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山东省杂粮产业化经营研究
山东省杂粮产业化经营研究

山东省杂粮产业化经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牟少岩,林德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109225312
  • 页数:124 页
图书介绍:
《山东省杂粮产业化经营研究》目录

总论 1

一、山东省杂粮产业现状分析 1

(一)分散的农户是杂粮生产的主体 2

(二)山东省杂粮良种良法推广有限,良种良法与传统品种和种植习惯并存 4

(三)山东省杂粮加工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多为用杂粮作辅助材料 4

(四)山东省杂粮市场体系不健全,规范的现代市场缺失 7

二、新形势要求提高杂粮产业地位 8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杂粮生产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 8

(二)杂粮主食化已经成为明确的发展趋势 12

(三)杂粮生产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13

三、杂粮产业发展应当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14

(一)杂粮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14

(二)现代物流体系和商贸体系为杂粮消费突破地域限制提供了可能 15

(三)充裕的社会资本为杂粮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16

四、杂粮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18

(一)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还是一种自发行为,缺少自觉和政府支持引导 19

(二)杂粮生产规模化经营尚未起步,分散的农户生产模式严重制约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19

(三)杂粮生产标准化建设滞后,已有的标准推行难度大 20

五、杂粮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21

(一)政府是杂粮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主体 22

(二)新型经营主体是杂粮规模化经营的经营主体 23

(三)杂粮流通和加工企业是杂粮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24

(四)社会资本有可能是杂粮生产垄断者和销售渠道垄断者 25

专题一 杂粮生产 27

一、山东省杂粮生产布局 28

(一)品种结构 28

(二)区域分布 31

二、山东省杂粮生产特点 33

(一)杂粮生产处于从属地位 34

(二)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 35

(三)生产方式落后 36

(四)区域特色明显 36

三、问卷调查与统计描述 36

(一)调查对象 36

(二)调查区域 37

(三)调查内容 39

(四)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分析 40

四、成本效益分析 43

(一)单产水平低,产值不高 45

(二)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少 47

(三)现金收益较高 48

五、农户杂粮种植意愿 50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0

(二)调查内容 51

(三)农户种植杂粮意愿的统计描述 51

(四)农户杂粮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55

专题二 杂粮流通与市场 65

一、杂粮流通体系 65

(一)杂粮流通体系概念界定 65

(二)杂粮流通体系的特点 67

(三)杂粮流通方式 70

二、杂粮市场 73

(一)“隐形”市场 73

(二)“公开”市场 74

三、山东省杂粮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79

(一)市场主体培育不足 79

(二)市场体系不完善 83

(三)商品化程度低 84

(四)标准化程度低 85

四、发展对策 86

(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86

(二)优化和完善杂粮市场体系 87

(三)有效提升杂粮商品化程度 88

(四)建立健全杂粮标准化体系 88

专题三 杂粮加工 90

一、山东省杂粮加工业发展现状 90

(一)原料来源丰富,但质量缺乏稳定性 91

(二)科技水平和标准化程度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 91

(三)以初加工为主,但深加工发展较快 93

(四)大规模加工企业数量少,种类单一 95

(五)杂粮加工与上、下游产业脱节严重 96

二、案例分析 97

(一)公司基本情况 97

(二)原料来源 97

(三)产品研发 98

(四)产品销售 99

(五)发展瓶颈 100

三、发展对策 101

(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01

(二)大力培育杂粮加工龙头企业 102

(三)充分发挥政府各项职能 103

(四)促进杂粮加工业同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103

专题四 杂粮产业科技创新 105

一、科技支撑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05

(一)有利于提高杂粮良种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水平 105

(二)有利于提高杂粮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106

(三)有利于延长杂粮的产业链条 106

二、政府对杂粮科技创新的支持 107

三、山东省杂粮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08

(一)杂粮品种老化、退化较为严重 108

(二)杂粮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109

(三)杂粮精深加工技术落后 110

(四)杂粮产销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111

(五)杂粮种植户的科技素质不高 112

四、提升杂粮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113

(一)加大杂粮科技投入力度 113

(二)完善政府主导的杂粮研发体系 113

(三)完善杂粮科技推广体系 114

(四)健全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机制 114

(五)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建设力度 114

附录:调查问卷 116

参考文献 1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