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1949-1966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
1949-1966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

1949-1966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灵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72286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书稿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在“新历史观”、“作者”和“读者”合力推动下不断生成演变,在实践中具体呈现为“历史的革命历史叙事”和“文学的革命历史叙事”两种形态,并构建起它对历史想象性的阐释体系;同时“革命历史叙事”被不断规范和调整,从共时角度看,它经历了先扬后抑和时扬时抑两种遭遇;从历时角度看,它呈现为建国后至1957年、1957年至1962年和1962年至文革前三个具有不同表征与内涵的发展阶段。它自始至终竭力创建一种具有全新审美品格的新型叙事形态,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其写作实践的指导思想,渴望写就“革命历史史诗”,传统叙事文学因素是其叙述策略,希图绘就“革命历史传奇”,五四文学传统在隐现其间。
上一篇:大雪将至下一篇:爱是岁月的图腾
《1949-1966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目录

导言 1

一、研究对象: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生成与建构 1

二、研究现状 3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目标 9

四、研究方法 10

第一章 新历史观·作者·读者 12

第一节 “革命历史叙事”生成的动力之一——“新历史观” 12

一、“新历史观”的基本核仁和内涵延伸 13

二、“新历史观”的历时演变 21

三、从“自在”到“自为”——“新历史观”意识形态功能 28

第二节 “革命历史叙事”生成的动力之二——“作者”与“读者” 37

一、“作者”的认同与实验 37

二、“读者”的期待与推助 45

第二章 “历史”与“文学” 49

第一节 “新历史观”观照下的“历史”与“叙事” 49

一、“新历史观”观照下的“革命历史” 50

二、“新历史观”观照下的“革命历史叙事” 53

第二节 “历史”的文本实践:从“历史”走向“虚构” 56

一、“真实可靠”的历史叙述——对建国十七年“历史的革命历史叙事”的常识性解读 57

二、指向明确的口述历史——对建国十七年“历史的革命历史叙事”基本特征的描述 59

三、从“历史”走向“虚构”——“历史的革命历史叙事”的本质性、审美化表达倾向 67

第三节 “文学”的文本实践:从“虚构”走向“历史” 71

一、“新历史观”与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是建国十七年“文学的革命历史叙事”实践“新历史观”的主体 71

二、指向明晰的“转述”历史——对建国十七年“文学的革命历史叙事”基本特征的描述 73

三、从“虚构”走向“历史”——“文学的革命历史叙事”的政治实践与历史化表达 80

第三章 审美·认知·伦理 83

第一节 审美观照:“革命历史叙事”的情节编排模式 85

一、喜剧模式 86

二、浪漫故事模式 92

第二节 认知运作:“革命历史叙事”的论证阐释模式 96

一、“机械论”论证阐释模式 96

二、“有机论”论证阐释模式 99

三、“形式论”论证阐释模式 102

第三节 伦理追求:“革命历史叙事”意识形态阐释模式 105

一、“新历史观”的伦理追求 106

二、“革命历史叙事”的政治伦理实践 107

第四章 “共时”与“历时” 110

第一节 “革命历史叙事”规范与调整的共时考察 110

一、“先扬后抑”——以《保卫延安》为例 111

二、“时扬时抑”——以《青春之歌》为例 122

第二节 “革命历史叙事”规范与调整的历时考察 129

一、“革命历史叙事”的初倡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前后 130

二、“革命历史叙事”的繁荣与多姿——1957年—1962年前后 137

三、“革命历史叙事”的纯化与统一——1962年后 143

第五章 承继与整合 149

第一节 民族因素的择取及其策略 150

一、政治主题的传统言说——伦理化 152

二、人物形象的传统气质——类型化 157

三、叙述文体的民间印痕——“奇”“异”化 1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中国化状态 175

一、“真实性”与“革命历史叙事” 176

二、“典型性”与“革命历史叙事” 178

三、“人民性”与“革命历史叙事” 185

四、“浪漫主义”与“革命历史叙事” 189

第三节 五四文学精神的弃取 192

一、“个人”的隐秘留存 194

二、“批判意识”的“所指”与“能指” 197

主要参考文献 201

后记 2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