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农村家庭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农村家庭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农村家庭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胜慧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0867500
  • 页数:130 页
图书介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带动了人口在经济导向之下的空间流动,2010 年“乡--城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52.72%,他们是这个国家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受户籍制度等的限制,他们未能充分享受我国城镇化带来的成果;同时,虽然外出务工提高了家庭经济水平,但也造成了家庭成员的分离,对家庭稳定性形成冲击。实现家庭团圆、促进家庭共同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此,本文建议通过市民化与农村全面发展“两条腿”实现家庭团圆下的和谐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农村家庭发展》目录

第一章 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 1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的研究背景 3

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 3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的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的研究现状 6

一、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 6

二、人口流动影响的研究 7

三、市民化研究现状 11

四、当前研究评述 13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一、研究目标 14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的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6

一、研究数据 16

二、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流动人口及家庭现状分析 21

第一节 流动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23

一、流动人口规模变动趋势 23

二、流动人口结构变动趋势 26

第二节 流动家庭变动趋势分析 33

一、已婚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33

二、举家迁移的比例不断提高 34

第三章 乡城人口流动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37

第一节 乡城人口流动对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40

一、农村地区劳动力呈现减少且老化的趋势 40

二、城镇地区老年抚养比低于农村且变化幅度较小 43

三、流动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对城乡抚养比有很大影响 45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46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 46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趋势 54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54

第四章 乡城人口流动对家庭发展的影响 57

第一节 人口流动状态 60

一、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分析 60

二、家庭规模与结构 62

第二节 家庭和睦状况 66

一、外出务工期间与家人的交往频率 66

二、家庭和睦情况 71

第三节 流动对家人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一、流动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75

二、流动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76

三、流动对父辈养老的影响 78

四、流动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82

第四节 市民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84

第五章 市民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87

第一节 市民化任务紧迫 89

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严重滞后,市民化任务重 90

二、市民化及教育培训严重滞后,产业升级困难 91

三、融入诉求高同时社会保障低,社会问题突出 93

四、落户政策与实际情况差异大,落户门槛较高 94

第二节 市民化困境重重 95

一、成本:地方提供公共服务的事权高于相应的财权 95

二、分层:大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大且市民化意愿强 96

三、分区:东部地区与大城市的市民化任务更重 98

第六章 市民化预测 99

第一节 返乡人口预测 101

一、分年龄返乡意愿预测 101

二、返乡人口规模预测 103

第二节 返乡层级分布 104

一、返乡层级分布意愿预测 104

二、返乡人口层级分布预测 105

三、返乡空间分布预测 106

四、市民化落地可行性 107

第七章 均等化公共服务配置推动市民化 109

第一节 强化市民化中的财政保障 112

一、市民化重点:大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 112

二、财政保障:构建与常住人口匹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13

第二节 供给模式与社保转移 113

一、供给模式:市场与政府共同合作 113

二、社保转移: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 114

第八章 流动人口及农村人口的发展 115

第一节 新市民社会流动机制与政策 117

一、公平制度:提升居民的社会认同感 117

二、职业培训:推动其向中产阶级流动 118

三、城市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120

第二节 农村人口发展制度与政策 121

一、公共服务:明确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 121

二、社会保障:构建城乡统一的保障体系 122

三、农业发展:重塑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 122

四、劳动市场:培育成熟高效劳动力市场 123

五、基层治理:创新农村的基层治理机制 123

参考文献 124

后记 1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