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  游戏精神与儿童中国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  游戏精神与儿童中国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 游戏精神与儿童中国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班马著
  • 出 版 社:青岛:青岛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55238218
  • 页数:37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大雨将至下一篇:将帅春秋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 游戏精神与儿童中国》目录

导论 2

班马儿童文学理论思想纲要(著述重点摘要1984年—1996年) 2

重构“儿童美学”的艺术本体根基 3

构建“儿童文学审美发生论”的理论框架 8

理论思想及其著述的纲目 12

“游戏精神”理论概说 16

班马“游戏精神”理论纲要 16

“玩”的感知理论意义——穿透世界游戏研究流派之后的儿童美学路径 34

“游戏精神”的儿童哲学:“未来实践”——游戏之中的成长动机与动力 37

“游戏规则”与“形式挪前” 41

“形式挪前”的儿童认识容器开发——质疑以“小”为本的儿童观之视野旧边疆 44

身体研究与“游戏精神”——略考“成年仪式”之中的“操作型思维” 50

“游戏精神”的“释放”原理——儿童“心理能量”的表达方式 57

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游戏性写作心理——探讨“原生性”和“戏作” 68

从“游戏精神”走向游艺功能 72

略论“游戏精神”的原始态心理表现 74

理论来源与戏剧因素之答吴其南问——“游戏精神”与“戏剧”影响 76

“游戏精神”理论走向实践现场 80

本章内容的“提要”表述说明 80

2000年班马理论行为转场的答问——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再要去把这理想实践 81

在跨世纪的那一天,决定了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扩展身份”——两千年以来期待的“儿童学”角色 83

《绿人》儿童画报办刊宗旨的“游戏精神”——班马“游戏精神”的首度实操运用 85

广州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的“游戏精神”宗旨——理论学术基底之下的研究方向和儿童立场 86

“游戏精神”作为关键词出现在国内报端——《南方周末》整版报道“首次中国儿童海滩行为实验” 86

2001年中国首次儿童海滩行为实验活动答记者问——让“纸面”的学术走向“立体”的现场活动测试 87

中国首次儿童海滩行为实验的现场活动与策划报告——“游戏精神”在2000年走向儿童的“现场” 89

“玩”首次成为国内报刊的长篇专辑主题——广州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与《孩子》杂志进行关于儿童“玩”的社会调查 90

“游戏精神”的十大主张——班马为家长和社会倡导的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游戏精神”十大主张》 91

《游戏研究》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班马在广州大学开设以“游戏”为教学内容的高校课程 94

谈“玩具”的儿童导演思维——在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倡导“玩具”的升级认识 97

班马儿童人类表演学——“游戏精神”与“玩”出来的“演” 98

“玩”的校外精神,最可重视的是“游”的功能——校外:在中国儿童思想家的文化视野之中 101

“游”的价值与“行为教育”主张——主编“青春漫游者”大学生自助旅行丛书 103

班马儿童旅行成长方案——《亲子旅行:成长新策略》一书的主张 104

校外“游学”活动的十大主张和九种做法——全国校外活动研讨会获奖论文 105

以一座城市来“玩”现场行为的“表演”——将“纸面”作品、“平面”阅读、“写作”行为放置到城市的现场 107

从儿童美学去把握一个儿童的“群”——班队活动对“儿童群”的理解与运用 108

对“少女仪式”活动现场的考察——有关“仪式”和“身体”审美行为教育的理论验证 109

“模型”研究与“古代生态地理复原”实践现场——《南越国时代生态地理电脑模型复原》获奖项目 111

“演”与“场”的教学现场:《动感教室》实验项目——现代教学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现场”的“导演” 113

我对“大平层”课室空间发生“互联”教学革新的设想——兼议中国民营教育启动“分体式学校”的校园建制革新运动 116

“形式挪前”研究与一座“城”的实践现场——在《少年读城记》项目之中嵌入一个学习的“图式” 118

“母题”研究与《少年读海记》项目的实践现场——提出“船”、“岛”、“流”和“星—海一体”的少年海洋教育战略 120

班马儿童写作全程教学法:“游戏精神”作文课程——20年课堂实验与求证的儿童操作型思维和写作母题发展结构 121

关于广州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超文本”研究方向的报告(摘录)——有关“超文本”研究方向 125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超文本能力——对作家走进新表达“界面”的思考 129

“屏幕”研究——第20届国际青少年图书联盟IBBY大会宣读论文和现场演示内容的摘要 134

探讨新写作的“作家导演化”——对萧萍的“综艺”发展的寄望 135

当代传播中的重返“现场”和“演”——“仪式”及“仪式感”重返当代的传播现场 137

新媒体语境之中“游戏精神”与“活动”的课题——第四届全国校外活动“互联网+”时代交流研讨会 139

融入“屏幕”时代的“图书”——新媒体出版时代的若干“传播”路径 141

跨媒体写作的运用——打通图像、图文、现场、作家DV、视频和网络 143

“儿童反儿童化”命题 146

1984年的儿童美学命题——与权威儿童理论进行“纯学术”争辩的美学意味 146

视角研究:中高年级儿童的审美心理视角 149

从身体的扮演走向精神的扮演——揭示“游戏精神”对儿童的身心转换机制 154

儿童阅读史的启示录——揭示“小人”读“大书”的现象 160

“顽童”人物探究——从“游戏精神”打开“儿童人物”的紧箍咒 165

“叔叔”人物探究——童心论所不能解释的成人“人物谱” 169

女孩“身体游戏”和“精神扮演”的审美发生路径——关于身体、舞蹈、装饰、童话后、自恋和精神飘游 175

少年“自恋”与“儿童反儿童化”的动力学关系——最明朗向外的阶段: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 182

“身体—感知理论”实证研究 186

班马儿童美学基础理论纲要——对于身体、器质、心理能量、运动觉等生理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 186

儿童的心理能量流与“场”的效应——“从混沌到有序”:儿童心理建构的紊变型结构模型基础 199

儿童“传感”的感受器和通讯信道——为什么要锁定童年审美生成力的“器质”载体 202

儿童“身体思维研究”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身心论——突破机器论的现代“流体”交互感受作用 205

中国儿童文化史论 210

班马儿童文化史论纲要 210

破解文化的“童年”生成机理 215

儿童审美发生论的生理—文化演进基础——儿童前审美器官的中介机制与效应 217

童年研究与现代哲学人类学——我的“文化发生态”之学术启迪 220

透视中国文化基因的“身体”与“动作”——人类文化:起源于“活动”的文化 222

中国文化发生态的“约之以身”——对中国“游戏精神”潜质的历史发现、整理和运用 229

宋明理学对童养的“身体”封闭——对中国童年器质发生态的揭示和批判 236

识辨一个国家的儿童观之中的“母题”——对中国明代儿童成长策略制定的文化批判与破解 243

新潮探索与“游戏精神”发生态 264

《你们正悄悄地超越》——新潮儿童文学丛书《探索作品集》总论 264

儿童文学观念几题——在《文艺报》儿童文学专栏撰述“游戏精神” 283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一书的绪言和结束语——留下一个“80年代中期”的情绪与立场 288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如大江东去——对“文革”后30年的儿童文学沧桑评说 292

一只翅膀的盘旋——在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上的论文和发言 308

我们已如期完成——纪念30年前《你们正悄悄地超越》一文 314

儿童中国视野中的“游戏精神”格局 320

无宗教与无精神家园——中国动荡社会之中的儿童恒定审美“形式” 320

“游戏精神”在人类社会形态中的恒定模式性——“游戏”,并不是“儿戏” 324

“游戏精神”之中的“游戏规则”——对“游戏精神”的全面了解 327

游戏规则:教育策略之一——关于“游戏精神”的弹性思维 329

“玩”是无国界的儿童能力——没有“玩商”,中国小孩一样玩 333

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游戏精神”因子——“游戏精神”并非舶来品而恰是普世的儿童天性 335

体育精神、身体仪式和游于艺——运动觉:儿童一生的气质训练 342

怎样确定不同文化模式之比较的参照坐标与原点——思考在当代世界格局走向趋态之中的中国儿童命题 345

童年器质的未来文化效应——“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 354

附录 362

理论学术年表 3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