莫斯科受审(1945年6月18—21日) 248

第七节 从1945年6月28日波兰联合政府的成立到1947年1月的选举 250

(一)民族团结临时政府 250

(二)波茨坦会议上的波兰问题 253

(三)苏波边界和赔偿问题的解决 258

(四)波兰的社会经济情况 259

(五)波兰国内的政治冲突 261

(六)1946年6月30日的公民投票 265

(七)1947年1月的选举 268

(八)波兰和西方国家战后关系中的一些纠葛 271

第二章 波罗的海国家&西德尼·洛厄里 275

第一节 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沿岸各苏维埃共和国的承认问题 275

第二节 红军再度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281

第三节 苏联占领下的波罗的海国家 290

第三章 芬兰&西德尼·洛厄里 295

第一节 从1944年春芬俄谈判失败到1944年9月19日缔结停战协定 295

(一)1944年初芬兰的处境 295

(二)1944年2月至4月同俄国人的不成功的谈判 297

(三)1944年6月的俄军攻势和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及其后果 301

(四)苏方的“先决条件”和芬兰的接受 304

(五)1944年9月1.9 日停战协定的谈判及其条款 306

第二节 从1944年9月19日的停战协定到1947年2月10日的和约 309

(一)停战协定签订后的芬兰形势 309

(二)德国人被逐出芬兰 312

(三)巴锡基维政府和芬兰政治的向左转 314

(四)1944—1946年间芬兰的经济问题 316

(五)芬兰对“战争罪行”的审判 318

(六)佩卡拉政府和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的对苏关系 321

第四章 罗马尼亚&西德尼·洛厄里 325

第一节 1944年9月12日罗马尼亚和盟国之间的停战协定 325

第二节 导致1945年2月俄国干预罗马尼亚的事态演变 327

第三节 格罗查政府统治下的罗马尼亚情况 332

第四节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盟国在罗马尼亚和巴尔干问题上的争执 333

第五节 波茨坦会议后盟国在罗马尼亚政局问题上的相互关系 334

第六节 1945年12月27日的莫斯科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337

第七节 罗马尼亚的选举 340

第五章 保加利亚&西德尼·洛厄里 346

第一节 1944年9月祖国阵线政府的组成 346

第二节 保加利亚的停战协定 348

第三节 波茨坦会议和1945年11月18日的保加利亚选举 352

第四节 1945年12月的莫斯科协议和随后的外交照会往来 356

第五节 1946年9月8日的公民投票和10月27日的选举 360

第六章 匈牙利&西德尼·洛厄里 366

第一节 德布勒森政府和停战协定 366

第二节 土地改革 370

第三节 市议会选举和全国普选 370

第四节 经济状况 373

第五节 1946年2月至12月的政治事态发展 377

第六节 1946年12月一件民族主义分子阴谋案的揭露 382

第七章 东欧各国和约的缔结&西德尼·洛厄里 385

第一节 战后形势 385

第二节 对德国前盟国的几个和约产生经过 391

(一)程序 391

(二)巴黎和会(1946年7月29日—10月15日) 395

第三节 对轴心国附庸国和约的内容 398

(一)和约同停战协定的关系 398

(二)巴黎和会上讨论的问题和通过的建议 401

第四节 和约的最后定本 404

第八章 南斯拉夫&休·塞顿-沃森 409

第一节 革命政权 409

第二节 政治上的巩固 412

第三节 对外关系 422

第九章 阿尔巴尼亚&休·塞顿-沃森 435

第十章 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约的签订&伊丽莎白·威斯克曼 443

第三编 希腊(1944—1946年)&威廉·H·麦克尼尔 459

第四编 意大利 487

第一章 解放了的意大利(1943年9月—1947年2月)&凯瑟琳·达夫 489

第一节 引言 489

第二节 英美的政策和停战前的保证 490

第三节 停战协定的影响和盟国的军事行动(1943—1945年) 495

第四节 布林迪西政府成为参战友国 497

第五节 盟国管制机构 503

第六节 对德作战的意大利武装部队 505

第七节 国内政治 508

(一)各个反法西斯政党和国王(1943—1944年) 508

(二)“六党执政”(1944—1946年) 513

(三)1946年的选举和共和国的建立 517

(四)共产主义的挑战(1946—1947年) 518

第八节 法西斯分子和通敌分子的惩办以及行政机构的清洗 523

第九节 盟国管制的放宽 527

第十节 战俘和战犯 529

第十一节 经济重建 531

第十二节 圣地、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等的保护 544

关于轰炸罗马问题的注 548

第二章 对意和约的领土条款&玛格丽特·卡莱尔 552

第一节 引言 552

第二节 法意边界 555

(一)小圣伯纳德山口 556

(二)瑟尼山高原 557

(三)塔博尔山—夏贝尔通地区 557

(四)蒂内河、韦絮比河和鲁瓦亚河的上游 557

第三节 意奥边界 559

(一)引言 559

(二)战略形势 560

(三)居民种族情况 561

(四)经济情况 563

(五)1946年9月5日的意奥协议 564

第四节 意南边界 565

(一)引言 565

(二)居民种族情况 571

(三)经济情况 573

第五节 的里雅斯特 575

(一)引言 575

(二)居民种族情况 576

(三)经济情况 577

第六节 四大国委员会提交外长会议的报告 579

第七节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581

第八节 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 584

第九节 多德卡尼斯群岛 587

第五编 西欧&奇尔斯顿子爵 591

第一章 法国 593

第一节 国家历史性分裂的永久化 593

第二节 解放前的发展趋势 600

(一)地下法国以及自由法国运动内部的各种政治趋势和宪政理论 600

(二)共产党的崛起 604

第三节 戴高乐的独裁统治 608

第四节 政党的演变 617

(一)旧政党的状况和新政党的兴起 617

(二)戴高乐和各政党在制宪问题上的斗争 633

(三)第二个回合 642

第二章 比利时 650

第一节 引言 650

第二节 国家的分裂 654

(一)种族、语言和宗教信仰上的分野 654

(二)政治上的分野 659

(三)在王位问题上的分野 667

第三节 从解放到1947年3月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事态发展 671

(一)皮埃洛政府以及共产党试图通过抵抗运动夺取政权的尝试的失败(1944年9月—1945年2月) 671

(二)第一届范阿克尔政府和王位问题(1945年2月—1946年2月) 679

(三)1946年2月大选及此后的事态发展 681

第三章 荷兰 688

第一节 引言 688

第二节 流亡回国后荷兰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690

第三节 抵抗运动和共产主义 694

第四节 旧政治格局的打破 696

第四章 丹麦 705

第一节 背景 705

第二节 解放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恢复 710

第三节 解放后政治方面的事态发展 712

第五章 挪威 722

第一节 背景 722

第二节 解放时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状况 726

第三节 战后各政党的演变 730

第四节 战后在恢复国内经济和调整对外方针上的一些问题 734

索引 7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