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荒漠化防治系统组织模式研究
荒漠化防治系统组织模式研究

荒漠化防治系统组织模式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丛霞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5017082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和土地荒漠化防治问题。作者从生态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发现荒漠化防治的困境,提出了荒漠化的防治目标,创新提出了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及其实践研究,为学者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从而在实践层面更有效地推动我国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防治系统组织模式研究》目录

引言 3

一、问题提出 3

二、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土地荒漠化防治问题研究述评 4

(一)荒漠化概念的形成和荒漠化的成因分析阶段 5

(二)荒漠化防治的综合研究阶段 9

(三)研究述评 14

三、追求目标 16

四、研究方案 16

(一)理论基础 16

(二)研究方法 17

(三)研究意义 17

(四)框架结构 18

第一章 生态伦理学的研究视角 21

一、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21

(一)生态学的主要规律 21

(二)生态伦理学的几对主要范畴 26

(三)生态价值观 28

(四)生态伦理观 29

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33

(一)生态学方法 33

(二)系统方法 34

(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 35

(四)社会调查法 36

三、基于生态伦理学视角研究的必要性 36

(一)有利于促进荒漠化防治主体思维方式的转变 36

(二)有利于深化决策层对荒漠化防治问题的认识 38

四、小结 39

第二章 荒漠化的防治目标 43

一、荒漠化及其防治的相关问题 43

(一)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严峻性 43

(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48

(三)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系统性 53

二、对沙漠客体的再认识 55

(一)沙漠的形成和演化 55

(二)沙漠特性的深层分析 58

(三)沙漠认识的历史反思 60

三、荒漠化防治的“度” 63

(一)把握“度”的意义 63

(二)解析“度”的涵义 65

(三)超越“度”的后果 68

四、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再确立 71

(一)“沙进人退”的有效防治 72

(二)荒漠资源的适度开发 74

(三)生存环境的逐步改善 77

五、小结 79

第三章 荒漠化防治的困境与探索 83

一、人与自然矛盾的认识深化 83

(一)水资源过度消耗的社会因素分析 83

(二)防治主体的目标追求 93

(三)对传统治沙组织模式的再认识 99

二、以色列治沙组织模式的启示 102

(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102

(二)集体农庄的内涵探索 105

(三)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107

三、中国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析 111

(一)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文化内涵 111

(二)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弊端 113

(三)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势 116

四、小结 118

第四章 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探讨 123

一、内散结构研究 123

(一)内散结构的提出 123

(二)内散结构的柔性他组织特性 133

(三)内散结构的功能 136

二、外敛结构研究 143

(一)外敛结构的必要 143

(二)外敛结构的刚性他组织特性 148

(三)外敛结构的意义 150

三、外敛结构与内散结构的结合 152

(一)外敛结构与内散结构的互动关系 152

(二)外敛结构与内散结构结合的效应 153

(三)外敛与内散结合的延伸意义 155

四、小结 157

第五章 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的实践研究 163

一、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的运行前提 163

(一)政府决策层必须转换观念 163

(二)必须逐步完善荒漠化防治政策 172

(三)必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制度 179

二、西部贫水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把握 194

(一)实现多重价值 194

(二)获取长远效益 199

(三)追求生态政绩 203

三、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应用的前景分析 210

(一)基础条件 210

(二)相关措施 213

(三)效果预测 216

四、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的初步实践 219

(一)宁夏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情况 219

(二)宁夏荒漠化防治中的成功典范 223

(三)宁夏荒漠化防治的启示 230

五、小结 233

结论 235

参考文献 237

后记 2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