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6卷  村庄类第5卷  华南区域第5卷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6卷  村庄类第5卷  华南区域第5卷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6卷 村庄类第5卷 华南区域第5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勇,邓大才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111546
  • 页数:7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我社出版的《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的第四卷,仍属于对我国华南宗族类村庄的调查。本书收录了安徽歙县雄村乡雄村、广东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三溪村、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三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同前面四卷一样,每份调查报告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6卷 村庄类第5卷 华南区域第5卷》目录

村庄类分序&徐勇 1

制锦储才:商宦大族的兴盛之道——徽州雄村调查 3

第一章 雄村的由来与沿革 3

第一节 雄村的由来 3

一 传说中的梅家庄 3

二 洪氏主导下的洪村 4

三 曹氏主导下的雄村 5

第二节 曹氏先祖的迁徙历程 6

一 曹氏先祖乃北方望族 6

二 曹全晸伐黄巢而留后新安 6

三 曹永卿投舅亲而落户雄村 7

第三节 曹氏始祖开基后的世代延续 8

一 一祖两祠七房 8

二 子孙繁衍世序 9

三 流芳子孙图录 10

第四节 雄村建制变迁及当下概况 14

一 1949年之前的村庄建制演变 14

二 1949年之后的村庄建制变化 15

三 雄村当下基本概况 15

第二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17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7

一 气候 17

二 自然地理 20

三 水资源 21

四 土壤 25

五 交通 26

第二节 人文环境 29

一 村庄布局 29

二 芋头田与风水轮转 30

三 宗族建筑 31

四 祖坟 34

五 神庙建筑 35

六 民居建筑 39

第三节 雄村自然实态 40

一 政府主导自然资源利用 40

二 地理优势消失 41

三 村外力量建设道路 41

四 风水格局让位于现代建设 41

第三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43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43

一 经营方式 43

二 土地资源 46

三 生产能力 48

第二节 产权 50

一 宗族共有产权及其变更 50

二 家庭私有产权及其变更 57

第三节 经营 62

一 共有财产的经营 62

二 家庭经营 66

第四节 分配 70

一 族产经营成果的分配 70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 72

三 国家赋税的分配 73

第五节 消费 74

一 宗族共同消费 74

二 家庭日常消费 77

第六节 财产继承 81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 82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83

第七节 雄村经济变迁 85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85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87

第八节 雄村经济实态 88

一 产权 88

二 经营 90

三 分配 90

四 消费 91

五 继承 93

第四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94

第一节 传统社会形态概况 94

一 姓氏分布 94

二 人口情况 95

三 世代延续 96

第二节 社会构成 97

一 人口 97

二 婚姻 99

三 家庭 101

第三节 社会组织 103

一 阖族类团体 103

二 祠支类团体 104

三 房支类团体 105

四 团体参股的团体 106

第四节 社会交往 108

一 族内交往 108

二 族外交往 109

第五节 社会分化 111

一 血缘分化 112

二 职业分化 113

三 分化的抑制 116

第六节 社会冲突 117

一 宗族内部冲突 117

二 宗族外部冲突 119

第七节 社会保障 121

一 族内救济 121

二 族内庇护 122

三 仗义护族 125

第八节 雄村社会变迁 125

第九节 雄村社会实态 126

一 社会构成 127

二 社会组织 128

三 社会交往 130

四 社会分化 132

五 社会保障 133

第五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135

第一节 宗族信仰 135

一 祖先崇拜 135

二 生育崇拜 138

三 神灵崇拜 140

第二节 文化观念 140

一 长幼有序 141

二 光宗耀祖 141

三 经商致富 142

四 读书至上 142

第三节 文化习俗 143

一 节庆习俗 143

二 生活习俗 147

第四节 文娱活动 151

一 保安膳会 151

二 徽戏进京 153

第五节 文化教育 154

一 精英引领 154

二 私塾林立 155

三 文会统管 156

第六节 雄村文化变迁 158

第七节 雄村文化实态 159

一 文化信仰 160

二 文化观念 160

三 习俗 161

四 文化娱乐 162

五 教育 162

第六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164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164

一 国家治理概况 164

二 宗族治理概况 165

第二节 治理主体 166

一 “族务”治理主体 166

二 “家务”治理主体 169

三 国家治理主体 170

第三节 治理内容 172

一 宗族公共事务 172

二 族管家庭私务 174

三 宗族协办赋税征收 175

第四节 治理规则 176

一 族规 176

二 祠规 177

三 国法 180

第五节 治理过程 180

一 决策 180

二 管理 181

三 监督 182

四 参与 183

第六节 治理方式 183

一 宗族奖励 183

二 族内规训 185

三 官府治理 186

第七节 雄村治理变迁 186

一 集体化时期的雄村治理 187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雄村治理 187

第八节 雄村治理实态 188

一 治理主体 189

二 治理内容 189

三 治理规则 190

四 治理过程 191

附录1 雄村崇德报功祠人名录 192

附录2 “大中丞”牌坊正反两面上的文字 196

雄村调查小记 198

雄村调查日记(部分) 200

定规聚族:贫弱分化小族的整合与治理——粤北三溪村调查 271

第一章 村庄的由来与沿革 271

第一节 刘氏宗族的来源 271

一 客从何来 271

二 始入大埔 273

三 开枝散叶 273

第二节 刘氏宗族的兴起 276

一 再次迁徙 276

二 定名三溪 276

三 缓慢发展 277

第三节 刘氏宗族的繁衍 277

一 日渐茁壮 278

二 分房而居 280

三 “称霸”三溪 282

第四节 1949年前村庄建制 282

第五节 当下村庄建制 283

第六节 村庄概况 286

第二章 三溪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288

第一节 自然形态 288

一 气候特征 288

二 地理特征 289

三 水资源特征 291

四 土壤特征 292

第二节 人文自然 293

一 交通特征 293

二 边界形成 294

三 建筑布局 295

第三节 宗族自然实态 297

一 交通特征 297

二 居住格局 299

三 祠堂重建 300

四 庙宇重整 300

第三章 三溪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302

第一节 经济概况 302

一 世世代代的少地宗族 302

二 生产能力 304

第二节 产权 304

一 宗族共同产权 305

二 家庭私有产权 311

三 产权变更 312

第三节 经营 315

一 共同财产经营 315

二 家庭经营关系 319

三 合作经营 320

第四节 交换 322

一 族内交换 322

二 族外交换 323

第五节 分配 323

一 族内分配 324

二 家内分配 325

三 养老分配 331

四 税收分配 331

第六节 产业 332

一 农业生产 332

二 打工经济 333

三 陶瓷加工业 334

第七节 消费 334

一 共同消费 335

二 家庭消费 339

第八节 继承 340

一 共有财产继承 340

二 家庭财产继承 341

第九节 三溪村经济变迁 342

一 宗族共有产权的瓦解 343

二 集体产权与经营的确立 344

三 家庭经济单位的塑造 345

第十节 三溪村经济实态 345

一 产权 346

二 经营 346

三 交换 347

四 村内商业 348

五 家庭分配 348

六 集体消费 349

第四章 社会形态与实态 351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351

一 姓氏概况 351

二 人口概况 353

三 世代繁衍 353

第二节 社会构成 354

一 人口关系 354

二 婚姻关系 357

三 家庭关系 362

第三节 社会组织 363

一 房长会 363

二 初一会 364

三 孝子会 364

四 临时性组织 365

第四节 社会交往 365

一 族内交往 366

二 族外交往 368

第五节 社会分化 369

一 社会地位分化 369

二 财富分化 370

三 职业分化 371

第六节 社会冲突 372

一 族外冲突 372

二 房系冲突 373

三 房内冲突 375

第七节 社会保障 376

一 族内保障 377

二 族内保护 379

第八节 三溪村社会变迁 380

第九节 三溪村社会实态 381

一 社会构成 381

二 社会组织 383

三 社会交往 384

四 社会分化 385

五 社会保障 386

第五章 宗族文化形态与实态 387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387

一 文化观念概况 387

二 文化活动概况 388

三 文化教育概况 389

第二节 宗族信仰形态 390

一 祖先崇拜 390

二 生育崇拜 397

三 神灵崇拜 399

第三节 宗族观念形态 400

一 尊老敬长 400

二 礼让贤德 401

三 光宗耀祖 401

第四节 宗族习俗形态 402

一 婚姻习俗 402

二 丧事礼仪 405

三 节日习俗 407

第五节 宗族文化娱乐形态 409

一 作福 409

二 春祭请神 410

三 还神 411

四 打醮 411

第六节 宗族教育形态 412

一 族内私塾 412

二 族外私塾与新学 414

三 家庭教育 414

第七节 三溪村文化变迁 415

第八节 三溪村文化实态 418

一 宗族信仰 418

二 宗族观念 421

三 文化习俗 421

四 娱乐活动 422

五 文化教育 423

第六章 宗族治理形态和实态 424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424

一 民国之前的治理概况 424

二 民国时期的治理概况 425

第二节 宗族治理主体形态 426

一 族:以房长会为核心的“无头治理” 426

二 房:以房长为中心的多元治理 428

三 家:以大家长为纽带的一元治理 430

四 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430

第三节 治理内容形态 431

一 宗族公共事务:相对空泛 432

二 房系公共事务:较为具体 433

三 家内事务 435

四 国家事务 435

第四节 宗族规则形态 436

一 祖训 436

二 族规 437

三 习俗 438

四 家训 439

五 国法 439

第五节 治理过程形态 440

一 宗族决策 440

二 族人参与 442

三 监督 443

第六节 治理方式形态 444

一 柔性教化 444

二 硬性处罚 445

三 国家治理 445

第七节 三溪村治理变迁 446

第八节 三溪村治理实态 448

一 村委会与“刘氏宗亲会” 448

二 党员与村庄治理 448

三 宗族自治与村民自治 449

三溪村调查小记 450

三溪村调查日记(部分) 455

政商护族:偏乡大族的延续与发展——闽东浦源村调查 499

第一章 浦源村的由来与沿革 499

第一节 追根溯源 499

一 来自荥阳 499

二 郑人南下 502

第二节 奠基发展 504

一 朝奉公奠基 505

二 八世祖扩张 507

第三节 村制变迁 511

一 1949年以前的村庄建制 511

二 1949年以后的村庄建制 511

第四节 村庄实态 512

一 人口发展 513

二 教育现状 514

三 公共服务 516

四 鲤鱼溪保护与开发 517

五 村落市场 519

第二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52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521

一 自然特征 521

二 自然灾害 525

第二节 人文环境 528

一 风水布局 528

二 祠堂众厅 534

三 三房格局 538

四 安全保障 539

五 族内交通 540

第三节 浦源村自然实态 541

一 村庄格局 542

二 民房建筑 543

三 通信建设 544

第三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546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546

一 人多田少:1949年前的土地占有 546

二 以商补农:1949年前的村庄产业 547

第二节 产权 549

一 公有产权 549

二 私有产权 554

第三节 经营 558

一 公有财产的经营 558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 561

第四节 分配 566

一 公产的分配 566

二 家庭财产的分配 567

三 国家负担的分配 568

第五节 消费 570

一 宗族共同消费 570

二 家庭日常消费 572

第六节 财产继承 574

一 公有财产的继承 574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 574

第七节 浦源村经济变迁 576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村落经济 577

二 集体化时期的经济单位 578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单位 579

第八节 浦源村经济实态 580

一 集体经济 580

二 私营经济 582

第四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584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584

一 1949年前浦源郑氏的人口 584

二 1949年前浦源郑氏的世代发展 585

第二节 社会构成 586

一 人口关系 586

二 婚姻关系 588

三 家庭关系 592

四 房支关系 593

第三节 社会组织 594

一 祠董会 594

二 向善社 597

三 义会社 598

第四节 社会交往 599

一 族内交往 599

二 族间交往 600

第五节 社会分化 601

一 血缘分化 601

二 财富分化 602

三 职业分化 604

第六节 社会冲突 607

一 族内冲突 607

二 族外冲突 609

第七节 社会保障 610

一 灾害救助 610

二 救济穷困 612

第八节 浦源村社会变迁 613

一 保障机制变迁 613

二 族民身份的变迁 614

第九节 浦源村社会实态 615

一 社会组织 615

二 人口状况 617

三 婚姻与家庭 618

第五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620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620

一 观念概况 620

二 教育概况 621

三 信仰概况 622

第二节 观念 623

一 孝敬 623

二 和气 626

三 守节 627

四 仁义 627

第三节 信仰 628

一 祖先信仰 628

二 神灵信仰 630

第四节 文化习俗 633

一 生命礼俗 633

二 习俗与禁忌 637

三 文娱习俗 638

第五节 文化教育 639

一 教育观念 639

二 私塾教育 640

三 家庭教育 642

第六节 浦源村文化变迁 642

一 宗族信仰的变迁 642

二 宗教信仰的变迁 644

第七节 浦源村文化实态 645

一 教育 645

二 宗族精神 646

第六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648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648

一 国家治理 648

二 宗族治理 649

第二节 治理主体 650

一 宗族自治主体 650

二 官方治理主体 652

第三节 治理内容 653

一 族内事务 653

二 国家事务 656

第四节 治理规则 657

一 国法 657

二 族规民约 658

第五节 治理过程 663

一 决策 663

二 管理 664

三 参与 666

四 监督 667

第六节 浦源村治理变迁 668

一 治理区划变迁 668

二 宗族意识变迁 669

三 治理主体变迁 670

第七节 浦源村治理实态 672

一 治理主体:博弈互伤 672

二 治理规则:亦法亦情 675

三 祠堂管理 677

附录1 宗祠法规十条 679

附录2 郑氏家训(谱头文选) 682

附录3 禁约 683

附录4 祠堂楹联 684

附录5 孝子坊楹联 685

浦源村调查小记 686

浦源村调查日记(部分) 691

后记 7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