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玉祥,艾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36160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围绕创新设计,以会聚技术为理论核心,以工程创新设计创造力模型为技术路线,融合认知科学,建立了现代工程创新设计研究方法体系——发掘工程创新设计认知机理、建立工程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制定工程创新设计策略,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创新资源、研发创新工具,并在典型产品上加以应用,为工程创新设计的研究、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实用的系统性方法。本书共分5章。第1章总体阐述工程创新设计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体系。第2章研究创新设计的认知规律,并详细阐述了其研究手段——认知实验方法;第3章阐述工程创新设计过程模型的体系结构;第4章介绍基于四个面向--面向问题、面向目的、面向产品、面向载体集成、构建了工程创新设计策略,并基于此产生的实际应用;第5章是创新设计知识的分类、组织、表达和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介绍辅助工程创新设计的软件和网络平台。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目录

基础篇 3

第1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3

1.1 工程与高等工程教育 3

1.1.1 工程的概念 3

1.1.2 工程教育 4

1.1.3 高等工程教育 5

1.2 体制与机制 5

1.2.1 体制的含义 5

1.2.2 机制的含义 6

1.3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6

1.3.1 管理体制 6

1.3.2 运行机制 6

1.3.3 高等工科院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7

1.3.4 体制与机制的关系 7

1.4 创新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8

1.4.1 创新的含义 8

1.4.2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8

1.5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 11

1.5.1 模式的含义 11

1.5.2 人才培养模式 11

1.5.3 人才培养体系 12

1.6 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13

1.6.1 产学研合作 13

1.6.2 产学研合作教育 13

1.7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4

1.7.1 认证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4

1.7.2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议简介 15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综述 18

2.1 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 18

2.1.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 18

2.1.2 国外工程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24

2.2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7

2.2.1 国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7

2.2.2 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9

2.3 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31

2.3.1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32

2.3.2 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37

2.4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40

2.4.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40

2.4.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42

2.5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 44

2.5.1 国内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 44

2.5.2 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 47

2.6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49

2.6.1 国内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49

2.6.2 国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51

2.7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 53

2.7.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 53

2.7.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 57

2.8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60

2.8.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60

2.8.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62

参考文献 64

第3章 王大珩教育与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 68

3.1 卓育人才的大工程教育观 68

3.1.1 教学、研究、生产三结合的教育思想 68

3.1.2 亦能亦德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69

3.2 科学与教育结合培育工程科技人才 72

3.2.1 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工程教育理念 72

3.2.2 大工程项目中培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思维 74

3.3 德学双馨润育科技英才 76

3.3.1 民族危亡中立志科学救国的爱国情怀 76

3.3.2 崇尚科学的人生中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 76

3.3.3 凡人小事中更显伟大学者的高尚情操 77

参考文献 78

理论篇 83

第4章 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创新 83

4.1 全面工程教育理念 83

4.1.1 新工业革命呼唤全面工程教育 83

4.1.2 全面工程教育理念的内容 84

4.2 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观念 86

4.2.1 工程观的界定 87

4.2.2 大工程观的提出 87

4.2.3 大工程观的表述 89

4.2.4 大工程观的含义及特征 90

4.3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观 94

4.3.1 人才培养理念 94

4.3.2 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95

4.3.3 人才培养过程理念 96

4.3.4 大工程观视域的高等工程教育 100

参考文献 102

第5章 高等工程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103

5.1 高等工科院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03

5.1.1 “行政化”的管理体制 103

5.1.2 “学院式”的办学体制 104

5.1.3 “条块化”的内部管理体制 105

5.1.4 单一的学术评价制度 106

5.2 深化综合改革及完善治理结构 107

5.2.1 完善高等学校决策体制 107

5.2.2 规范校长依法治校 109

5.2.3 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监督 111

5.2.4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校内资源管理体制 114

5.3 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 116

5.3.1 明晰评价主体 116

5.3.2 规范评价程序 116

5.3.3 坚持评价标准 117

5.3.4 恪守学术道德 117

5.4 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办学机制 118

5.4.1 加强校企互动融合 118

5.4.2 跟踪企业需求找课题 118

5.4.3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118

5.4.4 建立合理利益机制 119

5.5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创新 119

5.5.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 120

5.5.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121

5.5.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机制 123

参考文献 125

第6章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26

6.1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演变 126

6.1.1 近现代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演变 126

6.1.2 当前工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130

6.1.3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 135

6.2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37

6.2.1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38

6.2.2 构建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139

6.2.3 多元交叉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140

6.2.4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144

6.2.5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145

6.2.6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47

6.3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建设 149

6.3.1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150

6.3.2 培育基本的教育素养 150

6.3.3 培养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 151

6.3.4 建立科学的选拔和考评机制 151

6.4 多元交叉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评价 151

6.4.1 评价对象要体现多元化 151

6.4.2 教育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152

6.4.3 评价方法多元化 152

6.5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152

6.5.1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52

6.5.2 订单式培养 153

6.5.3 工学交替模式 153

参考文献 155

第7章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 157

7.1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157

7.1.1 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需要 157

7.1.2 体现学科专业整体的继承和发展 158

7.1.3 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 159

7.1.4 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价值 161

7.2 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162

7.2.1 层次化课程体系结构 162

7.2.2 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163

7.2.3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 164

7.3 拓展与整合课程体系 164

7.3.1 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 165

7.3.2 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 165

7.3.3 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166

7.3.4 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168

7.4 课程体系的优化 169

7.4.1 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169

7.4.2 加强实践课程模块的建设 171

7.4.3 重视课外学习的补充作用 172

7.4.4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173

7.4.5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建设 173

7.5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更新 174

7.5.1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原则 174

7.5.2 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175

7.5.3 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175

7.5.4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77

参考文献 178

实践篇 181

第8章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181

8.1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81

8.1.1 基础化原则 181

8.1.2 综合化原则 181

8.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82

8.1.4 产学研一体化原则 182

8.2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82

8.2.1 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体系 183

8.2.2 大专业小学科的教学体系 183

8.2.3 强化实践的教学体系 185

8.3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186

8.3.1 教学体系结构 186

8.3.2 教学内容 188

8.3.3 教学改进实施 190

8.4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90

8.4.1 实践教学体系环境要求 191

8.4.2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191

8.4.3 实践教学内容 192

8.4.4 实践教学实施平台建设 194

8.5 教学体系运行保障系统 197

8.5.1 优化配置课程结构 197

8.5.2 科学设置课程评价体系 198

8.5.3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 200

参考文献 201

第9章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构建 203

9.1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构建 203

9.1.1 树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导向 203

9.1.2 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政策法规 206

9.1.3 设置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组织机构 208

9.1.4 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投资体制 209

9.1.5 完善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体系 210

9.2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212

9.2.1 动力机制 212

9.2.2 选择机制 213

9.2.3 运行机制 214

9.2.4 激励机制 217

9.3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实施 218

9.3.1 学校内部环境建设 218

9.3.2 社会外部环境建设 219

参考文献 221

第10章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建 222

10.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特征规格 222

10.1.1 多维知识结构 222

10.1.2 工程实践能力 224

10.1.3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25

10.1.4 工程教育教学能力 226

10.1.5 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 227

10.1.6 社会适应能力 228

10.2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基本途径 229

10.2.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遴选与聘任 229

10.2.2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231

10.2.3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教师 232

10.3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架 234

10.3.1 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 234

10.3.2 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235

10.3.3 工程教育教学基本功培养 236

10.3.4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238

10.4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运行与实施 239

10.4.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制度保障 239

10.4.2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政策激励 242

10.4.3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团队的培育 244

参考文献 247

第11章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49

11.1 构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249

11.1.1 科学性原则 249

11.1.2 可行性原则 249

11.1.3 可操作性原则 250

11.1.4 可持续性原则 250

11.1.5 主体多元性原则 251

11.2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251

11.2.1 人才培养定位 251

11.2.2 专业培养方案 252

11.2.3 课程体系改革 252

11.2.4 教学方法改革 252

11.2.5 行业企业合作 253

11.2.6 教师队伍建设 253

11.2.7 学校内部管理 253

11.2.8 政策机制导向 254

11.3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控 254

11.3.1 选定质量监控点 254

11.3.2 评价监控点质量 255

11.3.3 比较质量评价结果 255

11.3.4 分析质量问题原因 255

11.3.5 纠正偏差改进质量 255

11.4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和途径 256

11.4.1 教学规范性检查 256

11.4.2 专家现场听课 256

11.4.3 阶段性检查 257

11.4.4 学生评教 257

11.4.5 座谈会 258

11.5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估 259

11.5.1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259

11.5.2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261

11.5.3 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管理系统 263

11.5.4 教学质量评估监控反馈系统 263

参考文献 264

后记 2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