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先秦道德生活研究
先秦道德生活研究

先秦道德生活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继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092638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是中国传统道德生活和伦理精神的源头,它与先秦时期其它领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道德生活的变迁正是这一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在道德生活中的每一个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变化、每一种道德范畴所标识的主体与所规范的对象、每一套道德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旨趣等方面都与之紧密相关。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要求、内容、面貌和特征;但与此同时,所有的这些变化和不同又都有着某种连续的性质和内在的逻辑关联,表现为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本书即沿着这一思想理路,以回溯的方式,从考察中国传统道德生活的社会条件入手,对先秦时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思想特质及其价值地位作出说明,其中重点勾勒出道德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差异性和继承性以及各种德目之间的联系,以突出先秦道德生活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先秦道德生活研究》目录

绪论 1

第1章 西周之前道德生活的萌芽 22

1.1 原始禁忌 23

1.1.1 原始禁忌的起源 23

1.1.2 原始“性”禁忌 25

1.1.3 中国早期的婚姻禁忌 27

1.1.4 原始禁忌与道德 31

1.2 殷商时期的“崇拜” 35

1.2.1 殷商时期“崇拜”的分类 35

1.2.2 帝神崇拜与祖先崇拜 45

1.3 早期社会的“尊老”“尚齿”观念 51

1.3.1 《礼记》等文献所载的“尊老”“尚齿”观念 53

1.3.2 “尊老”“尚齿”观念与“孝” 60

第2章 西周时期道德观念的产生 63

2.1 善恶观念的产生 63

2.2 “德”字及其观念的产生 73

2.2.1 “德”字的出现 73

2.2.2 “德”字最初使用时的几种基本内涵 75

2.2.3 “德”之观念的形成 79

2.3 从亲属称谓看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 81

2.3.1 关于亲属称谓的相关理论 83

2.3.2 殷商时期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85

2.3.3 西周时期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89

2.4 宗法制度 96

2.5 “礼”的形成 103

2.6 “孝”观念的产生 110

2.6.1 关于“孝”观念的产生的讨论 111

2.6.2 “孝”观念的内容 122

2.7 “友”观念的产生 138

2.7.1 表征宗族关系的“友” 138

2.7.2 表征政治关系的“友” 144

2.8 其他道德德目 149

2.9 西周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157

第3章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 163

3.1 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163

3.1.1 政治局势 164

3.1.2 社会生产 165

3.1.3 宗法体系 167

3.2 春秋之“孝”与“友悌” 172

3.2.1 “孝”于先祖 173

3.2.2 “孝”于君父 174

3.2.3 “孝父”观念的普遍化 178

3.2.4 “友”“悌” 187

3.3 “忠”观念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91

3.3.1 “忠”作为道德观念的最初内涵 192

3.3.2 “忠君”观念的产生及其道德要求 201

3.4 春秋时代的“信”观念 210

3.4.1 “信”观念的产生 211

3.4.2 “信”观念的道德内涵 215

3.4.3 “信”观念的表现及本质 221

3.4.4 “信”观念的平民化及普遍化倾向 228

3.5 “仁”观念的产生与丰富 230

3.5.1 “仁”字释义及“仁”观念的产生 230

3.5.2 “仁”字的用法 235

3.5.3 孔子关于“仁”的界说 237

3.5.4 “仁”“礼”关系 243

3.6 婚姻及贞节观念 246

3.6.1 春秋之前的婚姻观念 248

3.6.2 婚姻观念的规范化 251

3.6.3 “媵妾”婚与“烝报”婚所反映的婚姻观念 256

3.6.4 “男尊女卑”及贞节观念的产生 261

3.7 其他道德观念 273

3.7.1 “让” 273

3.7.2 “义”与“义利”之辨 275

3.8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278

第4章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新变化 283

4.1 社会生活的新情况 283

4.2 “忠”“孝”观念的新变化 287

4.2.1 “孝” 287

4.2.2 “忠” 291

4.2.3 忠孝关系 294

4.3 其他道德观念的新变化 301

4.3.1 婚姻观念 301

4.3.2 “仁”“义”“礼”“法”的观念 305

4.4 夷夏之辨 308

4.4.1 “夷”“夏”释义 309

4.4.2 “夷”“夏”关系 312

4.4.3 儒家的“夷夏”观及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 316

4.5 游侠的道德生活 320

4.5.1 “游侠”的产生 320

4.5.2 游侠道德生活的体现 323

4.5.3 游侠品格与儒家道德思想的关系 324

4.6 隐士 326

4.6.1 “隐士”释义 327

4.6.2 隐士归隐的原因 329

4.6.3 儒家和道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观念 330

4.7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333

结语 345

参考文献 350

返回顶部