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古代小说史论
中国古代小说史论

中国古代小说史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9032548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中国古代小说史论》将中国古代小说置于中国具体的社会人文生态的历史发展语境中,以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与小说实践的历史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为线索,爬梳、整理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与诸子、与诗文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交流与对话,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立场和选择以及最终的历史走向,构建起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中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的“文学生活史”。
上一篇:藏宝图下一篇:黑暗的左手
《中国古代小说史论》目录
标签:史论 小说

绪论 中国古代小说史书写的策略思考 1

一、小说 1

二、中国古代小说 5

三、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创作实践 10

四、历史人文生态中的中国古代小说 15

五、立场、走向与中国古代小说的“生活史” 18

第一章 讲述故事: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寻绎 25

第一节 “小说”一词的出现与小说的渊源推想 26

一、小说一词的出现及其原始含义 26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科学界定 30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推想 37

第二节 故事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渊源 42

一、题材类型的奠基 43

二、艺术思维的渊薮 47

三、情节范式的草创 51

第三节 史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渊源 54

一、史学的发达与史书体制的多样 55

二、汉魏六朝杂传与传奇体制 58

三、史书四体与章回体制 64

四、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备众体” 68

第四节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诞生 74

一、《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 74

二、杂史、杂传小说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诞生 78

第二章 子史之间:中国古代小说的身份追问 85

第一节 班固《汉书·艺文志》与小说的子书身份 86

一、《汉书·艺文志》与小说子书身份的确认 86

二、《隋书·经籍志》与小说子书身份的巩固 90

三、历代史志书目与小说子书身份的固化 93

第二节 刘知幾《史通》与小说的史流身份 97

一、刘知幾与小说史流身份的赋予 98

二、小说史流身份的接受与认同 101

三、小说史流身份与小说范围的扩展 105

第三节 亦子亦史与小说的发展和困境 108

一、亦子亦史与小说题材的扩大 109

二、亦子亦史与小说师法史传 113

三、史流身份与小说的困境 116

四、子书身份与小说的困境 119

第四节 从文类到文体与小说的文学文体身份 123

一、文类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 123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书写体制 128

三、“小说界革命”与小说的文学文体身份的确立 131

第三章 虚实之辩:中国古代小说的自我塑造 139

第一节 汉魏六朝小说的着意实录 140

一、“明神道之不诬”与志怪小说的“事弗空诬” 140

二、“俱为人间言动”与志人小说的“言非浮诡” 144

三、人文风尚与汉魏六朝小说的着意实录 148

第二节 唐人小说的有意虚构 152

一、“始有意为小说”与唐人小说艺术创造的自觉 153

二、“幻设为文”与唐人小说艺术创造的实质 159

三、有意的实录标榜 164

第三节 宋元明清小说的虚实相半 170

一、文言小说与虚实矛盾 171

二、历史演义与“虚实相半” 178

三、神魔小说与“真幻并兼” 185

四、世情小说与“至情至理” 189

第四节 晚清小说的凭虚构造 194

一、小说范围的扩大与虚实认识的趋同 195

二、小说的文体身份与虚构性特征的共识 201

三、小说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 205

第四章 游戏三昧:中国古代小说的功用期待 211

第一节 思想的承载与知识的记忆 212

一、“明神道之不诬” 212

二、“有补于人心世道” 215

三、“以备史官之阙” 219

四、中国古代小说的思想承载与主题概括 222

第二节 故事的讲述与生活的演绎 225

一、作为小说的基本面的故事 225

二、故事讲述的传统与标识 228

三、故事讲述的技巧与效果 233

第三节 人物的塑造与性格的突显 239

一、人物的多样与解读的路径 239

二、人物的设计与安排 243

三、人物塑造的技巧与目标 246

第四节 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 250

一、“游心寓目而无尤”与小说的审美功能 251

二、“游戏三昧之笔”与小说的审美创造 256

三、“天下之奇味”与小说的审美境界 259

第五章 走向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的地位迁移 263

第一节 诸子十家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边缘定位 264

一、班固《汉书·艺文志》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边缘定位 265

二、边缘定位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困境 269

三、边缘地位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机遇 275

第二节 中国古代小说的平等追求 282

一、比附诗文,强调小说的“异馔”之味 283

二、比附经史,强调小说的“参行”作用 289

三、小说评点,小说平等诉求的理论阐释 294

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与小说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 300

一、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 300

二、“小说界革命”的发生 304

三、小说边缘定位的崩解与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 310

第四节 翻译小说与新小说的勃兴 317

一、翻译小说与“小说界革命” 317

二、翻译小说与新小说 321

三、新小说的出现与繁荣 326

四、新小说的特征 332

第六章 小道可观: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性阐释 337

第一节 史传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建构 339

一、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情结 339

二、史传体制与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史传特征 346

三、史传叙事策略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350

四、史传实录精神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真实的创造 357

第二节 诗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品格 363

一、诗骚情结与中国古代小说诗赋的引入 364

二、诗骚意趣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意追求 370

三、诗骚的抒情精神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寄托 375

第三节 俗与雅的交响变奏 382

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由雅向俗 383

二、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拔俗向雅 389

三、文言白话的交汇与雅俗的融合 396

第四节 中国古代小说的多样化类型 404

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阶段性与类型的多样性 405

二、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 408

三、传奇小说 415

四、话本小说与拟话本小说 423

五、章回小说 428

余论 作为文学遗产的中国古代小说 435

一、现代立场的回望与反思 435

二、小说史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标本化 440

三、鲜活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路径思考 446

参考文献 451

后记 4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