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意思表示瑕疵  学说与规范
意思表示瑕疵  学说与规范

意思表示瑕疵 学说与规范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冉克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9704230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意思表示是民法的核心问题之一,意思表示瑕疵的相关理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书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仅有理论,也有实务的内容,有很高的价值。本书获得2015年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支持,其品质得到了很高的认可。
《意思表示瑕疵 学说与规范》目录

第一章 意思表示瑕疵的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 1

一、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 1

二、自由意志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3

三、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 7

四、我国相关立法的分析与检讨 11

第二节 意思表示的构造 15

一、意思表示的构造概述 15

二、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之争 16

三、意思表示的主观要素 20

四、意思表示的客观要素 30

五、亲属身份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及其特殊性 31

六、我国学说对意思表示构成的分歧与评析 36

第三节 意思表示瑕疵及其类型化 45

一、意思与表示之间的关系 45

二、意思表示瑕疵及其产生原因 46

三、意思表示瑕疵规则对于行动自由的必要性 52

四、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分析 54

五、有瑕疵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 59

第四节 意思自治与合理信赖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60

一、意思自治与信赖保护在立法政策上的分歧 60

二、比较法上的立法现状 63

三、表示行为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 67

四、以信赖保护为原则塑造意思表示瑕疵的效力 74

第二章 单方虚伪表示 77

第一节 心中保留 77

一、心中保留概述 77

二、心中保留的构成要件与适用范围 79

三、比较法上心中保留的法律效力 83

四、我国心中保留效力的学说、立法争议与评析 85

五、心中保留身份行为的特殊效力 91

第二节 戏谑行为 92

一、戏谑行为概述 92

二、戏谑行为的构成要件 93

三、戏谑行为效力的立法例 94

四、我国相关学说及立法之分歧与评析 95

五、小结 100

第三章 通谋虚伪表示 101

第一节 通谋虚伪表示概述 101

一、概念与特征 101

二、比较法上的立法例 103

三、适用范围 105

四、我国立法与相关学说的分离 106

第二节 通谋虚伪表示的效力 109

一、基本原理 109

二、虚构行为的效力 110

三、隐藏行为的效力 113

四、通谋虚伪表示对第三人的效力 114

五、通谋虚伪表示与相关制度的竞合 119

第三节 通谋虚伪表示的婚姻及其效力 120

一、概述 120

二、比较法上虚假婚姻的效力 121

三、我国相关学说上的分歧与评析 123

第四节 恶意串通行为的分析与检讨 124

一、概述 124

二、恶意串通行为的学说分歧 126

三、我国司法实务中的恶意串通行为 127

四、立法论:恶意串通行为与通谋虚伪表示的比较 131

五、小结 139

第五节“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的分析与检讨 139

一、避法行为之分析 140

二、我国学说上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之分歧 142

三、司法实务中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类型分析 143

四、对我国相关学说与实务的评析 146

五、小结 150

第四章 意思表示错误 152

第一节 意思表示错误概述 152

一、概念与意义 152

二、比较法上的立法例 155

三、我国相关立法与学说 160

第二节 错误与合同的解释、风险分配及瑕疵担保责任 164

一、错误与合同的解释 164

二、错误与风险的分配 167

三、错误与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竞合 170

第三节 意思表示错误的类型 172

一、概述 172

二、表达错误与动机错误 173

三、单方错误与共同错误 179

四、特殊的错误类型 180

五、我国现行法上的错误类型分析 186

第四节 错误二元论与一元论的选择 189

一、错误二元论的溯源与继受 189

二、对错误二元论的质疑与反思 194

三、错误一元论及选择理由 198

第五节 实质性错误及其判断 201

一、实质性错误的立法例 201

二、我国相关立法的态度 203

三、实质性错误的判断 205

四、实质性错误的抗辩事由 207

第六节 相对人的合理信赖及对错误构成的影响 210

一、立法政策:相对人的消极信赖与积极信赖之保护 210

二、相对人的因素对错误构成的影响 214

三、表意人与相对人的共同错误 216

四、我国现行法的不足与建议 217

五、小结 218

第五章 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 220

第一节 比较法上的暴利行为或显失公平 220

一、罗马法上的非常损失规则(laesio enomis) 220

二、大陆法系的显失公平或暴利行为 221

三、英美法系的不当影响或显失公平 228

四、暴利行为与显失公平的新发展 230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上的乘人之危规范 234

一、乘人之危的立法理由与沿革 234

二、乘人之危的构成要件之争 235

三、学说上对于乘人之危的质疑 238

第三节 我国现行法上的显失公平规范 238

一、显失公平构成的学说争议 238

二、显失公平认定的判例分歧 239

三、显失公平双重要件说的合理性论证 241

四、显失公平行为的适用时间与法律后果 243

第四节 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的现实困境与理论根源 245

一、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的现实困境 245

二、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现实困境的理论根源 247

第五节 民法典之中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的体例重构 248

一、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暴利行为的制度取舍争议 248

二、民法典草案对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的分歧 249

三、显失公平的判断 251

四、显失公平的体系安排 252

第六章 欺诈 256

第一节 欺诈概述 256

一、欺诈的概念及其比较 256

二、比较法上的欺诈规则 258

三、我国现行法上的欺诈规定 262

四、欺诈的经济学分析 264

第二节 比较法上欺诈的判定 265

一、大陆法系欺诈的构成要件 265

二、英美法系虚假陈述的构成要件 274

第三节 我国现行法上欺诈的判定 280

一、我国学说上欺诈判定的争议及评析 280

二、我国司法审判实务对欺诈的判定及分析 292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解释 294

第四节 第三人欺诈 298

一、概述 298

二、第三人范围的界定 299

三、比较法上第三人欺诈的立法例与分析 302

四、我国相关现行法与学说评析 305

第五节 欺诈的效力与竞合 307

一、比较法上欺诈的效力 307

二、我国现行法上欺诈的效力及评析 308

三、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309

四、欺诈效力的适用范围 310

五、欺诈的竞合 313

第七章 胁迫 316

第一节 胁迫概述 316

一、胁迫的概念及比较 316

二、比较法上的胁迫规则 322

三、我国法上的胁迫概念争议与评析 326

四、胁迫的经济分析 330

第二节 胁迫的认定 331

一、大陆法系胁迫的认定 331

二、英美法系胁迫的认定 338

三、我国现行法上胁迫的认定 341

四、我国民法是否应引入经济胁迫与不当影响 343

第三节 第三人胁迫 346

一、概述 346

二、比较法上第三人胁迫的立法例 346

三、我国学说上的相关分歧 349

四、立法论:区分模式与统一模式的比较 350

第四节 胁迫的效力 352

一、比较法上胁迫的效力 352

二、我国现行法上胁迫的效力 352

三、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分歧 353

四、胁迫效力的适用范围 354

第八章 瑕疵意思表示的法律后果 356

第一节 概述 356

一、瑕疵意思表示的效力类型 356

二、意思表示无效或被撤销的溯及力 359

第二节 主张意思表示无效或撤销之权利归属及其行使 361

一、主张意思表示无效的权利人 361

二、意思表示无效与诉讼时效 363

三、可撤销意思表示之撤销权 365

四、撤销权的行使与消灭 366

五、合同的变更权及其争议 371

第三节 意思表示无效或被撤销的效果 373

一、意思表示无效或被撤销的立法例 373

二、返还财产 376

三、赔偿损失 378

四、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起算点 378

参考文献 380

一、中文类 380

二、译著类 390

三、外文类 3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