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凤君主编;李天威,任景明,刘洋,王成金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1109347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以下简称“五大区域”),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布局的重要区域,在我国总体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突出。处理好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对我国中长期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目录

第一章 开展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的意义与目标 1

第一节 五大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性 1

一、五大区域是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主要指向区域 3

二、五大区域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 5

第二节 五大区域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7

一、过程与现状 8

二、愿景与趋势 11

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3

一、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态势 13

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14

三、重点任务与目标 15

第二章 全国生态环境的基本格局 16

第—节 全国生态环境的基本格局与特征 16

一、我国自然地理格局 16

二、自然环境基础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影响 18

第二节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19

一、我国生态地理特征与区划方法 19

二、生态功能区类型与描述 21

第三节 国土生态脆弱性评价 23

一、全国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性 24

二、全国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27

三、我国国土脆弱性综合空间分异 30

四、生态与环境问题 31

第三章 区域发展战略演化与国土开发格局 37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化历程 37

一、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发展战略 37

二、改革开放后的区域发展战略 39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开发格局 40

一、主体功能区内涵与任务 40

二、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43

三、能源与资源 46

第三节 国家重大区域规划及发展指向 48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层次与任务 48

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48

三、国家重大区域规划 52

第四节 未来区域发展基本趋势 57

一、多元化区域板块的宏观战略 57

二、城市区域为重点的发展区域 58

三、产业转移的多元化路径 59

四、问题区域的发展战略与政策 61

五、跨境或战略性资源富集区的开发 62

六、集中连片贫困区的扶持 63

第四章 战略环评重点指向区筛选 64

第一节 区域发展情景与生态环境格局 64

一、重点发展地区与生态环境的空间耦合 64

二、重化工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空间耦合 66

第二节 战略环评重点指向区筛选及生态环境问题 69

一、重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区域筛选 69

二、重点指向区的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问题 69

第三节 战略环评重点指向区的生态环境对策指引 72

一、率先奔入小康区域 72

二、流域性社会经济区 74

三、河口型生态经济区 77

四、内陆重点开发区域 78

五、跨境国际河流流域 80

六、沿海新兴开发区域 82

七、集中连续性贫困区 83

八、战略性资源开发区 85

第五章 全国资源型产业发展及布局趋势 87

第—节 产业发展历程与特征 87

一、产业发展历程 87

二、产业发展总体特征 89

第二节 主要资源型产业发展与布局 92

一、石化工业 92

二、钢铁产业 95

三、煤炭产业 99

四、电力工业 106

五、水泥工业 114

六、造纸工业 115

第三节 结论与五大区域发展态势 117

一、基本结论 117

二、五大区域产业发展态势 119

第六章 五大区域产业功能定位 121

第一节 未来十年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趋势 121

一、规模扩张态势 121

二、结构调整态势 122

三、区域分工变动格局 123

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变化动态 124

五、市场变化与国际竞争格局 125

第二节 基于全国发展格局的地位与功能 126

一、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向区域 127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区域 127

三、新一轮工业化规模扩张的主要承载区域 128

四、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区域 129

第三节 五大区域产业基本定位 130

一、五大区域产业定位框架 130

二、分区域发展方向与定位 132

第七章 五大区域生态与环境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139

第一节 在全国生态与环境格局中的地位 139

一、五大区域的生态区位 139

二、五大区域的生态地位 140

第二节 生态与环境的历史演变趋势 142

一、生态环境的总体概况 142

二、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 144

三、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 148

第三节 生态与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 151

一、生态与环境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51

二、关键因素的作用 152

第四节 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问题 155

一、资源环境压力趋势 155

二、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157

第八章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160

第一节 资源环境效率概述 160

一、资源环境效率的概念内涵 160

二、资源环境效率的评价方法 162

三、资源环境效率的研究意义 163

第二节 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 164

一、资源环境效率总体评价 164

二、产业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 166

三、产业发展的污染排放效率 167

四、区域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168

第三节 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及态势 170

一、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170

二、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 174

第四节 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趋势 177

一、重点产业对能源需求的压力 177

二、重点产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 178

三、重点产业对水资源利用的压力 179

四、重点产业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压力 181

五、重点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 183

六、重点产业对地表水环境的压力 184

七、重点产业对大气环境的压力 186

第九章 五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189

第一节 资源承载力及演变趋势 189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及演变趋势 189

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193

第二节 环境要素承载力 197

一、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197

二、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200

第三节 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03

一、岸线资源及变化趋势 203

二、海洋环境承载力现状及利用情况 205

第四节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的影响因素与基本态势 207

一、资源利用问题 207

二、环境质量面临的问题 209

第十章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机制 212

第—节政策设计目标导向 212

一、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生态安全 212

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212

三、引导区域合理分工 213

第二节 五大区域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环境政策体系 213

一、建立责权明晰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213

二、设立跨省区域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214

三、建立多部门多行业参与的区域环境综合管理委员会 214

四、强化环境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215

五、以节能减排、绿色GDP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215

六、制定区域性产业准入与退出政策体系 216

七、探索以生态友好型替代生态破坏型的产业置换机制 216

第三节 行动方案 217

一、制定“三临”化工类产业布局的环境规制体系 217

二、生态经济示范工程 218

三、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环保支撑工程 219

四、热带与亚热带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修复工程 220

五、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环境建设工程 221

六、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工程体系 222

七、沿海岸线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控制工程 223

八、基于陆海统筹的环渤海减排与综合治理行动 224

参考文献 22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