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乡土上海  都市内的村落延续与内生
乡土上海  都市内的村落延续与内生

乡土上海 都市内的村落延续与内生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文明,邓辰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8755380
  • 页数:398 页
图书介绍:《乡土上海》是编著者带领他的研究生们在上海农村持续8年田野调查的成果,非常生动全面地记录了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城市社会从人情交往到乡土政治等多角度的“农村事实”,展现了“摩天大楼”以外鲜为人知的乡土性上海。
《乡土上海 都市内的村落延续与内生》目录

第一章 互惠原则与农民的随礼行为 1

第一节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概念界定 2

三、上海市奉贤区N村概况 5

第二节 N村的随礼场合及其变迁 6

一、村民的随礼场合 6

二、婚礼场合与随礼变迁 9

三、生育礼场合与随礼变迁 15

四、丧礼场合与随礼变迁 17

第三节 礼单与N村村民的人情关系网络构建 23

一、礼单与人情关系网络 23

二、一个家庭的婚礼、生育礼与丧礼的礼单呈现 25

三、村民的人情关系网络构建——以婚礼礼单为例 35

第四节 赠予-回礼:农民随礼行为中的互惠原则 46

一、赠予-回礼:礼金折射出的随礼逻辑 46

二、“情”“理”合一的互惠原则 55

第五节 结语 61

一、一些研究发现 61

二、启发与反思 62

第二章 内源性发展与经济生活 64

第一节 绪论 64

一、问题的提出 64

二、概念界定与既有研究 66

第二节 理论框架及调研村庄情况 67

一、理论框架 67

二、村落基本情况 71

第三节 作为本土资源的土地——农民身份的重构 72

一、经济属性:土地价值的变迁 72

二、文化属性:土地对农民身份的重构 76

三、土地收益下的农民理性选择 78

第四节 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集体经济与村民个体行动 81

一、集体经济的传统与变迁 81

二、个体行动——手工业的出现与兴盛 85

三、集体经济与个体行动——一个内源性发展的解释视角 91

第五节 本土价值与管理成本——精英·村民与社会关系网络 94

一、精英力量的薄弱 95

二、村民身份的意识“稀释” 98

三、习惯约束力的打破 101

第六节 结论 105

一、农村地域身份——村落主体发展的基石 107

二、公共参与——国家、村落与村民之间的协调机制 108

三、城市化下的传统村落——FJ村 109

第三章 村社共同体与乡土超越 111

第一节 绪论 111

一、问题的提出 111

二、概念的界定 112

三、村庄概况 114

第二节 社区的巨变:从城郊村到都市里的村庄 115

一、J村模式:市场兴村 115

二、制度升华:社区股份制 119

第三节 社区股份制经济:都市村社共同体的再造机制 124

一、股民身份:土地权与共同体的再组织 125

二、非正式制度与本土规则的投入:村庄自主治理的折射 127

三、集体资产的重新分配:社区共同体利益的维护 129

第四节 都市村社共同体的生活逻辑 130

一、公共空间 131

二、村民自我身份认知 136

第五节 都市村社共同体的组织模式 141

一、村组织的职能 141

二、村社的公司体制 145

第六节 结论 149

第四章 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行动 154

第一节 绪论 154

一、问题的提出 154

二、核心概念 156

三、村落概况 157

第二节 A村的家庭农场 158

一、A村家庭农场的形成与机制 158

二、A村家庭农场经营者的主要类型 164

第三节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的动力机制 167

一、农民合作发生的内部机制 167

二、农民合作发生的外部条件 173

第四节 农民之间的合作逻辑 175

一、农民合作过程的产生 175

二、农民合作的行动体现 177

第五节 农民与自治组织的合作逻辑 192

第六节 结论与探讨 199

一、理性选择:家庭农场中农民的行动逻辑 199

二、影响农民合作行动的因素 201

第五章 内生秩序与乡村政治 203

第一节 绪论 203

一、问题的提出 203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204

第二节 强制性社会关联下的村庄秩序 209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利益与权力的让渡 211

二、村级党组织:全面干预与收效甚微 215

第三节 诱致性社会关联下的村庄秩序 218

一、经济方面的社会关联 218

二、文化方面的社会关联 227

第四节 两种社会关联下的村庄秩序 239

一、农业合作社的路径选择 240

二、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 242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247

一、村庄秩序的基础——村落社会关联 248

二、村落社会关联的影响因素——国家、社会、市场 250

三、村庄秩序内生的可能性——内发发展的可能性 253

第六章 大学生村官与工作嵌入机制 255

第一节 绪论 255

一、研究缘起 255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视角 257

三、研究方法 262

第二节 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发展概况及运行机制 263

一、选聘机制 264

二、培养机制 265

三、保障机制 266

四、流动机制 267

第三节 联系:融入组织群体与走进乡村社区 267

一、同辈群体间:认同与圈子 267

二、不同身份群体间:疏离与亲密 272

三、打入乡村社区:熟人社会中的“尴尬外来者” 274

四、建立联系的新方式:创业富民 276

第四节 匹配:从不匹配到积极地自我调整 277

一、村官个体与工作组织的匹配 277

二、乡村社会的不适:刻板印象与污名化的困境 282

第五节 牺牲:离开工作组织的损失与离开乡村社区的挑战 286

一、离开组织:薪酬与潜在晋升机会的丧失 286

二、离开乡村社区:重新适应都市的新挑战 289

第六节 结论 289

第七章 国家权力与网格化治理 294

第一节 绪论 294

一、问题提出 294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视角 295

第二节 乡村社会治理的网格化模式逻辑 300

一、“网格化”模式的提出 300

二、上海市S镇网格化管理概况 302

第三节 基层治理者:国家权力在“网格”中的嵌入 306

一、社区工作站:国家权力的支点 306

二、网格长:代理人还是当家人 309

三、志愿者: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分子 319

第四节 技术化治理:国家权力在“网格”中的强化 322

一、技术化治理的构成要素 322

二、技术化治理的成效 329

三、技术化治理与国家权力的强化 330

第五节 国家权力影响下的乡村社会秩序 333

一、基层治理者的治理逻辑 334

二、乡村社会关联 340

第六节 结论 347

一、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实现与强化 347

二、国家权力影响下的基层社会治理 348

三、国家权力影响下的乡村社会关联 349

第八章 村落的终结延续模式与人的流动 350

第一节 绪论 350

一、研究与问题的缘起 350

二、理论视角与基本概念 351

三、样本村概况 353

第二节 流动的村庄:作为一种可能的村庄结构 354

一、村民外迁 354

二、外来人口迁入 359

第三节 村落终结 362

一、村落文化边界日渐淡化 363

二、村庄社会边界日益模糊 367

第四节 村庄延续 371

一、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371

二、建构新的社会关系 373

三、村庄的政治与治理 375

第五节 结论 380

结语 382

后记 387

参考文献 39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