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差异教育成果丛书  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现实与可能
差异教育成果丛书  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现实与可能

差异教育成果丛书 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现实与可能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楼朝辉著;施民贵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8177627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文明的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市天长小学小站楼朝辉长期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理论思考的总结。他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围绕教育与交往的关系,尝试提出构建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一种样式。他认为,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教育主体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子之间、师师之间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这种特征的本质是促发每个主体自由精神的生长。这是对传统教育观的整合与超越。
《差异教育成果丛书 学校教育交往实践的现实与可能》目录

1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2

1.1.1 研究缘起 2

1.1.2 研究意义 8

1.2 本书相关概念界定 14

1.2.1 交往 14

1.2.2 教育交往 16

1.2.3 教育交往实践 17

1.3 学校教育交往文献综述 18

1.3.1 教育交往的国内研究现状 18

1.3.2 教育交往的国外研究现状 26

1.3.3 教育交往实践的研究现状 30

1.3.4 学校教育交往研究趋势展望 33

1.4 研究思路与架构 34

1.4.1 研究思路 34

1.4.2 研究方法 35

1.4.3 研究框架 41

2 教育交往实践的理论内涵 43

2.1 理论参照——教育交往问题比较 43

2.1.1 制度化个人的非人性交往 44

2.1.2 手段化个人的工具式交往 45

2.1.3 非传统个人的不确定性交往 46

2.1.4 非现实空间的网络虚拟交往 47

2.1.5 转型背景下的非全面个体教育交往 48

2.2 教育交往的基本理念 51

2.2.1 教育交往的社会人假设 51

2.2.2 教育交往的规范性探讨 53

2.2.3 教育交往的合理性探讨 70

2.2.4 教育交往的教育性探讨 73

2.3 教育交往的理论框架 77

2.3.1 教育交往的目标 77

2.3.2 教育交往的层次 78

2.3.3 教育交往的过程 80

3 教育交往实践的现实境遇及成因分析 82

3.1 实然课堂中的教学交往 82

3.1.1 实然课堂中教学交往缺失与阻隔的表征 83

3.1.2 实然课堂中教学交往缺失与阻隔的成因 90

3.2 实践情境中的师生交往 94

3.2.1 实践情境中师生交往缺失与阻隔的表征 94

3.2.2 实践情境中师生交往缺失与阻隔的成因 95

3.3 实践情境中的同伴交往 99

3.3.1 实践情境中同伴交往缺失与阻隔的表征 99

3.3.2 实践情境中同伴交往缺失与阻隔的成因 101

3.4 实践情境中的亲子交往 103

3.4.1 实践情境中亲子交往缺失与阻隔的表征 105

3.4.2 实践情境中亲子交往缺失与阻隔的成因 106

3.5 实践情境中的教师交往 109

3.5.1 实践情境中教师交往缺失与阻隔的表征 110

3.5.2 实践情境中教师交往缺失与阻隔的成因 113

4 教育交往实践新样式的系统建构 116

4.1 以教育交往为指向的学校变革 117

4.1.1 教育交往与学校变革的关联分析 117

4.1.2 教育交往与实验学校的关联分析 123

4.2 教育交往实践新样式:学校发展顶层设计 130

4.2.1 教学交往 131

4.2.2 师生交往 131

4.2.3 同伴交往 132

4.2.4 亲子交往 133

4.2.5 教师交往 133

4.3 教育交往实践新样式系统架构 134

4.3.1 教育交往实践系统的路径构成 134

4.3.2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 136

4.3.3 教育交往实践的生态发展系统模型 138

4.3.4 教育交往实践的系统内部动态架构 139

4.3.5 教育交往实践的形态 143

4.4 教育交往实践的价值探讨 148

4.4.1 学生成长价值探讨 148

4.4.2 教师专业成长价值探讨 149

4.4.3 亲子成长价值探讨 149

5 教育交往实践的行动变革 151

5.1 迈步交往教学的课堂实践变革 152

5.1.1 在合作教学中建构“教学共同体” 153

5.1.2 在对话教学中实现主体间性 161

5.2 协作型师生交往的实践变革 171

5.2.1 对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信任 174

5.2.2 教师自身的真诚与幽默 181

5.2.3 创设肯定和建设性的班级生态环境 182

5.3 合作型同伴交往的实践变革 185

5.3.1 “小先生制”同伴交往实践 188

5.3.2 互动型同伴交往实践 190

5.3.3 学习型同伴交往实践 192

5.4 共识型亲子交往实践变革 198

5.4.1 理解和放手 198

5.4.2 陪伴和沟通 200

5.4.3 欣赏和一致 202

5.4.4 期待和持续 203

5.5 团队型教师交往的实践变革 205

5.5.1 群文阅读项目组的学术交往 206

5.5.2 续课项目组的学术交往 206

5.5.3 专业共性交往圈 208

5.5.4 个人兴趣爱好交往圈 209

5.5.5 主题讨论式交往 212

5.5.6 班级读书会模式的专业交往 215

5.5.7 咨询式指导交往 217

6 结语:从教育交往实践走向交往教育 223

6.1 研究结论 224

6.1.1 教育即交往:学校教育交往实践既是过程也是本质 224

6.1.2 主体即关系:转变学校教育交往现实的一种样式 225

6.1.3 管理即实践:学校管理追寻实践创新 228

6.2 研究局限 228

6.2.1 方法论的缺憾 228

6.2.2 模型建构的局限 229

6.3 研究展望 230

6.3.1 交往生态圈:完善模型的学校教育交往实践愿景 230

6.3.2 大数据提供的可能:走向实证研究 231

6.3.3 多学科视野下的教育交往实践研究 232

参考文献 236

索引 249

后记 2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