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企业收入分配的典型形式及产权逻辑
企业收入分配的典型形式及产权逻辑

企业收入分配的典型形式及产权逻辑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全伦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8757995
  • 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企业产权和要素产权的交易契约,股份制有效地将四类要素(资本、企业家才能、劳动力、公共环境)及其所有者(投资人、经理人、工人、政府)整合到特定的企业组织之中,并构造企业产权与企业收入分配的对应关系。本文以股份制企业为对象,探索四种企业收入分配形式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四维企业产权报酬论,构建一种”四位一体”企业产权公式,即:企业的直接物质产权(投资人)--利息;企业的直接价值产权(经理人)--薪金;企业的个体间接物质产权(工人)--工资;企业的国家间接物质产权(政府)--税收。全书探究了企业测算要素报酬和劳动报酬的依据与方法、劳动行为与结果、岗位类型与等级、企业产权类型与份额之间的内在逻辑,为规范企业收入分配提供了新依据,适宜探究初次收入分配问题的学者及理论型公务员阅读,也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培训材料。
《企业收入分配的典型形式及产权逻辑》目录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

1.2 文献考察与问题提出 3

1.3 主要内容与逻辑结构 8

1.4 创新与不足 11

第2章 企业产权研究的新视角: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 14

2.1 相关研究述评 14

2.2 企业存在的形态: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 16

2.3 企业产权的重新划分与界定: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 18

2.4 企业产权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2.5 小结与讨论 28

第3章 企业性质新论:要素产权与企业产权之交易契约的履行过程 31

3.1 相关研究述评 31

3.2 企业参与者及其提供的要素 33

3.3 要素产权与企业产权的交易契约 35

3.4 要素产权与企业产权之交易契约的履行过程 39

3.5 小结与讨论 47

第4章 企业收入分配的“四位一体”产权公式 49

4.1 基本假定 49

4.2 企业分配收入的来源与创造:一种新生产函数 53

4.3 企业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及其测算 56

4.4 企业收入分配中典型问题的新诠释 61

4.5 小结与讨论 67

第5章 税收的本质:政府占有并行使企业国家间接物质产权的报酬 71

5.1 相关研究述评 71

5.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交换:公共环境产权与国家间接物质产权 75

5.3 企业对政府占有并行使企业国家间接产权的定价:税收 78

5.4 小结与讨论 83

第6章 工资的本质:工人占有并行使企业个体间接物质产权的报酬 84

6.1 相关研究述评 84

6.2 工人与企业之间的交换:劳动力产权与企业个体间接物质产权 89

6.3 企业对工人行使企业个体间接物质产权的定价:工资 92

6.4 小结与讨论 100

第7章 薪金的本质:经理人占有并行使企业直接物质产权的报酬 102

7.1 薪金与工资的词义辨析 102

7.2 相关研究述评 104

7.3 经理人与企业之间的交换:企业家才能产权与企业直接物质产权 108

7.4 企业对经理人占有并行使企业直接物质产权的定价:薪金 110

7.5 小结与讨论 117

第8章 利息的本质:投资人占有并行使企业直接价值产权的报酬 119

8.1 相关研究述评 119

8.2 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交换:资本产权与企业直接价值产权 124

8.3 企业对投资人占有并行使企业直接价值产权的定价:利息 127

8.4 小结与讨论 136

第9章 企业收入分配的典型均衡状态及其产权逻辑 138

9.1 同一类企业收入形式的求和 138

9.2 企业收入分配的均衡状态之一:保留剩余的结果 140

9.3 企业收入分配的均衡状态之二:不留剩余的结果 141

9.4 企业收入分配的均衡状态之三:部分操纵的结果 144

9.5 小结与讨论 147

第10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型问题的新思考 149

10.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及其产权解释 149

10.2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企业产权配置 153

10.3 员工绩效考核的企业产权内涵 157

10.4 企业薪酬设计的产权依据 159

10.5 企业人员流动与企业产权交易 162

10.6 小结与讨论 165

第11章 员工绩效考核的企业产权逻辑和指标体系 167

11.1 基本研究假定 167

11.2 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三层内涵 169

11.3 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结论与认定 173

11.4 小结与讨论 175

第12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86

参考文献 186

索引 198

后记 201

附件 2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