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二里头  1999-2006  1
二里头  1999-2006  1

二里头 1999-2006 1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01041077
  • 页数:464 页
图书介绍:
《二里头 1999-2006 1》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田野工作历程 1

一 遗址的发现 1

二 既往田野工作及重要收获 2

(一)1959年秋至1960年 2

(二)1961年秋至1964年春 3

(三)1972年秋至1978年 3

(四)1980年至1997年 3

三 新的田野工作方案设计与实施 4

(一)对既往田野工作的分析及工作思路 4

(二)田野工作历程与收获 5

第二节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12

一 思路与原则 12

二 整理编写过程 12

三 相关问题说明 13

(一)工作区划分 13

(二)地层划分 13

(三)报告内容与体例 13

(四)简称和符号的使用 14

第二章 遗址概况、文化堆积与分期 16

第一节 遗址概况 16

一 地理环境 16

二 分布范围和现存规模 17

三 现存状况及其成因 17

第二节 文化堆积 18

一 遗址东部区域(Ⅲ区)的堆积状况 18

二 遗址中心区(Ⅴ区)的堆积状况 20

第三节 文化分期 25

一 综述 25

二 二里头文化遗存的期段划分 25

(一)宫殿区东部(Ⅴ区) 26

(二)宫殿区南部至围垣作坊区(Ⅴ区) 27

(三)遗址东部区域(Ⅲ区) 28

第三章 遗存综述 37

第一节 遗迹 37

一 大型工程遗迹 37

(一)中心区道路网 37

(二)围垣设施 37

(三)建筑(群) 38

(四)排水渠、池、沟状遗迹 38

(五)宫殿区外侧的沟渠 38

二 小型房址 39

(一)形制与分类 39

(二)结构及建造方式 39

(三)年代与功能 39

三 灶址 39

四 灰坑与灰沟 40

(一)灰坑 40

(二)灰沟 46

五 墓葬及其他人骨处理方式 46

(一)土坑竖穴墓 47

(二)瓮棺葬 50

(三)其他人骨处理方式 50

第二节 人工遗物 50

一 陶质遗物 50

(一)陶容器 50

(二)其他陶质遗物 118

二 铜器及冶炼遗物 122

(一)铜质器物 122

(二)冶炼遗物 124

三 玉、石质遗物 124

(一)玉器 125

(二)绿松石类 125

(三)石质类 126

四 骨、角、蚌、牙、贝、螺质遗物 136

(一)骨质类 136

(二)角质类 142

(三)蚌质类 143

(四)牙质类 145

(五)贝、螺质类 146

五 卜骨 146

第三节 其他遗物 149

第四章 遗址东部区域 154

第一节 遗迹分布与文化堆积 154

一 综述 154

(一)仰韶文化晚期 154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 154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 156

(四)二里头文化三期 156

(五)二里头文化四期 156

(六)二里岗文化时期 156

(七)汉代至近代 157

二 地层分述 157

(一)二里头文化三期 157

(二)二里头文化四期 165

(三)二里岗文化时期 205

(四)汉代及以后(含采集品) 205

第二节 大型沟状遗迹 212

第三节 建筑 212

一 Ⅲ区东部 212

二 Ⅲ区西部 213

(一)形制结构 213

(二)年代与性质 215

第四节 本区域的其他遗迹 215

灰坑 215

(一)仰韶文化晚期 215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 219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 220

(四)二里头文化三期 227

(五)二里头文化三期晚段至四期晚段 237

(六)二里头文化四期 249

(七)二里岗文化晚期 283

附 本区域部分灰坑 284

(一)仰韶文化晚期 284

(二)二里头文化二期 284

(三)二里头文化三期 288

(四)二里头文化四期 291

第五章 围垣作坊区 295

第一节 文化堆积与遗迹分布 296

一 综述 296

(一)仰韶、龙山时期 296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 296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 296

(四)二里头文化三期 296

(五)二里头文化四期 300

(六)二里岗文化时期 300

(七)汉代及以后 300

(八)小结 300

二 地层分述 301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 301

(二)二里头文化三期 305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 308

(四)二里岗文化时期 321

(五)汉代及以后 321

第二节 围垣遗迹 324

一 3号墙(Q3)及与其有关的道路 324

(一)位置 324

(二)发现与发掘经过 324

(三)布局、形制与结构 324

(四)解剖沟举例 326

(五)出土遗物 328

(六)年代推断 331

二 4号墙(Q4)及两侧道路 331

(一)形制与结构 331

(二)年代推断 332

三 5号墙(Q5)及与其有关的道路 332

(一)位置与构成 332

(二)发现与发掘经过 333

(三)布局、形制与结构 333

(四)解剖沟举例 334

(五)出土遗物 335

(六)层位关系与年代推断 336

四 小结 336

第三节 绿松石器作坊区 337

一 勘探与发掘经过 337

二 遗存情况 337

三 年代推断 338

第四节 围垣作坊区及周边建筑 338

一 10号基址 339

(一)发现与发掘经过 339

(二)位置 339

(三)布局、形制与结构 339

(四)年代推断 339

二 小型房址与夯土遗迹 339

(一)2004ⅤF7 340

(二)2004ⅤF8 340

(三)2004ⅤF9 342

(四)2005ⅤF11 343

(五)2005ⅤF12 345

(六)2005ⅤF15 345

(七)其他夯土遗迹 346

第五节 本区域的其他遗迹 348

一 灰坑与灰沟 348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 348

(二)二里头文化三期 363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 364

(四)二里岗文化时期 417

二 墓葬 421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 421

(二)二里头文化四期 424

附 本区域部分灰坑(沟) 426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 426

(二)二里头文化三期 442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 444

(以上第壹册) 465

第六章 宫殿区 465

第一节 文化堆积与遗迹分布 466

一 综述 466

(一)仰韶、龙山时期 466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 466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 466

(四)二里头文化三期 466

(五)二里头文化四期 467

(六)二里岗文化时期 467

(七)汉代及以后 468

二 地层分述 468

(一)仰韶、龙山时期 468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晚段 468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早段 468

(四)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 475

(五)二里头文化三期早段 488

(六)二里头文化三期晚段 490

(七)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 500

(八)二里岗文化早期 529

(九)二里岗文化晚期 533

(十)汉代及以后(含采集品) 556

第二节 宫城及道路系统 572

一 发现与勘查经过 572

(一)道路系统的勘探、发现与发掘 572

(二)宫城的勘探、发现与发掘 572

二 宫城城墙与城门 573

(一)宫城城墙 573

(二)宫城城门 574

三 道路和车辙 581

(一)道路 581

(二)车辙 582

四 宫城城墙和宫殿区外围道路的解剖 583

(一)宫殿区东侧 583

(二)宫殿区东北角 588

(三)宫殿区北侧 590

(四)宫殿区南侧 593

(五)宫殿区西侧 595

五 出土遗物、层位关系与年代推断 598

(一)出土遗物 598

(二)重要层位关系 605

(三)与宫城、道路有关的遗迹 609

(四)年代推断 610

第三节 宫殿区及周边建筑 610

一 西部建筑群 610

(一)1号基址 610

(二)7号基址 616

(三)8号基址 621

(四)9号基址 625

(五)小结 626

二 东部建筑群 626

(一)2号基址 627

(二)3号基址 637

(三)4号基址 649

(四)5号基址 661

(五)6号基址 663

(六)11号基址 696

(七)12号基址 698

(八)6号墙 699

(九)小结 700

三 宫殿区建筑小结 700

第四节 本区域的其他遗迹 701

一 小型建筑与灶址 701

(一)2002ⅤF1 701

(二)2003ⅤF2 703

(三)2003ⅤF3 705

(四)2004ⅤF4 707

(五)2002ⅤF5 707

(六)2004ⅤF6 708

(七)2005ⅤF10 709

(八)2005ⅤF13 709

(九)2005ⅤF14 710

(十)2005ⅤF16 710

(十一)2006ⅤF17 713

(十二)2003ⅤZ1 713

(十三)2004ⅤZ2 714

(十四)2004ⅤZ3 715

(十五)小结 715

二 灰坑与灰沟 715

(一)二里头文化一期 715

(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 718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 732

(四)二里头文化二~四期 818

(五)二里头文化三期 830

(六)二里头文化四期 861

(七)二里岗文化早期 952

(八)二里岗文化晚期 953

三 墓葬 990

(一)王湾三期文化 990

(二)二里头文化二期 991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 1017

(四)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二里岗文化晚期 1024

四 池状遗迹(ⅤD2HC及其下的早期堆积) 1027

(一)位置 1027

(二)形制结构 1027

(三)堆积 1027

(四)出土遗物 1029

(五)年代与功用 1038

附 本区域部分灰坑(沟) 1040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 1040

(二)二里头文化三期 1108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 1129

(四)二里岗文化 1162

(以上第贰册) 1215

第七章 碳十四测年研究 1215

第一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前的相关测年 1215

一 二里头遗址的测年 1215

二 郑州商城遗址的测年 1218

第二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的相关测年 1218

一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的测年 1218

二 郑州商城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存的测年 1221

三 二里岗上层一期水井之木的测年 1223

第三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的相关测年 1223

一 郑州商城二里岗文化系列的测年 1223

二 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系列的测年 1225

三 二里头遗址样品的测年 1229

第四节 小结 1237

第八章 环境气候研究 1239

第一节 古代地理环境 1239

一 区域地貌分析 1239

(一)黄土台塬 1239

(二)河流阶地 1240

二 全新世阶地的沉积结构分析 1241

(一)二里头遗址南伊河北岸 1241

(二)二里头遗址北洛河北岸 1247

(三)二里头遗址西伊洛分水岭地区 1249

三 距今10000年以来伊洛河的发育历史 1255

四 距今4000年左右异常洪水事件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 1257

(一)古洪水的证据 1257

(二)古洪水对二里头都邑出现的影响 1262

第二节 遥感与GIS支持的洛阳盆地聚落与环境研究 1263

一 研究资料及其数据处理 1263

二 空间分析与研究 1264

(一)空间叠置分析 1264

(二)缓冲区分析 1265

(三)地面坡度分析 1267

(四)水文分析 1268

三 结语 1268

第三节 木炭分析:植被、古气候和植被利用 1269

一 二里头遗址自然地理概况 1270

二 研究方法 1270

(一)采样 1270

(二)鉴定 1270

三 鉴定结果 1270

四 讨论 1274

(一)木本植物组成分析和气候分析 1274

(二)古人类对植被的利用 1275

五 小结 1276

第四节 动物群反映的古环境 1276

一 动物的生态特征 1276

(一)贝类 1276

(二)鸟类 1277

(三)哺乳动物 1277

二 气候环境 1277

第九章 人骨研究 1278

第一节 性别年龄鉴定 1279

第二节 古病理研究 1283

一 牙周病分析 1283

(一)牙周病的患牙率 1283

(二)牙周病的患病率 1283

(三)牙周病的患病牙位 1284

(四)缺失牙情况 1284

二 牙齿磨耗研究 1284

三 其他骨骼疾病 1285

第三节 食性分析 1286

一 分析原理和方法 1286

二 样品分析 1286

(一)二里头遗址人骨碳十三、氮十五分析结果 1286

(二)二里头遗址与陶寺遗址的食性分析对比 1288

第四节 锶同位素分析 1288

一 原理 1288

二 方法 1289

(一)样品的预处理 1289

(二)样品的检测 1289

三 结果与讨论 1289

(一)样品的去污染检验 1289

(二)样品的检测结果 1290

(三)二里头遗址的区域锶同位素比值范围的确立 1291

(四)二里头遗址人群的迁移情况 1291

(五)二里头遗址不同性别人群的迁移情况 1293

(六)锶同位素比值反映出的人群与动物来源之间的关系 1293

四 结论 1294

第十章 经济与生业形态研究 1295

第一节 植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1295

一 浮选工作的结果及分析 1295

(一)采样与浮选 1295

(二)浮选结果 1296

(三)浮选结果的分析讨论 1308

(四)结语 1313

二 陶容器内残余物的碳同位素分析 1313

(一)材料和方法 1314

(二)结果与讨论 1315

第二节 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1316

一 动物种属 1317

二 动物遗存的定量分析 1324

(一)可鉴定标本数 1324

(二)哺乳动物的最小个体数 1327

三 家畜饲养、开发和渔猎活动研究 1328

(一)家畜的判定 1328

(二)动物的比例研究 1337

(三)居民获取肉食资源方式研究 1338

(四)居民肉食结构的复原 1339

(五)家养动物的饲养与开发方式研究 1341

四 动物的古DNA研究 1348

(一)古代黄牛线粒体DNA分析 1349

(二)古代绵羊线粒体DNA分析 1352

五 动物的食性分析 1355

(一)骨骼污染的鉴别 1359

(二)动物的食物结构 1359

(三)动物的食物来源、家畜饲喂策略及其对先民肉食的贡献 1361

(四)二里头与二里岗时期家畜食物结构差异 1363

(五)结论 1364

六 动物的锶同位素分析 1365

(一)出土动物牙齿样品的选择 1366

(二)出土动物样品的前处理及锶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1366

(三)结果与讨论 1368

(四)结论 1371

七 小结 1371

第三节 玉石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1374

一 石料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策略 1374

(一)石料利用率及其变化 1374

(二)石料来源地与获取方式 1377

(三)石料的选择策略 1381

(四)小结 1384

二 玉器工艺研究 1385

(一)玉石器工艺考察 1385

(二)玉器工艺微痕的SEM分析 1398

三 绿松石的矿物学分析及来源探索 1414

(一)绿松石矿区特征与考察 1415

(二)样品特征与测试方法 1416

(三)分析与讨论 1419

(四)小结 1426

第四节 陶器生产 1427

一 陶器的科技研究 1427

(一)化学组成分析 1427

(二)晶相结构 1463

(三)材料性能 1467

(四)烧成温度 1467

(五)陶片内壁白色附着物分析 1469

(六)锶同位素分析以及相关微量元素分析 1472

(七)主要认识 1480

二 制作工艺的观察与分析 1481

(一)原料制备 1481

(二)成型 1487

(三)修整 1494

(四)坯体装饰 1495

(五)烧成技术 1498

(六)小结 1498

第五节 铜器制作技术 1500

一 文献综述 1500

二 铜器和铜渣的金相组织及成分分析 1503

(一)样品情况 1503

(二)实验方法 1503

(三)铜器的分析结果 1504

(四)铜渣的分析结果 1527

(五)铜器和铜渣的微量元素分析 1532

(六)小结 1534

三 部分残铜器的分析检测 1535

(一)矿相检测分析结果 1535

(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1537

(三)结果与讨论 1539

四 讨论 1540

(一)合金材质 1540

(二)熔炼工艺 1541

(三)制作工艺 1542

第二节 附录 动物肢骨的具体测量数据 1544

第二节 附表 1557

第十一章 结语 1653

第一节 关于遗址文化分期 1653

第二节 聚落演变与布局大势 1655

一 聚落的历时性变化 1655

(一)遗址第1、2期——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时代 1655

(二)遗址第3期——二里头文化一期 1657

(三)遗址第4期——二里头文化二期 1657

(四)遗址第5期——二里头文化三期 1657

(五)遗址第6、7期——二里头文化四期至二里岗文化早期 1657

(六)遗址第8期——二里岗文化晚期 1658

二 二里头文化兴盛期的布局大势 1658

(一)遗址中心区 1658

(二)一般居住活动区 1663

(三)墓葬与其他手工业遗迹 1663

第三节 多学科分析研究的收获 1664

一 年代 1664

二 自然环境 1664

三 人骨 1665

四 农业 1667

(一)农作物 1667

(二)家养动物 1668

五 手工业 1669

(一)石器 1669

(二)玉器 1669

(三)陶器 1670

(四)铜器 1671

(五)骨角器等 1671

六 小结 1671

第四节 问题与前瞻 1672

编后记 1674

英文提要 1676

(以上第叁册) 1

彩版 1

(以上第肆册) 1

附表 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