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研究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研究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松年,郝国杰,王惠初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6100237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以板块构造学说、大地动力学、变质地质学和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省级1:25万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和1:50万变质岩大地构造图为基础,通过对变质岩岩石的构造组合的综合分析,总结不同时代、不同地质单元变质岩岩石构造组着形成变质条件、形成时代、变质时代和大地构造环境(大地构造相)。该图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的时空演化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为中国大地构造和成矿地质背景提供了重要新信息和新依据。本书可供地球科学领域科研、教学、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等相关工作者参考。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研究》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变质岩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主要思路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前寒武纪三大地史阶段的重大地质事件 3

一、概述 3

二、冥古宙(4567~4030Ma)碎屑锆石的地质意义 4

三、太古宙(4030~2420Ma )重大地质事件 6

四、元古宙(2420~541 Ma)重大地质事件 7

五、中国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 10

第三节 板块运动何时启动 23

一、超大陆研究进展 23

二、板块运动的地质学标志 26

三、热动力学模拟的最新进展 32

四、地球早期和后期板块作用的差异性 34

五、本书采纳的观点 35

第四节 太古宙主要岩石组合类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36

一、TTG组合的界定 36

二、TTG组合形成的构造背景 39

三、洋内弧岩石组合信息 40

第二章 中国变质岩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表达方式 43

第一节 中国变质岩大地构造图编图指导思想与原则 44

一、编图指导思想 44

二、编图原则 44

三、变质岩建造与构造研究 44

四、变质岩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与思路 46

第二节 编图工作过程 50

一、编图工作程序 50

二、编图资料来源 51

三、编图范围及投影 51

第三节 变质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52

一、划分原则 52

二、划分方案 52

三、变质岩大地构造图主要内容及表达方式 57

第三章 陆块区变质地质构造单元主要特征 65

第一节 华北变质域(陆块区) 66

一、华北变质域(陆块区)总体特征 66

二、华北变质域(陆块区)变质构造单元划分 67

三、华北变质域(陆块区)地质演化构造阶段的划分 118

第二节 扬子变质域(陆块区) 121

一、扬子变质域(陆块区)总体特征 121

二、扬子变质域(陆块区)变质构造单元划分 123

三、扬子变质域(陆块区)前南华纪地质演化 156

第三节 塔里木变质域(陆块区) 159

一、塔里木变质域(陆块区)总体特征 159

二、塔里木变质域(陆块区)变质域构造单元划分 162

三、塔里木变质域(陆块区)前寒武纪重大事件及演化特征 177

第四节 陆块区前寒武纪演化特征对比 180

第四章 造山系中变质岩区大地构造相特征 187

第一节 概述 188

一、造山作用与变质作用 189

二、造山系中的古地块 192

三、中国的主要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 193

四、中国的主要蓝片岩带 193

第二节 天山-兴蒙变质域(造山系) 198

一、额尔古纳变质区(地块) 199

二、大兴安岭变质区(弧盆系) 200

三、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变质区(弧盆系) 201

四、松辽变质区(地块) 202

五、佳木斯变质区(地块) 203

六、兴凯变质区(地块) 204

七、饶河变质区(蛇绿混杂岩带) 204

八、索伦山-西拉木伦变质区(结合带) 204

九、包尔汗图-白乃庙变质区(弧盆系) 205

十、阿尔泰变质区(弧盆系) 205

十一、额尔齐斯变质区(结合带) 205

十二、天山-准噶尔-北山变质区(弧盆系) 206

十三、伊宁-中天山-北山变质区(地块) 206

十四、那拉提-红柳河变质区(结合带) 210

十五、南天山变质区(结合带) 210

第三节 秦-祁-昆变质域(造山系) 211

一、北祁连变质区(弧盆系) 213

二、中-南祁连变质区(弧盆系) 215

三、全吉变质区(地块) 216

四、阿尔金变质区(弧盆系) 220

五、柴北缘变质区(结合带) 221

六、柴达木变质区(地块) 222

七、西昆仑变质区(弧盆系) 227

八、东昆仑变质区(弧盆系) 227

九、南昆仑变质区(结合带) 227

十、秦岭变质区(弧盆系) 227

十一、大别-苏鲁变质区(地块) 229

十二、武当-随州变质区(蓝片岩带) 230

十三、碧口变质区(地块) 231

第四节 华夏(武夷-云开)变质域(造山系) 232

一、概述 232

二、江绍-萍乡-郴州变质区(结合带) 234

三、武夷-云开变质区(弧盆系) 237

四、台湾变质区(弧盆系) 244

五、海南(琼中)变质区(地块) 245

第五节 西藏-三江变质域(造山系) 246

一、巴颜喀拉变质区(地块) 247

二、三江变质区(弧盆系) 248

三、羌塘变质区(弧盆系) 251

四、班公湖-怒江变质区(结合带) 253

五、冈底斯-察隅变质区(弧盆系) 254

六、雅鲁藏布江变质区(结合带) 254

七、喜马拉雅变质区(地块) 255

八、保山变质区(地块) 256

第六节 造山系地质演化特征对比 256

一、中国造山系地质演化的共同特点 256

二、中国造山系地质演化的差异性 257

第五章 变质地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研究补遗 259

第一节 太古宙成矿作用概述 261

一、前新太古代陆核期 261

二、新太古代 262

第二节 元古宙成矿作用概述 263

一、古元古代 263

二、中元古代 265

三、新元古代早一中期 266

第三节 有关BIF成矿地质年代学研究的新资料 268

一、晋-冀陆块 268

二、渤海东陆块 269

三、冀北-阴山陆块 270

四、鲁西陆块 271

五、陕-豫-皖陆块 271

第四节 有关矿床成因研究的新进展 273

一、Fe同位素特征 274

二、稀土元素特征 275

三、BIF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 275

第六章 几个问题的讨论 277

第一节 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变质作用特征 278

一、陆块区主要变质作用特点 278

二、造山系主要变质作用特点 282

第二节“阿拉善陆块大地构造属性”的再讨论 285

第三节 扬子陆块区西边界——哀牢山群的新进展 286

第四节 华南大陆地质演化过程中扬子与华夏的关系 288

一、“江南造山带”术语的沿革 289

二、“武陵造山运动”的性质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289

三、扬子陆块区与华夏相互关系的推测 292

四、华夏造山系中洋板块存在的信息 293

第五节 中国前南华纪洋/陆转换的证据及特点 295

一、地球历史中的大洋和大陆 295

二、地史中大洋板块残留的鉴别 296

三、蛇绿岩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和方法 297

四、洋板块地层学 300

五、华北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洋/陆转换 302

结语 306

参考文献 3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