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音乐学探微
中国音乐学探微

中国音乐学探微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其射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1215802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涉及中国音乐史、中国乐律学、中国音乐教育、中国音乐美学、中西音乐比较、音乐表演六个学术领域,涉及音乐史的分期、史学观、乐律起源、律学思维、教学改革、民族音乐、民歌自然美、美学特征、乐感、声商、合唱指挥、民族管弦乐、歌曲创作等问题。
《中国音乐学探微》目录
标签:音乐学 音乐

第一章 中国音乐史探微 1

第一节 中国音乐史的分期 1

一、中国音乐史的不同划分方法 1

二、特征、功能、承载人划分法 3

第二节 冯文慈教学研究思想给我的启示 7

一、史学观的把握 7

二、方法论的思考 16

三、学科基本功的建设 23

第三节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研的文化观念 26

一、文化意识观 27

二、文化层面观 28

三、文化流变观 30

第四节 中国古代音乐史课教研五题 31

一、“史与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 32

二、“古与今”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 33

三、“表与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 35

四、“纵与横”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 37

五、“死与活”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 39

第五节 王光祈音乐观下的后学反思 41

一、“进化音乐观”下的后学反思 41

二、“唯物音乐观”下的后学反思 47

三、“比较音乐观”下的后学反思 50

第二章 中国乐律学探微 55

第一节 三分损益律学思维前兆 55

一、律与数的关系 55

二、典籍记载的音数结合 56

三、编管实践产生了简单整数等差律 60

四、简单整数等差律的发展历程 61

第二节 朱载堉律学思维给今人的启示 63

一、朱载堉透析上古音律给今人的启示 63

二、朱载堉音数辩证思维对令人的启示 66

第三节 “乐问”对乐律研究的启示 69

一、“乐问”对律本研究的启示 69

二、“乐问”对律感研究的启示 72

三、“乐问”对律素研究的启示 74

四、“乐问”对定律、度律研究的启示 76

五、“乐问”对律位研究的启示 78

第四节 伶伦笛律研究 79

一、“含少”律辩 79

二、聚讼纷纭的伶伦笛律研究 80

三、伶伦笛律研究述评 81

四、“含少”律数之由来 82

第五节 深刻的思想启示:律学思维的古为今用 84

一、逻辑律学思维的启示 85

二、辨证律学思维的启示 88

三、道器并重律学思维的启示 91

第六节 中国古代律学观 92

一、中国古代的律感观 93

二、中国古代的律素观 94

三、中国古代的生律观 96

四、中国古代的度律观 97

五、中国古代的律本观 98

六、中国古代的定律观 99

七、中国古代的律位观 100

第七节 自然纯正律及其回归 100

一、自然纯正律的存在及其本质 102

二、乐器、民歌和自然中的自然纯正律 103

三、典籍记载中的自然纯正律 106

四、自然纯正律回归的呼唤 107

第八节 上古“指宽度律”之假说 108

一、时空坐标中的贾湖骨笛 108

二、上古人群的生理计量 110

三、“指宽度律”之内蕴 112

四、笛律的遗存推测 114

五、自然实践律的存在 117

第九节 音律起源之探析 118

一、“以身度律”的音律源头 118

二、管长比较之音律源头 121

三、“以耳齐声”之音律源头 124

四、等分弦长之音律源头 126

五、音律起源的思想和数理基础 129

第十节 王光祈对我国乐律学研究的影响 130

一、对《燕乐书》研究的影响 130

二、对“苏祗婆琵琶调”研究的影响 133

三、对王朴新律研究的影响 135

四、对《宋玉对楚王问》中乐律研究的影响 136

五、对《吕氏春秋》乐律研究的影响 138

六、对何承天新律研究的影响 140

七、对“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的影响 141

第十一节 论民族音乐基底——乐数 143

一、民族音乐中的“音数” 144

二、民族音乐中的“器数” 147

三、民族音乐中的“谐数” 151

四、民族音乐中的“拍数” 154

第十二节 我国乐律学研究 157

一、奏黄钟歌大吕深化乐律研究 157

二、我国2002年乐律学研究 164

三、我国1999年乐律学研究 171

四、我国2000年乐律学研究 176

五、我国1993年乐律学研究 184

六、古谱古乐研究(1992) 190

七、我国2001年乐律学研究 195

八、我国2007年乐律学研究 201

第三章 中国音乐教育的反思 209

第一节 论高师音乐技术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 209

一、音乐主要的结构原则 210

二、音乐的构成法则 211

三、音乐的表现体制 214

第二节 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216

一、关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216

二、学校音乐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 218

三、“人”“艺”两种音乐教育体系 219

四、中西音乐教育中的“双文化”与“主动选择”问题 221

第三节 论高师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传承 222

一、究竟是“单一进化”还是“殊途同归”? 222

二、知己知彼方可吐故纳新 224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选择 226

四、即兴、口传心授与音乐的创造性 227

第四节 与时俱进,促进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转型 230

一、世界音乐教育改革的新思维 230

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235

三、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转型 237

第五节 从法国维洛班(Villeurbanne)国立音乐院看我国音乐教学改革 247

一、对音乐教育民主理念的思考 247

二、Villeurbanne(维洛班)国立音乐学院教学思想的五大特点 249

第六节 对高师器乐教学科学化思维的反思 250

一、器乐教学的科学化基础 251

二、器乐教学科学化的误区 252

三、走出器乐教学的科学化误区 253

第七节 对音乐教育生命形式的思考 256

一、音乐教育非科学化的生命形式 256

二、音乐教育个性化的生命形式 258

三、音乐教育艺术化的生命形式 258

四、音乐教育人文化的生命形式 259

五、音乐教育人性化的生命形式 260

六、音乐教育审美化的生命形式 262

七、音乐教育即兴化的生命形式 263

第八节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启迪 263

一、个性化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264

二、人文化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265

三、人本化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266

四、审美化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268

五、情感化音乐教育思想之启迪 270

第九节 在唯物、比较、人本治学观下的后学反思 271

一、唯物治学观下的后学反思 271

二、比较治学观下的后学反思 274

三、人本治学观下的后学反思 277

第十节 艺术科学化的音乐教育 278

一、“乐理课”教学的科学化思维 279

二、“合唱课”教学的科学化思维 280

三、“作曲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思维 282

四、音乐电化教学的科学化思维 284

第十一节 对声乐教学科学化思维的反思 284

一、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基础 285

二、声乐教学科学化的误区 286

三、走出声乐教学的科学化误区 287

第十二节 “天人合一”音乐教育观新论 292

一、“人教”是乐教之本 292

二、“天教”乃“乐教”之基 298

三、“天人合一”是“乐教”之宗 306

第四章 中国音乐审美透视 309

第一节 汉族民歌音乐形式的自然美 309

一、构成汉族民歌和谐观念中的自然美 310

二、汉族民歌调式形式中的自然美 312

三、汉族民歌旋法形式中的自然美 313

四、汉族民歌节奏形式中的自然美 316

五、汉族民歌结构形式中的自然美 318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乐理的美学特征 322

一、整体性的美学特征 322

二、辨证性的美学特征 323

三、线型的美学特征 324

四、写意性的美学特征 325

五、自然性的美学特征 326

第三节 音乐教育审美的唯理性与非理性 328

一、音乐教育审美的唯理性 329

二、音乐教育的非理性审美 331

三、理性审美与非理性审美的辩证统一 333

第四节 我国音乐教育的审美平衡 335

一、科学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平衡 336

二、理性审美与感性审美的平衡 338

三、灵性审美与悟性审美的平衡 340

四、他娱审美与自娱审美的平衡 341

五、共性审美与个性审美的平衡 343

六、先验审美与即兴审美的平衡 344

七、线性审美与非线性审美的平衡 346

八、对比审美与统一审美的平衡 347

九、立体审美与线型审美的平衡 349

十、真实审美与虚拟审美的平衡 350

十一、他律审美与自律审美的平衡 351

第五章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 354

第一节 中西乐感的“型”“心”“行” 354

一、中西乐感的“型”态 354

二、中西乐感的“心”态 361

三、中西乐感的行为方式 365

第二节 中西音乐中的声商、情商、音商 370

一、中西音乐中的“声商” 370

二、中西音乐的“情商” 375

三、中西音乐中的“音商” 379

第三节 命运的控诉与抗争 383

一、中西“命运”形象的比较 383

二、中西“命运”乐思构成的比较 385

第六章 音乐表演的生命形式 389

第一节 合唱指挥的生命形式 389

一、合唱指挥与生命的联系: 389

二、合唱指挥运动的生命形式: 390

三、合唱指挥统一的生命形式: 391

四、合唱指挥节奏和生长的生命形式: 392

五、合唱指挥的各种表现与情感的同型同构关系 392

六、合唱指挥在和声音准的把握: 393

第二节 影响合唱音准的两大要素 394

一、影响合唱音准的理论因素 394

二、影响合唱音准的实践因素 396

第三节 中国民族管弦乐当代意义上的理智反思 398

一、和谐化进程的理智反思 398

二、色彩性弱化的理智反思 400

三、“和”“色”平衡的音响观念 403

第四节 中国民族音乐的色彩回归 405

一、多线并进的乐色回归 406

二、带腔的声色回归 407

三、五声变化的调色回归 409

四、千色斑斓的器色回归 410

五、繁花似锦的歌色回归 411

六、走民族色彩之路不是梦 414

第五节 我国当代歌曲创作思维 416

一、当代歌曲创作的逆反思维 417

二、当代歌曲创作的个性化思维 420

三、当代歌曲创作的新技法思维 423

四、当代歌曲创作的寻根思维 425

五、当代歌曲创作的模仿思维 430

六、当代歌曲创作的多线思维 434

陈其射音乐学著述文目索引(1984~2011) 43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