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三面红旗”风云录
“三面红旗”风云录

“三面红旗”风云录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丰著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219071731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回顾了“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决策和发动过程,剖析了“三面红旗”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深刻反思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揭示了违背科学发展的历史教训。
《“三面红旗”风云录》目录

导言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1

第一章 大干快上的岁月 8

一、东方醒狮跃起来 8

新中国建设方案的依据是什么? 8

总路线是何时提出来的? 8

什么原因导致急躁情绪升温? 10

“不能像蜗牛一样爬行” 12

“两年超过英国”的构想 13

生产计划两本账 14

二、黄土地上的奇迹 15

有多少颗高产“卫星”? 15

在口号感召下的人们 16

公共食堂是怎么办起来的? 18

热情鼓舞下的群众文化热潮 20

三、千年古国新神话 22

毛泽东说:干脆一点吧,钢铁翻一番 22

“跃进”的硬指标有哪些? 23

投入一亿劳动力是什么状态? 24

“国”与“锅”,孰轻孰重? 25

四、纪录一再被刷新 26

人民公社的高潮是如何掀起的? 26

最响亮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8

人民公社的“发明权”归谁? 30

一篇著名的社论《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 32

队有制·社有制·全民所有制 33

五、明星效应 34

全国推广“徐水经验” 34

实行供给制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35

肇源县在哪里,为何要争全国第一? 36

欲与典型试比高 38

大寨被誉为“全世界农民的首都” 39

六、寓言般的现实 40

一行行醒目的“注释” 40

生产队就是战斗队 41

“新乐园”是什么景象? 43

第二章 缩短过渡期 45

一、制订发展规划 45

真实的统计数字 45

共产主义并不遥远 46

急于过渡的弊端在哪里? 47

为何要坚持“工业重点论”? 48

经济管理的秩序被打乱之后 53

基本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54

二、一天等于二十年 56

“农轻重”还是“重轻农”? 56

6亿中国人做着一致的“钢铁梦” 58

权力都下放了行不行? 59

票子多了不值钱 60

钢铁上去了,肉没了,菜少了 62

三、改革的尝试 64

什么是“一元化原则”? 64

何谓“神仙会”? 66

“左”倾的指导思想 67

初衷是为了发展经济 68

四、豪情与常规 70

小学生宣称一年要写一万首诗,超过郭沫若 70

该“向谁看齐”? 71

“大”的思维定式造成的结果是什么? 72

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走岔了路 74

“穷是跃进的动力”吗? 75

第三章 探索发展道路 77

一、“大同”的理想模式 77

“均等”、“均平”思想从何而来? 77

中西结合的探索 78

“一曰大,二曰公”的空想社会主义 79

二、命运由中国人自己主宰 81

美国遏制苏联要打中国什么算盘? 81

怎么办?中国选择了自力更生 83

从低下的生产力走出来的建设者 85

人多力量大,热气高,干劲足 86

三、以事实为证 87

艾奇逊给了我们怎样的一份成绩单? 87

刚迈步何以功就垂成? 88

毛泽东说:搞工业农业比打仗还厉害?我就不信! 89

气可鼓不可泄 90

“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推翻学问多的!” 92

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93

工业和农业如何相互促进? 93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发挥了什么作用? 95

群众运动与运动群众 97

大丰收说明了什么? 99

第四章 沉重的代价 101

一、高昂的学费 101

《新人口论》的作者是谁? 101

破除迷信与破除科学 103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104

“信阳事件”的历史教训 105

为了渡过难关,不得不勒紧腰带 108

二、怪圈在哪里 109

集体共个人的产 109

从“摇篮到坟墓”,全包了 111

教训在于没有搞好综合平衡 112

没有“看不见的手” 115

上得很猛,跌得很凶 117

三、为夺取“决定性的胜利” 118

“工农商学兵”大联手 118

向古人、外国人学什么? 119

能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吗? 121

四、搁浅的历史航船 123

九年急于跨越四个社会形态 123

“左”比右好的痼疾 125

在热情与务实之间 127

“拔白旗”压抑了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 128

第五章 艰难的纠偏 130

一、在曲折中迂回 130

毛泽东发现了哪些问题? 130

高速度的惯性仍没刹住 133

“共产风”再次刮起 135

中苏两党的“跃进”竞争 137

击敌八百,自损三千,值吗? 139

又是孤军冒进时 140

二、为真理呼唤 141

刘少奇心中的疑团是什么? 141

彭德怀没有沉浸在喜悦中 143

张闻天洞察祸患 143

周小舟仗义忠谏 145

陈毅忿言:吹牛不犯死罪 147

邓子恢据理力争 148

田家英:万家忧乐到心头 150

三、包产到户几度梅开 152

有谁吃了豹子胆? 152

责任田制终被强行取消 153

“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源出于此 155

四、民生在上 156

年终搞结算,落个癞痢头 156

农民为什么瞒产? 158

人不是机器,要劳逸结合 160

第六章 自然灾害肆虐 162

一、红灯,在1959年的日历上闪烁 162

物资全线告急 162

几个不寻常的日子 164

天灾向中国袭来 172

数字背后的困顿 175

粮食供应量减少 176

二、饥饿威胁着生命 178

旱情相当严重 178

人口连续负增长 181

杨献珍看到了哪些真实情况? 184

“一干两稀”的供给制 188

三、农业大国的抉择 189

共和国的危急时刻 189

农业何时跌入谷底? 190

城市也搞起了人民公社 193

财政收支不平衡 194

19亿元赤字的背后预示着什么? 197

第七章 庐山会议风起云涌 199

一、一次会议,多种声音 199

登山公路上一片寂静 199

老红军的呼唤:“请为人民鼓咙胡。” 201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202

“军事俱乐部”的前因后果 207

八届八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210

二、继续“大跃进” 215

“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指的是什么? 215

无形压力下的高指标 217

“反右倾”运动开始 219

实现1960年的“跃进”目标 225

第八章 顶住外界压力 227

一、“老大哥”背信弃义 227

中苏关系史上的一次大事件——苏联撤回专家 227

毛、赫分歧缘何加深? 229

冲突在布加勒斯特 232

赫鲁晓夫碰了毛泽东的硬钉子 235

借中印边界冲突对我国施压 236

二、中国要有自己的独创 238

经济再次陷入困局 238

“大跃进”运动目的之一:要打破苏联的控制 239

中苏早有哪些互约? 241

从重创中汲取教训 243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国内” 245

第九章 走出困境 247

一、为人表率共渡难关 247

毛泽东没有动一筷子红烧肉 247

刘少奇每餐两菜一汤 247

周恩来喝玉米面糊糊 248

朱德的四川泡菜 249

彭德怀自耕菜园 249

罗荣桓说,苦瓜能明目 251

二、调动各方积极因素 252

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252

分期分批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253

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 254

帮助民主党派开好大会 256

稳定工商界的情绪 257

消除疑虑,化解矛盾 259

三、国家有困难,大家来承担 260

城市乡村共努力 260

真不愧为“工人老大哥” 262

1960年初开始了石油大会战 264

原子弹爆炸试验 265

机关、学校力所能及分担困难 266

退伍转业军人屯垦戍边 267

保卫祖国钢铁长城 268

打破纪录的运动健儿 269

印尼华侨艰难回国 270

四、“跃进”战车终被停驶 272

“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272

毛泽东说,做经济工作他不如陈云 274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76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 277

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279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 281

改善人民日常生活 282

大力整顿经济秩序 283

五、“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84

八届九中全会拨乱反正 284

全面贯彻“八字方针”的动员令 285

中南海的西楼会议 287

伤筋动骨的再调整 288

刘少奇提出了哪两个“三七开”? 291

全国的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295

第十章 历史没有句号 298

一、以建设者的名义 298

万里为何泪流满面? 298

18个农民的手印儿改变了历史 299

“大包干”追溯历史二十年 300

为“承包”正名 302

告别“大”、“公”、“饥” 304

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在何时开始? 304

对背叛的背叛——历史的回归 305

二、穷则思变冲出禁区 306

12级台风也刮不倒 306

十万农工出吉安 308

农村又一次包围了城市 309

蓝眼睛们刮目相看 310

东西南北中全都按捺不住了 311

市场是个好东西 313

把土地也押上 314

三、不是结语:改革开放春风化雨 315

参考文献 318

后记 3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