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财税法学研究文丛  税法理念问题研究
财税法学研究文丛  税法理念问题研究

财税法学研究文丛 税法理念问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冬著;刘剑文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1884671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试图对“税法理念”问题展开相对系统性研究的专著。从内容结构上而言,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即“税法理念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研究税法理念”。在第一部分中,按照“什么是理念”到 “什么是税法理念”再到“税法理念的具体内涵”的逻辑加以论述;第二部分的则是按照“税法理念的理论意义”、“税法理念的现实意义”以及“为什么税法理念可以同中国语境相融合”的顺序来加以展开。本书的全部内容研究旨在尝试探寻一种可以贯穿阐释整个税法学,包括税法基础理论与税法基本制度的理论原命题。这种研究结果成立与否,有待学界之批判以及时间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财税法学研究文丛 税法理念问题研究》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税法理念的理论基础 11

一、“理念”的萌芽 13

(一)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思想 14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6

二、柏拉图的“理念” 19

(一)“理念”与具体事物 21

(二)“善”与“理念” 23

三、后柏拉图时代的“理念” 25

四、“理念”的真谛 33

(一)科学主义的滥觞及其反思 33

(二)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36

第二章 税法理念的确立——从法理念到税法理念 42

一、法理念的理论检视 43

(一)哲学家眼中的法理念 43

(二)西方法学家眼中的法理念 44

(三)中国学者眼中的法理念 44

二、法理念研究的进路反思 46

(一)法理念是一种法学范畴? 47

(二)法理念是一种法学范式? 51

三、税法理念的研究进路——“理想国”的借喻 54

四、税法理念的认知途径 59

五、税法理念的价值和意义 64

(一)税法理念的定位 64

(二)税法理念的学术价值 67

(三)税法理念的现实意义 70

第三章 税法理念的内涵 72

一、税法理念的两种历史“摹本” 73

(一)英国历史上的“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73

(二)美国历史上的“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77

(三)“无代表不得征税”与“无代表,不纳税” 81

二、在税法“摹本”与税法理念之间 84

三、“无代议士不得征税”——税法理念的具体内涵 90

(一)“代议士”——一种“典型”意义上的“代表” 90

(二)“无代议士不得征税”——对于国家与公民关系间“善”的“分有” 94

第四章 税法理念对传统税法理论的反思与重塑 105

一、税法理念对于税法基础性范畴的反思与重塑 106

(一)关于“税”的基本内涵 106

(二)关于“税权”的基本含义 115

二、税法理念对于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反思与重塑 125

(一)“权力关系说”与“债务关系说”之争 125

(二)“债务关系说”的存疑 127

(三)税法理念下的税收法律关系性质 133

三、税法理念对于税法学研究之独立性的反思与重塑 136

(一)税收学研究中的“国家中心主义”立场 137

(二)税收学研究中“国家中心主义”立场的成因分析 141

(三)税法学研究混同于税收学研究的弊端 147

(四)税法理念下税法学研究的独立性 151

第五章 税法理念对税法实践的关照与重构——以中国税收法律实践为例 155

一、中国当下税收法律实践的现状及其评析 156

(一)中国税收法律实践的现状 156

(二)“行政主导型税收法律实践”之现实合理性 158

(三)“行政主导型税收法律实践”的问题及其危害性 161

二、税收法定原则不足以改变税收法律实践的现状 168

(一)税收法定原则及其积极意义 168

(二)税收法定原则的局限性 173

(三)税收法定原则的现实有效性质疑 177

三、税法理念是实现税收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185

(一)税法理念为“良好”税收法律的产生提供思想前提 186

(二)税法理念为税收守法意识的养成提供观念基础 189

第六章 税法理念与中国语境的融合 194

一、中国传统语境下难以产生税法理念的原因 195

(一)哲学思想的缺失 195

(二)制度层面的缺陷 196

(三)现实性因素的影响 198

二、税法理念同中国当下语境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19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199

(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原则 202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3

三、结语 204

参考文献 207

后记 2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