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馥芳著
  • 出 版 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3551403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一书是王馥芳主持的2009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C类)的最终成果。本书旨在对认知语言学范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反思性整体批评。其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反思和再反思实现批评对象的认知和再忍受,并最终促进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目录

绪论 1

1主要内容简介 1

2选题的理论考虑: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 3

3选题的迫切性 5

4研究范围界定 7

5基本研究方法 8

5.1 批判终结论与批判建构论 8

5.2 内外部批评法 10

5.3 反思性整体批评法 11

6理论目的 12

7理论创新之处 14

8基本框架 14

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发展概述 19

1引言 19

2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理论动因 19

2.1 术语界定:理论动因 19

2.2 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理论背景 20

2.3 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直接理论动因 22

3认知语言学近四十年发展概述 23

3.1 认知语言学的诞生 23

3.2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侧重点和研究兴趣 25

3.3 认知语言学近四十年发展概述 26

4讨论 38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之独特语言观 40

1引言 40

2认知语言学之语言观的哲学渊源 41

2.1 海德格尔的“语言(道)说”思想 41

2.2 “语言(道)说”思想对学界的影响 43

3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缘起 47

3.1 语言研究认知转向:第一代认知科学 47

3.2 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本质区别 49

3.3 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对立 51

3.4 认知语言学语言观 53

4三种主要语言观的概念隐喻分析 54

4.1 语言研究的隐喻性路径 55

4.2 分析工具:概念隐喻理论 56

4.3 “语言”作为隐喻概念 57

4.4 客观主义语言观的概念隐喻分析 58

4.5 生成语言学语言观的概念隐喻分析 59

4.6 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的概念隐喻分析 60

5认知语言学之语言观反思性批评 62

5.1 三种语言观的理论实质:对立和共通 62

5.2 语言本质“独断论”的哲学根源 63

5.3 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的哲学思考 64

6结论 66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之理论地位 67

1引言 67

2语言学界对三种研究范式的理论关系探讨 68

3 M理论 69

3.1 M理论简介 69

3.2 构成“理论一族”的前提条件 70

4三种语言学范式的多向度差异 71

4.1 研究视角差异 71

4.2 研究方法和研究向度差异 73

4.3 研究结论差异 74

5三种语言学范式研究发现相互交叠之处 76

5.1 共同指向语言系统性 76

5.2 共同指向语言的理智性 76

5.3 共同指向语言的动因性 77

5.4 共同指向语言的象似性 77

5.5 共同指向语言研究路径的隐喻性 78

6结语:三种语言学范式的“理论一族”关系 78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之独特贡献 81

1引言 81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及其理论依据 82

2.1 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 82

2.2 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 84

3认知语言学对认知研究的独特理论贡献 84

3.1 对意义认知研究的独特理论贡献 85

3.2 对概念系统研究的独特理论贡献 89

4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研究的独特理论贡献 96

4.1 开创“整体性垂直”语言研究法 96

4.2 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创新 97

5结论 101

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外部批评、回应和反思 102

1引言 102

2内外部批评法 102

2.1 内外部批评法简介 102

2.2 两种尖锐的外部批评手段 104

3不同学派的反认知语言学本质及认知语言学基本立场 106

3.1 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反认知语言学本质 106

3.2 客观主义、生成语言学的反认知语言学本质 107

3.3 认知语言学对反认知语言学学派的基本立场 108

4外部批评、理论回应和反思 109

4.1 对“语言和认知同一性”的外部批评 109

4.2 对隐喻思维的外部批评 111

4.3 对语言结构心理表征动因的外部批评 114

4.4 对认知语言学创新性外部批评 114

4.5 对认知语言学不可验证性的外部批评 115

4.6 对外部批评的相关理论回应 117

4.7 对外部批评的理论反思 119

5结语 121

第六章 认知语言学内部批评、回应和反思 122

1引言 122

2认知视角的局限性 122

2.1 多种理论动因的存在 122

2.2 认知视角相对于文化视角的狭窄性 124

2.3 认知视角对文化动因关注不够 126

2.4 认知图式对语法解释的局限性 127

3认知语言学方法论的局限性 128

3.1 研究路径的“循环论证”嫌疑 128

3.2 意义心理过程论所面临的挑战 130

3.3 一统性解释所面临的理论挑战 132

3.4 对内省法的质疑 136

3.5 “认知第一性、语言第二性”所面临的挑战 138

4西方强势语言概念系统对弱势语言概念系统的“强势改写” 140

5讨论:认知语言学者该如何对待理论批评? 142

第七章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反思性批评 146

1引言 146

2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动因 146

2.1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 147

2.2 经验主义面临的经验界限问题 148

2.3 抽象形而上学和具体形而上学 149

2.4 “体验革命”的兴起 151

2.5 “体验革命”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 154

3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体验现实主义 155

3.1 体验现实主义:哲学上的第三条道路 155

3.2 体验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 158

3.3 体验现实主义的理论精髓 159

3.4 体验现实主义的哲学本质 160

4对体验现实主义的外部批评和理论回应 161

4.1 Rakova (2002)对体验现实主义的外部批评 161

4.2 Johnson & Lakoff (2002)对Rakova (2002)的理论回应 165

4.3 认知学者对Rakova (2002)的理论回应 170

5争议中的体验现实主义 171

5.1 支持体验现实主义的各种证据 171

5.2 反对体验现实主义的各种证据 172

6体验现实主义所面临的理论挑战 173

6.1 “经验”和“意义”的区分面临挑战 173

6.2 体验现实主义的“主观主义”倾向 176

6.3 体验现实主义的物理主义倾向 177

6.4 体验现实主义的“世俗性” 178

6.5 “体验”所内含的“人本中心主义”思想 179

7体验现实主义反思性建构批评 181

7.1 体验现实主义哲学思想继承问题再反思 181

7.2 体验现实主义哲学贡献再反思 182

7.3 体验现实主义的发展:模型依赖现实主义趋势 184

8讨论 185

第八章 认知语义学反思性批评 186

1引言 186

2主要的意义研究理论 187

2.1 最朴素的意义理论——意义对应论 187

2.2 Frege的意义观 188

2.3 一些重要的意义理论 189

2.4 语义学兴起 190

3认知语义学兴起 192

3.1 认知语义学哲学基础:意义体验论 192

3.2 认知语义学兴起的理论动因 193

3.3 认知语义学兴起 196

3.4 认知语义学的“理论颠覆性” 197

3.5 认知语义学的指导性原则 199

3.6 认知语义学之语义观 200

3.7 认知语义学研究重心 202

3.8 各种意义认知分析工具 203

4认知语义学主要理论贡献 205

4.1 对语词本质的重新阐释 205

4.2 把“构式”引入语法研究 206

4.3 开创意义“立体化”和“动态化”研究先河 207

4.4 开创词汇概念范畴化研究 209

5认知语义学反思性批评 211

5.1 术语问题 211

5.2 对各种意义分析工具的反思性批评 217

5.3 认知语义学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 218

6结语 219

第九章 意象图式理论反思性批评 220

1引言 220

2意象图式理论的提出 220

2.1 意象图式理论的理论基础 220

2.2 意象图式理论的提出 222

2.3 意象图式的本质 225

2.4 意象图式理论的独特理论贡献 227

3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理论局限性 228

3.1 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优势 229

3.2 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直观”陷阱 229

3.3 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词义描述精度问题 232

3.4 图式化词义表征法对抽象概念的表征乏力 236

4讨论 240

第十章 认知隐喻学反思性批评 241

1引言 241

2认知隐喻学的兴起 242

2.1 隐喻研究的纯语言传统 242

2.2 隐喻认知研究的发轫 242

2.3 Reddy的“管道隐喻” 243

2.4 概念隐喻理论的兴起 245

2.5 认知隐喻学的最大理论贡献 246

3认知隐喻学的发展 247

3.1 认知心理模式对隐喻研究的影响 247

3.2 Grady的基本隐喻理论 248

3.3 MetaNet的创建 249

3.4 认知隐喻学应用研究 251

4认知隐喻学反思性批评 254

4.1 指认—推理模式质疑 254

4.2 Haser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解构性批评 256

4.3 “跨域概念映射”的局限性 257

4.4 隐喻机制普遍性假设所面临的理论挑战 258

4.5 学界对概念隐喻理论合法性的质疑 261

5讨论 262

第十一章 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新动态 264

1引言 264

2国内认知语言学发展新动态 264

2.1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简介 264

2.2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特色 266

2.3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趋势 270

3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新动态 272

3.1 夯实哲学基础 272

3.2 夯实理论基础 273

3.3 追求理论简明性 276

3.4 触发哲学革命 277

3.5 语法神经理论趋势 279

3.6 量子神经计算语言研究趋势 282

3.7 应用认知语言学趋势 284

4认知语言学应正视的几个理论问题 286

4.1 进一步平衡语言维度和认知维度之间的研究 286

4.2 正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任意性 289

4.3 正视语言的客体性 290

5讨论 292

参考文献 295

后记 334

作者简介 3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