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机制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机制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机制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浩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1734211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老龄化和高龄化的程度日趋严重,其中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的急剧增加以及家庭功能的弱化更使得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具有强烈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不断增加投入逐渐建立起“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发展加快了养老服务的资源向“社区”集中,如何实现服务资源在社区的组织管理将成为关键问题。探索养老服务在社区的投递和组织递送过程,对于提升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立足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主要运用质化研究方法,结合一手和二手资料,以杭州市为例,在对其投递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服务生产、定价以及渠道三个重点环节就社区养老服务投递流程提出了改进策略。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机制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理论基础 5

三、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12

四、研究逻辑框架、内容、创新点 13

第一章 已有文献述评 18

第一节 社区研究中的养老服务及其递送机制 18

一、“社区”概念及其功能的变迁 19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现时代特征 22

三、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机制的演变 26

第二节 福利服务研究中的养老服务及其递送机制 31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模式比较争论 31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投递及组织递送研究 41

第三节 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养老服务及其递送机制 49

一、作为公共产品的养老服务 50

二、作为私人产品的养老服务 54

第四节 相关研究的评述 57

第二章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的基本分析框架 59

第一节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的基本环节 59

一、服务生产环节 60

二、服务定价环节 63

三、渠道构建环节 66

四、服务接收环节 67

第二节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流程的基本要素 68

一、“输入”和“输出” 69

二、“活动”和“关系” 72

三、“客户”和“价值” 82

第三节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流程的评估 83

一、流程的规范程度 85

二、流程的效率 85

三、服务对象满意度 86

第四节 一个流程分析框架 86

小结 88

第三章 社区养老服务的递送流程分析 89

第一节 社区养老服务的具体递送 89

一、政府主导型:西湖区A社区 90

二、社会力量主导型:江干区B社区 97

三、政府与社会力量平衡型:拱墅区C社区 103

第二节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流程的比较分析和评估 107

一、六个流程要素的比较分析 107

二、三个评估指标的比较分析 113

第三节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流程的优化策略 133

小结 137

第四章 服务生产策略: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养老服务生产和供给机制构建 138

第一节 基于不同支持方式的服务内容和项目创新 138

一、正式服务支持系统 138

二、非正式服务支持系统 155

第二节 不同性质养老服务投递的主体能力 173

一、公共产品的投递主体能力 173

二、作为私人产品的投递主体能力 196

第三节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养老服务生产和供给机制构建 203

小结 208

第五章 服务定价策略:基于不同市场的社区养老服务定价机制构建 210

第一节 养老服务市场划分 210

一、社会市场 212

二、经济市场 215

第二节 养老服务市场的定价机制 217

一、公共产品的养老服务定价 218

二、私人产品的养老服务定价 222

第三节 基于不同市场的社区养老服务定价机制的构建 223

小结 227

第六章 服务渠道策略: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平台构建 228

第一节 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一体化渠道和平台建设 228

一、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229

二、社区内网和信息交互平台建设 233

第二节 养老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功能分析及当前不足 235

一、养老服务信息技术平台功能分析——基于“健康到疾病的老龄化连续谱” 236

二、当前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不足 239

第三节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平台构建 246

小结 249

第七章 总结和讨论 250

一、社区养老服务投递的基本经验 250

二、基于流程分析的社区养老服务递送策略 257

三、社区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265

四、相关讨论和不足 269

参考文献 271

附录一 访谈提纲 288

附录二 访谈对象 291

后记 2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