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下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下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下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3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116084391
  • 页数:139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下》目录

(下卷) 829

第五篇 中国区域岩石圈结构及演化 829

第一章 西域岩石圈结构及演化&肖序常、刘训、姜枚 829

第一节 岩石圈构造分区 829

一、研究地区概况 829

二、区域构造格架的基本轮廓 829

第二节 各板块的主要特征和演化历史 839

第三节 岩石圈三维结构、构造分区的主要地球物理场特征 842

一、现今盆山构造的基本格架 842

二、现今盆山构造的形成演化历史 842

三、本区岩石圈结构单元的划分 843

四、对于本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的初步认识 849

第四节 西域岩石圈块体岩石圈地球物理场特征 852

一、中国西部区域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进展 852

二、天山山脉地壳上地幔的结构 860

三、西昆仑(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剖面)的深部构造 866

第五节 岩浆岩及地球化学特征 873

一、天山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特征 873

二、西昆仑山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包体 874

第六节 岩石圈构造演化 875

参考文献 881

第二章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及演化&崔军文、张晓卫、姜枚 883

第一节 绪论 883

第二节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分区 884

一、岩石圈构造块体的划分 884

二、青藏块体构造单元边界的主要地质特征 887

第三节 岩石圈地球物理场特征 893

一、青藏岩石圈区域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进展 893

二、青藏块体的地壳速度结构 897

三、青藏高原区域重磁异常的东西向分区及其构造地质特征 901

四、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 905

五、青藏高原北缘东部的现代深部构造活动 909

第四节 岩石圈三维组构 912

一、青藏高原的“盆-山”构造类型 913

二、青藏高原的构造地貌——“盆-山构造格局” 914

三、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组构类型 915

第五节 青藏块体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模式——“俯冲-热隆扩展动力学模式” 919

一、青藏高原的深部作用过程 919

二、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模式——“俯冲-热隆扩展动力学模式” 921

参考文献 922

第三章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刘国兴 926

第一节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块体的基本特征 926

一、岩石圈块体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926

二、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块体的结构特征 930

第二节 兴蒙-吉黑地区化学岩石圈结构 950

一、岩石圈单元划分的地球化学研究 950

二、兴蒙-吉黑地区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时代 955

第三节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地震与电性结构 960

一、岩石圈和软流圈 960

二、电性结构 974

第四节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演化 978

一、岩石圈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的关系 978

二、岩石圈结构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979

三、深部构造研究的重要意义 986

参考文献 987

第四章 华北地区岩石圈结构及演化&邓晋福、魏文博、邱瑞照、姚长利、叶高峰、于柄松、赵国春、刘翠、嘉世旭等 990

第一节 华北地区岩石圈地球物理学结构 990

一、华北地区区域重力场及地磁场 990

二、华北地区地壳波速结构与厚度变化 993

三、华北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997

四、华北地区大地电磁测深观测 1006

五、关于华北地区岩石圈厚度的讨论 1014

六、华北地区岩石圈地热场 1017

第二节 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地质解释 1023

一、华北地区地貌-构造单元 1023

二、华北岩石圈壳幔岩石学结构 1024

三、地质解释 1026

四、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 1029

第三节 新生代动力学模型 1032

一、GPS观测结果和岩石圈运动 1032

二、火山喷发期间的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流动 1032

三、软流圈水平流动的通道 1034

第四节 华北岩石圈演化与成矿作用 1034

一、与岩石圈结构及演化有关的成矿作用类型 1034

二、预测与建议 1035

参考文献 1036

第五章 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动力学&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郑圻森 1038

第一节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1038

一、地学断面变形构造格局与地壳结构 1039

二、地学断面岩石圈结构 1039

三、地学断面岩石圈构造类型特征 1044

四、地学断面软流圈细结构 1047

第二节 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 1049

一、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高速块体与岩石圈结构样式 1049

二、岩石圈构造类型边界性质与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 1052

三、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构造类型基本特征 1052

第三节 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1057

一、南海北部盆岭结构体系 1057

二、台湾弧陆楔状结构体系 1060

三、东海沟弧盆结构体系 1061

四、大陆边缘带岩石圈结构-动力学型式 1062

第四节 岩石圈形成与演化动力学模式 1065

第五节 结论与新认识 1066

参考文献 1068

第六章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构造&杨文采 1071

第一节 造山带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1071

一、苏鲁造山带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1072

二、大别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1075

三、大别-苏鲁造山带与东秦岭的构造对比 1083

第二节 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1083

第三节 苏鲁-大别造山带的三维地壳结构 1086

参考文献 1089

第七章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化学结构及演化&路凤香等 1091

第一节 造山带构造格架 1091

一、造山带的主要构造边界 1091

二、结构单元的划分 1093

第二节 秦岭-大别地球化学分区 1095

一、扬子和华北原为两个独立发展的陆块或不同大陆的裂解部分 1095

二、东秦岭构造-地球化学分区:南、北秦岭的归属 1097

三、大别造山带各块体属于扬子块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1098

第三节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平面图的编制 1099

第四节 QB-1及六安-黄石地学断面及地壳组成 1101

一、QB-1地学断面及其三维地球化学结构 1101

二、大别山六安-黄石地学断面及其三维地球化学结构 1105

第五节 秦岭造山带地幔组成、结构和演化 1108

一、陕西岚皋古生代时期的地幔组成 1109

二、河南明港中生代时期的地幔及下地壳特征 1110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幔特征 1111

四、秦岭地区地幔的演化 1113

五、秦岭地区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过渡带 1115

第六节 秦岭造山带地壳形成及演化 1116

一、关于北秦岭 1116

二、关于南秦岭 1116

三、大别山 1117

四、小结 1117

参考文献 1118

第八章 南海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姚伯初、万玲、曾维军等 1120

第一节 南海地形特征 1120

第二节 南海地壳结构特征 1122

一、南海剖面地壳结构特征 1124

二、南海莫霍面深度特征 1133

三、南海地壳结构特征 1135

第三节 南海岩石圈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1137

一、岩石圈底界面特征 1150

二、上地幔结构特征 1150

第四节 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 1151

一、南海岩石圈块体边界确定 1151

二、岩石圈构造单元 1155

第五节 关于岩石圈构造关键问题的探讨 1156

一、神狐运动的起因和大陆岩石圈的拆沉 1156

二、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特征 1161

三、南海岩石圈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存在北西向低速与高速相间排列的速度带 1168

四、岩石圈厚度差异的讨论 1170

参考文献 1172

第六篇 中国岩石圈关键科学问题探讨 1177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S波品质因子三维层析成像&洪学海、朱介寿、曹家敏 1177

第一节 引言 1177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选取 1178

第三节 数据处理方法 1178

第四节 衰减系数与网格化反演 1180

第五节 单元格S波品质因子Qβ深度反演与Qβ分布 1181

第六节 结果与讨论 1182

一、中国大陆区域Qβ结构 1184

二、青藏高原地区 1186

三、华南地区 1187

四、华北和东北地区 1187

参考文献 1189

第二章 全球及东亚地幔垂直流动速度研究&程先琼、朱介寿、蔡学林 1191

第一节 引言 1191

第二节 研究地幔径向流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1192

第三节 全球地幔径向流动速度特征及其意义 1194

第四节 东亚地幔对流模式的结果与讨论 1198

第五节 结论 1203

参考文献 1204

第三章 华北和青藏高原岩石圈新生代动力学数值模拟:对中国大陆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动力学框架的意义&刘翠、邓晋福、张贵宾、肖庆辉、赵国春、邱瑞照 1205

第一节 前言 1205

第二节 华北盆地新生代裂陷机制与过程的数值模拟 1205

一、拉伸盆地形成的理论模型 1206

二、模拟区域及地质概况 1206

三、数值模拟 1208

四、讨论 1212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厚数值模拟 1214

第四节 六盘山-华北地区动力学机制数值模拟 1219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9

二、模型的建立 1220

三、模拟结果 1227

第五节 结论及讨论 1230

一、结论 1230

二、讨论 1231

参考文献 1233

第四章 华北地区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机制与过程&邓晋福、肖庆辉、邱瑞照、刘翠、赵国春、于炳松、周肃、钟长汀、吴宗絮 1235

第一节 前言 1235

第二节 华北地区岩石圈结构单元 1235

第三节 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机制 1236

一、通常的模型 1236

二、关于华北裂谷盆地 1237

三、关于鄂尔多斯周边的断陷盆地 1238

第四节 岩石圈伸展减薄的过程 1239

一、通常的模型 1239

二、伸展作用两幕 1240

三、岩石圈伸展过程 1244

第五节 讨论:岩石圈主动还是软流圈主动? 1245

一、GPS观测结果和岩石圈运动 1245

二、火山喷发期间的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流动 1245

三、软流圈水平流动的通道 1247

参考文献 1248

第五章 中国大陆地壳成分、岩石圈流变学非均匀性及现今动力学过程的深部地热制约&汪洋 1250

第一节 中国大地热流值对地壳成分的约束 1250

一、原理和方法 1251

二、中国大陆地壳平均生热率 1252

三、对现有地壳成分模型的检验 1254

四、小结 1257

第二节 岩石圈流变学非均匀性及其对活动构造变形的制约 1258

一、中国大陆岩石圈流变学非均匀性 1258

二、对活动构造变形的制约 1260

参考文献 1267

第六章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造山作用&肖庆辉、邱瑞照、邢作云、伍光英、张昱、童劲松 1270

第一节 软流圈上涌造山作用的地质证据 1270

一、现存的岩石圈年代结构的非耦合性 1270

二、发现了许多中生代软流圈上涌底侵形成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 1270

三、中生代火山-深成岩浆源区主要与软流圈上涌作用关系密切 1272

第二节 软流圈上涌造山作用的深部构造证据 1275

一、宏观地震层析图像证据 1275

二、高分辨率地震层析图像证据 1278

三、地震波速具有异常特征 1281

四、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岩石圈深部呈现不同的构造景观 1282

第三节 中国东部软流圈上涌造山作用模式 1284

一、中生代早期(以230~180Ma为主)的前和初始造山幕 1284

二、侏罗纪(以180~140Ma为主)主造山幕 1285

三、早白垩世(140~110Ma)的晚期造山幕 1287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1290

参考文献 1292

第七章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深部结构特征——远震P波层析成像证据&郑洪伟、李廷栋、高锐、赵大鹏、贺日政 1294

第一节 绪论 1294

一、问题的提出 1294

二、研究意义 1296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296

四、主要研究内容 1301

第二节 地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 1301

一、地震层析成像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1301

二、地震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 1302

三、远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简介 1305

四、TOMO3D地震层析成像程序简介 1306

五、小结 1310

第三节 数据预处理及反演模型的建立 1310

一、数据来源 1310

二、走时数据预处理 1312

三、远震P波层析成像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 1314

四、小结 1324

第四节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层析成像 1324

一、青藏高原大地构造背景 1324

二、远震P波层析成像的平面结果 1327

三、层析成像的横向切片结果 1331

四、层析成像分辨率测试 1341

五、小结 1342

第五节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1343

一、关于印度板块俯冲的形态及俯冲前缘推测的探讨 1343

二、青藏高原南北向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的探讨 1345

三、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生代火山岩、低的Pn和无效Sn、较强的各向异性等现象的讨论 1348

四、小结 1349

第六节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1349

一、结论 1349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350

参考文献 1351

第八章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袁学诚、李廷栋、肖序常、姜枚、耿树方 1357

第一节 青藏高原岩石圈分区 1357

第二节 印度板块的俯冲 1360

第三节 喜马拉雅高原(藏南)地壳构造 1363

第四节 藏北地壳的速度特征与局部熔融 1367

第五节 藏北的地壳构造 1370

第六节 青藏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 1373

第七节 青藏高原隆升期后构造 1375

第八节 青藏高原的能源资源 1376

第九节 结论 1377

参考文献 1378

第九章 中国西部岩石圈结构构造演化&肖序常等 1380

第一节 西北盆山地区岩石圈构造演化 1380

一、新元古岩石圈构造演化 1380

二、早古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 1381

三、晚古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 1383

四、岩石圈板块碰撞期后的构造演化 1384

第二节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 1385

第三节 西部岩石圈碰撞接触带演化和模式的探讨 1386

一、塔里木-西昆仑岩石圈碰撞结合带 1386

二、雅鲁藏布江岩石圈结合带(缝合带) 1390

参考文献 1392

结语&黄宗理 李廷栋 139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