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发展研究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制度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发展研究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制度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发展研究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制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元书,吕庆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7122845
  • 页数:554 页
图书介绍:该著的中心思想是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由绪论和三个部分构成,全书约53万字。绪论部分阐述了社会分层的原因、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区别和意义,提出了调适阶级阶层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的重要课题。第一部分提出了社会分层的标准,重点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包括阶级阶层结构)形成的原因、基本特征,并预测了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政治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与政治发展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发展研究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制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社会分层的含义和原因 2

1.1.1 社会分层与社会地位的含义 2

1.1.2 社会分层的原因 3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分层是社会分层的一种重要形式 8

1.2.1 资产阶级:社会的统治者 9

1.2.2 无产阶级:社会的被统治者 9

1.2.3 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阶级 9

1.3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联系和区别 10

1.3.1 阶级、阶层的含义与区别 10

1.3.2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联系和区别 15

1.4 阶级分析与社会分层分析的意义 20

1.4.1 阶级分析的意义 20

1.4.2 社会分层分析的意义 22

1.5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调适阶级阶层间关系 24

1.5.1 阶级阶层间关系的变化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发展 24

1.5.2 带有阶级阶层某些特点的利益群体成为社会矛盾的主体 28

1.5.3 协调阶级阶层间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29

1.6 本著作使用的几个主要概念解释 30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分化 35

第2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结构 35

2.1 经济结构 36

2.1.1 生产力的层次结构 36

2.1.2 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 37

2.1.3 所有制结构 40

2.2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43

2.2.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点 43

2.2.2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安排 46

2.3 阶级阶层结构 47

2.3.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与阶级阶层结构 47

2.3.2 以身份划分的阶层 49

2.3.3 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的特点 52

第3章 社会分层的标准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集团性群体结构和阶层结构 58

3.1 社会资源的多元性与社会分层标准的多元性 58

3.1.1 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源 58

3.1.2 社会分层标准多元化的原因 62

3.2 社会分层标准的选择 63

3.2.1 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的财产权 63

3.2.2 权力 66

3.2.3 知识 68

3.2.4 职业 70

3.2.5 声望 72

3.3 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集团性群体结构和阶层结构 73

3.3.1 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集团性群体结构 73

3.3.2 社会的阶层结构 93

第4章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产生和发展 95

4.1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考察 96

4.1.1 第一阶段:产生萌芽阶段(1979—1981年) 98

4.1.2 第二阶段:大发展阶段(1982—1989年上半年) 99

4.1.3 第三阶段:暂时性萎缩与缓慢上升阶段(1989年秋—1991年底) 101

4.1.4 第四阶段:再次蓬勃发展阶段(1992—2002年) 101

4.1.5 第五阶段:稳步发展阶段(2003—2013年) 104

4.1.6 第六阶段:政策优化与政府推动的新阶段(2013至今) 105

4.2 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及私营企业的特征 106

4.2.1 私营企业主资金积累的特征 106

4.2.2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构成特征 107

4.2.3 私营企业主的生产经营特征 110

4.2.4 私营企业主的内部结构特征 111

4.3 私营企业主的群体意识与政治诉求 112

4.3.1 私营企业主的群体意识 112

4.3.2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政治参与 112

4.4 私营企业主群体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14

4.4.1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 115

4.4.2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声望地位和收入地位 115

4.4.3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经济地位及作用 117

4.4.4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其他社会作用 119

4.4.5 要正确认识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劳动和高收入 121

第5章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分化的原因分析 125

5.1 生产、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 125

5.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生产、生产力的发展与阶级的关系 126

5.1.2 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127

5.2 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基础性原因 128

5.2.1 所有制(产权)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关系 128

5.2.2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129

5.2.3 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131

5.3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影响 136

5.3.1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对阶级结构的影响 136

5.3.2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功能 138

5.3.3 市场经济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140

5.3.4 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影响 142

5.4 社会流动渠道的扩大与阶级阶层结构分化 144

5.4.1 社会流动与阶级阶层结构的关系 144

5.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机制的建立和扩大 145

5.4.3 与阶级阶层结构分化相关的几种典型流动方式 150

第6章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阶层分化 155

6.1 收入分配差距与阶层的关系 156

6.1.1 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 156

6.1.2 收入分配差距与阶层关系 157

6.1.3 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的关系 160

6.2 我国的贫富差距情况分析 161

6.2.1 我国农村的贫富差距状况及特点 161

6.2.2 我国城镇贫富差距状况及特点 165

6.2.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170

6.2.4 弱势群体的出现 172

6.3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174

6.3.1 分配原则上的改革 174

6.3.2 国企改革 174

6.3.3 国家政策效应 175

6.3.4 非法收入 176

6.3.5 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和部分行业生产能力闲置 176

6.3.6 地下经济因素 177

6.4 贫富差距扩大对社会的影响 178

6.4.1 合理性贫富差距的存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178

6.4.2 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179

6.5 制度改革 180

6.5.1 减免农业税 180

6.5.2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181

6.5.3 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182

第7章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84

7.1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基本特点 184

7.1.1 多元性与复杂性 184

7.1.2 刚性弱化,弹性增强 187

7.1.3 不稳定性和过渡性 190

7.1.4 非均衡性 193

7.1.5 分化的制度性(政策性)与非制度性 196

7.1.6 权力资本化 199

7.2 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趋势 205

7.2.1 从二元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向一元社会为主体的阶级阶层结构转变 206

7.2.2 从模糊性向清晰稳定性转变 210

7.2.3 从金字塔式结构向纺锤形结构转变 212

7.3 阶级阶层分化的影响 216

7.3.1 阶级阶层分化对社会结构本身的影响 216

7.3.2 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217

7.3.3 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217

7.3.4 阶级阶层分化对政治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218

第二部分 阶级阶层结构的分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 229

第8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 229

8.1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含义、特征和结构 229

8.1.1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230

8.1.2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内部关系和结构 234

8.2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与政治 237

8.2.1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与政治主体 238

8.2.2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与政治文化 240

8.2.3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与政治制度 241

8.3 我国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和发展 243

8.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1949.10—1956.8)的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 244

8.3.2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1956.9—1978.11)的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 247

8.3.3 改革开放以来(1978.12—现在)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和发展 248

8.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 258

8.4.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与政治主体的发展 258

8.4.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与政治文化的发展 262

第9章 社会中间阶层的结构、地位与政治 265

9.1 社会中间阶层的含义、特征和地位 265

9.1.1 社会中间阶层的含义和特征 266

9.1.2 社会中间阶层体现的社会结构 275

9.1.3 社会中间阶层在阶级阶层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80

9.2 社会中间阶层与政治 283

9.2.1 社会中间阶层与政治主体 284

9.2.2 社会中间阶层与民主政治 288

9.2.3 社会中间阶层与政治稳定 292

第10章 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 298

10.1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与发展 299

10.1.1 社会老中间阶层的消失(1949—1956) 299

10.1.2 政治身份制社会中的中间阶层(1957—1978) 301

10.1.3 老中间阶层的复活与新中间阶层的发展(1979—2001) 305

10.1.4 社会新中间阶层的壮大 309

10.1.5 社会中间阶层的衡量标准及当下规模 310

10.1.6 衡量标准的不断提高与对未来中产阶层状况的预测 314

10.2 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 315

10.2.1 政治主体理论演变的四个阶段 315

10.2.2 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与民主政治社会基础的形成 318

10.2.3 社会中间阶层的壮大与第三部门的发展 321

10.2.4 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与政治文化的发展 326

第11章 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矛盾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 334

11.1 利益群体矛盾 334

11.1.1 利益群体矛盾的实质 334

11.1.2 阶级阶层矛盾与利益群体 336

11.1.3 利益群体矛盾与社会分层结构 338

11.2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 339

11.2.1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关系 339

11.2.2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决策 341

11.2.3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发展 342

11.2.4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稳定 344

11.3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矛盾的变化和发展 345

11.3.1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矛盾变化的时期与阶段划分及其依据 345

11.3.2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矛盾的变化(1949.10—1978) 347

11.3.3 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矛盾的变化(1979—现在) 349

11.4 正确处理利益群体矛盾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359

11.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群体矛盾及其解决的新特点 359

11.4.2 妥善处理和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利益群体矛盾的新理论 361

第三部分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与政治发展 369

第12章 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政治价值诉求 369

12.1 各个阶级阶层共同的价值取向 369

12.1.1 爱国主义 372

12.1.2 社会主义 373

12.1.3 自由 377

12.1.4 平等 379

12.1.5 社会正义 382

12.2 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政策诉求 387

12.2.1 劳工群体的利益和政策诉求 387

12.2.2 农民的利益和政策诉求 392

12.2.3 私人企业主的利益和政策诉求 397

12.3 各个阶级阶层共同的政治诉求:政治参与 400

12.3.1 工人群体的政治参与诉求 401

12.3.2 农民群体的政治参与诉求 402

12.3.3 私人企业主群体的政治参与诉求 404

12.3.4 新兴中间群体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诉求 406

12.3.5 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私人企业主群体政治参与诉求的比较 406

第13章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总体理论 408

13.1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政治理念 409

13.1.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 409

13.1.2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政治发展观 411

13.1.3 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调节阶级阶层关系 412

13.2 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 413

13.2.1 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 413

13.2.2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目标和社会状态 413

13.2.3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实现的过程 415

13.2.4 用社会和谐的理念和原则调节阶级阶层和群体关系 416

13.3 民主理论 417

13.3.1 民主的含义和要素 418

13.3.2 民主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 419

13.3.3 我国已进入建设初级民主政治的政治发展阶段 420

13.3.4 用民主的理念和原则调节阶级阶层关系 422

第14章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团体的自主性和国家的自主性 428

14.1 社会团体的自主性 428

14.1.1 社会团体自主性的含义和内容 428

14.1.2 利益群体化与社会团体的自主性 429

14.1.3 社会团体的功能与自主性 430

14.1.4 社会团体自主性的条件 433

14.1.5 社会团体自主性的相对性 435

14.2 国家的自主性 436

14.2.1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436

14.2.2 当代世界国家自主性的增强 438

14.2.3 当代中国保持强政府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440

14.2.4 国家自主性的相对性 441

14.3 社会团体与国家的互动 442

14.3.1 社会团体与国家互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442

14.3.2 社会团体与国家互动的方式 444

14.4 国家的自主性、公共性与阶级阶层关系的调节 446

14.4.1 国家的自主性和公共性 446

14.4.2 我国在国家自主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7

14.4.3 构建合理有限的国家自主性,提高政府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能力 449

第15章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理论之二:新合作主义 451

15.1 新合作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52

15.2 新合作主义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454

15.2.1 新合作主义的含义 454

15.2.2 新合作主义的特点 455

15.2.3 合作主义的类型 457

15.3 新合作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整合 457

15.3.1 新合作主义的社会结构秩序理论 458

15.3.2 新合作主义的制度整合架构 459

15.3.3 合作与决策的方式:政治交换 459

15.4 新合作主义的功能 461

15.4.1 构建社会伙伴型的劳资关系 461

15.4.2 减少和弱化社会冲突 463

15.4.3 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平等 464

15.4.4 对合作主义的批评 466

15.5 社会合作主义对于我国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启示 466

15.5.1 社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政体的重要特征 467

15.5.2 宣传和传播社会合作主义及相关的理念 470

15.5.3 从国家权威的合作主义转向社会合作主义的合作 471

15.5.4 劳资双方要为对方和社会考虑 474

第16章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对政治与政治制度发展提出的要求 476

16.1 对政治、政治制度在功能上的要求 477

16.1.1 三个转变 477

16.1.2 两个弱化 481

16.1.3 三个强化 483

16.2 对政治、政治制度在结构上的要求 486

16.2.1 社会主体多元,认同政治制度的价值观和主流政治文化 486

16.2.2 要素健全,建立了监督制约体系 487

16.2.3 结构复杂、体制灵活,政治参与的机制逐步有序推进 490

16.2.4 规则完善、系统,具有操作性 492

16.3 对政治、政治制度在运行过程上的要求 494

16.3.1 政治运行的启动机制健全、发达 495

16.3.2 政治产品的生产体制科学、民主 497

16.3.3 政治决策实施体制权威、灵活 501

16.3.4 政治信息的反馈渠道健全、畅通 501

第17章 改革和完善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具体制度 503

17.1 健全和完善产权制度 503

17.1.1 产权制度与政治制度 504

17.1.2 产权与阶级阶层关系的调节 507

17.1.3 建立健全劳动力产权制度,调节劳资关系 509

17.1.4 产权制度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局限性 512

17.2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价值目标和政府的作用 515

17.2.1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价值观念和目标 515

17.2.2 良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调节阶级阶层关系中的功能 517

17.2.3 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价值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522

17.3 协商民主的功能、渠道及过程机制的建构和完善 524

17.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功能 525

17.3.2 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功能的渠道 531

17.3.3 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过程的制度性机制的建构 537

17.4 中国共产党防止阶级阶层固化的核心理论:共享理论与制度安排 544

主要参考文献 546

结语 5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